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污水處理設備安全技術操作規程
1、調節池和人工、機械格柵的安全技術操作規程:
a生活污水進入集水池(生活污水)前必須先經過人工格柵和機械格柵過篩,檔在人工格柵前的浮漂物,必須及時清除;
b機械格柵操作可采用手動和自動兩種方法,按自動檔時,機械格柵就采用自動操作,實現自動開機和停機,時間可以任意設置調整。按手動檔時,機械格柵就采用手動操作。被機械格柵清除后的垃圾進入小車內,滿后及時處理。
2、生物接觸氧生化池安全技術操作規程:
a、調試時,先開啟集水池(生活污水)內潛污泵,將經厭氧處理后的污水引入生化池,進行1—2天的充分悶曝氣,同時開動污泥回流裝置;
b、生化池內污水自動流入二沉池,經沉淀污泥循環又回流到厭氧池,經2天曝氣后,曝氣池內就會出現模糊狀的絮凝體,此時可適當增添營養物質(如尿素和磷肥)和排除對微生物增長有害的代謝物質;
c、要及時進行換水,即及時排除上清水,補充新鮮水,換水可以間歇進行,也可以連續進行。直到懸浮混合液(MLSS)濃度30分鐘沉降比達到15%-20%時為止;
d、一般水溫在15℃以上條件下,經過10-15天以上大致培養后可達到上述要求。若進水濃度很低的情況下,為縮短培養期,可將二沉池或污水溝污泥直接引入曝氣池,也可以在運行時,先投入部分菌種污泥或糞便水,作為菌種和營養物質,以加速活性污泥的形式。在培養和運行階段,曝氣池內必須連續曝氣。(間歇換水時停止曝氣);
e、活性污泥培養也可以用糞便水或生活污泥接種后直接培養,用糞便水直接培養時,先將濃糞便用水稀釋并經過濾后投入曝氣池,進行靜態(悶曝1-2天)后培養,在采用間歇或連續方式進行培養。對于一般生活污水,在培養開始階段,一般均采用間歇法培養,并最好引入接種污泥和營養物質。營養物質可用淘米水、面粉、氮肥、鉀肥、磷肥等,碳;氮;磷=100:5:1為宜。當活性污泥濃度達到一定值后,即時可改間歇培養為連續培養。連續進出水一定時間后,曝氣池內出現絮凝體,表示活性污泥已經形成,即可正式投入運行;
f、生化池在進水的同時必須立即開啟羅茨風機(確保氧氣連續供應),池內曝氣量必須分布均勻,氣泡細微;生物接觸氧化池內溶解氧控制在3-5mg/L。
篇2:豐民醫院污水處理站操作規程
人民醫院污水處理站操作規程
開機前,先檢查污水處理系統設備,有無原料及漏水、漏油等情況。在確認正常情況下,將電柜上的按鈕轉換到手動狀態。
1、開啟風機1或風機2、開啟二氧化氯電源,開啟污水提升水泵;
2、開啟水閥門及增壓管道水泵,壓力達3公斤后,按下二氧化氯機面板的鹽酸泵、氯酸鈉泵的按鈕,二氧化氯機開始工作,注意觀察設備運行是否正常;
3、此時,污水處理系統已正常運行,污水經提升流入厭氧1號池,再到厭氧2號池后,流入好氧1池及好氧2池,再到沉定池后,流入消毒池進行消毒,消毒后流入蓄水池,等待往外排放。
4、污水處理操作人員要根據實際情況每一小時觀察設備運行情況,有情況及時處理,當污水蓄水池滿時,開啟外排水泵,注意觀察蓄水池水量;
5、當污水池水處理完畢后,關閉二氧化氯電源、污水提升水泵、風機1或風機2,對二氧化氯機進行沖洗,30分鐘后再關閉增壓管道水泵及水閥門,將電柜上的按鈕切換到自動狀態,關閉電柜內污水提升水泵自控開關;
6、每周開啟風機3、電池閥一次,對沉定池進行清淤。
篇3:南平醫院污水處理操作工崗位職責
醫院污水處理操作工崗位職責
一、在衛生綠化組組長的領導下,具體負責全院污水的無害化處理及排放。
二、認真執行《污水處理制度》,嚴格按照《污水處理操作規程》進行操作。
三、每日對污水水質進行采樣自檢,做好污水運行記錄。
四、按照環保和防疫部門的要求,定期采樣、送檢。
五、每天污水設備進行檢查,發現故障及時報修。
六、及時完成上級交辦的其他工作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