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防治地面山體滑坡安全措施

防治地面山體滑坡安全措施

2024-07-12 閱讀 8983

為了防止和減少因山體滑坡而對地表建筑物、耕地、山林植被造成破壞及人身安全造成威脅,今年必須切實做好雨季“三防”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防止受山洪、山體滑坡威脅的災害事故,對礦井的安全帶來影響,確保我礦在雨季到來之前,不受山洪、山體滑坡威脅的威脅,特制定以下防治措施:

1、成立雨季“防滑坡”工作組

組?長:王立先

副組長:張建珍?孫光優?王城彥?許領先?王英杰?趙耀軍

成?員:于建海?劉健?張磊李振?徐健楊依銀?徐飛?徐仁富?宋慶輝?王亮?郭允渠蔣文龍?莊永?劉尊虎?高勇兵?楊利

雨季“防滑坡”工作指揮部辦公室設在安全指揮中心,李振任辦公室主任,負責雨季“防滑坡”全面落實工作。

2、成立雨季“防滑坡”工作監督檢查小組

組?長:王城彥

副組長:徐?飛

成?員:綜合辦公室?企管科?保衛科

雨季“防滑坡”工作監督督查小組負責監督檢查雨季“防滑坡”工作落實情況。凡未按照工作計劃和督辦完成的,對負責人進行考核,由綜合辦公室落實。雨季期間,負責落實人員對整個礦區范圍進行巡查,有問題及時匯報指揮部,并做好巡查記錄。

3、分工職責

在雨季期間,各組成員應嚴格按制定措施和雨季三防應急預案貫徹落實整體工作,分工協作,共同完成雨季“防滑坡”工作任務。

組長:負責“雨季”防滑坡的全面工作。定期召集召開專題會議,討論和解決雨季“防滑坡”開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重點工作放在地面地質災害治理工作。

副組長:負責協助指揮長搞好雨季“防滑坡”工作,主要研究制定搶險技術方案和措施,解決事故搶險、搶救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重點工作在井下。

生產副礦長:參與審閱審定雨季防滑坡工作計劃、實施方案,是雨季防滑坡工作的具體執行者,方案實施者;負責地面防洪、地面渠溝的清挖;負責雨季防滑坡工作人員調動,應急救援人員組織等。

技術副礦長:制定雨季“防滑坡”措施的編制并組織職工進行學習;具體負責實施現場搶險指揮部制定的搶險救災方案和安全技術措施。

安全副礦長:負責雨季“防滑坡”全面監察工作。對雨季“防滑坡”工作實行有效的監督落實,并做好上報、統計及總結工作。

機電副礦長:負責提升、排水、運輸、供電系統的管理工作。保證礦井安全供電和設備檢修計劃落實工作。負責礦井排水設備檢修及組織排水的全面任務。

黨委副書記:雨季“防滑坡”的后勤保障工作。

4、防洪辦公室的職責

1、地測部門必須查清礦井范圍內及附近地面水流系統的匯水情況,疏水能力和有關水利工程的情況,并定期進行定點定時觀測。

2、掌握河流流經地層以及對大井生產的危害程度等資料和數據。

3、逐年逐月搜集或測定當地降雨量,做好資料的集累和分析工作,以便結合礦區具體條件建立疏水、防水和排水系統。

三、防治措施

1、掌握我礦歷年來受山洪、山體滑坡威脅所防治的資料。

2、每年雨季到來之前,組織有關人員對受山洪、山體滑坡的區域進行處理。

3、在雨季來臨之前,派專人對礦區周圍的流水通道,進行疏通,以防治山洪、山體滑坡堵塞流水通道。

4、主動與氣象、水利、防汛等部門聯系,及時收聽收看天氣預報,掌握可能危及煤礦安全生產的暴雨洪水災害信息,及時對山洪、山體滑坡,主動采取措施。

5、在雨季來臨前,要實施24小時不間斷派專人對受山洪、山體滑坡容易發生事故的區域進行巡回巡視,對所觀測出的變化情況,應及時匯報礦調度室。

6、在雨季來臨前,要全面檢查防范山洪、山體滑坡引發事故的落實情況,對所排查出的隱患要落實責任。限定在汛期前完成整改,加強預防山洪、山體滑坡引發煤礦事故災難的基礎工作。

7、定期對礦區周圍受山洪、山體滑坡威脅的區域進行全面檢查,檢查出的問題應及時進行處理,不能及時處理的事故隱患,應及時匯報礦調度室,并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8、雨季期間,每次大雨或連續降雨時及其雨后,必須派專人檢查礦井及其附近地面有無裂縫和老窯陷落等現象,一但發現成為進水通道,必須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9、雨季期間,每次大暴雨或連續降雨時及其雨后,必須派專人巡視礦區內河流、溝渠的流暢情況,發現堵塞河道、沖毀堤壩,立即組織人員進行清理和修復。

10、在有滑坡危險的地段,可能威脅礦井和住宅區人身安全時,必須采取防止滑坡措施,如果客觀無法制止時必須設立觀測站,大暴雨或連續降雨時要日夜設立警戒和派人巡邏,發現異常情況,立即將受威脅地段的人員撤離危險境界。

11、對于有可能產生泥石流的地方,要以預防為主,治山治坡,植樹植草,必要時應修筑攔截壩和疏導工程,在會產生滑坡和塌方處上游,利用地形和地勢修建排水截流設施,下部修筑擋土墻。

12、為了削減暴雨形成的高峰涌水量,減輕山洪侵襲,有條件的可在山區修建小型水庫,消除山洪直沖礦區的危險。

?13、開采同一采區不同煤層時,應避免巷道布置相重疊,造成采高疊加,應力過于集中,增大垮落的區域,對地表造成突然性下沉使地表塌陷導致山體滑坡。

14、在地表為軟土層時,可用長1m~2m的圓木削尖向山體滑坡邊緣每隔1~3米進行打樁。打入的樁成網狀排列,并把樁串聯成整體。

15、在穩定的滑坡帶上植樹種草,減輕災害壙大。

16、處理雨季水流對滑坡區域的沖蝕,在滑坡區域的上方各兩側做好水溝來引導水流。

篇2:滑坡防治安全技術措施

一、邊坡的管理措施

1、要建立、完善邊坡管理制度,要建立邊坡監測系統,設立專職機構、人員管理邊坡。

2、加強地表水管理,完善第四系涌水引排系統,防止坡表水入滲邊坡,嚴禁坡表水沿坡漫流。

3、對非穩定區邊坡建立臨時變形監測線,并進行必要的變形預測或滑坡預報。

4、雨季,加強邊坡巡視與加密變形觀測。

5、制定滑坡應急救援處理預案。

6、在生產中要建立邊坡穩定性長期監測體系,對邊坡變形及破壞進行監測、防止發生不良工程地質現象。

7、為控制雨水、地下水滲入內排土場底部,建議在排土場達到最終位置平盤和坡面鋪一層不透水的粘土或來源方便的替代物用壓路機夯實,形成防滲層,在其上再鋪一層土壤,綠化植被;在內排土時沿端幫境界排棄10m寬的隔水墻,減少地下水的滲入。

8、在實際生產中應注意,內排臺階坡面角以及內排工作幫坡角不能大于設計值,并應時刻監控內排土場的變形,如有位移或變形跡象,要及時采取措施,處理可能帶來內排土場滑坡的誘發因素。

9、內部排土場最下1個臺階的坡底與采掘工作面之間必須留有足夠的安全距離。

10、內部排土場必須采取有效的防排水措施,防止或減少水流入排土場。

11、應定期巡視采場及排土場邊坡,發現有滑坡征兆時,必須設明顯標志牌。對設有運輸道路、采運機械和重要設施的邊坡,必須及時采取安全措施。

二、在達到最終邊坡位置時,應執行以下要求:

1、留好臺階的最終坡面角,不得超挖,特別是煤臺階。

2、含有露頭煤的到界臺階,應采取防止露頭煤風化、自燃及沿煤層底板滑坡的措施。

篇3:滑坡防治措施

1、消除和減輕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

滑坡的發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關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減輕水對邊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壓力和動水壓力,防止巖土體的軟化及溶蝕分解,消除或減小水的沖刷和浪擊作用。具體做法有:防止外圍地表水進入滑坡區,可在滑坡邊界修截水溝;在滑坡區內,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溝。在覆蓋層上可用漿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鋪蓋,防止地表水下滲。對于巖質邊坡還可用噴混凝土護面或掛鋼筋網噴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應根據邊坡的地質結構特征和水文地質條件加以選擇。

2、改善邊坡巖土體的力學強度

通過一定的工程技術措施,改善邊坡巖土體的力學強度,提高其抗滑力,減小滑動力。常用的措施有:1,削坡減載;用降低坡高或放緩坡角來改善邊坡的穩定性。削坡設計應盡量削減不穩定巖土體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巖土體不應削減。此法并不總是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要在施工前作經濟技術比較。2,邊坡人工加固;常用的方法有:?修筑擋土墻、護墻等支擋不穩定巖體;?鋼筋混凝土抗滑樁或鋼筋樁作為阻滑支撐工程;③預應力錨桿或錨索,適用于加固有裂隙或軟弱結構面的巖質邊坡;④固結灌漿或電化學加固法加強邊坡巖體或土體的強度;⑤SNS邊坡柔性防護技術等

3、設置截水、排水溝、盲溝,防止地表水、地下水流入坍、滑體。

(1)在坍、滑體上方,按其匯水面積及降雨情況,結合地形設置一道或幾道截水溝,使地表水全部匯入截水溝,引至路基邊溝或涵洞排出。截水溝斷面一般可取深0.4~0.6米,溝底寬0.5米左右,邊坡1:1~1:1.5。

在坍、滑體范圍內,根據水量大小開挖樹枝狀排水溝。其主溝與滑動方向一致,以免滑坡體滑動時水溝破裂水量集中下滲。水溝跨過裂縫,可用搭疊形渡槽引過。排水溝尺寸可略小于截水溝填平坡體上的洼地、水塘,整平夯實山坡坡面。若截水溝和排水溝通過砂性土地帶,必須用三合土或水泥砂漿抹面,以防漏水。

(2)坍、滑體內地下水豐富且層次較多時,可設支撐盲溝,用于排水和支撐。當坍、滑體上方有地下水時,在垂直于地下水流的方向設截水盲溝,將地下水引向兩側排出。盲溝寬度一般為1米左右,深度視地下水或滑動面埋深而定,須設置于地下水層之中,其基底必須置于滑動面之下的穩定土層上。盲溝內填充碎石或卵石,周圍用細紗或草皮作反濾層,以防盲溝淤塞。

4、設置構造物,維持土體平衡

(1)若滑坡體下有堅實基底,且滑坡體推力不大,可設置抗滑擋土墻,擋土墻尺寸應經過計算確定。

(2)若滑坡體底部有未擾動層,可打樁阻止坍體滑動。一般在坍體滑坡的斜面上,用木樁或混凝土樁穿過坍滑體,打入未擾動下層,樁的間距及打入深度應經過計算確定。

5、穩定邊坡

(1)土質邊坡可植草皮,風化石質或泥質頁巖坡面可植樹種草,利用植物根系固定表土,并減少地表水下滲。

(2)巖石風化碎落坡面區,可用表面噴漿、三合土抹面或黃泥拌稻草抹面;土質坡面可采取鋪砌塊石護坡。

(3)根據邊坡地形特點和地質條件,采用刷方減緩坡度或在滑坡體上部挖去一部分土體,減輕滑坡體重力,以減少下滑力,增強滑坡體的穩定性。刷方或上部減重的數量按平衡條件驗算確定。

公路路基的特點之一就是路基高填深挖路段多,山區公路尤其如此。為確保路基、路面的穩定性,安全性,增長道路使用壽命,必須加強路基邊坡防護的綜合防護。公路邊坡防護從設計到施工,應緊緊抓住設計對象的地質、水文、氣候等自然條件特點,采用靈活有效的防護方式,并結合環境保護,在保證邊坡安全穩定的前提下,加大植被面積,建造生態公路。

一、路基邊坡病因分析

目前,路基邊坡的質量通病,大多是邊坡破壞和坍塌。

1.路基邊坡破壞

主要表現為邊坡坡面及坡腳的沖刷。坡面沖刷主要來自大氣降水對邊坡的直接沖刷和坡面徑流的沖刷,使路基邊坡沿坡面流水方向形成沖溝,沖溝不斷發展最終導致邊坡破壞,進一步造成路面塌陷,直接影響了行車的安全。沿河路堤及修筑在河灘上滯洪區內的路堤,還要受到洪水的威脅,這種威脅表現為直接沖毀路堤坡腳,導致邊坡破壞。

邊坡破壞還與路基填料的性質、路基高度、路基壓實度有關。沖刷破壞一般發生在較緩的土質邊坡上,如砂型土邊坡,亞粘性土邊坡,黃土邊坡等。在日常大氣降水和風化作用下,沿坡面徑流方向形成許多水沖溝,如平常不注意養護或養護不到位,日積月累,逐年擴大,造成坡腳濕軟,路基強度降低,上部土體失去支撐,最終發生破壞。同時,高速公路行駛的汽車濺起的雨雪水,也會沖刷坡腳。因此,對土質路基來說,邊坡坡腳是邊坡的最薄弱環節,應加強養護。

2.路基邊坡坍塌

邊坡坍塌一般分為三類:滑動型、落石型、流動型坍塌。這三類情況可單獨存在,也可同時在一種情況中出現。

滑動型坍塌,在路基挖方段,尤其在深挖石質地段,由于巖層在外力的作用下剪斷,沿層間軟石發生順層滑動,造成坍塌。施工爆破開挖破壞了原來巖體的穩定性,當基巖上有巖屑層、巖堆等松散堆積物時,堆積物也易沿巖層的層理面、節理面或斷面層發生坍塌。

落石型坍塌,一般指較陡的巖石邊坡,易產生落石的巖石必然是節理、層里、斷層影響下裂隙發育,被大小不一的裂面分割成軟弱的短塊。裂隙張開的程度,肉眼看不出來,在平常的養護中,也很難發現。由于滲水,反復凍融,造成長時間的微小移動,裂縫逐漸擴大。在夏季,雨水會經常充滿裂縫,產生側向靜水壓力作用。最終造成坍塌。一般裂隙發育巖體、硬巖下臥軟弱層,更易發生落石現象,此類破壞形式,對行車安全構成很大威脅,必須嚴格控制。在日常養護中,應加強巡視,盡早發現,提前處置。

流動型坍塌,為砂、巖屑、頁巖風化土等松散沉積土,由于大雨沖刷,產生流動,造成坍塌。下雨造成的坍塌,多為這類坍塌,在日常養護中很容易發現,應及時處置。由上分析,在邊坡防護設計中,既要做好坡面防護設計、排水防水設計、控制好水的問題,又要根據地質條件、巖體性質、巖層狀況,邊坡高度,做好邊坡坡面設計。

二、邊坡防護常用措施

邊坡防護主要是保護路基邊坡表面免受降水、氣溫、風力等自然力的破壞,從而提高邊坡的穩固性。因此,我國公路網中的干、支線公路,非常重視坡面防護。防護形式主要有植物防護和工程防護。當路基土石方施工時或完畢后,應及時進行路基邊坡防護。防護必須適時,防止雨水、氣溫、風沙作用破壞邊坡的坡面。

1.植物防護

一般采用鋪草皮、種草和植灌木(樹木)形式,利用植被對邊坡的覆蓋作用,植物根系對邊坡的加固作用,保護路基邊坡免受大氣降水和地表徑流的沖刷。植物防護應根據當地氣候、土質、含水量等因素,選用易于成活,便于養護,經濟的植物類種。最主要的是加強養護管理,保證成活率。植物覆蓋對地表徑流和水土沖刷有極大減緩作用。植被根系能與土層密切結合,根與根相連,盤根錯節,使地表層土壤形成不同深度牢固的穩定層,從而有效的穩定土層,阻擋沖刷和坍塌。另外,植物防護還能美化環境,增加較好的視覺效果。

鋪草皮防護,適用于各種土質邊坡,草皮厚度宜10公分左右。規格大小視施工情況確定,宜選用帶狀或塊狀草皮。根據具體情況,采用平鋪、疊鋪或方格等形式。從坡腳向上鋪釘,用尖木(竹)樁固于邊坡上。種草防護,適用于邊坡穩定,坡面沖刷輕微的路基邊坡上。草籽應均勻撒布在清理好的土質坡面上,同時做好澆水、養護管理。路塹較陡或較高時可通過實驗,將草籽與含肥料的有機質泥漿噴射到坡面上。灌木(樹木)防護,適用土邊坡栽植。方法按設計要求,施工時應注意季節。樹種應采用耐寒、耐旱,容易成活的樹種。

2、工程防護

工程防護適用于不易于草木生長的巖石面上。一般采用框格、噴槳、坡面護墻、護坡等框格防護用混凝土、漿砌片(塊)石等材料,在邊坡上形成骨架,提高邊坡表面粗糙度系數,減緩了水流速度。根據美觀需要,框格可做成各種造型:六角形混凝土塊、漿砌片石拱形、漿切片石或預制塊作成的麥穗形等。除對路基邊坡有一定的防護作用外,還對路容有一定的美化效果。由于在邊坡中鑲槽鑲進,有一定的施工難度。目前,僅在互通式立交橋范圍,重要景點附近使用。注意,在施工前,應將坡面上的雜質、浮土、松動石塊及表層風化巖體等清除干凈。

當路基較低時,采用抹面防護合理摻加草籽,既能起到防護作用又能起到綠化效果,可適當嘗試噴射防護和噴射混凝土防護,適用于邊坡易風化、裂隙和節理發育、坡面不完整的巖石邊坡。其主要作用是封閉邊坡巖石裂隙,阻止大氣降水和坡面流水侵入,從而阻止裂隙中側向水壓,防止邊坡繼續風化,保護邊坡不發生坍塌。為了防止水泥混凝土硬化收縮,產生裂縫和剝落現象的發生,在噴射混凝土前,一般用菱形金屬網或高強度土工格柵,通過錨桿固定到邊坡上。

護面墻防護是為了覆蓋各種軟質巖層和較為破碎的挖方邊坡以及坡面易受侵蝕的土質邊坡,免受大氣影響而修的墻,稱為護面墻。可有效的防止邊坡沖刷,防止三類坍塌,是最常用的一種防護形式。護面墻除自重外,不擔負其他荷載,也不承受墻后土壓力。護面墻有實體護面墻、孔窗式護面墻、拱式護面墻等。實體護面墻用于一般土質及破碎巖石邊坡;孔窗式護面墻用于坡度緩于1:0.75邊坡,孔窗內可捶面或干砌片石;拱式護面墻用于下部巖石較完整而需要防護上部邊坡者。用護面墻防護的挖方邊坡不宜陡于1:0.5。在我國山區高等級公路防護中,護面墻是采用較多的形式。而且多為實體護面墻。

根據邊坡高度,巖石風化程度以及巖體的地質特性,采取半防護和全防護形式。在半防護措施中,有時采用坡腳護面墻。因為自然降水從坡頂沿坡面下流,流至坡腳時,速度最大,沖刷最嚴重。因此,在坡腳處設置護面墻是最起碼的防護措施護坡防護是目前最常用的路基邊坡防護形式。在穩定邊坡上鋪砌(漿砌或干砌)片石、塊石或混凝土預制塊等材料,防止地表徑流或坡面水流對邊坡沖刷。鋪砌方式一般采用漿砌。沖刷輕微時,軟土地基上的土質路堤防護,無水流沖刷影響時,可采用干砌片石護坡。以適應地基不均勻沉降引起的路基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