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建筑物施工測量方法
住宅建筑物施工測量方法
在現場準備工作期間,應會同監理工程師及有關人員一道共同核對建筑總平面圖、定位基準點、水準基點及高程,并逐項交接。
A.平面控制
根據總平面圖和基準點坐標定出建筑物控制軸線,定出軸線控制點,依據建筑物的軸線尺寸建立控制網,作為平面控制的首級控制,。
在施工中,能準確迅速地恢復各軸線的位置,以保證同一條中線或軸線在各層上投測的位置都能在同一鉛垂面內。為防止施控工制過方程向中由于各種原因造成對標志的影響,對四個頂點的觀測要定期校核以保證測量的精度。
B.軸線投測
在地下室結構施工結束后,根據圖紙軸線關系,在±0.000樓板砼面上,每座精確地埋設四塊200×200×10mm鋼板控制點的測量標志。精確測量各控制點之間的距離和夾角度數。距離須用檢測過的鋼卷尺丈量,丈量相對誤差應在±0.5mm以內;角度應用經緯儀(J2-JD激光經緯儀)測量。在各控制點上分別作標記,反復測各點的尺寸、角度,無誤后整理成原始資料,做好每次投測復核的基準原始點。
在二層及以上各層的相應位置留設引測孔,每個樓層即通過該引測孔向上傳遞建筑物軸線,并依此恢復該層軸線。
C.高程控制
用YJS3激光水準儀從給定的水準基點引測現場水準控制點,水準控制點設置的數量應能控制整個施工區域,并定期進行連網觀測。進行連網觀測時,其閉合差小于±0.5nmm(n為測站數)。按測站數成正比例進行閉合差平差調整,使之各點都得出準確的高程數據,以便在使用過程中互相校核。
D.高程傳遞
在建筑物四個大角用鋼尺自±0.000起向上直接丈量,把標高傳遞到施工樓層。對四角的標高校核后,作為該層施工的標高控制點,立皮數桿作為該層墻身砌筑,門窗洞口留設的依據。
E.沉降觀測
1)沉降觀測點設置在澆筑一層剪力墻時,預埋好沉降觀測點。觀測點的位置應能全面反映建筑物的變形,因此,在建筑物的四角、橫向中部及縱向變形縫處各設置1個沉降觀測點。
2)水準基點設置水準基點的設置以保證其穩定、可靠為原則,靠近觀測點,便于觀測,但不受建筑物沉降的影響。水準基點應設在遠離建筑物30m以外處,數量不少于3個。
3)水準測量
采用精密水準儀和銦鋼尺測量,固定測量工具和測量人員,觀測前嚴格校驗測量儀器。按Ⅱ等水準測量方法及要求進行環行閉合觀測,視線長度宜為20~30m,視線高度不宜低于0.3m,其閉合誤差不得超過0.5nmm(n為測站數)。
4)觀測次數和時間
根據設計要求,主體結構施工階段每施工完2層(包括地下部分)應觀測1次,建筑裝修和設備安裝階段2個月1次,建筑物竣工后,第1年不少于3~5次,第2年不少于2次,以后每年1次,直到沉降穩定為止。
5)沉降觀測記錄每次沉降觀測結束后,及時檢查記錄,計算正確,精度合格,并進行誤差分配,最后將本次所測各個觀測點的高程與上次各點高程核對無誤后,填寫沉降觀測記錄匯總表,作為工程驗收技術資料,每次沉降觀測結果上報監理、設計、建設單位。
篇2:寫字樓施工測量建筑物垂直度觀測方案
寫字樓施工測量及建筑物垂直度觀測方案
本工程建筑體量大,結構復雜。本方案遵循測量工作的基本原則,結合本工程的實際,為先整體、后局部,先控制、后碎部,先地下、后地上的施工測量原則。
一、場區控制網的建立。
1、場區平面控制網的建立。
由于一標段由我單位承建,二標段的控制網原則上沿用一標段的控制網。在本標段施工前組織測量人員對原控制網進行校核,合格后方可繼續使用。
根據本工程特點,我們建立的本地坐標系統與城市坐標系統相同,關系為水平位移關系,即:
*=*'+aY=Y′+b*′Y′為城市坐標,*Y為本地坐標
根據紅線點,和建筑物定位坐標值(詳見《軸線定位平面圖》,使用WILDTC905L全站儀(測角2″,測距2+2ppin),采用極坐標放樣法建立方格網的主軸線軸線。
由于場地狹小及圍墻通視原因,需要將場外控制點引入場內適當位置,根據現場實際情況,擬引入JD4點在現場辦公樓前,并保持和場外JD2的通視,和場外控制系統形成極坐標關系,并按照測量施工規范進行埋設和保護,該點離地連墻距離約為3.5米。
場內坐標系統根據建筑物定位坐標和JD4點之間的相對坐標,設置主控制系統如下:
,分別為塔樓結構部分,裙樓地下結構部分,地庫其他部分。
主軸線經過糾正后,進行量距,使用全站儀WILDTC905L。
結構細部軸線根據主軸線作業后,按常用的定線方法放樣。
建筑方格網的其他網格點用交匯等方法定出。所有網格點的中誤差為2mm。
建筑方格網建立后,用WILDTC509L全站儀測量各網格點間的角度、距離,并經過平差改正,于現場規劃建筑網格的四個角點JD5、JD6、JD7、JD8、JD9、JD10、JD11。規劃后使用WILDTC509L全站儀進行現場檢查、驗證,確保建筑方格網的精度。
建筑網格點的埋設采用造標埋石法,具體作法按《工程測量規范》實施。施工過程中應加強方格網點的保護工作,方格網點為日后地下部分、地上部分結構施工測量工作的測量起算依據。應確保標石附近不得從事影響標石穩定性的任何作業活動,并設立警示標志。
2、場區高程控制網的建立。
根據建設單位提供的水準點,在場區內按二等水準測量技術規范于場內布置3個水準點。3個水準點標石與平面控制網方格網點標石共用。
附圖表:建筑方格網布置圖
二、結構施工平面和高程測量
本工程平面控制網根據工程結構特點,分階段分區域實施。工程地上主要由3層裙樓和33層塔樓組成,地下三層,所以測量控制網也需做相應的布置。
施工測量分為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施工測量工作,地下部分施工測量采用外控法,地上部分施工測量采用內控法,現分述如下:
1、地下結構的施工測量工作。
根據總平面測量控制網,將等軸線控制點,用經緯儀引測各控制點至各層圍堰頂梁面,圍堰壁內側及基坑底作為地下結構施工的軸線控制依據。利用經緯儀加鋼尺丈量的方法進行水平測量放線。
高程利用水準儀、標尺向下傳遞定于圍內側壁上。作為地下結構施工高程控制的依據,利用水準儀、塔尺控制施工高程。
為保證施工測量的定位準確,定時對布設在圍堰上的測量控制網進行引測復核檢查。
2、地上結構施工測量。
使用WILDTC905L全站儀將樓層施工用平面控制點布設于一層結構平面,要求樓層控制網點測設過程中測距精度為1/100000,測角精度為±8″,并確保此控制網于地下部分平面施工控制網一致。由于本工程上部為方形和多邊弧形建筑,共分為2區,因此上部結構施工測量控制網亦分區布設。
高程控制網建立同樣是確保地上、地下的一致性,即引測標高依據同樣為建筑方格網上各重點標石上的水準點。
(1)塔樓上部結構的施工測量工作。
依據建筑方格網點的重點,采用WILDTC905L全站儀,塔樓結構平面上布設樓層施工用控制點,編號為A、B、C、D、,此4點作為地上1~31層施工測量放線控制圖,參見附圖表:上部結構平面控制點布置圖
根據控制點形成的樓層施工控制網,與本區相應軸線關系,計算邊角元素,使用經緯儀,鋼卷尺分出細部軸線,作為施工指導,樓層施工放線過程中,過程后加強復核工作。
(2)裙樓上部結構的施工測量工作
平面控制網的傳遞同一區相應工作的做法。平面控制網傳遞至施工層后,用WILDTC905L測角、量距分出各個相對應軸線。裙樓為由多個圓弧組合而成的平面異型結構,在裙樓定位軸線傳遞完后,柱子和剪力墻結構均可以從主軸用鋼尺配合經緯儀直接定出。
三、控制網的豎向傳遞技術
控制網的豎向傳遞技術
網點豎向投遞
網點豎向投遞時,在每層樓板相應位置預留100mm×100mm的孔洞進行豎向傳遞。
豎向投點立面示意圖見下圖所示:
在±0.00m以上標高引測,首先在首層核芯筒墻上建立3條+1000mm的標高基準線。
3條基準線的測設采用水準儀。
方法是:調整儀器高度使其后視線正對水平線,前視則用鉛筆直接標出視線。
這種測法與一般的塔尺標記測法相比,精度可以提高1~2mm。從首層3個基準線用檢定合格的50m鋼尺按照規定的拉力,向上引測每節柱頂設計標高減去1000mm的標高點,這樣在每個施工層上有3條標高控制線,以便相互校核。
四、裝修階段的測量控制
內部裝修的局部平面位置的確定從已經在結構施工中確定的結構控制軸線中引出,高程同樣從結構施工高程中轉移至各需要處。在轉移時盡量遵循儀器使用過程中保持等距離測距的原則,以提高測量精度。從而使裝修工作有明確的控制依據。
外墻垂直軸線與高程均由內控軸線和高程點引出,轉移到外墻立面上,彈出豎向、水平控制線,以便外墻裝修。在軸線點引出后,務必注意,內控法是逐層實施的,而外墻是從上至下的全長線條。因此,此時需在外控點的輔助下,從上至下進行一次檢測修正,逐層測量引起的間接微小誤差,使垂直線貫穿于建筑物的整個外墻面,從而達到準確的測量外墻控制效果。
五、施工沉降觀測
當建筑物隨結構施工層的上升整體重量增加將發生沉降,施工過程的沉降測量將給建筑物今后的監測提供初始數據。
當地下室底板施工完后,按設計要求在有關位置埋設沉降觀測點,沉降觀測點采取保護措施防止
沖撞引起變形影響數據統計。
測量期設為每施工一個結構層測量一次(如施工暫停每半個月一次),測量數據制定統計分析表,進行統計分析,直到交工驗收為止。測量采用精密水準儀,參照點為現場設置的觀測點。對現場設置的觀測點發生變動或誤差應及時進行數據參數修正,以保證數據精確。
豎向投點操作流程圖如下
高程控制基準線的確定
六、測量定位精度要求
(1)建筑方格網的建立,其測距精度不低于2/1000000,測角精度不得低于4″,各控制點布設嚴格遵守《工程測量規范》的各項規定。
(2)建筑物垂直度,單層間小于3mm,全高≤3h/10000,且不大于15mm。
(3)建筑物標高控制,標高偏差不得大于3mm。
七、測量儀器與工具配備
序號名稱型號單位數量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