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電力豎井深基坑施工安全監測方案
1、工程概況本工程是虹橋綜合交通樞紐地區新建道路電力排管工程中的組成部分。SN4、EW2路均為綜合交通樞紐地區規劃新建道路,SN4呈南北走向,EW2呈東西走向。工程所處路段與規劃高鐵及磁浮相交,為避免相互影響,采用下穿通道方式組織立體交叉。SN4、EW2路道路兩側新排市政電力管線,為將電力管線接入下穿立交內電纜通道,在地道出、入口各設豎井一座。四座豎井(含工法坑)相關數據如下表:井位平面尺寸(m)開挖深度(m)圍護樁深度(m)備注SN4路西15.0×8.586.715.0SN4路東13.0×8.1967.816.5EW2路西15.0×8.77.616.0EW2路東15.0×9.76.7516.0由于開挖深度較大,且所處地層存在承壓水層,設計采用鉆孔灌注樁加旋噴樁止水帷幕墻進行施工維護。如上表,基坑圍護鉆孔灌注樁深度最大16.5米。基坑開挖坑采用壁厚16mm,直徑為φ609的鋼管支撐,沿坑壁上下共設兩道(第一道鋼管支撐與開控前地面平,第二道鋼管支撐離原地面最大4.3米)。電力豎井最大開挖深度7.8米,采用明挖順筑法施工。2、?施工監測的重要性理論、經驗和監測相結合是指導深基坑工程的設計和施工的正確途徑。深基坑施工,由于地質條件不同,受外力影響不一致,基坑處于動態變化過程中,施工各階段情況均有所不同,難從以往的經驗中得到借鑒,也難以從理論上找到定量分析、預測的方法。這就必須要依賴于施工過程中的現場監測,通過現場監測所到的數據判斷基坑的各項安全指標是否處于受控狀態。首先,依靠現場監測提供動態信息反饋來指導施工全過程,可以提高施工安全性;并可通過監測數據來了解基坑的設計強度,為今后降低工程成本提供設計依據。第二,可及時了解施工環境——地下土層、地下管線、地下設施、地面建筑在施工過程中所受的影響及影響程度。第三,可及時發現和預報險情的發生及險情的發展程度,為及時采取安全補救措施提供依據。從基坑工程事故分析可知,大多是由于施工單位不重視基坑施工過程的監測,從而造成了較嚴重的工程事故,甚至造成了人員傷亡事故。如基坑圍護結構的失穩,周邊建筑的裂縫及地下設施的破壞。因此,根據行業主管部門及相關規范要求,對于超過5.0m深的基坑開展現場監測工作已經是一種必須進行的施工程序。3、?施工監測規范和依據⑴國家標準《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93);⑵國家標準《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規范》(GB12897-91);⑶上海市標準《基坑工程設計規程》(DBJ08-61-97);⑷本工程的地理、地質、水文條件和工程有關資料。4、?施工監測內容、監測方法及相應測點布置⑴基坑圍護(墻)體測斜監測圍護墻體測斜的設置是對基坑開挖階段圍護墻體縱深方向的水平變位進行監控的需要,一般沿基坑每20~30m設置1孔。測斜孔深度一般與圍護深度一致。根據本基坑的特點,沿基坑圍護邊每側設置一組測斜孔,測斜孔深度依據圍護墻深度確定。鉆孔灌注樁內埋設測斜管方法如下:采用在鉆孔灌注樁鋼筋籠內用特制鋼筋構件焊接方法固定PVC測斜管,管深與圍護深度一致。管外徑為70mm,管內有十字滑槽(用于下放測斜儀探頭滑輪),十字滑槽必須與基坑邊線垂直;上、下端管口用專用蓋子封好,接頭部位用膠帶密封;型鋼吊裝完后,立即注入清水,防止泥漿浸入,并做好測點保護。測量時采用測斜儀,假定墻頂為不動點,逐步疊加測量每米深度處墻體的水平位移量。采用的儀器設備:美國Sinco測斜儀。⑵墻頂沉降、位移監測由于測斜所反映的墻體位移是相對于墻頂為不動點的相對位移,故尚須測出墻頂的絕對位移,兩者相比較才能得出墻體縱深方向各點的絕對位移,才能比較真實地反映施工期間地墻的變形情況。因而,墻頂位移監測點一般與墻體測斜孔位置對應。由于基坑開挖期間小面積大量土方卸載,地下圍護墻將產生縱、橫向的位移變形,地墻的隆沉變形,對基坑的安全保護是必不可少的監測內容。因而,通常沿圍護頂圈梁對應墻體測斜孔位置布設墻頂沉降監測點。擬將監測點埋設于鉆孔灌注樁基坑圍護墻圈梁頂部,對應于墻體測斜孔位置布置。。基坑沉降監測采用精密水準儀,通過聯測穩定的高程基準點,建立固定的水準線路,計算各監測點的高程。水平位移監測采用視準線法,通過建立穩定的基準線,量測監測點相對于基準線的位移量。采用的儀器設備:瑞士Wild-N3光學水準儀,瑞士Leica—TCRA1101電子全站儀。⑶支撐軸力監測圍護墻外側的側向土壓力由圍護墻及支撐體系所承擔,當實際支撐軸力與支撐在平衡狀態下應能承擔的軸力(設計值)不一致時,將可能引起支撐體系失穩。為了監控基坑施工期間支撐的內力狀態,需設置支撐軸力監測點。為確保基坑安全,一般沿基坑縱向每2組測斜孔處(約50m)設1組支撐軸力監測斷面,環境要求較高、基坑較深時適當加密。在鋼管支撐中布設軸力監測鋼弦式傳感器(軸力計)的方法對支撐軸向應力進行監測:軸力計一般設置在支撐端部的活絡頭側,*型外殼鋼托架與活絡頭貼角全部圍焊,防止軸力計偏移支撐中心,維持支撐的穩定性;而軸力計與鋼圍檁貼角圍焊,并保持其中心線與鋼支撐中心線的方向一致性。軸力計安裝好后,在施加預應力時,應與支撐施工單位所采用的油壓千斤頂進行支撐軸力換算比較,偏差較小時方可采用。測量時采用頻率計,通過加低電壓測出軸力計的振弦頻率,與率定表比較換算軸力計的受力。采用儀器設備:國產葛南頻率計。⑷坑外水位監測坑外水位監測孔主要對基坑開挖期間或開挖后圍護結構的止水狀態進行監控,以防止圍護結構滲漏水引起坑外大量水土向坑內流失。水位管井采用鉆孔灌注樁方式設置:采用YP-300A型正循環潛水鉆機鉆孔。鉆孔完成后,清除泥漿,將f50mm的PVC水位管吊放入鉆好的孔內(管頂應高出地面約50cm),在水位管四周的空隙下部回填中砂,上部約4m的深度內回填粘土,并將管頂用蓋子封好。水位管下部還需設進水孔,用濾網布包裹住,以利于地下水滲透。在電纜豎井基坑外側布置水位監測孔,沿基坑長邊每邊布設2~3孔。測量時采用電子感應式水位計,水位計探頭遇水后接通電路,啟動峰鳴器及警示燈,觀測人員讀取水位計標尺刻度數據獲取地下水位信息。采用儀器設備:國產基康水位計。⑸地表沉降監測建立沉降監測網,與墻頂沉降監測歸入統一的水準測量線路中,采用相同方法進行監測。地表沉降監測點布設于基坑外側,相對應于測斜孔位置,在場地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布設成斷面形式,垂直于基坑邊線,每斷面設5點,埋設穩定的觀測點。了解基坑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范圍和幅度。5、?施工監測警戒值根據相關規范要求及以往深基坑開挖類似工程施工經驗,提出以下警戒值供參考:序號監測內容變化速率報警(mm/d)累計變化量報警(mm)1地面沉降±3mm最大±30mm2墻頂位移±3mm最大±45mm3墻體測斜±3mm最大±45mm4支撐軸力設計值80%5坑外水位±50mm±1000mm6管線沉降±3mm±10mm7建筑物沉降±3mm±20mm6、?施工監測現場實施時的一些注意事項監測工作必須隨施工需要實行跟蹤服務,全方位、全天候堅持工作。為確保施工安全,監測點的布設立足于隨時可獲得全面信息,監測頻率的調整必須根據施工的需要。根據本工程施工的實際情況,應對下列問題予以特別重視:⑴在開工前,完成對相近建筑物及地下管線的前期調查。⑵施工過程中,隨施工安排同步安裝(埋設)測點(孔),并提前做好初始值的測量。⑶如遇雨季,加強圍護安全監測和巡視,必要時在土方開挖放坡面增設邊坡位移監測點。⑷如有較明顯的圍護滲漏或地面裂縫情況,應加強坑外地下水位監測、滲漏處圍護安全監測和巡視。必要時跟蹤監測。⑸監測頻率基坑圍護及加固施工期間:2次/周;基坑開挖期間:1~2次/天;地下結構施工期間:1~2次/周;后期:1次/周,至變形收斂。監測頻率應滿足工程施工、環境保護及基坑安全需要,在變化速率較大時,應該及時提高監測頻率。7、?監測成果監測日報表(含相關變形曲線、變化速率分析結果等);應在當天整理完成,次日上班前上報至主管生產的領導進行審閱,以便必要時根據相應監測依據調整生產計劃。監測周報表及變形分析(含相關變形曲線等);應在周例會或下周施工計劃編制前上報到相關領導,以便合進安排施工生產計劃,避免局部集中施工對基坑平衡狀態造成重大影響。監測總結報告等:基坑施工任務完成后,對施工及監測過程進行全面分析,找到外界條件變化、特殊氣候條件、各工序施工過程對基坑穩定性的影響,編制詳細的總結報告,既可做為工程的總結,也可積累施工經驗,指導今后類似工程施工生產。
篇2:建筑工程基坑監測施工一般規定
1、下列基坑工程應實施監測:
1)、開挖深度大于或等于5m的基坑工程;
2)、開挖深度小于5m,但現場地質情況和周圍環境較復雜的基坑工程;
3)、其他需要監測的基坑工程。
2、基坑工程實施前監測單位應編制監測方案。監測方案需經建設單位、基坑支護設計單位、監理單位認可,必要時還需與基坑周邊環境涉及的有關管理單位協調一致后方可實施。
3、基坑工程監測應包括施工企業現場監測和第三方專業單位監測。專業單位監測應由建設方委托具備相應資質的第三方對基坑工程實施現場監測。施工企業現場監測的監測對象和技術要求應在專項施工方案中明確。
4、基坑監測應綜合考慮基坑工程設計方案、建設場地的巖土工程條件、周邊環境條件、施工方案等因素,制訂合理的監測方案,精心組織和實施監測。
5、基坑工程現場監測的對象應包括支護結構、地下水狀況、基坑底部及周邊土體、周邊建筑、周邊管線及設施、周邊重要的道路及其他應監測的對象;技術要求主要包括監測項目、測點位置、監測頻率和監測報警值等。
6、監測單位應嚴格按監測方案實施監測。當基坑工程設計或施工有重大變更時,監測單位應與建設單位及相關單位研究并及時調整監測方案。
7、監測單位應及時處理、分析監測數據,并將監測結果和評價及時反饋建設單位及相關單位。當監測數據達到監測報警值時必須立即通報建設單位及相關單位。
8、基坑工程施工期間不得損壞監測設施。
9、基坑工程施工期間施工單位應安排專人進行巡視檢查。基坑工程巡視檢查宜包括以下內容:
、支護結構
1)支護結構成型質量;
2)冠梁、圍檁、支撐有無裂縫出現;
3)支撐、立柱有無較大變形;
4)止水帷幕有無開裂、滲漏;
5)墻后土體有無裂縫、沉陷及滑移;
6)基坑有無涌土、流砂、管涌。
、施工工況
1)開挖后暴露的土質情況與巖土勘察報告有無差異;
2)基坑開挖分段長度、分層厚度及支錨設置是否與設計及專項施工方案一致,有無超長、超深開挖;
3)場地地表水、地下水排放狀況是否正常,基坑降水、回灌設施是否運轉正常;
4)基坑周邊地面有無超載。
、基坑周邊環境
1)地下管道有無破損、泄露情況;
2)周邊建(構)筑物有無新增裂縫出現;
3)周邊道路(地面)有無裂縫、沉陷;
4)鄰近基坑及建(構)筑物的施工變化情況。
、監測設施
1)基準點、監測點完好狀況;
2)監測元件的完好及保護情況;
3)有無影響觀測工作的障礙物。
10、當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時,應加強監測,提高監測頻率,并及時向建設單位及相關單位報告監測結果:
1)監測數據達到報警值;
2)監測數據變化較大或者速率加快;
3)存在勘察未發現的不良地質;
4)超深、超長開挖或未及時加撐等違反設計工況施工;
5)基坑及周邊大量積水、長時間連續降雨、市政管道出現泄漏;
6)基坑附近地面荷載突然增大或超過設計限值;
7)支護結構出現開裂;
8)周邊地面突發較大沉降或出現嚴重開裂;
9)鄰近的建(構)筑物突發較大沉降、不均勻沉降或出現嚴重開裂;
10)基坑底部、坡體或支護結構出現管涌、滲漏或流沙等現象;
11)基坑工程發生事故后重新組織施工;
12)出現其他影響基坑及周邊環境安全的異常情況。
11、當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時,必須立即報警,并實時跟蹤監測,應立即停止施工,并對基坑支護結構和周邊的保護對象采取應急措施。
1)監測數據達到監測報警值的累計值;
2)基坑支護結構或周邊土體的位移值突然明顯變大或基坑出現滲漏、流沙、管涌、隆起、陷落或較嚴重的滲漏等;
3)基坑支護結構的支撐或錨桿體系出現過大變形、壓屈、斷裂、松弛或拔出的跡象;
4)周邊建(構)筑物的結構部分、周邊地面出現危害結構的變形裂縫或較嚴重的突發裂縫;
5)根據當地工程經驗判斷,出現其他必須進行危險報警的情況。
篇3:基坑監測工程施工方法措施
基坑監測工程施工方法
1、監測點的置
本工程在地下室基坑邊線布置23個監測點,二層地下室邊線布置5個監測點,共28個監測點。所有監測點均進行沉降和水平位置的檢測。詳見“基坑監測平面布點圖”。
2、監測周期
⑴、基坑開挖前埋好監測點,并做好測點原始數據的記錄。
⑵、基坑開挖至深度2.0m開始進行第一次觀測,基坑支護施工期間每2天觀測1次;地下室底板完成施工后至地下室結構完工之前每7天觀測1次;地下室結構完成施工回填土方后終止基坑監測。當遇到惡劣天氣或變形異常時,加密觀測周期。
⑶、監測員應將每次的監測數據記錄在案,并分析監測數據。當發現情況有異常時,應立即報告項目負責人。
3、預警值。基坑沉降及水平位移預警值均為開挖深度的5‰。當基坑沉降及水平位移值超過預警值時,啟動應急救援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