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糧油安全儲存守則范本

糧油安全儲存守則范本

2024-07-11 閱讀 6682

糧油安全儲存守則糧油安全儲存守則為了貫徹執行“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安全儲糧方針,強化落實“誰儲糧、誰負責,誰壞糧、誰擔責”的糧油儲存安全責任,規范糧庫安全儲糧作業與管理行為,確保糧油安全儲存,依據《糧油倉儲管理辦法》《糧油儲藏技術規范》《糧油儲存安全責任暫行規定》等制度標準規范,制訂本守則。

本守則是從事糧油倉儲活動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適用于各類糧油倉儲單位。

第一章糧食入倉與質量控制

1.入倉作業準備

糧食入倉前,倉儲管理部門要檢查倉房,確認倉房無破損、滲漏、返潮等現象,門窗和照明燈等能正常使用;要清潔倉房,有活蟲時進行空倉殺蟲,采用國家允許使用的殺蟲劑進行殺蟲處理,制定空倉殺蟲方案,經批準后實施,做好隔離工作。

空倉殺蟲藥劑及用量見表1。

設備管理部門要清潔和調試設備,確保作業期間輸送清理和倉儲工藝等設備正常運行。

表1空倉殺蟲藥劑及用量

種類食品級惰性粉磷化鋁敵敵畏溴氰菊酯用量3~5g/m23~6g/m30.1~0.2g/m30.1~2g/m3注:敵敵畏僅用于空倉和環境殺蟲,嚴禁噴施或落入儲糧中;溴氰菊酯應以煙霧劑形式用于空倉殺蟲。

2.入倉糧食質量要求

入糧時,按批量扦取樣品,檢測糧食水分和雜質含量。

入倉糧食水分含量宜控制在當地安全水分以下,雜質含量應嚴格控制在1.0%以內。

對于水分、雜質含量超標的糧食,應經過干燥、清理,達到要求后,方可入倉。

入倉糧食應按種類、等級、收獲年度分開儲藏。

已感染害蟲的糧食應單獨存放,并根據蟲糧等級按規定處理。

3.入倉作業要求

入倉作業流程主要包括質檢扦樣、檢斤稱重、布設通風地上籠(橫向通風無需布設)、卸糧清雜、質量抽檢、輸送入倉。

入倉過程中,提高機械化進倉水平,采取有效措施減少自動分級(淺圓倉、立筒倉入倉時采用布料器、減壓管等)和防止測溫電纜移位。

做好防蟲、防鼠、防雀工作,加強對全流程的除塵防塵工作,保護環境。

入滿糧后,應進行平整糧堆糧面、鋪設糧面走道板、布置糧情測控系統、通風均溫均濕、防蟲防霉、密閉壓蓋等作業。

糧庫管理人員要對入倉全過程進行跟蹤檢查,保證入倉糧食符合儲存要求,并在入倉糧食質量控制單上簽字確認。

第二章環境巡查與鼠雀防治

4.環境巡查

應檢查庫區內有無殘糧、垃圾、污水、雜草等,并及時清理干凈;應安排人員巡更,檢查倉頂、倉壁、門窗、擋水墻等是否完好,特別是在大風、雨雪等惡劣條件下,及時檢查倉房設施、通風設備、熏蒸器具、氣調系統、擋鼠板、防雀防蟲網等,確保各項設施性狀完好、使用正常。

5.防鼠措施

清潔并保持庫區環境衛生;硬化倉庫四周地坪,封堵鼠洞;密實倉庫(囤基)地坪、墻角、檐口孔洞縫隙;在倉門處安裝防鼠板。

6.滅鼠措施

(1)誘捕:將裝有誘餌的捕鼠器械(鼠夾、鼠籠、粘鼠板等)放置在老鼠活動線路上,誘殺老鼠。

(2)毒殺:將鼠藥摻入老鼠喜食的食物中,或采購毒鼠誘餌放置在老鼠經常出沒處,毒殺老鼠。

(3)熏殺:將器材庫、運輸工具(輪船、車皮等)密封后,按要求投放磷化鋁、氯化苦、敵敵畏等熏蒸劑,熏殺老鼠。

7.防雀措施

倉門懸掛防雀簾;在倉窗、排風扇口、環流風機罩、簡易倉囤檐口及頂部通風口等位置安裝防雀網;所有穿墻管道、配電間電纜管兩端應密實處理;配電箱門要密實無縫隙。

第三章

糧情檢查檢測與分析報告

8.糧情檢查分析報告

保管員應認真執行糧情檢查制度,每天做好工作日志,發現問題及時上報。

糧庫倉儲管理部門負責人應每周對糧情進行全面檢查,做好記錄,每半個月形成糧情報告,及時上報糧庫負責人。

糧庫分管負責人應每月對糧情進行全面檢查,形成糧情分析報告,及時報糧庫主要負責人。

糧庫主要負責人應每季度對糧情進行全面檢查或重點抽查,召開糧情總結分析會,形成糧庫安全儲糧報告,及時按規定上報。

發現安全儲糧問題和隱患,應及時采取相應處理措施,逐級督導。

9.人工入倉日常糧情檢查

人員入倉前,應確認安全,特別是氣體濃度安全后方可進倉。

進倉后,檢查糧食色澤氣味;觀察倉內有無蟲繭網、鼠雀跡;檢查倉溫倉濕、糧溫糧濕;檢查糧堆是否有結露、板結、發熱、霉變等現象。

有條件的糧庫可取樣進行糧食籽粒霉菌孢子檢測(檢測方法與評價指標參見附錄1)。

對未采用計算機測溫的糧堆,或計算機測溫的盲區、糧溫異常點、系統故障點,或易發生問題的部位,應進行人工檢測檢查、記錄檢測結果。

根據人員入倉檢查糧情的情況,采用糧食水分快速檢測儀(器)或抽樣送檢,檢測問題部位糧食水分,進一步分析糧情風險。

按GB/T29890的方法取樣,篩檢害蟲,并鑒定害蟲種類,測算蟲口密度、確定蟲糧等級。

10.計算機檢測糧情

采用計算機測溫的,傳感器布置應標準規范,系統工作正常。

應檢測“三溫兩濕”,糧溫檢測周期見表2。

應將檢測結果記入糧情(糧溫)報表(格式參見附錄2和3),并至少保留一個儲藏周期。

表2糧溫檢測周期建議

儲糧情況檢測周期(糧溫低于15)檢測周期(糧溫高于15)安全水分糧、基本無蟲糧15天內至少檢測1次7天內至少檢測1次半安全水分糧、一般蟲糧10天內至少檢測1次5天內至少檢測1次危險水分糧5天內至少檢測1次每天至少檢測1次危險蟲糧處理后的3個月內7天內至少檢測1次新收獲糧食入倉后3個月內適當增加檢測次數第四章

儲糧溫濕度控制

11.新糧入倉均糧溫

新入倉的糧食宜采用6~12m3/h·t的單位通風量進行均溫通風,通透糧堆,當糧堆溫度梯度≤1℃/m,房式倉糧堆上層與底層溫差≤3℃,筒式倉糧堆上層與底層溫差≤10℃時,即視為糧溫均勻。

12.夏秋糧倉排積熱

夏秋季節倉溫或表層糧溫明顯高于外溫,應適時自然通風或開啟排風扇排積熱,降低倉溫和表層糧溫。

排積熱期間對門窗和排風扇口等處做好防蟲工作。

13.秋冬通風降糧溫

在滿足允許通風降溫的條件時,秋冬季節應采取豎向或橫向等機械通風措施降低糧溫。

通風判定條件按LS/T1202標準執行。

北方地區可采用自然通風,利用氣溫低的環境條件,緩慢降低糧溫。

14.春季隔熱保冷心

冬季通風后,春季宜做好倉房密閉隔熱,有條件可做糧面壓蓋,保持糧堆低溫。

15.夏季控溫去熱皮

夏季應控制倉溫和表層糧溫。

在東北、華北、西北地區,夏季利用糧堆冷心冷量,通過環流通風,降低糧堆表層和側壁的較高糧溫(糧堆熱皮)。

其他地區可采取空調或谷冷機等人工冷源控溫。

16.季節交替防結露

春夏交替季節應做好倉房或糧堆密閉隔熱,阻止外界熱空氣進入倉房或糧堆,防止在糧堆表層以及其他易受外界影響的部位發生結露。

秋冬交替季節應隨外溫的下降適時通風,逐步降低倉溫、糧溫,減少溫差,薄膜密封糧堆必要時揭膜,預防結露。

第五章蟲霉防治

17.防蟲線和防蟲網

在倉房門窗、排風扇口、通風口等處布置和噴施食品級惰性粉、溴氰菊酯或防蟲磷等防蟲劑,布設寬度大于10cm的防蟲線,用于日常防蟲。

在門窗處布設80目以上防蟲網。

18.綠色安全防治儲糧害蟲

應盡可能減少儲糧化學藥劑的使用,優選溫控防蟲、糧面密封薄膜防蟲。

有條件情況下,可采取食品級惰性粉(參見附錄4)和氣調等綠色安全的物理防蟲技術以及生物防治技術。

19.儲糧防護劑防蟲

儲藏時間超過1年的糧食,宜對糧堆底層和上層30cm厚的糧食施用防護劑或食品級惰性粉,按標準劑量施用。

采用噴霧機械施用防護劑時,應在皮帶輸送機輸送糧食入倉時定點定量施藥;防護劑的載體應使用與儲糧種類相同的糧食糠殼;使用防護劑的操作人員應經過培訓,施用的防護劑應經過國家農藥等管理部門登記和批準。

20.熏蒸氣調防治害蟲

糧溫15℃以上的一般蟲糧,應在15天內進行除治;嚴重蟲糧應在7天之內進行除治;危險蟲糧應立即隔離并在3天內進行徹底的殺蟲處理。

基本無蟲糧和糧溫不超過15℃的一般蟲糧,應加強檢測,做好防護工作,不需進行殺蟲處理。

熏蒸殺蟲時,糧庫倉儲管理部門應根據害蟲種類和蟲糧等級,制定熏蒸方案,經糧庫負責人審核后報當地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備案,并嚴格按儲糧化學藥劑管理和使用規范的要求組織實施。

具體熏蒸方法可采取自然潮解常規熏蒸、環流熏蒸、緩釋熏蒸、間歇施藥熏蒸、磷化氫二氧化碳混合熏蒸、雙低熏蒸、帳幕熏蒸,也可采取氮氣氣調等儲糧方法殺蟲。

實施熏蒸、氣調作業前,糧庫分管倉儲工作負責人、倉儲部門負責人、安全員應當按照糧食熏蒸、氣調作業單的內容,逐項檢查,簽字確認。

熏蒸投藥或氣調充氮后,應定期檢測氣體濃度,必要時補充藥量或氮氣,確保殺蟲效果。

熏蒸和氣調作業完成后,由倉庫保管員和糧庫倉儲部門負責人共同簽字確認。

21.儲糧霉變防治

控制入倉糧食水分和雜質含量,采取機械通風、低溫、準低溫儲糧等技術,預防消除糧堆結露。

當儲糧出現發熱生霉跡象時,應及時向糧堆或局部糧堆通入臭氧或采用磷化氫熏蒸殺滅霉菌、抑制發熱。

已經發霉的糧食要及時清理出倉。

第六章簡易倉囤儲糧

22.簡易囤儲糧

(1)基本要求

應具備“九防”“四處理”基本功能。

“九防”是指防火、防潮、防雨雪、防風、防鼠、防雀、防蟲、防霉變、防溻底等九項安全儲糧預防功能;“四處理”是指必須配備有效的糧情檢測、熏蒸殺蟲、通風降溫、隔熱保溫等四項安全儲糧處理的基本措施。

糧庫負責人必須嚴格把關,不滿足基本要求的,不得儲糧。

(2)入糧作業

入糧前,做好簡易囤堆基、包裝和苫蓋材料等的殺蟲消毒處理,按GB/T29890要求執行。

入糧時,應從簡易囤的中心點均勻入糧,防止偏載,減少雜質自動分級和防止粉塵飛揚。

簡易囤的測溫電纜按環形布置,水平方向相鄰電纜間距不大于5m,垂直方向間距不大于3m,距糧面、囤底、囤壁0.3~0.5m。

(3)糧情檢測

簡易囤糧溫15℃以下時,5天內至少巡測一次;糧溫15℃~25℃時,3天內至少巡測一次;糧溫超過25℃以上時,每天巡測一次。

每月隨機抽查糧溫、水分、蟲害、霉變等情況;惡劣天氣及時檢查糧情。

將檢查結果記入糧情(糧溫)報表(格式參見附錄3)。

通過扦樣或結合測溫點的布置,對糧食水分分層取樣或在線檢測。

表層、上層糧食水分適當增加檢測的點位和頻次;表層糧食水分應每周檢測一次;中上層糧食水分每月至少檢測一次;在季節轉換時,應增加糧堆表層水分的檢查次數。

儲存一年以上的糧食,應增加糧情檢測頻次。

(4)儲糧措施

入糧后,應對糧堆表層進行防蟲防霉處理。

在簡易囤四周、底部等部位應噴布防蟲線,根據糧食儲藏期限和周圍環境條件噴布殺蟲劑或食品級防霉劑。

在季節交替及蟲害高發期應增加噴布頻次。

簡易囤可采用“圭”字型地上籠通風道,在密封囤體的條件下,采用豎向壓入和吸出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機械通風,宜選6~15m3/h·t的單位通風量。

主要害蟲達2頭/kg以上,應密封糧囤后進行熏蒸殺蟲。

糧堆水分分層嚴重、局部結露、高溫發熱等情況發生時,及時采用通風等處理措施。

通風達不到要求時須翻倒糧堆表層、拆囤、倒囤處理。

簡易囤儲糧上層結露時,適時揭開篷布,翻動糧面,進行自然散濕處理。

(5)出糧作業

打開囤對稱的出糧口同時出糧,使其流速一致,緩慢均勻出糧,防止出現囤身偏載、傾倒。

或從囤底部中心處用絞龍出糧,形成囤中心的環形糧堆,防止囤身傾斜問題。

23.罩棚儲糧

罩棚儲糧主要采取圍包散儲和包裝糧堆垛的儲藏形式。

(1)基本要求

應具備“九防”“四處理”基本功能。

應對包裝麻袋消毒,以免交叉感染,引發糧食蟲害等隱患。

不得使用塑料編織袋裝糧做圍包散存的擋糧墻。

(2)入糧作業

入糧過篩除雜,多點進糧,減少雜質自動分級和防止粉塵飛揚,機械化入倉處理應盡量減少糧食破碎。

應科學設計通風系統,合理布置通風道,減少通風死角,防止跑、漏風,確保通風效果。

圍包散儲的圍包碼垛擋糧墻厚度應保證裝糧后承載安全。

布設擋糧墻要與糧食入倉同步進行。

擋糧墻搭建時不宜采用輸送機輸送糧包,所使用的所有麻袋要完整、無破損、無污染、無害蟲,擋糧墻下部應采用新麻袋。

在擋糧墻的長邊每間隔3m進行加固加厚處理,每搭設一層要及時清理麻袋上的糧粒和雜物,再搭另一層。

擋糧墻高度不大于5m,單一(每區)罩棚的總儲量不大于20000t。

(3)儲糧措施

糧情檢測系統和傳感器的布置要求與房式倉相同(糧溫檢測記錄報表參見附錄2)。

應對糧堆表層進行防蟲防霉處理,方法和要求與簡易囤的相同。

主要害蟲達2頭/kg以上,應密封糧垛后進行熏蒸殺蟲。

(4)出糧作業

應先撤除擋鼠網、板,再揭下苫蓋物。

拆除堆垛擋糧墻的順序是由上到下、由外向內逐層移開糧包,拆除擋糧墻的高度、寬度應與糧堆自流角相一致。

應邊出糧邊拆除擋糧墻下面的墊底材料。

如分批次出糧,應保證糧情檢測設備、通風系統能正常工作。

出糧期間,要由專人實時檢查,發現糧堆垛及設施歪斜,應立刻停止出糧并及時處置。

出糧后,應及時對場地、相關設備和器材進行清潔整理。

24.鋼結構散裝房式簡易倉儲糧

擋糧結構必須能夠承受在動靜載荷下的糧堆側壓力,應提供鋼結構散裝房式簡易倉設計部門的測算依據。

必須配套可有效實施的糧情檢測、通風和熏蒸工藝設備,糧情檢測要求與房式倉的相同,對糧情異常部位經人工復查確認后及時采取通風、熏蒸技術措施,確保安全儲糧。

季節交替期,加強對糧堆表層、周邊、拐角、過道板下糧食進行結露和霉變檢查。

高溫季節應適時翻動糧面,排散糧堆頂層積熱。

密閉苫蓋時可先在糧面鋪設一層吸濕隔熱材料,再用苫布覆蓋,預防結露。

第七章

異常糧情處置

25.發熱糧處置

采用糧溫比較、取樣分析、蟲霉檢測、感官檢查等方法,綜合判斷,發現糧堆發熱部位,分析原因,采取相應處置措施。

害蟲引起的發熱,應采取熏蒸防治措施,殺滅害蟲,再通風降低糧溫。

雜質多或后熟作用引起的糧堆發熱,應清除雜質,雜質不易清除時可通過打探管,通風降溫、消除發熱點。

表層糧堆發生輕微結塊發熱時,糧面板結,松散度降低,應翻動糧面,開啟門窗自然通風散濕散熱。

無自然通風條件的應密閉倉房,內部利用除濕機,吸濕散熱,或進行密閉熏蒸,降低糧溫。

水分過高結塊霉變引起的局部糧堆發熱,應先采取機械通風、倉內翻倒、翻倉倒囤、谷冷通風或熏蒸抑菌等措施降低糧溫,再采取就倉通風干燥或出倉晾曬、烘干等措施降低水分。

全倉或糧堆大部出現結塊發熱,應及時翻倉倒囤,或出倉干燥。

26.結露處置

糧堆表層結露時,應適時通風、除濕,以及翻動糧面。

低溫糧倉、地下糧倉儲糧出現結露時,如外界溫度、濕度較高,嚴禁開倉通風,可使用谷物冷卻機、除濕機或吸潮劑等處理。

糧面密封膜內結露時,應揭開薄膜,晾干結露水,驅散糧面表層水分。

倉頂倉壁結露時,應采取措施防止結露水流入糧堆。

27.高水分糧處置

糧食水分高于當地安全水分3個百分點以上的高水分糧,一般情況不許直接入倉儲存。

因氣候條件等特殊原因收購的高水分糧,應通過晾曬、烘干機干燥、通風干燥、谷冷降溫降水等方法將水分降至安全水分以下,再入倉儲藏。

在儲藏期間,局部高水分糧,應采取機械通風、就倉干燥等降水措施。

必要時局部挖掘糧食,移出糧倉晾曬干燥。

發現特殊糧情后,倉儲管理部門要分析原因,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進行處置。

第八章

糧食出倉作業

28.出倉作業前準備

糧食出倉作業前,糧庫倉儲管理部門統籌做好各項準備:協助糧油質量檢驗員取樣化驗,檢驗糧食質量,評定等級;完成糧面糧膜、走道板、測溫電纜、膜下熏蒸環流管道、擋鼠板等器材的拆除整理存放工作;準備出倉相關的設施設備;糧庫有關人員核查儲糧賬卡、出庫單、檢化驗單無誤后,安排出倉作業。

29.出倉作業

出倉作業中,應提高機械化水平和效率,降低勞動強度,做好防蟲、防鼠、防雀工作,加強除塵防塵工作,保護環境。

核實糧食數量、質量和進度,配合監督檢查。

選擇合理的作業時間和作業方式,冷熱糧面應常翻動,防止溫差過大引起結露;減少機械碾壓、拋撒等作業損耗。

分批次出倉時,一個批次結束后,應平整糧面,避免溫差過大造成糧堆結露,避免檢溫系統、熏蒸系統和通風系統無法正常使用。

30.出倉結束整理

糧食出倉結束后,清理器材,打掃倉房場地,整理地腳糧。

做到不留殘糧,不留縫隙孔洞、殺滅儲糧害蟲,重點對蟲繭、垃圾、蜘蛛網等進行清掃,不留死角。

第九章

植物油脂儲存

31.入庫前準備

油脂入庫要考慮油庫區局部地基下沉,應均衡整個油罐區的承載壓力。

對油罐、管路、加熱管,閥門、油泵、電器、溫度計、壓力計、流量計等進行檢查和清潔,確保清潔無滲漏、無破損、通氣孔暢通,油泵潤滑充足、轉動靈活、密封良好,所有設備、儀器、儀表運轉正常;第一次使用的油罐,內壁應涂抹同類油脂。

檢查確保進油管線合理,需要開啟的閥門和泵正確無誤,防止混油。

準備負責人應填寫油罐入油準備單并簽字。

32.入庫質量要求

儲存的油脂符合國家標準和衛生規范,不得將非食用油脂儲存在食用油庫中。

食用植物油脂應按品種、等級、生產年度分開儲藏;壓榨與浸出、轉基因與非轉基因油脂應分開儲存。

油庫不得存放溶劑含量超過300ppm的油脂。

油罐已有油脂需要補罐前,應認真核對現存油脂和補充油脂品種、檢測級別,嚴防混油。

質量檢驗負責人應填寫油脂質量檢驗單并簽字。

33.油脂入庫作業

每個油罐應建立獨立的檔案,油脂入庫前,儲油管理負責人應檢查油罐入油準備單和油脂檢測質量單并簽字。

符合入罐儲存要求的,填寫入庫作業單并簽字后,實施作業。

所有單據應存檔。

在入庫過程中,應安排人員巡視檢查,查驗罐體有無變形和跑冒滴漏問題,發現情況應立即停止進油進行處置。

單罐油脂儲藏量不應超過檢定容積,未檢定容積的油罐,裝油量應低于罐壁上沿0.3m。

入油完畢后,每個罐(垂直方向)布設不少于3個測溫點,其中上層和底層測點位置分別距液面和罐底的距離為0.5m。

完成作業后,關閉閥門,應查驗入庫油脂數量和質量,及時封閉罐體,填寫入倉油脂數量質量檢驗單并簽字。

34.儲油期間作業

(1)“防溢油”管理

每天都應檢查液位高度,確認儲油數量正常;確認油罐底部閥門關閉良好并上鎖;對儲油數量波動異常的要及時分析原因并處理。

定期檢查油罐區地坪是否完好,有無異常沉降情況;檢查油罐罐壁防腐層是否完好,有無嚴重銹蝕、腐蝕等情況;檢查罐壁焊縫有無滲漏、裂紋等異常情況,若有異常及時倒罐進行維修。

對新裝入油脂的油罐及相應設備,第一周應每天檢查一次完好情況,之后每7天檢查一次;應檢查護油堤和浸出油脂管路連接部門的密封情況,如果發現密封出現故障等應及時修復。

(2)“保質量”管理

在常規儲存條件下,植物油脂儲存時間不宜超過2年。

嚴格按照要求開展雨中三查,加強對罐頂的通光孔、計量孔密封性的檢查,避免雨雪水滲流入油罐內影響儲油品質。

儲存期間每15天至少檢測1次油罐和罐外氣溫,并按照國家有關標準和要求定期對庫存油脂開展取樣檢測工作,跟蹤儲油品質變化,對品質變化異常的及時分析并處理。

有條件的可采用油罐空間充氮氣調保質儲藏技術、抗氧化劑儲藏技術、罐體保溫及防輻射熱等技術。

35.出庫作業

(1)出油前的準備

出庫前,按《糧食質量安全監管辦法》要求進行質量檢測,出具檢測報告。

檢查輸油管道系統和輸油設備是否滿足使用要求,檢查方法和入庫作業時相同;倉儲管理部門要檢查油罐的呼吸閥或透氣孔的狀態是否完好,避免油罐出油后罐內形成負壓導致罐體吸憋事故的發生。

應檢查油庫區局部地基下沉情況,均衡整個油罐區的承載壓力。

(2)出油作業監控

出油作業中,保持油罐通氣孔暢通,加強對油罐液位的跟蹤,防止超發或者罐內油脂出空和油泵空轉;要檢查輸油系統,正常作業期間嚴禁操作閥門,防止管道超壓。

應盡量縮短出庫時間,操作完畢后及時封閉罐體。

冬季出庫時,加熱已經凝固的油脂要緩慢,減少局部升溫過快對油脂質量的影響。

(3)出油后,按規定清理維護油泵、管道、閥門、油罐等設備設施。

附錄1

糧粒霉菌孢子檢測

參考儲糧害蟲檢測布點,在糧堆扦取10g糧食樣品,通過清洗-過濾-鏡檢,觀察統計危害霉菌孢子數,對儲糧的安全性進行評價,標準參見下表。

儲糧霉菌危害的安全性評價表

級別危害霉菌孢子數(個/g)安全性評價主要危害霉菌Ⅰ<1.0×105安全未出現危害霉菌生長Ⅱ1.0×105~9.9×105臨界

(關鍵控制區)以灰綠曲霉為主,后期,會出現少量白曲霉等的生長。

Ⅲ1.0×106~9.9×106危害灰綠曲霉生長優勢逐漸被白曲霉替代,并會出現少量其他真菌的生長。

Ⅳ≥1.0×107嚴重危害以白曲霉為主,后期會出現一些黃曲霉、青霉等危害真菌的生長。

當小麥、玉米和大豆檢出的霉菌孢子數達到3×105個/g、稻谷檢出的霉菌孢子數達到9.9×105個/g時,需要采取翻動糧面、單管或多管通風、谷冷通風等降水措施,抑制霉菌繼續生長。

附錄2

房式倉糧情(糧溫)報表模板

某號房式倉糧情(糧溫)報表糧食品種天氣檢測時間:年/月/日/時行(*)列(Y)層(Z)⊥65⊥⊥65⊥⊥65⊥⊥65⊥678910Y11

(表層)23…*1223…*1…23…*1Z

(底層)23…*倉溫(℃)倉濕(%)氣溫(℃)氣濕(%)各層糧溫(℃)1層2層3層4層整倉最高最低平均最高最低平均最高最低平均最高最低平均最高最低平均生產年份數量(kg)糧堆尺寸(m)長×寬×高入倉水分(%)當前水分(%)產地色澤、氣味面筋吸水量/(%)脂肪酸值(KOH/干基/mg/100g)品嘗評分值/(分)入倉時間年/月/日/檢測人保管員注:東南角最上層點(表中左上角)為第一個檢測點,其位置采用先長度方向(*行),再寬度方向(Y列),最后高度方向(Z層)的順序描述,坐標為(1-1-1)點,含義是:行、列、層。

附錄3

筒式倉和簡易囤糧溫日報表格式

**庫糧情檢測數據報表倉房名稱:倉房類型:檢測日期:天氣狀況:實際儲量:糧食品種:入倉時間:等級:收獲年份:入倉水分:保管單位:保管員:其他:層號(Z)θ

R123…n1123…m2123…m…123…mk123…m倉溫:氣溫:倉濕:氣濕:層數12…k整倉最高溫…最低溫…平均溫…檢測結果分析及處理意見

注:規定R軸代表筒式倉和簡易囤的半徑方向布置電纜的圈數(中心點為0,),Z軸代表倉房的高度方向層數(自上向下),θ代表距離中心點R圈圓弧方向上逆時針計算的點號。

中心測溫點是(必須設)中心電纜的表層點,為(r=0)圈,從中心點(電纜)向外的各圈記為1,2,3,…,m等。

θ為從正北半徑的某圈上,逆時針計算的點號,正北半徑的點為1,逆時針計數時分別是1,2,3,…,n等。

Z為從上向下的層數,表層為記為1,依次向下2,3…,k等。

排序方法是:若點標記為Q[R,θ,Z],則最表層中心點位置標記為Q[0,0,1]。

從表層中心點正北方向第一圈的第一個檢測點,標記Q[1,1,1],沿該點所在圓弧沿逆時針方向下一個檢測點為第二檢測點,依次類推。

附錄4

食品級惰性粉防蟲技術

食品級惰性粉是符合GB25576要求的食品添加劑,按GB2760的推薦添加量用做原糧抗結劑。

研究發現,該食品級惰性粉兼具物理殺蟲防蟲作用(簡稱惰性粉)。

殺蟲機理是惰性粉粒落入害蟲關節,磨損節間膜,導致害蟲死亡。

(1)惰性粉空倉殺蟲。

適用于各種未入糧的空倉殺蟲處理,用粉量為0.25~0.5g/m3。

使用噴粉機,將惰性粉噴施到空倉內,關閉倉房門窗及通風口,密閉7~10天,達到徹底殺蟲目的。

(2)惰性粉防蟲線。

按120g/m2的用粉量,在門、窗、通風道口和排風扇口布置寬10~20cm的惰性粉防蟲線。

(3)惰性粉氣溶膠防蟲。

豎向通風選用大于0.0025m3/s/m2單位面積通風量,橫向通風大于0.015m3/s/m2,按10~30g/t計算用粉量。

用噴粉機在倉內或通風道空間形成氣溶膠,在氣流牽引下施入糧堆。

(4)糧堆表層拌合惰性粉防蟲。

人工將惰性粉拌合到30~50cm厚的糧堆表層。

宜采用噴粉機向糧面施粉,人工拌合。

用粉量見下表。

惰性粉拌合處理不同糧種糧堆表層的用粉量

糧種用粉量小麥100g/t(糧)50g/m2(糧面)玉米、稻谷150g/t(糧)75g/m2(糧面)大豆50g/t(糧)25g/m2(糧面)糙米100g/t(糧)50g/m2(糧面)(5)惰性粉防治糧堆局部害蟲。

適用于各種糧堆表層的局部蟲害處理。

按200g/m2的用粉量,測量計算局部蟲害危害面積,確定用粉量,直接向局部危害區表層30~50cm施粉、拌合即可。

(6)包裝糧表面惰性粉防蟲。

根據糧堆面積按2~5g/m2的用粉量,將惰性粉均勻的撒在包裝糧堆表面即可。

成品糧庫可參照此方法防蟲。

篇2:焊接材料驗收儲存守則

1?范圍

本守則適用于各種焊接材料的進廠驗收,存儲、保管、發放使用過程中的質量管理

2?引用標準

GB893不銹鋼焊條

GB894堆焊焊條

GB3669?鋁及鋁合金焊條

GB3670?銅及銅合金焊條

GB5117?碳鋼焊條

GB5118?低合金鋼焊條

GB5293?碳素鋼埋弧焊用焊劑

GB8110?二氧化碳其體保護焊絲

GB9460?銅及銅合金焊絲

GB10044鑄鐵焊條及焊絲

GB10045碳鋼藥芯焊絲

QG/LG18.10.01?進貨檢驗和試驗程序

GB6052?工業液體二氧化碳

GB10624高純氬

3?焊條

3.1?驗收規則

焊條進廠的驗收由檢驗部門按批檢驗。工作程序按QG/LG18.10.01-1996《進貨檢驗和試驗程序進行》。

3.1.1?取樣

每批焊條進廠檢驗時,按需要數量至少在3個部位平均取有代表性的樣品。

3.1.2?驗收

直徑不大于3.2mm的焊條的角焊縫,機械性能及射線探傷一般不進行試驗,其性能可以根據直徑4.0mm焊條的檢驗結果判定。如需要時,按有關標準的相應條款進行。

3.1.2.1

每批焊條進廠時,都應按有關技術標準進行幾何尺寸、外觀、藥皮及焊條的化學成份的檢驗,檢驗結果應符合標準的規定。

3.1.2.2

a)?焊條的T型角接頭、熔敷金屬的機械性能、射線探傷、耐腐蝕性,擴散氫含量及藥皮的水含量等項的性能指標,不需要每批進廠焊條都要做試驗分析和檢驗。

b)?只有更換供貨廠家,或為了新工藝而使用新的焊條種類或型號時,才進行以上性能指標的試驗和檢驗,試驗方法和檢驗結果必須符合有關標準的規定。

c)?首次使用的焊條種類或型號必須對全部的性能指標進行試驗和檢驗,試驗方法和檢驗結果應符合有關標準的規定。

3.2.3?復檢

任何一項檢驗不合格時,該項檢驗加倍復檢。當復檢拉伸試驗時,抗拉強度、屈服強度及延伸率同時作為復檢項目。其試樣可以在原試板或新焊的試樣上栽取。加倍復檢的結果應符合有關標準對該項結果的規定。

3.2.4?檢驗記錄

每次檢驗的結果應作好記錄,并存檔備查。

4?焊絲

4.1?驗收規則

4.1.1?焊絲按批驗收。每批焊絲應由同一罐號或同一鋼號和同一直徑焊絲組成。

4.1.2?焊絲表面用肉眼檢查。可以用砂紙或銼刀清除表面缺陷后測量焊絲直徑,以確定表面缺陷的深度。

4.1.3?焊絲用準確度為0.001mm的量具,在同一橫截面兩個互相垂直方向進行測量。每盤(卷)捆焊絲測量的部位不少于兩處。

4.1.4?檢驗焊絲的化學成分時,在每批焊絲中按盤(卷)及捆數任選3%,但不小于兩盤(卷)及捆,分別自每盤及捆焊絲的兩端截取試樣。對碳、磷及硫,以每端成分分別考核。其它元素則考核兩端成分的平均值。如分析結果有一項不合格時,允許從未經分析的焊絲盤(卷)及捆中,加倍取樣,對不合格的元素進行復檢。若還有不合格的,由供方逐盤逐捆檢驗,合格的方可入庫。否則,按不合格處理。

4.1.5?其它性能指標的驗收應按有關技術標準進行(如熔敷金屬的機械性能、鍍銅層附著力、松馳直徑和翹距等)

5?焊劑

5.1焊劑的各技術性能指標應符合GB5293-85《碳素鋼埋弧焊用焊劑》標準的要求。

5.2驗收方法和檢驗結果也應符合標準的要求。

6?焊接用氣體

6.1焊接用二氧化碳和氬氣,應分別達到GB6502-1993《工業液體二氧化碳》,

GB10624-1995《高純氬》Ⅰ級標準的規定。

6.2二氧化碳和氬氣的驗收方法和檢驗結果應符合以上標準的要求。

7?焊接材料的質量管理

7.1?包裝與標記

每一種焊接材料都必須按有關技術標準進行包裝和標記,驗收時應按標準執行。

7.2?說明書與質量保證書

每一種焊接材料應由供方根據具體性能和質量編寫說明書,同時根據實際檢驗結果出具質量保證書,以備參考和查詢。

7.3?貯存與保管

7.3.1?焊接材料必須在干燥通風良好的室內倉庫中存放。焊材貯存庫內,不允許放置有害氣體和腐蝕性介質。室內應保持整潔。

7.3.2?焊條應存放架子上,架子離地面高度距離不小于300mm,離墻壁距離不小于300mm。架下應放干燥劑,嚴防焊條受潮。

7.3.3?堆放時應按種類、牌號、批次、規格、入庫時間分類堆放。每垛應有明確標注,避免混亂。

7.3.4?在供應給使用單位之后至少在6個月之內可保證使用。入庫的焊條應做到先入庫的先使用。

7.3.5?特種焊條貯存與保管應高于一般性焊條。特種焊條應堆放在專用倉庫或指定區域。受潮或包裝損壞的焊條未經處理不許入庫。

7.3.6?對于受潮、藥皮變色、焊芯有銹跡的焊條須經烘干后進行質量評定。若各項性能指標滿足要求時方可入庫,否則不準入庫。

7.3.7?焊條貯存庫內,應設置溫度計、濕度計。低氫型焊條室內溫度不低于5℃,相對空氣溫度低于60%。

7.3.8?裝有液體二氧化碳和氬氣的鋼瓶,漆色、標志和充裝系數應符合《氣瓶安全監察規程》的規定。

7.3.9?液體二氧化碳和氬氣的氣瓶應專用,不得裝其它氣體。

7.3.10?液體二氧化碳和氬氣的氣瓶應豎放于通風干燥處,避免受熱和日光曝曬。

7.3.11?一般的焊接材料(焊接氣體除外)一次出庫量不能超過二天的用量,已經出庫的焊條焊工必須保管好。

7.4?對焊接材料保管人員的要求

7.4.1?入庫焊接材料須檢查焊條制造廠的質量證明書,焊條包裝物不得有破損現象,不得有受潮或雨淋等現象方可準予入庫保管。

7.4.2?要認真核對進庫焊接材料的品種、規格、牌號、分批堆放。發放時按領料單上品種、規格、數量發放。

7.4.3?存放一年以上的焊接材料,在發放前應請質量檢驗部門,重新做各種性能試驗,符合要求時方可發放,否則不應出庫

7.4.4?熟悉各類焊接材料的一般性能和要求,定期察看所保管的材料有無受潮、污損等情況發生,及時處理。對各類焊接材料的品種、規格、選用和材料消耗均應核對,防止錯存、錯發、錯用,造成質量事故。

7.4.5?焊接材料保管人員要懂業務會管理。發放時應做到先入庫的先發放如貯存中發現出現質量問題能及時報告有關部門妥善處理解決。

7.5.?對焊條質量檢驗人員的要求

7.5.1?要懂業務熟悉產品性能、用途和制造工藝,能正確理解和熟悉產品標準,嚴格按標準檢驗,把好質量關。

7.5.2?對驗收合格入庫的焊接材料質量負責。對焊接材料保管、烘干及使用過程中違反有關規定的現象有權制止。

7.5.3?質量檢驗人員經檢驗后,確認不合格的焊接材料應作特殊標記,不準入庫或投入生產使用。然后將情況匯報有關部門請求處理。

7.6?焊條使用前的烘干與保管

7.6.1?焊條在使用前,如焊條說明書無特殊規定時,一般應進行烘干。酸性焊條視受潮情況在75~150℃烘干1~2小時;堿性低氫型結構鋼焊條應在350~400℃烘干1~2小時,烘干的焊條應放在100~150保溫箱(筒)內,隨用隨取,使用時注意保持干燥。

7.6.2?低氫型焊條一般在常溫下超過4小時,應重新烘干。重復烘干次數不宜超過三次。

4.6.3?烘干焊條時,禁止將焊條突然放進高溫爐內,或從高溫爐中突然取出冷卻,防止焊條因驟冷驟熱而產生藥皮開裂脫皮現象。

7.6.4?焊條烘干時應作記錄,記錄上應有牌號、批號、溫度、時間等項內容。

5.6.5?在焊條烘干期間,應有專門負責的技術人員,負責對操作過程進行檢查和核對,對每批焊條不得少于一次,并在操作記錄上簽名。

7.6.6?烘干焊條時,焊條不應成垛或成捆地堆放,應鋪放成層狀,每層焊條堆放不能太厚(一般1~3層),避免焊條烘干時受熱不均和潮氣不易排除。

7.6.7?露天操作隔夜時,必須將焊條妥善保管,不允許露天存放,應在低溫烘箱中恒溫保存,否則次日使用前還要重新烘干。

?

救助站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