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職業危害應急管理制度范本

職業危害應急管理制度范本

2024-07-11 閱讀 9283

為認真貫徹落實《安全生產法》、《職業病防治法》的要求,防止突發性重大職業病危害事故發生,并能在職業病危害事故發生后有效控制和處理,根據法律法規的要求和本公司實際,本著“反應迅速、處理得當”的原則,制定本單位的應急管理制度。

(一)、職業病危害事故級別

按一次職業病危害事故所造成的危害嚴重程度,職業病危害事故分為三類:

(1)一般事故:發生急性職業病10人以下的;

(2)重大事故:發生急性職業病10人以上50人以下或者死亡5人以下;

(3)特大事故:發生急性職業病50人以上或者死亡5人以上。?

(二)、職業病危害應急救援指揮機構及職責分工

公司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辦公室設在安全科。發生重大職業病危害事故時,若總指揮不在公司,由副總指揮全權負責應急救援工作。

(1)、職責

指揮領導小組:

①組織制定公司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②組建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隊伍,并組織演練;

③檢查督促做好重大職業病危害事故的預防措施和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的物資、器械、防護用品等各項準備工作。

指揮部:

①發生職業病危害事故時,由指揮部發布和解除職業病應急救援命令、信號;

②組織指揮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隊伍,實施救援行動;

③及時向上級部門匯報職業病危害事故處理情況,并向友鄰單位通報危害事故情況。必要時向有關單位發出救援請求;

④組織職業病危害事故調查及善后處理,總結應急救援工作的經驗教訓。

(2)、指揮部人員分工

總指揮:負責組織指揮全公司的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工作;

副總指揮:協調總指揮,負責應急救援的具體指揮工作。

指揮部成員:

安全科長:協助總指揮、副總指揮做好職業病危害事故報警、情況通報及職業病危害事故處置工作。

辦公室主任:負責職業病危害事故現場通訊聯絡和對外聯系,必要時代表指揮部發布有關信息;負責車輛調配及搶救物資的運輸、供應工作;

(三)、事故報告

發生職業病危害事故時,立即向所在地縣級安監、衛生等部門報告。職業病危害事故報告的內容應當包括事故發生的地點、時間、發病情況、死亡人數、可能發生原因、已采取措施和發展趨勢等。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對職業病危害事故瞞報、虛報、漏報和遲報。

(四)、發生職業病時的處置

公司有可能發生的意外職業病危害事故有:

(1)、一般職業病危害事故:可因車間及崗位防護設施損壞、物料泄露、防護品不合格或損壞、人員位及時巡查及早發現,未及時采取相應措施予以處理,而引發小范圍的職業病危害事故。

(2)、重大職業病危害事故:雖能及時發現,但職業病危害事故較難控制。職業病危害事故發生后,有可能發展為更大范圍或更嚴重的破壞及人員傷害事故。應立即采取以下應急救援措施:

①最早發現職業病危害事故的部門及人員,應立即向安全科報警,并采取一切措施切斷職業病危害事故源。

②生產部接到報警后,應迅速通知有關部門,快速查明發生職業病危害事故的地點、范圍,下達啟動應急救援預案的指令,同時發出警報,通知指揮部成員及醫療救護隊伍和各專業隊伍迅速趕往職業病危害事故現場。

③指揮部成員根據職業病危害事故性質和規模,迅速向上級公安、勞動、環保、衛生等部門報告職業病危害事故情況。

④指揮部成員到達職業病危害事故現場后,根據職業病危害事故狀態及危害程度作出相應的應急決定,并命令各應急救援隊立即開展救援。如職業病危害事故擴大時,應請求支援。

⑤當職業病危害事故得到控制,立即成立兩個工作小組:

A、在主管安全的副總經理的指揮下,組成由安全科、辦公室和發生職業病危害事故部門參加的職業病危害事故調查小組,調查職業病危害事故發生原因和研究制定防范措施。

B、組成由維修班和發生職業病危害事故部門參加的搶修小組,研究制定搶修方案并立即組織搶修,盡早恢復生產。

(五)、聯絡方式

安監局聯系電話:0314—6082839

消防火警電話:119;醫療急救中心:120

(六)、事故的預防

(1)、操作人員培訓合格后上崗,組織定期訓練;

(2)、崗位操作人員必須嚴格遵守安全操作規程,按時、按點進行檢查;

(3)、定期進行安全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并做好檢查、整改記錄;

(4)、參加救援的人員,必須熟悉應急救援的知識,組織演練,在做好防護的前提下參與救援;

(5)、定期委托資質部門進行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檢測與評價,接受安監局的監督,發現問題及時治理。進行考核。

篇2:石油銷售職業病危害應急救援與管理制度

石油銷售公司職業病危害應急救援與管理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增強**石油HB銷售有限公司(以下簡稱"HB公司"或"公司")職業病應急救援管理,及時處置重大職業病危害,最大限度保障職工權益,特制定此制度。

第二條本制度適用于HB公司各部室以及所有從事勞動的員工。

第三條編制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源編制導則》以及國家、集團公司等相關管理規定。

第四條專業術語

職業病危害:指對從事職業活動的勞動者可能導致職業病的各種危害。

職業病危害因素:包括職業活動中存在的各種有害的化學、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業過程中產生的其他職業有害因素。

第二章職責

第五條職責

(一)公司總經理對公司職業病管理負主要責任。

(二)公司安全管理領導小組全面管理公司職業病防治工作。

(三)公司綜合辦公室為職業病防治工作的執行部門,全面負責現場職業病危害應急救援管理工作;負責職業病應急物資管理、維護保養工作監督。

(四)公司綜合辦公室全面監督公司職業病防治工作,并對職業病危害應急救援與管理全面監督。

(五)各部門負責配合綜合辦公室對職工進行職業病應急救援培訓,應急物資使用等工作。

(六)財務部門對職業病危害應急救援所需費用進行預算支付。

第六條應急管理對主要職業危害場所,編制相應應急預案,并定期組織演練,確保發生職業危害時,作業人員可正確處置職業病應急事故。

第七條主要目標及危害因素

公司要根據各自作業場所確定各自存在危害因素的主要目標和危害因素類別。

第八條工作要求

(一)培訓

公司綜合辦公室依據安全培訓管理制度,對上述崗位職工進行職業病應急救援工作培訓。

(二)應急救援

1、應急救援原則:先救人再救物。

2、發生職業病事故時,公司依據應急救援管理制度,對職業病事故進行救援。

3、職業病事故應急救援時,各救援人員在保證自身職業健康安全情況下,去參與救援,嚴禁無防護措施參與救援。

(三)職業病應急救援管理

1、在發生職業病應急事故時,應及時上報公司安全管理領導小組;

2、公司安全管理領導小組及時依據事故上報程序,進行上報。

3、發生職業病應急事故時,應及時調整生產工藝或封存物料,并安排人員進行啟動事故應急處置方案,確保降低作業環境職業危害因素。

(四)應急物資管理

1、公司應根據各自實際儲備相應的應急物資,并設有專人管理.

2、防爆區作業應有可燃氣體檢測儀,定期檢測或保養,確保作業安全。

第九條監督與處罰

(一)公司應督查庫站對安全防護設施的維護保養,未進行定期維護保養的和隨意動用應急物資的,納入安全績效考核,進行處罰。

(二)公司依據職業防護標準,進行配發職業防護用品,個人未進行正確佩戴的,納入安全績效考核,進行處罰。

第三章附則

第十條本制度自發布之日起執行。

篇3:企業高毒物品危害事故應急預案(2)

企業高毒物品危害事故應急預案(二)

1、為及時控制危害源,指導受害人員及群眾防護和組織撤離現場,搶救受害人員,減少和消除嚴重危害后果,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業勞動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制定本預案。

2、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原則:自救為主,外援為輔,統一指揮,當機立斷,迅速處理。

3、預案啟動條件:本單位內發生高毒物品職業中毒事故。

4、公司高毒物品危害事故應急指揮部組織機構

總指揮:公司經理

副總指揮:公司副經理(主管職業衛生)

成員:公司內各部門經理和職業衛生管理人員

5、應急指揮部各成員職責

(1)總指揮職責:

-1全面負責公司高毒物品危害事故應急處理工作。

-2配合政府有關部門的調查。

(2)副總指揮職責:

-1在總指揮的直接領導下開展高毒物品危害事故應急處理工作。

-2負責自己主管范圍內高毒物品危害事故應急處理工作的安排部署和落實。

-3負責組織調集專業技術人員參加現場搶險工作。

(3)指揮部成員職責:

-1了解、收集事故情況,并及時向上級部門和總指揮、副總指揮報告。

-2負責具體高毒物品危害事故應急處理工作的安排、檢查和落實。

-3保持與政府主管部門聯系,及時向總指揮報告情況。

-4負責審查事故新聞宣傳報道,組織新聞發布會。

-5負責處理指揮部的日常事務,辦理高毒物品危害事故應急處理指揮部交辦的其它事項。

7、高毒物品危害事故預防的主要措施

(1)在可能發生高毒物品危害事故的工作場所設置報警裝置,配置現場急救用品、沖洗設備、應急撤離通道和必要的泄險區。

(2)定期對危害因素進行日常監測,確保監測系統處于正常運行狀態。

(3)在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的場所設置警示標識和中文警示說明。

(4)高毒物品生產、儲運、裝卸等工作場所應配備應急柜,并存放以下必備物品。

-1足夠數量的防毒面具、防護服、眼鏡、手套、膠靴等,存放在應急柜內,并有醒目的標志,便于隨時取用;

-2各種型號的防爆工具。

(5)有條件的單位可設置急救室。急救室應有一定的床位,配備救護車、擔架、吸氧器、供氧式呼吸器、氣管切開包、導尿包、靜脈切開包、洗胃器、洗眼器具、各種型號的注射器、常用急救和解毒劑以及心電圖機或監護儀等,還應配備供現場搶救用的急救箱。

(6)作業人員要嚴格執行作業規程,按規定選擇、穿戴合適的防護用品。

(7)各單位生產與生活性供熱、供水及排污、排放系統必須分開,不得連通。

7、應急救援的處理措施

(1)當發生高毒物品危害事故時,最早發現人員應立即在第一時間報警(報警電話:119、120),并迅速通知單位調度室、說明事故危險程度、類別等情況;同時上報區安監局。

(2)各單位調度室接到報警后,立即報告應急救援指揮部各成員;通知專業救援搶險隊趕赴事故現場。

(3)迅速查明事故發生點,立即采取相應的工藝控制措施;停止導致高毒物品危害事故的作業,控制事故現場,防止事態擴大;

(4)消防、搶險、救護各專業人員到達事故現場應當首先查明現場有無傷員,如有立即將其救出事故現場。醫護人員將傷員送到安全地帶救治,及時與專科醫院了聯系,做好病人的護送工作;

(5)安全部門在協助事故搶救同時,設法保護事故現場;保衛部門在事故現場周圍設立警戒,指揮受傷群眾向安全地帶疏散;環保部門立即查明化學物質性質、可能產生毒物性質及泄漏量、范圍,并向應急救援指揮部報告;

(6)指揮部負責人到達現場后立即聽取事故狀況、危害程度、是否得到控制、有無擴大蔓延,根據現場確定是否請求支援,并及時向公司高毒物品危害事故應急處理辦公室報告;

(7)事故控制后,根據事故造成的設備損失情況,征得有關部門同意后撤消警戒。調集各有關搶修力量進行搶修,恢復生產。

8、高毒物品危害事故現場醫療措施

(1)迅速將中毒者撤離危險區,靜臥在通風良好的地方,并注意保溫,解開衣領、褲帶及妨礙呼吸的一切物體,鼻子朝天、頭后仰,患者意識喪失時,應除去口中異物,保持呼吸道暢通;

(2)必須脫去被污染的衣服、鞋、襪等,用清水徹底清洗眼、耳、皮膚等受污染處。時間一般不少于15分鐘;

(3)除中毒癥狀外,還應檢查患者有無外傷、骨折、內出血等情況。搬運時使患者側臥或仰臥,保持頭位低;

(4)患者停止呼吸時,應進行人工呼吸,吸氧等;

(5)使用解毒劑;對癥治療、預防并發癥;

(6)與專科醫院聯系,做好病人的護送和救治工作。

9、預案關閉條件:當導致高毒物品危害事故發生的因素得到控制和受害人員得到有效救治時,高毒物品危害事故應急預案關閉。

10、各單位每年應至少進行一次預案演習,及時總結演習經驗,對不足項進行修改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