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混凝土冬季期施工措施

混凝土冬季期施工措施

2024-07-11 閱讀 2891

一、混凝土的拌制:

(1)冬期施工拌制混凝土用的砂、石、水泥和水,均應保持正溫。拌制混凝土采用加熱水的方法:骨料不加熱時,水加熱到90℃,但水泥不能與80℃以上的水直接接觸。投料順序,應先投入砂石和水,然后再投入水泥。

(2)砂石料必須清潔,不得含有冰雪等凍結物及易凍裂的礦物質。

(3)拌制混凝土時應遵守以下規定:

a.應由專人配制防凍劑溶液,嚴格掌握防凍劑的摻量。

b.嚴格控制混凝土水灰比,由骨料帶入的水份及防凍劑溶液中的水分均應從拌合水中扣除。

c.攪拌前應用熱水沖洗攪拌機,攪拌時間比常溫攪拌時間延長2分鐘。

d.混凝土拌合物的出機溫度不宜低于10℃,入模溫度不低于5℃。

二、混凝土的運輸和澆筑:

盡量減少裝卸次數并合理組織裝入、運輸和卸出混凝土的工作。

三、蓄熱法養護,將混凝土的組成材料進行加熱后然后攪拌,在經過運輸,振搗后仍具有一定溫度,澆筑后的混凝土周圍用塑料薄膜和草簾嚴密覆蓋,使混凝土緩慢冷卻,并在冷卻過程中逐漸硬化,當混凝土溫度降至0℃時可達到抗凍臨界強度或預期的強度要求。

四、混凝土的質量檢查和測溫:

(1)混凝土工程的冬期施工,除按常溫施工的要求進行質量檢查外,尚應檢查以下項目:

a.化學附加劑的質量和摻量;

b.::水和砂石的加熱溫度;

c.混凝土在出機時,澆筑后和硬化過程中的溫度;

d.混凝土溫度至0℃時的強度。

(2)水、骨料及混凝土出機時的溫度,每工作班至少測量四次;

(3)混凝土溫度的測定:

a.采用蓄熱法養護混凝土時,養護期間每晝夜測量四次。

b.摻防凍劑的混凝土,強度未達到3.5N/mm2以前,每隔2h測定一次,以后每隔6h測定一次;

c.室外空氣溫度及周圍環境溫度,每晝夜測量四次。

(4)混凝土的溫度測量,應按下列規定進行:

a.全部測量孔點均應編號,繪制布置圖,測量結果要寫入正式記錄;

b.測量時,應將溫度表與外界氣溫作妥善隔離,可在孔口周圍用軟木或其它保溫物塞住,溫度計在測溫孔內應留置3分鐘以上,方可讀數;

c.采用蓄熱法養護時,應在易于散熱的部位放置。

(5)測量讀數時,應使視線和溫度計的水銀柱頂點保持同一水平高度上,以避免視差;先讀小數,后讀大數,記錄后再復驗一次,以免誤讀。

(6)測溫人員應同時檢查覆蓋保溫情況,并應了解結構物的澆筑日期、要求溫度、養護期限等。若發現混凝土溫度過高或過低現象,應及時通知有關人員,及時采取有效措施。

(7)混凝土施工過程中,除按常溫施工要求留置試塊外,還應增作兩組補充試塊與構件同條件養護,一組用以檢驗混凝土受凍前的強度,另一組在與構件同條件養護28d后轉入標準養護28d再測定其強度。

篇2:混凝土工程冬季施工質量通病預防措施

混凝土工程冬季施工的質量通病以及預防措施

(一)鋼筋的銹蝕與混凝土裂縫

由于鋼筋的氧化銹蝕伴生體積膨脹,致使混凝土沿主筋或箍筋方向產生裂縫。其次,水泥的安定性不良,混凝土的水灰比太大,早期強度低,失水太快也會引起開裂。混凝土內部水分由邊緣向中心移動,形成壓力也將引起軸向裂縫。

預防措施:

1、嚴格控制氯鹽的摻量。按照"鋼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規定:氯鹽摻量不得超過水泥重量1%,基本鋼筋就不銹蝕。

2、限定量的氯鹽摻入時應充分溶解或攪拌均勻,以防止偏折引起局部鋼筋銹蝕。3.控制水泥質量和混凝土混合物水灰比,增大其密度性,防止水分轉移,均能有效地防止混凝土的裂縫產生。

(二).結構疏散與水分轉移

水分轉移及結構疏散的混凝土,以表面呈冰晶、土黃色,砂漿骨料結合脆弱,聲音空啞等為特征。同時由于混凝土內部壓力差、溫度、濕度差,使水分自邊緣向中心移動造成空隙。

預防措施:

1、適當摻用以防凍劑-減水劑-早強劑-引氣劑組成的復合外加劑,減少水灰比,采取重復振動,加壓振動,提高結構致密性。

2、混凝土表面"冰封"利用其濕水性均為有效。

(三)表面起灰

所謂"表面起灰"是以砂漿和粗骨料相脫離,表面起灰,骨料裸露為特征。主要是由于混凝土混合物水灰比太大,離析,泌水嚴重,粘聚性、保水性差,加上養護溫度低,水泥水化趨于停止,混凝土水分迅速外離,導致表面起灰。

預防措施:嚴格控制水灰比,延長混凝土混合物攪拌時間,表面覆蓋塑料薄膜保水

(四)結晶腐蝕-混凝土表面返霜

混凝土硬化后,某種外加劑溶液通過毛細管的作用滲到混凝土表面,而混凝土表面的水分則逐漸蒸干,此種情況還將影響混凝土與飾面層的結合。

預防措施:

1、適當控制外加劑的用量(最好不要超過水泥重量5~7%)

2、外加劑充分溶解后適當延長攪拌時間。

3、混凝土澆灌后,立即在其表面覆蓋1~2層薄膜塑料。嚴防混凝土水分外移。

篇3:混凝土工程冬季基本施工要求

混凝土工程冬季施工基本要求

1、基本要求

(1)冬季施工的混凝土宜選用硅酸鹽水泥或普通硅酸鹽水泥,水泥標號不宜低于32.5,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不宜少于300kg,水灰比不應大于0.6,并加入早強劑.由必要時應加入防凍劑(根據氣溫情況確定).

(2)為減少凍害,應將配合比中的用水量降至最低限度.辦法是:控制坍落度,加入減水劑,優先選用高效減水劑.

(3)模板和保溫層,應在混凝土冷卻到5℃后方可拆除.當混凝土與外界溫差大于20℃時,拆模后的混凝土表面,應臨時覆蓋,使其緩慢冷卻.

(4)未冷卻的混凝土有較高的脆性,所以結構在冷卻前不得遭受沖擊荷載或動力荷載的作用.

2、混凝土的拌制

(1)拌制混凝土用的骨料必須清潔,不得含有冰雪和凍塊,以及易凍裂的物質.在摻有含鉀,鈉離子的外加劑時,不得使用活性骨料.在有條件的時候,砂石篩洗應搶在零上溫度時做,并用塑料紙,油布蓋好.

(2)拌制摻外加劑的混凝土時,如外加劑為粉劑,可按要求摻量直接撒在水泥上面和水泥同時投入.如外加劑為液體,使用時應先配制成規定濃度溶液,然后根據使用要求,用規定濃度溶液配制成施工溶液.各溶液要分別置于有明顯標志的容器中,不得混淆.每班使用的外加劑溶液應一次配成.

(3)當施工期處于0℃左右時,可在混凝土中添加早強劑,摻量應符合使用要求及規范規定,且應注意在添加前應做好模擬試驗,以核實有關技術措施;對于有限期拆模要求的混凝土,還應適當提高混凝土設計等級.

(4)混凝土中添加防凍劑時,嚴禁使用高鋁水泥.

(5)嚴格控制混凝土水灰比,由骨料帶入的水分及外加劑溶液中的水分均應從拌合水中扣除.

(6)攪拌摻有外加劑的混凝土時,攪拌時間應取常溫攪拌時間的1.5倍.

(7)混凝土拌合物的出機溫度不宜低于10℃,入模溫度不得低于5℃.

3、混凝土的運輸和澆筑

(1)混凝土攪拌場地應盡量靠近施工地點,以減少材料運輸過程中的熱量損失,同時也應正確選擇運輸用的容器(包括形狀,大小,保溫措施).

(2)混凝土澆筑前,應清除模板和鋼筋上,特別是新老混凝土(如梁,柱交接處)交接處的冰雪及垃圾.

(3)當采用商品混凝土時,在澆筑前,應了解商品混凝土中摻入抗凍劑的性能,并做好相應的防凍保暖措施.

(4)分層澆筑的混凝土時,已澆筑層在未被上一層的混凝土覆蓋前,不應低于計算規定的溫度也不得低于2℃.

(5)重點工程或上部結構要連續施工的工程,混凝土應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證預期所要達到的強度.

(6)預應力混凝土構件在進行孔道和立縫的灌漿前,澆灌部位的混凝土必須經預熱,并采用熱的水泥漿,砂漿或混凝土,澆灌后在正溫下養護到強度不低于15Mpa.

(7)現場應留設同條件養護的混凝土試塊作為拆模依據.

4、混凝土的養護

(1)冬季澆筑的混凝土,由正溫轉入負溫養護前,混凝土的抗壓強度不應低于設計強度的40%,對于C10以下的混凝土不得小于5Mpa.

(2)采用的保溫材料(草袋,麻袋),應保持干燥.

(3)在模板外部保溫時,除基礎可隨澆筑隨保溫外,其它結構必須在設置保溫材料后方可澆筑混凝土.鋼模表面可先掛草簾,麻袋等保溫材料并扎牢,然后再澆筑混凝土.

(4)保溫材料不宜直接覆蓋在剛澆筑完畢的混凝土層上,可先覆蓋塑料薄膜,上部再覆草袋,麻袋等保溫材料.保溫材料的鋪設厚度為:一般情況下0℃以上鋪一層;0℃以下鋪二層或三層;大體積混凝土澆筑及二次抹面壓實后應立即覆蓋保溫,其保溫層厚度,材質應根據計算確定.

(5)拆模后的混凝土也應及時覆蓋保溫材料,以防混凝土表面溫度的驟降而產生裂縫.

5、試件留置

按規范及施工要求制作,管理,養護,送檢混凝土試塊.取樣與試件留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每拌制100盤且不超過100m3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樣不得少于一次.

(2)每工作班拌制的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不足100盤時,取樣不得少于一次.

(3)當一次連續澆筑超過1000m3時,同一配合比的砼每200m3不得少于一次.

(4)每一樓層,同一配合比的砼,取樣不得少于一次.

(5)對有抗滲要求的砼結構,其混凝土試件應在澆筑地點隨機取樣.同一工程,同一配合比的砼,取樣不應少于一次,留置組數可根據實際需要確定.

(6)每次取樣應至少留置一組標準養護試件,同條件養護試件的留置組數應根據實際需要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