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學校重點部位安全制度

學校重點部位安全制度

2024-07-11 閱讀 1154

為創建平安校園,強化學校安全工作管理,進一步完善各項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落實各項安全防范措施,特制定本制度。

1、加強對計算機房、財務室、遠程教育室等學校重點部位安全設施的設置,充分利用好校園的安全防盜系統。

2、加強要害部位的安全防范,配備防火設備。實驗室、計算機室、圖書室等重點部位要做好消防設備的定期檢查及維修工作。任何人不得隨意使用消防器材,不得擅自挪用、拆除消防設備。

3、學校重點要害部位嚴禁煙火和使用明火,電燈必須有保險裝置,進出重點要害部位,嚴禁攜帶易燃、易爆和危險品入內。

4、學校要經常對重點部位的消防設施、疏散通道、電器線路鋪設是否健全等進行定期檢查。

5、學校警衛人員夜間不間斷對學校重點部位進行巡查,同時每天有數名專職教師在校內晝夜值班。同時做好值班記錄,發現異常及時上報。

篇2:八一醫院重點部位感染預防控制措施

第一醫院重點部位感染預防與控制措施

一、呼吸道感染預防與控制措施

1、建立控制下呼吸道感染的規章制度和技術操作規程并落實;

2、感染病人與非感染病人應分開安置,同類感染病人相對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單獨安置,并根據病原體、疾病的傳播途徑采取相應的消毒隔離措施;

3、保持病室環境清潔,定時開窗通風,定期對空調通風系統進行清洗并達到相應的衛生學要求,房屋改造時要預防軍團菌和曲霉菌感染;

4、積極治療基礎疾病(如糖尿病、COPD、血液病等),嚴格掌握機械通氣指征,盡量采用無創通氣,限制插管的留置時間。對建立人工氣道患者應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

5、重復使用的呼吸機回路管道、霧化器等應達到滅菌或高水平消毒,霧化器及其管道、面罩等應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呼吸機管路避免頻繁更換(一般情況下每周更換1-2次,如有明顯分泌物污染則應及時更換);集水器應處于低位,冷凝水要及時傾倒,避免倒流入肺;

6、吸氧病人應加強呼吸道濕化,濕化瓶內應為無菌蒸餾水,且應每24小時更換;

7、注意口腔衛生,防止口咽部分泌物吸入。病情許可時采取半臥位,控制進食速度和量,盡量避免使用H2受體阻滯劑,及時清除聲門下分泌物;

8、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清除氣道分泌物,定時翻身拍背,以促進排痰。手術病人術前應戒煙,術后鼓勵病人有效咳嗽排痰,盡早起床活動,避免使用鎮靜劑;

9、醫務人員接觸病人和操作前后應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診療護理操作時應戴口罩,接觸病人血液、體液、分泌物時應戴手套(手部皮膚有破損必須戴雙層手套),對可能發生血、體液飛濺的操作時應戴防護眼鏡,必要時穿戴具有防滲透性能的隔離衣或圍裙;

10、不宜常規使用抗菌藥物預防肺部感染。

二、泌尿道感染預防與控制措施

1、建立控制泌尿道感染的規章制度和技術操作規程并落實;

2、嚴格掌握留置導尿的指征,只有在必需時才使用,并盡早拔除。術前導尿宜在手術室進行;

3、選擇合適的導尿管,盡量選用管徑適宜、帶有壺腹的硅膠導尿管(盡可能避免用橡膠導尿管)。插管時應注意無菌操作,動作輕柔,避免損傷,正確固定導管,避免滑動或牽拉;

4、維護連續密閉的尿液引流系統,導尿管與集尿袋的接口不要輕易脫開,集尿袋應低于膀胱水平,且不得觸及地面;保持引流通暢;

5、采集尿標本作培養時,應在導尿管遠端接口處用無菌空針抽取尿液;

6、加強留置導尿管的護理,保持會陰部清潔和干燥,每日應采用無菌鹽水或碘伏清洗尿道外口,鼓勵病人多飲水,每日尿量保持1500ml以上;每周更換引流袋,若尿管阻塞應立即更換;

7、不使用抗菌藥物作連續膀胱沖洗預防感染;

8、嚴格手衛生管理,醫務人員接觸病人和操作前后應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

三、手術部位感染預防與控制措施

1、建立控制手術部位感染的規章制度和技術操作規程并落實;

2、手術室環境清潔,符合衛生學標準及預防醫院感染的要求,不同類別的手術安置在相應級別的潔凈環境下進行;傳染病人手術安置在隔離手術間進行,醫務人員嚴格執行隔離預防技術的規定;

3、出入手術室應當嚴格遵循手術室管理規定和工作流程,更換手術室專用工作衣、鞋、帽和口罩,認真執行外科手消毒程序,戴無菌手套,必要時戴雙層手套;手術過程中手套意外破損,應立即更換;

4、手術使用的醫療器械、器具以及各種敷料必須達到滅菌水平;接觸病人的麻醉用品應當一人一用一消毒。避免在手術者背后傳遞器械和物品,墜落在手術床邊緣以下或者手術器械臺平面以下的器械和物品應當視為污染;

5、醫務人員在手術操作過程中應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規程,提高手術技巧。必須進行的傷口引流,應首選閉合式引流。手術過程中手術室的門應當關閉,盡量減少人員出入,避免不必要的走動和交談;

6、嚴格遵守手術切口護理和引流操作規程,換藥操作時應按清潔傷口、感染傷口、隔離傷口依次進行,特殊感染病人如炭疽、氣性壞疽、破傷風等嚴格執行隔離措施;

7、對擇期手術的病人術前住院日應少于3天,若無禁忌癥,術前應使用抗菌皂洗澡;

8、避免不必要的術前備皮。必須備皮時選擇不損傷皮膚的脫毛方法,在手術當天或手術室內進行;嚴格消毒手術部位的皮膚;

9、進入手術室潔凈區域的物品、藥品應當拆除外包裝后存放,設施、設備應當進行表面的清潔處理;

10、遵循《抗菌藥物臨床使用指導原則》和本省管理辦法,嚴格掌握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的指征,正確、合理使用抗菌藥物。

四、胃腸道感染預防與控制措施

1、建立控制胃腸道感染的規章制度和技術操作規程并落實;

2、加強飲食管理,對病人及家屬做好衛生宣教,要食用衛生、新鮮的食物;

3、腸道疾病流行期間(每年5月1日-10月31日)應開設腸道疾病門診和腸道疾病專用的輸液、觀察、治療室;對患有腸道感染病人、產婦及其嬰兒進行隔離,直到感染性病因被排除,連續3次大便培養(至少間隔24小時以上)陰性后,再回原崗位工作;

4、工作人員出現急性腹瀉時,應立即做大便常規或培養,可疑為感染性腹瀉時應暫調離病人直接接觸的崗位;當臨床癥狀消失和2次大便培養(至少間隔24小時以上)陰性后,再回原崗位工作;

5、實施胃腸減壓、鼻飼等操作時應遵守無菌技術操作規程;胃腸減壓管、鼻飼管等應一人一用一消毒;

6、嚴格執行手衛生管理,醫務人員接觸病人和操作前后應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

7、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尤其對口服廣譜抗菌藥物,嚴禁濫用。加強用藥過程中的監測,一旦出現腹瀉即應警惕,及早診斷、治療,防止二重感染和抗生素相關性腹瀉;

8、加強病人糞便等排泄物管理。病人出院后要進行空氣、物品、床單等的終末消毒。

五、醫院內肺炎的預防與控制措施

醫院獲得性肺炎(HAP),也稱醫院內肺炎(NP),是我國最常見的醫院感染類型,呼吸機相關肺炎(VAP)尤為嚴重。根據衛生部醫院感染控制項目組的相關要求和我院的具體情況,特制定預防HAP/VAP措施如下:

1、如無禁忌癥,應將床頭抬高30-45度;

2、對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議洗必泰漱口或口腔沖洗,每2-6小時一次;

3、鼓勵手術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術)早期下床活動;

4、指導患者正確咳嗽,必要時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5、

嚴格掌握氣管插管或切開適應癥,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的患者應優先考慮無創通氣;

6、對氣管插管或切開患者,吸痰時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吸痰前、后,醫務人員必須遵循手衛生規則;

7、建議使用可吸引的氣管導管,定期(每小時)作聲門下分泌物引流;

8、呼吸機螺紋管每周更換1次,有明顯分泌物污染時則應及時更換;濕化器添加水使用無菌蒸餾水,每天更換;螺紋管冷凝水應及時作為污水清除,不可直接傾倒在室內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氣道;

9、對于人工氣道/機械通氣患者,每天評估是否可以撤機和拔管,減少插管天數;

10、正確進行呼吸機及相關配件的消毒:

⑴消毒呼吸機外殼、按鈕、面板,使用75%酒精擦拭,每天一次;

⑵耐高溫的物品如呼吸機螺紋管、霧化器、金屬接頭、濕化罐等,首選清洗消毒機清洗消毒,干燥封閉保存。不耐高溫的物品如某些材質的呼吸機螺紋管、霧化器等,應選擇高水平消毒方法,如2%戊二醛、過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劑等浸泡消毒,流動水沖洗、晾干密閉保存。

⑶不必對呼吸機的內部進行常規消毒。

11、不宜常規采用選擇性消化道脫污染(SDD)來預防HAP/VAP;

12、盡量減少使用或盡早停用預防應激性潰瘍的藥物,包括H2受體阻滯劑如西米替丁和/或制酸劑;

13、對于器官移植、粒細胞減少癥等嚴重免疫功能抑制患者,應進行保護性隔離,包括安置于層流室,醫務人員進入病室須戴口罩、帽子,穿無菌隔離衣等;

14、有關預防措施對全體醫務人員包括護工定期進行教育培訓。

六、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預防與控制措施

尿路感染(UTI)是第二位常見醫院感染類型,75%-80%與留置導尿管相關。為有效預防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特制定以下控制措施:

1、插管前準備與插管時的措施:

⑴盡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導尿;

⑵仔細檢查無菌導尿包,如過期、外包裝破損、潮濕等,不得使用;

⑶根據年齡、性別、尿道情況選擇合適的導尿管口徑、類型。通常成年男性選16F,女性選14F;

⑷規范手衛生和戴手套的程序;

⑸常規的消毒方法:用碘伏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圍皮膚粘膜,程序如下:

①男性:自尿道口、龜頭向外旋轉擦拭消毒,注意洗凈包皮及冠狀溝;

②女性:先清洗外陰,其原則由上至下,由內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兩側大小陰唇,最后會陰、肛門,每一個棉球不能重復使用;

⑹插管過程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動作要輕柔,避免尿道粘膜損傷;

⑺對留置導尿患者,應采用密閉式引流系統。

2、插管后的預防措施

⑴保持尿液引流系統通暢和完整,不要輕易打開導尿管與集尿袋的接口;如要留取尿標本,可從集尿袋采集,但此標本不得用于普通細菌和真菌學檢查;

⑵導尿管不慎脫落或導尿管密閉系統被破壞,需要更換導尿管;

⑶疑似導尿管堵塞應更換導管,不得沖洗;

⑷保持尿道口清潔,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潔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潔以后還需消毒;

⑸患者洗澡或擦身時要注意對導管的保護,不要把導管浸入水中;

⑹不主張使用含消毒劑或抗菌藥物的生理鹽水進行膀胱沖洗或灌注來預防泌尿道感染;

⑺懸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時清空袋中尿液;

⑻長期留置導尿管病人,定期更換導尿管(1次/2周)和集尿袋(2次/周);

⑼疑似出現尿路感染而需要抗菌藥物治療前,應先更換導尿管;

⑽每天評價留置導管的必要性,盡早拔除導管。

3、其他預防措施

⑴定期對醫務人員進行宣教;

⑵定期公布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UTI)的發生率。

七、導管相關血流感染預防與控制措施

血管內留置導管廣泛應用于各臨床科室,尤其是重癥監護病房(ICU)。因導管插入、護理等不當,導致導管相關血流感染(CR-BSI)十分常見,部分病人因此而死亡。根據衛生部醫院感染控制項目組的相關要求和醫院的具體情況,特制定預防CR-BSI措施如下:

1、插管時的預防控制措施

⑴深靜脈置管時應遵守最大限度的無菌操作要求,插管部位應鋪大無菌單;

⑵操作人員應戴帽子、口罩、穿無菌手術衣;

⑶認真執行手消毒等程序,戴無菌手套,插管過程中手套意外破損應立即更換;

⑷插管過程中嚴格遵循無菌操作技術;

⑸使用的醫療器械以及各種敷料必須達到滅菌水平,接觸病人的麻醉用品應當一人一用一消毒;

⑹權衡利弊后選擇合適的穿刺點,成人盡可能選擇鎖骨下靜脈;

⑺建議0.5%碘伏消毒穿刺點皮膚;

⑻建議選用抗菌定植導管;

⑼患有癤腫、濕疹等皮膚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攜帶有MRSA的工作人員,在未治愈前不應進行插管操作。

2、插管后的預防控制措施

⑴用無菌透明專用貼膜或無菌紗布敷料覆蓋穿刺點;

⑵定期更換穿刺點敷料,更換間隔時間:無菌紗布為1天/次,專用貼膜可至3-7天/次,但敷料出現潮濕、松動、沾污時應立即更換;

⑶接觸導管接口或更換敷料時,須進行嚴格的手衛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⑷保持三通鎖閉清潔,如有血跡等污染應立即更換;

⑸病人洗澡或擦身時要注意對導管的保護,不要把導管浸入水中;

⑹輸液管更換不宜過頻,但在輸血、輸入血制品、脂肪乳劑后或停止輸液時應及時更換;

⑺對無菌操作不嚴的緊急置管,應在48小時內更換導管,選擇另一穿刺點;

⑻懷疑導管相關感染時,應考慮拔除導管,但不要為預防感染而定期更換導管;

⑼由經過培訓且經驗豐富的人員負責留置導管的日常護理;

⑽每天評價留置導管的必要性,盡早拔除導管。

3、其他預防措施

⑴定期對醫護人員進行相關培訓;

⑵定期公布CR-BSI的發生率;

4、循證醫學不推薦的預防措施

⑴不提倡常規對拔出的導管尖端進行細菌培養,除非懷疑有CR-BSI;

⑵還要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藥物的藥膏;

⑶不要常規使用抗感染藥物封管來預防CR-BSI;

⑷不推薦通

過全身用抗菌藥物預防CR-BSI;

⑸不要為了預防感染而定期更換中心靜脈導管和動脈導管;

⑹不要為了預防感染而常規通過導絲更換非隧道式導管;

⑺不要常規在中心靜脈導管內放置過濾器預防CR-BSI。

篇3:關鍵裝置重點部位安全管理制度

1.主題內容和適用范圍:

本標準確定了公司的關鍵裝置,重點部位及其管理。

本標準適用于公司易燃、易爆、易中毒等關鍵裝置、重點部位的安全管理。

2.安全管理職責

2.1總經理職責

2.1.1監督安全方針、政策、法規、政策的執行和落實情況。

2.1.2指導、檢查承包點的安全生產、解決重大安全工作事宜。

2.1.3監督事故處理的落實情況。

2.1.4每月到承包點進行一次安全活動。

2.2.副總經理職責

2.2.1貫徹執行國家有關安全生產的方針、政策及上級有關規定。

2.2.2定期召開安全例會,對關鍵裝置、重點部位的安全隱患及時研究落實整改措施。

2.2.3組織關鍵裝置、重點部位的應急預案演練。

2.2.4每月到承包點進行一次安全活動。

2.3.總工程師職責

2.3.1對關鍵裝置、重點部位的安全技術工作負責。

2.3.2組織制訂、修訂安全技術規程和安全操作規程。

2.3.3組織、研究解決重大安全技術問題,制訂重大隱患的整改方案。

2.3.4參加重大事故的技術分析工作。

2.3.5每月要到承包點進行一次安全活動。

2.4車間主任職責

2.4.1車間主任是車間安全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對本車間的關鍵裝置、重點部位的安全工作負全面的責任。

2.4.2參與擬訂、修訂本車間關鍵裝置、重點部位的安全技術規程。

2.4.3每月要對關鍵裝置、重點部位進行一次安全檢查,對查出的隱患和問題及時整改或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車間無法整改的,應及時向分管領導匯報。

2.4.4組織落實車間安全教育,并督促檢查安全工作。

2.4.5組織車間事故調查處理工作,按規定及時上報。

2.5工段長職責

2.5.1工段長對本工段關鍵裝置、重點部位的安全工作負全面責任。

2.5.2繪制出本工段危險點分頁圖,明確分工。

2.5.3每周對關鍵裝置、重點部位巡查一次,對查出的隱患和問題及時整改,無法整改的,及時報告車間。

2.5.4監督本工段職工遵守各項規章制度的情況。

2.6車間技術員職責

2.6.1督促檢查關鍵裝置、重點部位的工藝執行情況,確保安全生產。

2.6.2對操作工進行生產技術和安全技術教育。

2.7車間設備員職責

2.7.1每天對關鍵裝置、重點部位的設備運行情況檢查一次。

2.7.2做好重要設備的維護保養工作,確保重要設備、關鍵裝置長周期安全運行。

2.8車間安全員

2.8.1負責車間安全設施的管理工作。

2.8.2每天對關鍵裝置、重點部位進行安全檢查一次,制止違章作業和違章指揮。

2.9班組長職責

2.9.1負責關鍵裝置、重點部位外來人員登記工作。

2.9.2督促操作人員的巡回檢查,檢查操作人員各項規章制度的執行情況。

2.9.3每班對安全設施、危險點檢查兩次。

2.10操作工職責

2.10.1按巡查路線進行檢查,每小時一次,并按時撥巡檢牌。

2.10.2嚴格遵守工藝操作、勞動紀律和安全規程。

2.10.3正確使用,妥善保管各種防護用品和器具,按規定穿戴勞保用品和防護用品。

2.11調度員職責

2.11.1對本班的關鍵裝置、重點部位安全生產負責。杜絕違章指揮。

2.11.2督促檢查本班人員各項規章制度的執行情況。

2.11.3發生故障和事故時,應積極采取措施予以消除和處理,并向有關部門和領導匯報。

2.12安環處職責

2.12.1貫徹執行國家有關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和制度。

2.12.2每月組織一次專項檢查。

2.12.3每季度對各單位和承包人的管理職責執行情況進行檢查、監督和考核一次,并公布考核結果。

2.12.4及時將考核結果報企管處,納入管理人員年度經濟責任制考核。

2.13設備處職責

2.13.1做好關鍵裝置、重點部位的設備管理工作,使生產設備的安全設施達到完好標準。

2.13.2建立關鍵裝置、重點部位設施臺帳。

2.13.3每周對關鍵裝置、重點部位的設備檢查一次。

2.14生產處職責

2.14.1負責關鍵裝置、重點部位安全技術規程、操作規程的制訂和修訂工作。

2.14.2負責關鍵裝置、重點部位應急預案的制訂。

2.15儀表車間職責

2.15.1負責制訂或修訂關鍵裝置、重點部位監視測量設備的安全技術規程和制度。

2.15.2做好測量儀表和儀表連鎖等設施的定期檢查、檢驗和安全管理工作,確保準確、靈敏。

2.16電修車間職責

2.16.1負責電氣設備、供電線路的維護檢修工作。

2.16.2搞好電氣設備的預防性試驗和定期檢測。

2.16.3每天對關鍵裝置、重點部位的電氣設備巡查一次。

2.17維修工段職責

2.17.1做好關鍵裝置、重點部位的設備維修和保養工作,對關鍵設備實行特護管理。重點檢查,確保生產設備長周期安全運行。

2.17.2每天按公司規定對關鍵裝置、重點部位進行按時設備巡查撥牌。

3.公司關鍵裝置、重點部位的確定:

鍋爐、堿罐、酸罐、煤氣發生爐裝置、煤氣柜、氫氮壓縮機、增壓機、變換爐、變脫塔、脫碳塔、銅洗塔、氨冷器、合成塔、液氨貯槽、液氨泵、液氨緩沖槽、一甲泵、尿素合成塔、CO2氣體壓縮機。

4.關鍵裝置、重點部位的安全管理

4.1新調入關鍵裝置、重點部位的人員要進行安全衛生、防毒急救、規章制度等教育,經技術和安全考試合格后,領取安全作業證,才能獨立操作。

4.2出入規定:

4.2.1除關鍵裝置、重點部位操作人員、檢修人員、安全監察人員、保衛、生產處室和有關領導可進入外,其他人員禁止入內。

4.2.2外來參觀人員進入關鍵裝置、重點部位,需在公司辦公室登記,由公司辦公室發給參觀證后,在公司有關部門人員陪同下方可入內。

4.2.3外來參觀者進入要害崗位,必須實行嚴格的登記制度,并注明進出時間。

4.2.4對非工作人員和不符合手續的外來參觀人員進入關鍵裝置、重點崗位、當班人員應予勸阻,勸阻不聽者,可視情況輕重報保衛部門給予批評教育或經濟處罰。

4.3巡回檢查交接規定:

4.3.1操作人員要加強對機器設備、安全設施的巡回檢查、維護管理,不得擅離職守,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報告。

4.3.2拆卸機器設備、安全設施時要詳細做好記錄。

4.3.3重要機器設備封閉前,要經保衛、安環處、生產處、設備處檢查。

4.4防護規定:

4.4.1關鍵裝置、重點部位要按設計要求設置安全、保衛設施,如監測報警裝置、欄桿、圍墻等。

4.4.2關鍵裝置、重點部位要根據其防護要求,配備安全防護器材,如消防器材、防毒面具的專用防護用具等。

4.5關鍵裝置、重點部位操作人員不準在崗位上會客。

5.關鍵裝置、重點部位的管理辦法:

5.1對關鍵裝置、重點部位實行定點承包的管理機制,建立嚴密的管理網絡,各單位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組織本單位安全管理員和工程技術人員,針對本單位的危險源制定安全檢查表和安全管理網絡,經總工程師批準,作為重點嚴格管理,嚴格考核。

5.2各單位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組織本單位安全管理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設備管理人員等對本單位管轄區的危險源按規定要求進行檢查,分類建檔。及時處理隱患,無能力解決的立即寫出書面建議及時報安環處,安環處統一整理后,由公司安排及時整改。

5.3安環處負責監督檢查危險源管理情況,抓好各級檢查管理責任的落實和信息反饋。

6.考核和獎懲

6.1關鍵裝置、重點部位承包人未按規定對承包點進行安全活動,每缺一次或活動無記錄,每次罰款50元,承包點一年內發生重大安全事故的,扣除承包人全年的安全風險抵押金。

6.2各管理職能部門未按規定進行檢查的,一次罰單位負責人50元。

6.3操作人員未按規定進行巡檢的,一次罰款50元,記錄不全的罰款30元。

6.4操作人員未按規定持證上崗的,一次罰款50元,并罰車間安全員30元。

6.5操作人員未按規定穿戴勞保用品的,一次罰款30元,并罰車間安全員20元。

6.6違反安全操作規程的一次罰款100元,造成事故的按《崗位業績考核制度》執行。

6.7上一級部門查出的危險點隱患,被查單位款上報的,罰單位負責人和相關、人員20-50元。

6.8對及時發現安全隱患并排除險情的單位和個人,視情況給予100-500元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