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造柱圈梁設置要求
構造柱及圈梁設置要求
墻長大于5米時,墻頂與梁(板)宜有鋼筋拉接(98ZG003中同時說明----當頂部拉結施工有困難時,可在砌體填充墻中設置構造柱,間距<=5米);當墻長大于層高2倍時,宜設構造柱;墻高超過4米時,半高或門洞上皮宜設置與柱連接且沿墻長貫通的混凝土現澆帶.
另外,在砌體構造規范中還有以下幾種情況需設構造柱:
1、墻體轉角;
2、砌體丁字接關處;
3、通窗或者連窗的兩側;
一、圈梁
圈梁是沿建筑物外墻四周及部分或全部內墻設置的水平、連續、封閉的梁。
1.1圈梁的作用
1.1.1增強砌體房屋整體剛度,承受墻體中由于地基不均勻沉降等因素引起的彎曲應力,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和減輕墻體裂縫的出現,防止縱墻外閃倒塌。
1.1.2提高建筑物的整體性,圈梁和構造柱連接形成縱向和橫向構造框架,加強縱、橫墻的聯系,限制墻體尤其是外縱墻山墻在平面外的變形,提高砌體結構的抗壓和抗剪強度,抵抗震動荷載和傳遞水平荷載。
1.1.3起水平箍的作用,可減小墻、柱的壓屈長度,提高墻、柱的穩定性,增強建筑物的水平剛度。
1.1.4通過與構造柱的配合,提高墻、柱的抗震能力和承載力。
1.1.5在溫差較大地區防止墻體開裂。
1.2圈梁的設置
1.2.1外墻和內縱墻的設置:屋蓋處及每層樓蓋處均設。
1.2.2內縱墻的設置:地震裂度為6、7度地區,屋蓋及樓蓋處設置,屋蓋處間距不應大于7m,樓蓋處間距不應大于15m,構造柱對應部位;8度地區,屋蓋及樓蓋處,屋蓋處沿所有橫墻,且間距不應大于7m,樓蓋處間距不應大于7m,構造柱對應部位;9度地區,屋蓋及每層樓蓋處,各層所有橫墻。
1.2.3空曠的單層房屋的設置:磚砌體房屋,檐口標高為5~8m時,應在檐口標高處設置圈梁一道,檐口標高大于8m時應增加圈梁數量;砌塊機料石砌體房屋,檐口標高為4~5m時,應在檐口標高處設置圈梁一道,檐口標高大于5m時,應增加圈梁數量;對有吊車或較大震動設備的單層工業房屋,除在檐口和窗頂標高處設置現澆鋼筋混凝土圈梁外,尚應增加設置數量。
1.2.4對建造在軟弱地基或不均勻地基上的多層房屋,應在基礎和頂層各設置一道圈梁,其它各層可隔層或每層設置。
1.2.5多層房屋基礎處設置圈梁一道。
1.3圈梁的構造
1.3.1圈梁應連續設置在墻的同一水平面上,并盡可能的形成封閉圈,當圈梁被門窗洞口截斷時,應在洞口上部增設相同截面的附加圈梁,附加圈梁與截面圈梁的搭接長度不應小于其垂直間距的二倍,且不得小于1米。
1.3.2縱橫墻交接處的圈梁應有可靠的連接,剛彈性和彈性方案房屋,圈梁應與屋架、大梁等構件可靠連接。
1.3.3圈梁的寬度易與墻厚相同,當墻厚大于等于240毫米時,圈梁的寬度不易小于2/3墻厚;圈梁高度應為砌體厚度的倍數,并不小于120毫米;設置在軟弱粘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嚴重不均勻土質上的基礎內的圈梁,其截面高度不應小于180毫米。
1.3.4現澆圈梁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宜低于C15,鋼筋級別一般為1級鋼,混凝土保護層厚度為20毫米,并不得小于15毫米,也不宜大于25毫米。1.3.5內走廊房屋沿橫向設置的圈梁,均應穿過走廊拉通,并隔一定距離(七度時:15米;八度時:11米;九度時:7米)將穿過走廊部分的圈梁局部加強,其最小高度一般不小于300毫米。
1.4圈梁的最小縱筋不應小于4φ10,箍筋最大間距不應大于250mm.
2構造柱
2.1構造柱的作用
2.1.1構造柱能夠提高砌體的抗剪強度10%~30%左右,提高幅度與砌體高寬比、豎向壓力和開洞情況有關。
2.1.2構造柱通過與圈梁的配合,形成空間構造框架體系,使其有較高的變形能力。當墻體開裂以后,以其塑性變形和滑移、摩擦來耗散地震能量,它在限制破碎墻體散落方面起著關鍵的作用。由于摩擦,墻體能夠承擔豎向壓力和一定的水平地震作用,保證了房屋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不至倒塌。
2.2構造柱的設置
構造柱應當設置在地震時震害較重,連接構造比較薄弱和易于應力集中的部位。(詳見下表)注:外廊式和單面走廊式的多層磚房,應按房屋層數增加一層后,根據下表要求設置構造柱,且單面走廊兩側的縱墻應按外墻處理;教學樓、醫院等橫墻較少的房屋,應根據房屋增加一層后的層數,按下表設置構造柱。
2.3構造柱的構造
2.3.1構造柱應與圈梁連接,構造柱的縱筋應穿過圈梁,保證構造柱的縱筋上下貫通。隔層設置圈梁的房屋,應在無圈梁的樓層設置配筋磚帶。僅在外墻四角設置構造柱時,在外墻上應伸過一個開間,其它情況應在外縱墻和相應橫墻上拉通,其截面高度不應小于四皮磚,砂漿強度不應低于M5級。
2.3.2構造柱與墻連接處宜砌成馬牙槎,并應沿墻高每隔500毫米,設2φ6拉結鋼筋,每邊伸入墻內不小于1米或伸至洞口邊。
2.3.3構造柱的最小截面可采用240×180毫米,房屋四角的構造柱可適當加大截面尺寸,施工時應先砌墻后澆柱,構造柱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宜低于C15,鋼筋級別一般為1級鋼,混凝土保護層厚度為20毫米,并不得小于15毫米,也不宜大于25毫米??v向鋼筋應采用4φ12,箍筋間距不宜大于250mm,且在柱上、下端宜適當加密;7度時超過6層,8度時超過5層,9度時構造柱縱向鋼筋宜采用4φ14,箍筋間距不應大于200mm。圈梁和構造柱的交接處,圈梁鋼筋應放在構造柱鋼筋的內側,即把構造柱當作圈梁的支座,這樣對結構有利。
2.3.4構造柱可不單獨設置基礎,但應伸入地下500毫米,宜在柱根設置120毫米厚的混凝土座,將柱的豎向鋼筋錨固在該座內,這樣有利于抗震,方便施工。當有基礎圈梁時,可將構造柱豎向鋼筋錨固在低于室外地面下50毫米的基礎圈梁內。若遇基礎圈梁高于室外地面(室內、外高差較大),仍應將構造柱伸入室外地面下500毫米,在柱根設置120毫米厚的混凝土座。當墻體附有管溝時,構造柱埋置深度應大于溝的深度。
2.4構造柱的配筋
2.4.1構造柱縱筋不宜小于4φ12,對于邊柱、角柱不宜少于4φ14。七度時超過6層,8度時超過5層.9度時縱向鋼筋宜采用4φ14。構造柱的豎向受力鋼筋的直徑也不宜小于16mm。構造柱的豎向受力鋼筋應在基礎梁和樓層圈梁中錨固,并應符合受拉鋼筋的錨固要求。
2.4.2構造柱箍筋最小直徑采用φ6,間距不宜大于250mm,柱上
、下端大于等于h/6(h為層高)及大于等于450mm范圍內箍筋間距加密至100mm。結語:根據現行規范的規定,分別對磚砌體房屋圈梁和構造柱的作用、設置和配筋、做法、連接等進行了簡述。在總結國內外歷次地震災害以及廣泛深入的科研基礎之上,我國在砌體結構抗震設計領域已取得了顯著進步,獲得了寶貴的設計經驗。
篇2:地下人防工程圈梁施工方法措施
地下人防工程圈梁施工方法
1施工工藝流程
測量定位→素砼墊層找平→鋼筋綁扎→立?!艥沧ⅰ鹉<梆B護
2施工方法
2.1測量放線
準確測放中心位置,進行支撐節點的定位,按設計要求彈線,確定圈梁邊線和軸線。
2.2鋼筋加工及立模
(1)鋼筋綁扎前要檢查,不得有油漬、漆污、鐵銹等。各接點綁扎及預埋件埋設和焊接一定要按圖施工,各綁扎、焊接頭、保護層應符合設計及規范要求。綁扎好后不得踩踏,經監理驗收合格后,進行支模工序,在澆筑混凝土前還應進行鋼筋復檢。
(2)清理干凈綁扎鋼筋時留下的污泥、槽內雜物。檢查模板并在其內側涮上脫模劑,鋼模要平整、牢固,不應有通縫。要求雙側模除有支撐加固外,還應每隔2-3m有一道φ8鋼筋拉固兩側模板。模板經監理驗收后才進入下道工序。
2.3混凝土澆灌、振搗及養護。
(1)混凝土應振搗密實,表面平整,不得出現蜂窩、麻面和露筋現象。
(2)在施工過程中盡量少留施工縫,重新澆灌砼時,應將該施工縫鑿出并清洗干凈,在界面用高標號砂漿濕潤后繼續砼澆灌。
(3)按規定實施混凝土抽樣制作試塊。
(4)混凝土圈梁需養護到設計強度時方可進行土方開挖。
3.3重點工序質量控制措施
(1)人工挖槽時,應一次挖成,不得用回填土找平。
(2)鋼筋綁扎時,要牢固、方正,電渣壓力焊嚴格按設計圖紙要求;鋼筋規格、數量、位置、間距應準確無誤,焊接時焊縫要連續、飽滿、無夾渣、氣泡。
(3)支模板要牢固、平直,拼縫嚴實,不得有漏漿、變形等現象。
(4)澆注砼時,要振搗充分,砼表面要壓實抹平,不得有蜂窩、麻面。
篇3:頂圈梁第一道砼支撐施工方法措施
頂圈梁及第一道砼支撐施工方法
根據設計圖以及保證基坑開挖等施工時地下連續墻的穩定性以及整體性,本車站地下連續墻頂部有一道鋼筋砼圈梁,圈梁高出結構頂板面,寬度同地下連續墻厚度。
1)開挖內導墻部位土體,用液壓錘破除內導墻砼,然后人工用風鎬鑿除地下連續墻頂的劣質砼,深度不低于圈梁的底標高。
2)圈梁鋼筋制作
圈梁主筋接長采用單面搭接焊,焊縫長度不小于10d;地下連續墻主筋錨入圈梁長度950mm。
3)支模
圈梁模板采用組合小鋼模,模板加固采用Ф48mm腳手架鋼管雙根雙向配合拉桿進行加固,鋼管水平向三道,豎向間距不大于1米。模板面必須與地下連續墻內側墻面相平。圈梁外側利用外導墻做外模。
4)砼澆注
根據圈梁強度要求,圈梁砼采用C30砼,坍落度100±20mm。砼澆注意采用汽車輸送泵。砼振搗采用插入式振搗器,振搗間距約為600mm,以砼表面泛漿,無大量汽泡產生為止,嚴防砼振搗不足或過振。
5)圈梁混凝土澆筑后,上面覆蓋麻袋或草包,并進行保濕養護。
6)圈梁混凝土強度達到后方可進行下一步的基坑開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