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防職業病作業指導書

防職業病作業指導書

2024-07-11 閱讀 7050

施工防職業病作業指導書

1.目的

為了保護工人、職員的身體健康,改進勞動條件,做好職業病的防治工作,特制定本作業指導書。

2.使用范圍

本作業指導書適用于公司施工生產全過程對職業病工作的預防與控制。

3.術語和定義

采用GB/T28001/20**標準及公司《管理手冊》中的有關術語和定義。

4.職業病的主要范圍

4.1職業中毒

4.2塵肺

4.3物理因素職業病

4.4職業性皮膚病

4.5職業性眼病

4.6職業性耳鼻喉疾病

4.7職業性腫瘤

4.8其它職業病

5.職責

5.1安全質量監察處負責編制本作業指導書并組織實施。

5.2指揮部、項目部負責本作業指導書的貫徹執行。

6.工作內容

6.1建立健全預防職業病機構,加強日常管理。

6.1.1由集團公司安質處、施技處、工會、環衛處組成職業安全委員會。

6.1.2指揮部、項目部設專人負責預防職業病工作。

6.2職業安全委員會是以保證員工身體健康為前提,監督、指導各項目部開展日常工作。

6.2.1項目部接到工程后,根據工程特點,識別職業病的特性,根據其特性,制定防范方案。

6.2.2指導各項目部專職人員,對施工人員進場前進行一天預防職業病教育,提高預防職業病的意識,做到不違章操作,配戴好各自的勞保用品。

6.2.3定期組織員工、管理人員進行職業健康檢查,每兩年不少于一次,指導各項目部專職人員建立職業健康監護檔案。

6.2.4指導各項目部專職人員定期評價施工人員健康情況,并將其記入職業健康監護檔案。

6.3各類人員預防職業病的措施

6.3.1食堂工作人員應持證上崗,每年定期體檢一次,做好食堂日常保潔工作,對餐具定期消毒,做到"環境整潔,飲食衛生",并防止食物中毒。

6.3.2電氣焊工作業時需戴防護面罩和手套等勞保用品,防止職業性眼病的發生。

6.3.3防水工,手工噴漆、刷漆、浸漆工等經常接觸刺激性物質的人員作業時,需穿工作服,戴口罩和手套等勞保用品,防止職業性皮膚病的發生。

6.3.4混凝土攪拌工、打眼工等經常在發生噪音的條件下工作的人員,作業時需配戴耳塞、口罩等勞保用品,防止塵肺和職業性耳病的發生。

6.3.5搬運工、測量員等一般工人,日常作業時要做到不違章操作,配戴好各自的勞保用品。

6.3.6施工現場倉庫保管員等一般管理人員日常作業時需配戴好勞保用品。

6.4施工現場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強度或者濃度要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

6.5施工現場須有與職業病危害防護相適應的設施。

6.6施工生產要布局合理,符合有害與無害作業分開的原則。

6.7施工現場允許的情況下,可設配套的更衣間、洗浴間、孕婦休息間等衛生設施。

6.8生產過程中的設備、工具、用具等職業病防護設施和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符合保護員工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

6.9對職業病防護設備、應急救援設施和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按照規定進行經常維護、檢修,定期檢測其性能和效果,確保其處于正常運行、使用狀態。

6.10對可能發生急性職業損傷的有毒、有害工作場所,應當設置沖洗設備、應急撤離通道和必要的泄險區。

6.11在產生嚴重職業病危害的作業崗位醒目位置設置警示標識。

6.12應當優先采用有利于防治職業病和保護員工健康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逐步替代職業病危害嚴重的技術、工藝、材料。

6.13不使用國家禁止使用的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的設備或者材料。

6.14及時安排職業病病人、疑似職業病病人進行診治。

6.15發生或可能發生急性職業病危害事故時,應采取應急救援和控制措

施,并按照管理權限及時上報情況。

6.16指揮部及各項目部職工,在工作區域內或與工作有關的情況下患職業病,根據嚴重程度,采取急救措施,或送往醫院,嚴重者立即報有關部門申請休假治療或換崗,并做好以后的防治工作。

6.17.1發現職工患輕度職業病:除向部門負責人報告外,還應采取治療和控制措施。

6.17.2發現職工患有重度職業病:各項目部在事故發生后,立即采取應急救援和控制措施,將情況報告公司安質處,同時要立刻報告所在地的區、縣衛生局,衛生防疫站(情況包括職業病人數、發生時間、地點、原因、患病部位和嚴重程度等)。

篇2: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制度

職業病危害因素,是指存在于工作場所或者與特定職業相伴隨,對從事該職業的勞動者可能造成健康損害或者產生健康影響的各種化學、物理、放射生物因素以及其它有害因素。化學職業有害因素的濃度,物理、放射性因素和其它因素的強度必須在國家職業衛生標準規定的允許范圍內,才能確保工作場所對該場所的勞動者的健康基本無害,也是對工作場所的最基本的職業衛生要求。為減少職業病的發生,避免給職工家庭和企業帶來不必要的損失,經廠領導研究決定,特制定本制度:

1、職業病危害因素濃度(強度)的監測費用納入廠子的全年度的開支計劃,提到議事日程,并且單獨立帳。

2、與有相關資質的職業衛生中介服務機構簽定協議,每季度對產生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相關車間進行一次濃度(強度)的測定,濃度(強度)較大的車間可每月檢測一次,將測定結果記錄職業衛生監護檔案,并在廠方明顯位置進行公布。

3、當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嘗試(強度)超過國家職業衛生標準時,請示廠子領導應停止職工操作,檢修相關的防護設備,不得克扣工人工資。

一、公司內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均應按國務院《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和調查處理條例》及其它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執行。

二、事故報告

1、事故發生后,在救護受傷害者、采取措施制止事故蔓延擴大的同時,現場人員應立即向車間主任報告,或直接報告公司任何領導,必要時,可同時報警(火警119,匪警110,醫療急救120)。

2、各有關負責人接到報告后,必須立即趕到現場,進行指揮,如發生重傷、死亡、重特大傷亡及以上事故,由公司總經理或總經理指定的專人,在半小時內立即向縣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總工會、檢察院、公安局等有關部門報告。情況危急時,事故現場有關人員可以直接向縣政府有關部門報告。

3、現場指揮應采取一切可能措施,控制事故蔓延擴大,降低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4、認真保護事故現場,凡與事故有關的物體、痕跡、狀態,不得隨意移動或破壞。為搶救受傷害者需要移動現場某些物體時,必須做好現場標志。

5、傷亡事故發生后,任何人不得隱瞞不報、謊報、漏報。

6、事故報告內容包括: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單位;事故簡要經過、傷亡人數、直接經濟損失估算;事故原因、性質初步分析判斷;事故發生后采取的措施及控制情況等。

三、事故調查處理

1、本公司事故調查處理遵循“四不放過”原則。

2、本公司及全體員工應積極配合安監部門組成的事故調查組工作,如實提供有關情況和資料。

3、事故調查時,任何人不得弄虛作假或嫁禍他人。

4、本公司調查或安監部門調查后,應根據最后判定的事故原因,制定防范措施,消除隱患,防止事故再次發生。

5、事故發生后,應對員工進行針對性安全教育。

6、對因忽視安全生產、違章指揮、違章作業、違反勞動紀律導致事故發生,或發現有發生事故危險的緊急情況,不立即報告,不積極采取措施避免事故發生、損失擴大的,給予相應的行政處分和經濟處罰。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