企業生產設備綜合管理規范
企業生產設備的綜合管理
1.設備及設備的特點
設備是指企業的有形固定資產,是企業可供長期(1年以上)使用并在使用過程中基本保持其原有實物形態,且價值在一定限額以上的勞動資料和其他物質資料的統稱。通常包括機器、裝置、爐窖、車輛、船舶、飛機等。設備是一種具有獨特性質的物體,既是一種由其他工作母機生產出來的產品,又是一種能在人類生產活動或其他活動中起到工具作用的物體。設備往往具有一定的使用壽命,在使用過程中發生使用費用,其自身價值亦會逐漸降低。
2.設備綜合管理的概念
設備綜合管理通常是指從設備的選擇、規劃、設計、制造或購置、安裝、使用、維修、改造、更新,直到報廢這一全過程的決策、計劃、組織、協調與控制等一系列活動的統稱。
3.設備綜合管理的內容
(1)實行設備的全過程管理。(2)實行設備的目標管理。(3)實行設備的綜合管理。
(4)實行設備的可靠性、維修性設計。(5)實行設備的信息管理。(6)實行全員管理。
4.設備綜合管理的任務
(1)設備的前期管理。(2)設備運行過程中的技術管理。
(3)設備運行過程中的經濟管理。(4)促進企業的技術進步。
5.設備前期管理的概念
設備前期管理是指從設備規劃、決策開始直到投入生產使用為止的期間,對設備進行技術和經濟的全面管理。
6.設備購置技術性評價
(1)生產性,即設備的生產效率,是指單位時間生產的產品數量。在考慮設備的生產效率時,首先應能滿足生產現狀的要求。
(2)可靠性,即設備在規定的條件下、規定時間內,完成規定功能的概率。
(3)維修性,即設備維護、保養和修理的難易程度。
(4)安全性,即設備對安全生產的保障能力。
(5)節約性,即設備節約資源的能力。
(6)環保性,即設備減少環境污染或改善環境的能力。
(7)成套性,即設備的配套能力。
(8)適應性,即設備適應不同工作條件,加工不同產品,完成不同工藝的能力。
(9)耐用性,即設備應具有一定的自然壽命。
7.設備購置的經濟性評價
(1)投資回收期法
購置設備需要投資。投資回收期,即為設備投資與采用該設備后的年凈收入(節約額)之比。比較不同設備購置方案的投資回收期,回收期越短,投資效果越好。
(2)年費用法
它是根據設備的壽命周期,把設備購置費(一次性投資)按復利利率換算為相當于每年的費用支出。年度總費用較低的設備購置方案為最優方案。
(3)現值法
它是根據設備的壽命周期,把設備的年度使用費用,按復利利率,換算成相當于設備購置年份(最初時點)的一次性投資支出。
8.設備購置決策
(1)自制或購買決策分析。
(2)首先必須明確其目的,明確企業對設備的需求。其次,設備自制需要企業具有比較雄厚的技術、經濟實力。
(3)租賃與購買決策分析
租賃可以減少企業的長期資本支出,減少貸(借)款利息,及時取得生產所需設備,并減少了設備陳舊過時的風險。但是,由于設備租賃只能根據合同規定取得租賃期內的設備使用權,無權根據生產需要對設備進行改造;租賃期限有一定要求,一般不得低于兩年;租賃設備支付的租金總額可能高于設備購置價格等。
(4)必須進一步進行租賃與購買的經濟性評價。
9.設備后期管理的概念
設備后期管理的概念是指設備運行過程中的綜合管理。包括:設備的合理使用、維護、檢查、修理以及設備故障管理等技術性內容。
10.設備ABC分類的概念
為了使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能,避免平均使用造成的人力、物力的浪費,對設備進行分類,不同類別的設備,采用不同的管理和維修對象與措施。
11.有形磨損的概念
是指設備在投入生產使用后,由于設備配合表面在外力作用下的相互接觸、摩擦、振動和疲勞,以及化學反應的作用,設備的實體會逐漸磨蝕、損耗、變形,甚至老化、斷裂。
12.無形磨損的概念
是指由于經濟或技術的原因而使設備貶值所產生的損耗。
13.設備故障的概念
是指設備或其零部件在使用過程中,喪失規定功能的不正常現象。
14.設備故障的分類
按設備故障發生的速度,可把故障分為兩類,即突發性故障和漸發性故障。
突發性故障,又稱損壞性故障,一般是由偶然性因素和意外性因素造成的。漸發性故障,又稱劣化性故障,是指由于設備性能逐漸降低、劣化而引起的故障。
15.設備維護的概念
設備的維護是指為保持設備的良好技術狀態,延長使用壽命,保證設備正常運行的一系列作業。
16.設備修理的概念
設備的修理是指修復由于正常原因或非正常原因而造成的設備故障或精度劣化,通過修復或更換磨損、老化的零件,調整或恢復原有技術性能,故障排除等項技術活動,補償設備的物理磨損,恢復精度,提高效率,延長使用壽命,保持生產能力,以維護生產系統的正常運轉。
17.設備的磨損規律
第一階段--初始磨損階段。第二階段--正常磨損階段。第三階段--急劇磨損階段。
18.設備的故障規律
設備故障規律是指設備在壽命周期內,故障的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設備的故障規律分為三個階段:初始故障期、偶發故障期和劣化故障期。
19.設備維護保養制度
(1)設備的日常維護保養。(2)一級保養。(3)二級保養。
20.設備修理制度
(1)計劃預修制。(2)計劃保修制。(3)預防維修制。
(4)其他維修制(生產維修、改善維修、預知維修)。
21.設備的合理使用
(1)根據企業的生產特點和工藝要求,合理配備各種類型的設備。
(2)保持設備的工作精度。
(3)建立健全合理使用設備的規章制度和相應的責任制。
(4)加強生產現場管理,為設備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
(5)培訓操作者。
22.設備更新的概念
設備更新是指用技術上更先進、經濟效益更顯著的設備,替
換技術上陳舊落后、不能再繼續使用、經濟上不宜再繼續使用的設備。
23.設備改造的概念
設備的技術改造是指運用當代科學技術成果,根據企業生產、經營的需要,對原有設備進行局部改造,以改善其技術性能,提高其綜合效率,補償其無形磨損,使其局部或全部達到當代新設備的水平。
篇2:車間生產設備工具管理規范
車間生產設備、工具管理
1、生產設備、工具由各車間專人管理。(按設備指定使用人員)。
2、嚴格執行《生產設備管理制度》,嚴格遵守操作規程。
3、每天上班后檢查設備的操縱控制系統、安全裝置、待檢查無問題方可正式工作。
4、當發生與生產設備有關的工作,應及時、準確、整潔填寫各種記錄。
5、生產設備堅持八字要求,即:整齊、清潔、安全、潤滑。做到“三好”“四會”。
(1)、三好即:管好、用好、保養好。
(2)、四會:即會使用、會保養、會檢查、會排出一般故障。
6、操作人員離崗位要停機,嚴禁設備空車運轉。發現故障立即停機、維修檢查、處理。
7、保管好各自工具、附件、不得丟失。
8、嚴格掌握控制設備預熱時間。
9、各設備應保持操作控制系統、安全裝置齊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