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防護用品管理制度
1目的
加強勞動保護用品的管理,保障職工在勞動生產過程中的安全與健康。
2適用范圍
適用于本公司全體職工勞動保護用品的管理。
3管理內容與要求
3.1行政人事部負責全公司職工個人防護用品的管理工作和發放標準的制定。
3.2供應部負責全公司職工勞動防護用品的采購,安全生產委員會負責防護用品的質量驗收,倉庫負責勞動防護用品的發放工作。
3.3勞動防護用品采取分級管理,集中審批,統一發放的原則。
3.4新員工必須經三級教育培訓合格后按標準發放。
3.5防護用品是在工作中使用的,因病或其他原因脫離崗位停發其防護用品,待復工后發放。
3.6職工進入生產區必須按規定穿戴好防護用品
3.7倉庫部須建立臺賬,專人保管,并做好內部調節管理。
3.8特殊防護用品嚴禁挪作他用。
3.9專用防護用品要定期檢查,加強保管,經檢查已失去防護作用的要及時更換。
3.10防護用品每次使用前要仔細檢查,嚴禁使用無效的防護用品。
3.11公用防護用品及搶修作業計劃外的防護用品,由使用單位提出申請,總經理批準后發放。部門、各單位認真負責,嚴格執行防護用品的發放標準,做好記錄,不得隨意更改、弄虛作假。
篇2:車間勞動防護用品制度
為認真貫徹落實安全生產法、國家安監總局關于《勞動防護用品監督管理規定》等有關勞動防護用品管理的法律、法規,加強勞動防護用品管理,強化員工勞動防護,保障員工生命健康安全,結合本公司實際,制定勞動防護用管理制度:
一、總則
1、本制度所稱勞動防護用品是指由公司為員工配備的,使其在勞動過程中免遭或者減輕事故傷害及職業危害的個人防護裝備。
2、勞動防護用品分為特種勞動防護用品和一般勞動防護用品。
特種勞動防護用品是指列入特種勞動防護用品目錄的防護用品(由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確定并公布),未列入目錄的勞動防護用品為一般勞動防護用品。
二、勞動防護用品的采購
1、公司綜合部負責勞動防護用品的采購,采購人員必須到有資質的勞動防護用品生產單位或經營單位購買勞動防護用品。
2、采購人員購買的特種勞動防護用品必須各種證件齊全,符合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
三、勞動防護用品的驗收
1、勞動防護用品入庫前必須經生產部驗收合格后,方可辦理入庫手續。
2、勞動防護用品驗收人員根據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進行驗收,各種證件必須齊全,特種勞動防護用品必須有安全標志,外觀合格、
不得過期。否則,禁止入庫。
3、驗收人員驗收合格后填寫勞動防護用品驗收合格單,倉庫管理人員接到勞動防護用品驗收合格單后,方可辦理入庫手續。
四、勞動防護用品的保管
1、勞動防護用品由成品庫保管員負責儲存和保管。
2、保管人員必須認真學習勞動防護用品說明書,按說明書要求進行儲存和管理,防止勞動防護用品過期或變質。
3、勞動防護用品管理人員必須加強勞動防護用品在儲存過程中的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五、勞動防護用品的發放
1、生產部應根據國家頒發的勞動防護用品配備標準以及有關規定,嚴格按要求發放。
2、生產部負責勞動防護用品的領取、發放和監督,并建立車間勞動防護用品發放臺帳,定期檢查勞動防護用品發放情況。
六、勞動防護用品的使用
1、生產部必須加強對員工正確配戴、使用勞動防護用品的教育和培訓,車間主任應監督、檢查員工正確配戴和使用。
2、員工在生產過程中必須按要求正確配戴、使用勞動防護用品,并做好勞動防護用品的維護和保養工作。
3、生產部定期、不定期對員工正確配戴、使用勞動防護用品情況進行檢查,發現不按規定配戴勞動防護用品的員工,除進行教育外,嚴重違反規定并造成一定后果的進行處罰。
4、凡屬個人保管不當,丟失和損壞勞動防護用品者,一律折價賠償。
七、勞動防護用品的更換、報廢
1、勞動防護用品由于正常使用造成的損壞,由車間主任出具證明,到生產部辦理更換手續。
2、對于特種勞動防護用品的更換或領取,必須以舊換新,對于過期、損壞等報廢的特種勞動防護用品必須集中存放,定期消毀,嚴防流失。
八、本制度自下發之日起實行。
篇3:職業危害防護設施從業人員職業危害防護用品制度
為了加強本單位對職業危害防護設施與從業人員職業危害防護用品的管理,使職業危害防護設施和從業人員職業危害個人防護用品在使用時符合國家標準和要求,以控制、消除職業危害因素,保障勞動者的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和《作業場所職業健康監督管理暫行規定》的有關規定,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所稱的職業危害防護設施(以下稱“防護設施”),是指以控制或者消除生產過程中產生的職業危害因素為目的,采用通風凈化系統或者采用吸除、阻隔等設施以阻止職業危害對勞動者健康影響的裝置和設備。
本制度所稱的職業防護用品(以下稱“防護用品”),是指為保障勞動者在職業勞動中免受職業危害因素對其健康的影響,對機體暴露在有職業危害因素作業環境的部位,采用相應的防護用品進行保護。
1、職業健康管理機構應建立健全職業危害防護設施和防護用品責任制。
2、企業中存在職業危害因素的,應當對有職業危害因素的作業環境采取有效的防護設施,保障勞動者工作環境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溶度(強度)符合國家的職業健康標準和要求。
3、職業健康管理機構負責購置符合國家標準和要求的防護設施和個人防護用品。產品應當符合下列內容:
(1)產品名稱、型號;
(2)生產企業名稱及地址;
(3)合格證和使用說明書,使用說明書應當同時載明防護性能、適應對象、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4)檢測單位應當具有職業衛生技術服務資質,檢測的內容、應當有檢測依據及對某種職業病危害因素控制的效果結論。
用人單位不得使用沒有生產企業、沒有產品名稱、沒有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檢測報告的防護設施產品。
4、用人單位自行或委托有關單位對存在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場所設計和安裝非定型的防護設施項目的,防護設施在投入使用前應當經具備相應資質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檢測、評價和鑒定。未經檢測或者檢測不符合國家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的防護設施,不得使用。
5、職業健康管理機構設置防護設施管理組織,配備專(兼)職防護設施管理員;
6、企業職業健康管理和機構對防護設施應當建立防護設施技術檔案管理:
(1)防護設施的技術文件(設計方案、技術圖紙、各種技術參數等);
(2)防護設施檢測、評價和鑒定資料;
(3)防護設施的操作規程和管理制度;
(4)使用、檢查和日常維修保養記錄;
(5)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評價報告。
7、職業健康管理機構應當對防護設施進行定期或不定期檢查、維修、保養,保證防護設施正常運轉,每年應當對防護設施的效果進行綜合性檢測,評定防護設施對職業病危害因素控制的效果。
8、職業健康管理機構應當對勞動者進行使用防護設施操作規程、防護設施性能、使用要求等相關知識的培訓,指導勞動者正確使用職業病防護設施。
9、從業人員不得擅自拆除或停用防護設施。如因檢修需要拆除的,應當采取臨時防護措施,職業健康管理機構向勞動者配發防護用品,檢修后及時恢復原狀。經工藝改革已消除了職業危害因素而需拆除防護設施的,應當經所在地同級監管部門確認,并在職業防治檔案中做好記錄。
10、對企業中存在職業危害因素的,應當為接觸職業危害因素勞動者提供符合國家標準和衛生要求的防護用品。
防護用品分類:
根據防護用品對職業病危害因素的防護功能和作用,用于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個人防護用品主要有以下五類:
(1)呼吸器官防護用品類;
(2)眼、面防護用品類;
(3)聽覺器官防護用品類;
(4)皮膚保護用品類;
(5)其他用品類。
11、購置防護用品要求
負責購買個人防護用品的部門在購置防護用品時,為保證防護用品的質量和防護用品符合國家標準和衛生要求,購置防護用品的產品應當符合下列內容:
(1)產品名稱、型號;
(2)生產企業名稱及地址;
(3)合格證和使用說明書,使用說明書應當同時載明防護性能、適應對象、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4)檢測單位應當具有國家有關部門的檢測資質,檢測內容:應當有檢測依據及防護效果的結論。
12、建立防護用品責任制
職業健康管理機構應當建立防護用品管理責任制,并采取下列管理措施:
(1)設置防護設施用品管理組織,配備專(兼)職防護用品管理員;
(2)制定并實施防護用品管理規章制度;
(3)定期對防護用品的使用情況進行檢查。督促勞動者正確使用好防護用品。
13、企業在使用防護用品時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1)選用的防護用品應當能控制職業病危害因素對勞動者健康的損害;
(2)向勞動者配發足夠數量的防護用品;
(3)當與勞動者簽訂防護用品使用責任書。
14、培訓和指導
職業健康管理機構應當對勞動者進行防護用品使用方法、性能和使用要求等相關知識培訓,指導勞動者正確使用職業病防護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