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交通部門喜迎國慶周年演講稿:沒有最遠只有更遠

交通部門喜迎國慶周年演講稿:沒有最遠只有更遠

2024-07-11 閱讀 4659

  交通部門喜迎國慶周年演講稿:沒有最遠,只有更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路,需要我們用心用腳去丈量,丈量過去,丈量今天,也丈量未來。路,是方向,從一個起點到一個起點,之間,每一段距離,都是一次跨越,跨越荒涼與繁榮,跨越窮困與富庶,跨越愚昧與文明,跨越封閉與開放。路,在大地的懷抱中自由舒展,這里不僅有高低錯落的行道綠樹,不僅有張弛有序的車水馬龍,有從車窗前不斷挪移不斷刷新的田野房舍,還有背后許多不為認知的思想嬗變,提速的,不僅僅是人們腳下的步距,還有整個時代和社會,它引領人們,引領時代,通向富庶,通向文明。從某種意義說,路的距離,沒有最遠,只有更遠。

  時光飛逝,當gg開放的巨輪已然在中國這塊古老的大地上碾下注定不可磨滅的30年。在泰山腳下的岱岳區,人們也用自己的一份汗水一份艱辛抒寫出一條條康莊大道、幸福大道、和諧大道、文明大道,它們如剛健、有力而清晰的血脈,伸向岱岳大地的大山、平原,為人們帶走貧困、落后與愚昧,帶來進步、繁榮與文明。在這其中岱岳交通人,無疑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們在區委區政府和市交通局的親切關心、關懷、支持下,在區交通局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化壓力為動力,化責任為使命,秉承“四用發展”的思路,堅持“修路先修身”的理念,不斷開拓,不斷創新,不斷進取,遇山開山,遇水架橋,認真踐行“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要求,把交通這個巨大的網絡撒遍岱岳區的各個角落,成為幫助群眾走上富裕的“致富路”,為民謀利的“造福路”,黨和群眾魚水情深的“連心路”。岱岳交通人無愧“開路先鋒”這份榮譽和稱號。

  作為現代文明的標志,城市在現代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城市交通,毋庸置疑則是構筑現代生活的關鍵支撐和要件。關于岱岳區交通的最初記憶,是一塊塊石板鋪就的窄街陋巷,它們在面積不大的城區,值守了數百上千年,坑洼不平,不堪重負,踉蹌踟躕的腳步,曾是岱岳區羞澀的背影,難言的痛。但現在,驀然回首,曾經滄海,早已是換了人間。20xx年,岱岳區委區政府把縣鄉村公路建設作為實現科學發展的“基礎工程”,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奠基工程”,構建和諧社會的“民心工程”,爭創發展優勢的“緊要工程”,確定了“從20xx年起,力爭用三年時間對全區重點干道大修改造一遍,徹底改變全區公路滯后局面的總體目標”。在這個目標的指引下,區交通局著眼區域經濟長遠發展,從戰略上全盤構想,本著“城鄉統籌、科學規劃、適度超前、實際實效”的原則,立足整合現有公路資源,編制完成了“8縱7橫”360公里的區鄉路網建設規劃、覆蓋全部鄉村1020公里的“村村通”規劃。認識級級到位,思想節節升華,一項又一項公路建設工程隨即鋪開,一系列改革創新之舉脫穎而出。岱岳區的格局一下子豁然開朗。來到岱岳區的朋友都會不由感嘆,這里的交通真的變了,變寬,變長,變綠,變美了。一條條通衢大道,牽起一座座小區,挽起一個個商業網點,這無疑成為勾勒現代岱岳輪廓最靚麗最婀娜的線條。

  公路村村通,黃土變成金。區鄉公路的暢通打破了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黃前鎮紅河管區果品資源豐富,水泥路修通后,外地客商紛至沓來,果品價格上揚了好多倍,全區農民因此年均增收150元左右。“村村通”帶動了農業結構調整,涌現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規模開發片和優勢產業帶。地處徂徠山西麓的房村鎮鄉城南村一鼓作氣整理舊村土地接近200畝,一下子“長”出桑地800畝,冒出大棚720個,僅此一項,農民人均增收300元,農業特色產業成為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良莊鎮北宋蔬菜批發市場年交易額增長5.6%,交易量突破5億公斤,成為魯中最大的蔬菜集散地。下港鄉位于泰山東麓,旅游資源得天獨厚,山區農民依托通村油路建起了生態觀光農業園區,辦起了“農家客棧”,特別是蒿灘風景區隨著通村公路的建成,各地游客紛至沓來。徂徠山屬國家級森林公園,過去道路崎嶇游人較少,“村村通”工程實施后,徂徠鎮作為泰山風景區的延伸,充分挖掘旅游資源,修建旅游服務設施,如今“徂徠山一日游”、“農家樂休閑游”紅紅火火,已成為周邊城市假日旅游的新時尚。

  一條條公路,印證著岱岳交通人拼搏的足跡;一座座橋梁,映照出岱岳交通人奉獻的光華。岱岳交通的發展凝聚著交通人跨山越水,筑路架橋、建站設點的堅定信念,正是這種信念,引領著岱岳兒女滿懷理想、創造新的輝煌!

篇2:喜迎國慶周年演講稿:永遠令我驕傲的祖國

  喜迎國慶周年演講稿:永遠令我驕傲的祖國

  老師們、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永遠令我驕傲的祖國

  迎著朝陽,披著霞光,鮮艷的五星紅旗在高亢的國歌聲中冉冉升起,它飄揚著,飄在九百六十萬廣沃的土地上空,飄在所有的中國人心中,面對它,我們再抑制不住內心的崇敬,我們為它自豪。

  每個黃皮膚黑頭發的中國人都有著炎黃的血脈;每個華夏子孫都把龍看作自己永恒的圖騰;每個中華兒女,無論身在何方,心中都有一件讓他永遠擱舍不下的東西,那就是讓他永遠為之自豪的祖國!此時此刻,一幅跨越時空、交織著歷史與現實的畫卷漸漸浮現……

  當世界籠罩于原始與愚昧的混沌中時,古老的東方燃起了文明的火種;當歐洲處于中世紀教會神權統治之下時,中國的四大發明迸出了科技的火花;當世人習慣于不知所蹤的七大奇跡時,他們仍要為東方古國的兵馬俑倍感驚嘆!

  歷史的車輪伴著禮炮的鳴響把中國載入了新的紀元—我們不再只有原始的火藥,騰飛的火箭將中國人飛天的夢想載上了環宇;我們不再只有古老的長城,橫截大江,“高峽出平湖”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我們也不再只有貧窮落后,公元一九九八會銘記:三分之一的中國人已告別溫飽,實現小康……

  今天,我們再次站在國旗下,看著它冉冉升起。這鮮艷的國旗,不正是凝聚了億萬炎黃子孫對祖國的熱情和期望嗎?為了她,錢學森不顧美政府的阻撓,義無反顧的回來了;為了她,一位中國男孩三度與美國校長交涉要求懸掛中國的國旗;為了她,十六歲的桑蘭不幸頸椎骨折……然而他們沒有絲毫怨言,他們唯一的心愿就是讓祖國變得更富強、更加美好!

  回首昨天,我們的祖國在曲折中走過了近半個世紀的光輝歷程;展望未來;我們的祖國正以讓世人矚目的姿態傲立與強國之林。五星紅旗飄吧!你飄盡滄桑,飄走歷史,飄出輝煌,讓我們虔誠的向你宣誓:為了中華崛起而讀書,為了祖國——母親而奮發圖強。

篇3: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慶祝建黨周年演講稿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高中生慶祝建黨90周年演講稿

  今天是建黨90周年紀念日,從小我們就懂得: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中國有了共產黨,中國就有了希望的堅定信念,卻讓億萬中國人看到了國家的希望、看到了祖國強盛的光明。

  如果沒有好干部焦裕祿、孔繁森和這些人民同甘共苦,也許我們就無法真正了解貧困地區人民的疾苦,無法知道基層黨員做出的巨大犧牲。如果沒有雷鋒、張海迪這些滿懷“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精神鼓舞著,我們就無法深刻領略到生活的真諦、人間的真情、生命的意義。

  中國航天人始終把淡泊名利、默默奉獻當一種高尚的道德品質。航天事業是一個壯國威、揚軍威、振民心的偉大事業,同時又是一項十分艱苦、非常復雜、風險極大的事業,參加這一事業的人員必須具有獻身精神,要有敢于吃苦、執著追求而不急功近利、不圖回報的思想。錢學森、梁守等人舍小家顧大家,不計個人得失,像螺絲釘一樣把自己擰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甘當無名英雄。

  共產黨人永遠是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以及“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精神,他們淡泊名利、視死如歸,以自己的生命來換取新中國的成立。當毛主席巍然的站在雄偉的天安門上高亢的喊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成立了,中華人民站起來了!”我們明白了成立背后的故事,那是共產黨人光榮犧牲所換取的。當一座座“永遠的豐碑”如此高大的聳立在我們面前時;當一個個時代精英勇攀科學高峰鞥、創造一項項令人矚目的奇跡時;當一幅幅子弟兵舍身忘我的抗洪救災的感人畫面映入我們眼簾時,共產黨人英雄形象早就被牢牢地定格在我們的腦海中。

  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時涌現了無數個共產黨人的英雄事跡。一名解放軍為了抓緊每一秒救人,他連住幾天幾夜不休息,而他卻因為勞累過度光榮犧牲了,他一次換取了一條又一條鮮活的生命。還有人民教師譚千秋用雙臂死死護住了四個學生,可他卻不幸遇難。

  每一個閃光之處的共產黨員都是以為前進道路上的良師益友,我們要詮釋“共產黨員”這一光榮而神圣的稱號,共產黨員無私忘我的精神激勵鞭策了一代又一代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