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重大環境污染事故措施
為了防止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的發生,必須認真貫徹《電力工業環境保護管理辦法》(電力工業部第9號令)、《國家電力公司火電廠環境技術監督規定》和《火電行業環境監測管理規定》,并提出以下重點要求:
1加強火電廠的灰壩壩體安全管理。新建大壩應充分考慮大壩的強度和安全性,已建灰壩要對危及大壩安全的缺陷、隱患及時處理和加固。對分區使用的灰場,必須做好防塵工作。
1.1健全灰場管理制度,加強管理,明確責任,防止潰壩事故的發生。
1.2新建大壩在設計階段應做好地質勘測工作,特別是要查清壩基的地質條件,注意斷層和濕陷性土層。施工階段做好施工監理工作。對危及大壩安全的缺陷如灰壩繞流、裂縫等現象應注意觀察,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1.3對分區使用的灰場,必須做好水封或其他形式的覆蓋,以防止形成揚塵造成環境污染。采用水封時,應防止水位過高以避免對灰壩的淘涮。必要時在灰場設置噴淋設施。
2新建電廠應嚴格執行環保“三同時”原則。新建電廠應按廢水零排放要求設計和建設灰水回水系統。新建灰水設施投運前必須做灰管壓力試驗。
2.1新建電廠應認真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清潔生產和總量控制應作為建設項目的必備條件之一,環境影響評價要突出節約用水,一水多用,重復使用,按廢水零排放要求進行評價。
2.2新建電廠初步設計任務書的環保篇章應按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和環保行政主管部門的批復意見進行編制。
2.3新建電廠廢水零排放工程應與主設備一樣做到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
3應定期對灰壩及排水設施進行檢查,發現缺陷和隱患及早解決。
3.1定期對灰場排水水質進行檢測,發現排水指標超標現象,應及時解決。
4應定期對灰管進行檢查,重點是灰管的磨損和接頭處、各支撐裝置(含支點及管橋)的狀況等,防止管道斷裂事故的發生。
4.1沿灰管定期進行檢查時,要特別注意彎頭、焊口、法蘭接頭以及各支撐裝置的狀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保持灰管系統的正常運轉。
4.2灰管道泄漏時應及時停運,以防蔓延形成污染事故。
5加強對灰水系統運行參數和污染物排放情況的監測分析,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
5.1污染物排放情況的監測和監督應按《火電廠環境監測管理條例》的要求進行,灰水系統運行參數監測和監督的重點應放在水量、水壓和灰水比上。
5.2各電廠應加強對灰水系統運行參數和污染物排放情況變化時的原因分析,發現問題要及時采取措施,避免環境污染事件的發生。
6已建電廠應做到廢水集中處理。沖洗水應引入灰水前池,其他廢水和無法引入灰水前池的沖洗水應作到集中處理,處理后的廢水應充分利用,禁止超標廢水外排,對環境造成污染。
6.1電廠應根據自身情況,定期作好水平衡測試工作。按照一水多用,重復利用的原則,編制廢水“零”排放規劃和計劃,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做好節水和廢水治理改造。
6.2應加強對污水處理設備的維護、管理,確保污水處理站集中處理后的廢水水質達到設計要求。
6.3對于確實不能回收利用的廢水,必須經過處理,達到相應的排放標準后方可排放。關于超標廢水外排要有相應的應急措施,防止對環境造成污染。
7鍋爐進行化學清洗時必須有廢水處理方案,并經審批后執行。處理后的廢液,必須經處理合格后方能排放。
8努力提高除塵器的運行水平,嚴格執行電除塵器運行維護導則。對設備運行中存在的故障和問題及時處理,保證除塵器運行效率。
9火電廠要制定可能會造成環境污染的事故預案,并定期進行反事故演習。
9.1一旦發生環境污染事故,應立即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處理,對重大污染事故要報告上級管理部門。
10加強對環保知識的培訓和宣傳,提高環保意識。
篇2:電池企業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預案
EE電池有限公司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預案
為加強和規范對公司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應急工作的管理,提高公司處置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預防和減少環境污染突發事件及其造成的損失,保障員工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國家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及相關的法律、行政法規,制定本預案。
一、工作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加強對環境事件危險源的監測、監控并實施監督管理,建立環境事件風險防范體系,積極預防、及時控制、消除隱患,提高環境事件防范和處理能力,盡可能地避免或減少突發環境事件的發生,消除或減輕環境事件造成的中長期影響,最大程度地保障員工健康,保護公司財產安全。
2、堅持統一領導,分類管理,在總經理的統一領導下,加強各部門之間協同與合作,提高快速反應能力。針對不同污染源所造成的環境污染、生態危害,實行分類管理,使采取的措施與突發環境事件造成的危害范圍和社會影響相適應。
3、積極做好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思想準備、物資準備、技術準備、工作準備,加強培訓演練,充分利用現有專業環境應急救援力量。
二、應急組織機構
公司成立應急指揮中心,總經辦為環境污染應急救援歸口部門,總經理/生產部副總負責公司應急求援工作總指揮.負責領導、組織和協調公司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工作,各部門主管為應急救援小組成員。
三、職責分工
1、總指揮職責:負責事故現場應急的指揮工作,進行應急任務分配和人員調度,有效利用各種應急資源,保證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對事故現場的應急行動。發生重大事故時,發布和解除應急救援指令;組織指揮應急隊伍實施救援行動;向公司領導匯報和有關單位發出救援請求;組織事故調查,總結應急救援經驗教訓等。
2、應急小組職責:
2.1工作場所內發生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后,應立即組織人員搶救,疏散工作場所內員工.同時在半小時內報告公司應急小組,如發生人員傷亡時,在第一時間直接打電話報120急救中心。
2.2現場應急救援小組在半小時內組織人員展開搶救傷員和排除險情,防止事故的擴大和蔓延,力求將損失減少至最低程度。同時注意安排做好保護事故現場。
2.3負責指揮事故現場的一切所需的應急救援排險物資和人員參與搶救救援,確保救援工作在統一指揮下有序地進行。
2.4發生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后,應在1小時內向蔡家人民政府報告,同時向相關環境主管部門報告,并報協助公司和上級部門開展事故調查,接受公司及政府有關部門對事故的調查處理。切實防止類似的事故重復發生。
2.6負責安排專人做好事故的善后處理工作,使各級人員都樹立環保意識,在切實做好預防措施和確保安全的情況下,上報有關上級部門,爭取盡快批準恢復正常生產。
四、應急遵循的原則
1、普及環保意識,建立群眾性義務環保組織,加強學習和訓練,增強自防自救能力;對應急預案小組人員進行崗位教育和環保知識的培訓。
2、對生產現場的設施設備的定期檢查;消防設施要定時檢查,做好標識、防止失效,檢查要有檢查記錄。
3、緊急事故發生后,發現人應立即報警。
4、在報警后,應立即組織自救隊伍,按事先制定的應急方案立即自救;若事態情況嚴重,難以控制和處理,應立即在自救的同時向環境監測部門報告,并密切配合救援隊伍.
5、在遇到威脅人身安全情況時,應首先確保人身安全,迅速組織脫離危險區域或場所后,再采取急救措施。
6、針對突發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封閉、隔離或者限制使用有關場所,中止可能導致危害擴大的行為和活動。
7、調集環境應急所需物資和設備,確保應急保障工作。
8、緊急事故處理結束后,部門負責人應填寫記錄,并召集相關人員研究防止事故再次發生。
五、突發環境事件報告時限和程序
突發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件后公司應在1小時內向蔡家人民政府報告,同時向相關環境主管部門報告,并在0.5小時內由總經理立即組織進行現場調查,緊急情況下,可以越級上報。
1、指揮協調主要內容
環境應急小組主要內容包括:
1.1提出現場應急行動原則要求;
1.2派出有關人員參與現場應急救援部門的應急指揮工作;
1.3協調各級、各專業應急力量實施應急支援行動;
1.4協調受威脅的周邊地區危險源的監控工作;
1.5根據現場監測結果,確定被轉移、疏散工人返司時間;
1.6及時向政府報告應急行動的進展情況。
2、應急人員的安全防護
現場處置人員應根據不同類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件的特點,配備相應的專業防護裝備,采取安全防護措施,嚴格執行應急人員出入事發現場程序。
六、預案管理與更新
隨著應急救援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修改和完善,部門職責或應急資源發生變化,或者應急過程中發現存在的問題和出現新的情況,應及時修訂完善本預案。
1、獎勵與處罰
1.1獎勵
在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救援工作中,有下列事跡依據《獎懲管理制度》有關規定給予獎勵:
1.1.1出色完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任務,成績顯著的;
1.1.2對防止或挽救突發環境事件中,使公司財產免受或者減少損失的;
1.1.3對事件應急準備與響應提出重大建議,實施效果顯著的;
1.1.4有其他特殊貢獻的。
1.2處罰
在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工作中,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按照有關法律和規定,對有關責任人員視情節和危害后果進行處罰;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1.2.1不認真履行環保法律、法規,而引發環境事件的;
1.2.2不按照規定制定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拒絕承擔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準備義務的;
1.2.3不按規定報告、通報突發環境事件真實情況的;
1.2.4拒不執行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不服從命令和指揮,或者在事件應急響應時臨陣脫逃的;
1.2.5盜竊、貪污、挪用環境事件應急工作資金、裝備和物資的;
1.2.6阻礙環境事件應急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或者進行破壞活動的;
1.2.7散布謠言,擾亂社會秩序的;
1.2.8有其他對環境
事件應急工作造成危害行為的。
七、預案管理
隨著應急救援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修改和完善,部門職責或應急資源發生變化,或者應急過程中發現存在的問題和出現新的情況,應及時修訂完善本預案。
本預案經公司環境污染應急小組審議通過,報總經理審批,由總經辦發布。
篇3:環境污染事件與事故應急預案范文
環境污染事件與事故應急預案
為了加強公司安全管理,規范生產現場管理和作業行為,有效防止和減少事故發生所造成的損失,及時對事故進行施救,制定本預案。
一、應急準備
1.組織機構及職責
1.1事故應急救援領導組
組長:副總經理
副組長:安全正副主管、生產經理
組員:各車間主任和班長
值班電話:
1.2領導組下設搶險組(組長:車間主管1)、通訊聯絡組(組長:人資部經理)、疏散引導組(組長:車間主任)、安全警戒組(組長:保安隊長)和后勤保障組(組長:采購經理、物流經理、機電科長),組員為各組組長所屬部門人員。
事故應急救援領導組負責對生產現場發生的環境污染事故進行應急處理。
2.培訓和演練
2.1由生產部負責主持、組織車間每年進行一次按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響應"的要求進行模擬演練。
2.2各組員按其職責分工,協調配合完成演練。
演練結束后由組長組織對"應急響應"的有效性進行評價,必要時對"應急響應"的要求進行調整或更新。
2.3演練、評價和更新的記錄應予以保存。
2.4安全正副主管負責對相關人員每年進行一次培訓。
2.5安委會負責對應急預案和救援體系的建立進行檢查。
二、應急響應
1.應急負責人接到報告后,立即指揮對污染源及其行為,進行控制,以防事態進一步蔓延或擴散,安全正副主管封鎖事件現場。同時通報場應急小組。
2.應急小組組長到達事件現場后,立即責令班組人員停止生產,組織事件調查,并將事件的初步調查通上報當地主管部門,等候調查處理。
三、預案終結
1.本預案全部完成后,由原發布啟動預案的負責人宣布預案終結,同時向總經理報告。
2.預案終結7日內對預案實施情況進行評估。
評估會議主持人按事故的等級和管理權確定,評估報告應報總經理。一般事故的評估會議由本安全專員主持,重、特大事故的評估由公司指定人員主持。
3.對預案的評估就是非和符合問題做出判斷,不對客觀因素進行辨析,評估的重點是:
3.1預案時限性是否得到實施。
3.2參加預案實施的部門是否按預案要求開展工作,有無遺漏,過錯,責任是誰。
3.3參加預案實施的管理人員,領導是否按預案規定組織開展工作,有無遺漏和過錯,責任是誰。
3.4應急預案是否需要修改,如何修改。
主持評估的部門對評估報告的真實性,符合性承擔責任。對于在實施預案中存在過錯的部門、人員,安委會應對責任者提出明確的批評,對情節和過錯嚴重需要給予處分的,安委會提出處理意見后按人事干部管轄權限逐級上報審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