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測量管理制度
建筑工程施工測量管理制度
(一)測量管理體系:測量管理體系是本工程測量工作的制度保障。
施工測量是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基礎工作,是各施工階段的先導性工作,也是各階段竣工驗收的主要內容,是保證工程的水平位置、高程、豎向和幾何形狀符合設計要求與施工的依據,并為工程設計、施工與工程經營管理提供必要的測繪資料。搞好施工測量管理工作是保證正常施工和工程質量的前提。項目部由兩名測量管理人員,放線工作由施工隊測量人員完成,項目部測量組負責現場軸線控制網的測繪,負責建立各種關鍵的平面和高程控制點及其樁位的交接工作,對各分包單位測量工作的復核驗收,向監理的報驗工作和對現場所有測量單位的協調工作,向其他部門提供測量成果及有關數據。負責本部位施工范圍測量方案的制定、軸線定位、工程放線的實施以及資料的整理、上報工作。由于本工程規模宏大,工期緊,結構復雜,精度要求高,應配備足夠的現場測量人員,才能保證施工正常進行,各施工隊應配備至少一名經驗豐富、基礎扎實的測量人員和其它數名技術熟練的測量員輔助施工放線,每個人都應持有相應等級的崗位證書并報項目經理部、監理公司。
測量管理體系流程圖如下:
(二)儀器管理:
1、儀器選用;根據本工程的特點和工程放線的精度要求現場需配備的測量儀器如下表:
編號設備名稱精度指標數量用途
1SET2110全站儀2+2ppm*D(mm)1臺工程控制定位
2DJ2電子經緯儀2"2臺施工放樣
3DS3水準儀2mm2臺標高控制
450m鋼尺Ⅱ級2把施工放樣
5JC-100激光垂準儀1/400002臺軸線豎向傳遞
6激光接收耙2個接收激光點
75m塔尺2把標高測量
8線墜2個鉛直線測設
9對講機――2部通訊聯絡
2、儀器現場管理:
(1)所有儀器設備都應有檢定合格證,并按周期檢定。
(2)儀器檢定按照國家(市)各類設備檢定規程規定的周期、檢定方法、檢驗準則在國家授權的計量單位進行檢定。
(3)保存檢定記錄,建立儀器管理臺帳,內容主要包括:型號、數量、檢定時間、搬運、收發使用等。
(4)現場設儀器柜,測量人員負責儀器日常管理。
(5)嚴格按照操作規程操作,杜絕冒險、違章。
(三)資料管理:
根據《建筑工程資料管理規程》(DBJ01―51―2003)中的有關測量章節內容和要求,測量資料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施工測量方案及審批。
2、施工測量放線報驗表(表B2-2)
3、工程定位測量記錄(表C3-1)
4、基槽驗線記錄(表C3-2)
5、樓層平面放線記錄(表C3-3)
6、樓層標高抄測記錄(表C3-4)
7、建筑物垂直度、標高測量記錄(表C3-5)
8、沉降觀測記錄
復核、驗線
(一)要求:
1、各施工隊測量組放線完畢首先自檢合格后,方可向項目部測量人員申請驗線。
2、項目部測量員復檢合格后,向監理公司申請驗線。
3、經監理公司復檢通過后,方可進行下道工序施工。
4、驗線不合格,需立即改正,復檢合格后,重新整理資料,申請驗線。
(二)驗線程序
(三)驗線范圍:
1、監理驗線范圍:現場和作業面各級平面、高程控制點,各種分部、分項工程的定位樁點,基槽位置、幾何尺寸和標高,各種關鍵部位的線。
2、項目部測量員驗線范圍:除了以上監理驗線范圍內的必驗項目,隨時檢查各種細部線,驗線結果及時反饋各作業隊,以便改正。
(四)施工測量驗線工作的基本準則
1、驗線工作應主動及時,驗線工作要從審核施工測量方案開始,在施工的各主要階段前,均應對施工測量工作提出預防性的要求,以做到防患于未然。
2、驗線的依據必須原始、正確、有效。
3、儀器與鋼尺必須按計量法有關規定進行檢驗和校正。
4、驗線的精度應符合規范要求,主要包括:
(1)儀器的精度應適應驗線要求,并校正完好。
(2)必須按規程作業,觀測誤差必須小于限差,觀測中的系統誤差應采取措施進行改正。
(3)驗線本身應進行附合(或閉合)校核。
5、必須獨立驗線,驗線工作應盡量與放線工作不相關,主要包括:觀測人員、儀器、測法及觀測路線等。
6、驗線的關鍵環節與最弱部位,主要包括:
(1)定位依據樁位及定位條件;
(2)場區平面控制網、主軸線及其控制樁(引樁);
(3)場區高程控制網及±0.000高程線。
7、場區平面控制網與建筑物定位,應在平差計算中評定其最若部位的精度,并實地驗測,精度不符合要求時應重測。
8、細部測量,可用不低于原測量放線的精度進行驗測,驗線成果與原放線成果之間的誤差處理如下:
(1)兩者之差若小于1/
限差時,對放線工作評為優良;
(2)兩者之差略小于或等于限差時,對放線工作評為合格(可不必改正放線成果,或取兩者的平均值);
(3)兩者之差超過限差時,原則上不予驗收,尤其是要害部位,若次要部位可令其局部返工。
(五)質量保證措施
1、測量作業的各項技術按《建筑工程施工測量規程》進行。
2、測量人員全部取證上崗。
3、測量儀器和量具除按規定周期檢定外,對經常使用的經緯儀、水準儀的主要軸系關系應在每項工程施工測量前進行檢驗校正,施工中還應每隔1~3個月進行定期檢驗校正。測量儀器和量具的使用應按有關操作規程進行作業,并應精心保管,加強維護保養,使其保持良好狀態。
4、施工圖、測量樁點,必須經過校算校測合格才能作為測量依據。
5、所有測量作業完后,測量作業人
員必須進行自檢,自檢合格后,上報項目部測量員核驗,最后向監理報驗。
6、自檢時,對作業成果進行全數檢查。
7、核驗時,要重點檢查軸線間距、縱橫軸線交角以及工程重點部位,保證幾何關系正確。
8、滯后施工單位的測量成果應與超前施工單位的測量成果進行聯測,并對聯測結果進行記錄。
9、加強現場內的測量樁點的保護,所有樁點均明確標識,防止用錯和破壞。
10、為防止測量誤差(系統誤差、偶然誤差和粗差),必須從人員、儀器、操作環境和管理四個方面解決。
11、盡量選擇最佳觀測時間施測,在不利環境下施測的結果,應有嚴格的校核措施,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六)發生錯誤的改正:
(1)發現錯誤,應立即查明原因,向上級報告。
(2)對由此所施測的一切結果進行檢核。
(3)對發現的錯誤立即糾正,有關人員應承擔相應的責任。
(4)填寫錯誤追蹤記錄,并制定預防措施。
沉降觀測
由甲方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單位對主體建筑的沉降進行觀測。
十一、配合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驗線
按照北京市建設工程規劃監督若干規定及實施細則(北京市人民政府86號令)的要求,施工方有責任和義務,配合業主對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對本工程的規劃驗線和規劃驗收工作,我們視業主工作是我們的工作。
(1)當我方按規劃總圖的樓座樁定出外控樁,并撒出外廊灰線后,供甲方請規劃行政主管部門驗灰線。
(2)當結構施工到首層時,供業主請有資質的測繪單位和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來驗線。
(3)當結構施工完畢,我們將匯總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要進行結構審核的資料上報給業主,由業主報市規劃主管部門對工程進行審核。
(4)當工程竣工后我方將配合業主請來的作竣工驗收的測繪單位作好竣工測量工作和資料收集工作。
篇2:監視和測量設備管理制度
1、監視和測量設備的采購
1.1根據生產的需要,由儀表車間和安環處填寫“采購物品計劃表”經公司領導批準由公司供應部門實施采購。
1.2新購進的監視測量設備,要經過鑒定和校準,方可投入使用。
2、監視和測量設備的鑒定和校準
2.1監視和測量設備的鑒定和校準周期,以相應的國家標準為準。
2.2附著在生產設備、檢測設備上的儀器儀表偏離校準狀態時,應按有關國家標準進行鑒定的校準。
2.3監視和測量設備的鑒定和校準記錄由儀表車間保存。
3、監視和測量設備的使用
3.1使用部門保證監視和測量設備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使用。
3.2監視和測量設備應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并保持其準確度。
3.3監視和測量設備應在鑒定或校準的有效期內使用,使用中如發現損壞或處于可疑的校準狀態時,應對其重新進行校準。
3.4對使用監視和測量設備的人員,視設備的繁簡和操作難易程度,必要時應進行培訓。
4、監視和測量設備的維護和管理
4.1使用部門應配合儀表車間對監視和測量設備進行維護和保養,以便保證監視和測量設備處于良好狀態。
4.2儀表車間應對所有監視和測量設備建立臺帳,包括①名稱②設備類型③購進日期④使用期限⑤現存位置⑥檢定期限⑦目前狀況。
5、監視和測量設備的失效處理
5.1監視和測量設備在檢定有效期內,若發現損壞或、處于可疑狀態時,應由儀表車間申報送檢。
5.2已經受損計量器具測得的數據視其重要程度,由質檢處負責安排重新檢定。
5.3監視和測量設備的報廢。監視和測量設備報廢經質檢處確認,報上級領導批準后按《設備管理制度》的規定進行報廢處理。
篇3:監視測量設備安全管理制度
1總則
為了規范監視和測量設備(包括安全生產過程監控設備設施、安全防護監測設備、驗證設備等)的管理,提高安全監控監測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制定本制度。
2引用文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20**.06.29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70號
《計量法》1985.09.06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通過
《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規范》(GB/T28001-20**)
《危險化學品從業單位安全標準化通用規范》(AQ3013-2008),
3管理職責
3.1動力分廠是公司監視和測量設備控制的主管處室,其職責如下:
3.1.1負責監視和測量設備的安裝、檢驗和定期維修;
3.1.2建立監視和測量設備臺帳,定期進行校準和維護,并保存校準和維護活動的記錄;
3.1.3組織對監視和測量設備的操作人員進行培訓、考核;
3.2安全環保處
負責對監視和測量設備進行綜合安全監督,督促各管理處室和使用單位進行規范化安全管理和維護。
3.3各使用單位職責如下:
3.3.1負責壓力表的安裝和日常維護;
3.3.2負責監視和測量設備的使用、日常維護和管理;
3.3.3建立本單位監視和測量設備臺帳,組織進行定期和日常性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并動力分廠、安全環保處匯報。
4安全管理要求
4.1監視和測量設備的采購
4.1.1根據監視和測量的要求,由動力分廠和使用處室確定配備適宜的監視和測量設備,提出采購需求。
4.1.2根據采購需求,采購處室按要求采購監視和測量設備。采購處室必須從具備安全生產經營資質的單位購買,所采購的監視和測量設備質量合格證和安全技術資料等必須齊全。
4.2監視和測量設備的驗收及入庫
采購回公司的監視和測量設備,由動力分廠進行驗收,檢定合格后,方準入庫。
4.3監視和測量設備的安裝
4.3.1監視和測量設備的選型要合理,確保監視和測量的準確度和精確度滿足使用要求。
4.3.2監視和測量設備的安裝位置要合理,能夠起到有效的監視和測量作用。
4.3.3新監視和測量設備,在使用前,由使用單位提出檢定申請,由動力分廠組織進行檢定,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對合格品應在合適的位置貼上表明其狀態的唯一性標識。
4.4監視和測量設備的鑒定和校準
4.4.1動力分廠在年初,按國家有關檢定周期規定,結合公司實際,制定“檢定計劃通知單”,發到各單位,按期對監視和測量設備進行檢定和校準。
4.4.2對需進行內部校準的監視和測量設備,動力分廠按計量檢定規程或校準規范的要求,對其進行校準。對需進行外部檢定(校準)的監視和測量設備,動力分廠應負責聯系國家法定檢定處室進行檢定(校準),由檢定單位出具檢定(校準)報告。
4.4.3校準合格的測量設備,由檢定人員根據要求出具檢定合格證或合格封印;校準不合格的測量設備,根據情況作降級、停用或報廢等處理,并作相應標識。
4.4.4所有測量設備均應有表明其校準狀態的標識鑒定和校準記錄由能計處保存,保存期限為3年。
4.4.5使用單位在生產中發現監視和測量設備不符合要求,應對設備進行評價,做出記錄,并立即向動力分廠匯報,同時對該設備采取必要的措施(如校準、修理或更新等)。
4.4.6校準監視測量設備的標準設備,應由動力分廠安排專人負責管理、維護,標準設備的操作人員必須經培訓、取證。
4.5監視和測量設備的使用
4.5.1使用單位保證監視和測量設備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使用。
4.5.2監視和測量設備應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并保持其準確度。
4.5.3監視和測量設備應在鑒定或校準的有效期內使用,嚴禁超期使用,使用中如發現損壞或處于可疑的校準狀態時,應對其重新進行校準。
4.5.4監視和測量設備操作人員,應進行必要的培訓,熟練掌握操作使用步驟和方法以及維護和保養知識。
4.5.5操作人員要隨時觀察監視和測量設備的狀態,發現異常情況要及時上報和處理。
4.6監視和測量設備的維護和管理
4.6.1使用單位應對監視和測量設備進行日常性維護和保養,建立本單位監視和測量設備臺帳,保證監視和測量設備處于良好狀態,并做好維護保養記錄。
4.6.2動力分廠建立監視和測量設備管理臺帳,包括:名稱、設備類型、購進日期、使用期限、現存位置、檢定期限、目前狀況等內容。
4.7監視和測量設備的失效處理
4.7.1使用或維護人員發現監視和測量設備偏離校準狀態或者使用過程中發生損壞、過載或誤操作,致使監視測量值不正常或功能出現可疑,應暫停或監護使用并立即通知動力分廠;動力分廠對該設備進行修理、調整、檢定或校準合格后,才能投入正常使用。
4.7.2動力分廠應組織對測量設備偏離校準狀態的故障進行分析,采取相應的糾正措施,同時應記錄并保存對以往檢測結果有效性的評價。
4.7.3對無法修復或無修理價值的監視和測量設備,經使用單位負責人確認,報動力分廠和機動能源處負責人批準,按報廢處理程序進行報廢。
5附則
5.1本制度自下發之日起執行。
5.2本制度解釋權屬安全環保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