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建筑施工高處墜落事故分析預防對策

建筑施工高處墜落事故分析預防對策

2024-07-12 閱讀 2668

一、前言

建筑施工高處墜落事故,由于發生頻率高,死亡率大,被列為建筑施工五大傷害之首。因高處墜落而死亡的人數,在生產事故中所占的比例也非常大。因此,研究建筑施工高處墜落事故的特點,分析事故成因,尋找事故發生規律,從而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極為緊迫的。

二、高處墜落事故的特點分析

對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建筑施工重大傷亡事故800例》所發生的事故進行統計分析,得到了如下結果:

1、從發生事故的主體分析

由于不懂操作技術而造成事故的比例較小,僅占事故總數的64‰;而由于違反操作規程或勞動紀律,以及由于未使用或未正確使用個人防護用品而造成事故的,占事故總數的682‰;年齡在23~45周歲的人居多,約占全部事故的70%以上。

2、從發生事故的客體分析

主要是安全生產責任制落實不到位,安全經費投入不足,安全檢查及隱患整改流于形式,勞動組織不合理,安全教育不到位,施工現場缺乏良好的安全生產環境與生產秩序。

3、從發生事故的結果分析

凡作業離地面越高,沖擊力越大,傷害程度也越大。

4、從發生事故的部位分析

高處墜落事故最易在建筑安裝登高架設作業過程中與腳手架、吊籃處、使用梯子登高作業時以及懸空高處作業時發生;其次是在“四口五臨邊”處,輕型屋面處墜落;還有在拆除工程時和其他作業時發生墜落事故。

三、高處墜落事故的原因分析

任何事故的原因都可從人、物、方法、管理、環境五個方面進行分析。高處墜落事故成因分析也不例外。

1、人的不安全行為:

(1)人作業者本身患有高血壓、心臟病、貧血、癲癇病等妨礙高處作業的疾病或生理缺陷。

(2)作業者本身處于二重或三重臨界日或情緒臨界日,反應遲緩,懶于思考,動作失誤增多,從而導致事故發生。

(3)作業者生理或心理上過度疲勞,使之注意力分散,反應遲緩,動作失誤或思維判斷失誤增多,導致事故發生。

(4)作業者習慣性違章行為。如酒后作業,乘吊籃上下,或在無可靠防護措施的輕型屋面上行走。

(5)作業者違反安全技術操作規程。如作業者不按要求佩戴安全帽,懸空作業時未系或未正確使用安全帶,安全帶掛鉤未掛在牢固的掛鉤地方。

(6)缺乏勞動危險性認識。表現為對遵守安全操作規程認識不足,在思想上存在各種僥幸和糊涂觀念,如“飛鳥拉糞,哪會落在我頭上”、“常在河邊走,哪會不濕腳”等,都將增加不安全因素,導致事故發生;在行動上表現為坐在欄桿或腳手架上休息、打鬧等。

(7)操作時彎腰、轉身時不慎碰撞桿件等,使身體失去平衡。

(8)走動時不慎踩空或腳底打滑。

2、物的不安全狀態:

(1)“四洞口五臨邊”無防護設施或安全設施不牢固、或已損壞未及時處理。

(2)材料有缺陷。如腳手板有蟲蛀及裂紋,鋼管與扣件不符合要求。

(3)腳手板漏鋪,有探頭板或鋪設不平穩。

(4)腳手架架設不規范。如未設防護欄桿,操作層下面未設安全網。

(5)個人防護用品本身有缺陷。如使用三無產品或已老化的產品。

(6)材料堆放過多造成腳手板斷裂、腳手架失穩等。

(7)安全網損壞或間距過大、寬度不足或未設安全網。

(8)安全設施失效或不齊全。如人字梯無防滑、防陷措施,無保險鏈。

(9)屋面坡度超過25°,無防滑措施。

3、方法不合適:

(1)行走或移動不小心,走動時踩空、腳底打滑或被絆倒,跌倒。

(2)用力過猛,身體失去平衡。

(3)登高作業前,未檢查腳踏物是否安全可靠。

4、管理的不到位:

(1)安全教育不到位。如從事高空作業人員未經培訓就上崗,或未對從事高處作業人員進行安全態度教育,使他們對遵守安全操作規程認識不足。

(2)安全檢查不仔細,流于形式。如腳手架安裝完畢后,未經驗收或草草驗收了事,在使用前未對作業環境進行檢查。

(3)勞動組織不合理。如安排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癲癇病等疾病或生理缺陷的人員進行高處作業。未根據季節變化,及時調整作息時間。

(4)未按要求配備專職或兼職安全員,或兼職安全員疏于安全管理工作。

(5)安全施工方案不合理,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如腳手架搭設方案指導性不強。

5、環境的不利:

(1)大風、大雨、大雪等惡劣天氣仍從事露天高空作業。

(2)在照明光線不足的情況下,從事夜間懸空作業,高空作業等。

四、高處墜落事故的預防對策

1、控制人的因素,減少人的不安全行為

(1)禁止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癲癇病等妨礙高處作業疾病或生理缺陷的人員從事高處作業;應當定期給從事高處作業人員進行體格檢查,發現有妨礙高處作業疾病或生理缺陷的人員,應當調離崗位。

(2)在施工過程中一旦發現有不安全行為,及時進行心理疏導,消除心理壓力,或調離崗位。

(3)加強對高處作業人員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他們的安全意識和自身防護能力,減少作業風險,善于發現身邊的安全隱患,實現“三不傷害”即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被他人傷害的目的。

(4)運用行為科學理論對違章行為進行糾正,對遵章守紀行為進行強化,從而提高他們遵章守紀的自覺性。

(5)組織從事高處作業人員對有關規程、標準進行學習。

(6)尋找事故發生規律,做好高處作業人員二重或三重臨界日或情緒臨界日的安全防護工作,必要時將其調離崗位。

(7)領導應當主動關心職工的生活、工作思想情況,及時了解他們各自的需要,排除干擾安全生產的生理疲勞及心理疲勞因素,特別要做好五種人(不懂技術的粗魯人、盲目蠻干的野蠻人、結婚前后的幸福人、探親歸來的疲勞人,家庭糾紛的煩惱人)的安全教育工作。

2、控制物的因素,減少物的不安全狀態

(1)做好“四口五臨邊”防護措施。

(2)根據不同的施工條件設置安全網;安全網必須經過試驗,以100kg重的沙袋從10m高處拋下,沙袋落網后安全網的網繩、邊繩和系繩均不斷,方為合格。

(3)把好材料關,鋼管必須符合要求方可使用;施工中所搭設的腳手架必須堅固、可靠,滿足相關規定要求。

(4)安全“三寶”必須三證齊全。

3、完善操作方法,防止違章行為

(1)首先應盡量避免采用高處作業,其次對不屬于高處作業的工程,也應注意采取相應的措施。

(2)高處作業人員必須按要求戴好安全帽,掛好安全帶。

(3)加強對腳手架搭設方案的審核審批工作和腳手架搭設后的檢查驗收工作。

(4)從事高處作業人員禁止穿高跟鞋、硬底鞋、拖鞋等易滑鞋,禁止酒后作業。

(5)從事高處作業人員應注意身體重心,注意用力方法,防止身體重心超出支承面而發生事故。

4.搞好組織管理,避免違章指揮

(1)完善安全檢查教育制度,嚴格執行高處作業檢查制度,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2)堅持做好“四勤”,即勤檢查、勤教育、勤深入作業現場進行指導、勤發動群眾提合理化建議。

(3)堅決不使用有妨礙高處作業的疾病或生理缺陷的人員進行高處作業

(4)應當及時根據季節變化,調整作息時間,防止高處作業人員產生過度生理疲勞。

(5)強化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把安全生產工作情況與年終考核及年終獎分配聯系在一起,提高他們對安全生產重要性的認識。

5、嚴禁冒險作業,改良作業環境

(1)禁止在大雨、大雪及六級以上強風天等惡劣天氣從事露天懸空作業;大雨、大雪及六級以上強風天氣過后,應當對腳手架進行認真檢查和加固,確定安全后方可作業。

(2)若需在腳手架上進行撬、撥、推拉、沖擊等危險性較大的作業,應當采取可靠的安全防護措施。

(3)夜間施工,照明光線不足,不得從事高處作業。

篇2:鋼結構工程施工安全預防對策

登高安全預防對策

登高裝置?主要的登高裝置有:梯子、活梯、活動架,腳手架(通用的或塔式的),吊籠、吊椅,升降工作平臺,動力工作平臺。

1、引發登高作業事故的主要原因有:

?(1)登高裝置自身結構方面的設計缺陷;

?(2)支撐基礎下沉或毀壞;

?(3)不恰當地選擇了不夠安全的作業方法;

?(4)懸掛系統結構失效;

?(5)因承載超重而使結構損壞;

?(6)因安裝、檢查、維護不當而造成結構失效;

?(7)因為不平衡造成的結構失效;

?(8)所選設施的高度及臂長不能滿足要求而超限使用;

?(9)由于使用錯誤或者理解錯誤而造成的不穩;

?(10)負載爬高;

?(11)攀登方式不對或腳上穿著物不合適、不清潔造成跌落;

?(12)未經批準使用或更改作業設備;

?(13)與障礙物或建筑物碰撞;

?(14)電動、液壓系統失效;

?(15)運動部件卡住。

2、下面選擇幾種裝置說明安全注意事項,其他有關裝置的安全問題可查閱相關的標準規定。

?(1)梯子

a、首先,考慮有沒有更加穩定的其他代用方法,要考慮:工作的性質及持續的時間,作業高度,如何才能達到這一高度,在作業高度上需要何種裝備及材料,作業的角度及立腳的空間以及梯子的類型及結構;

b、用肉眼檢查梯子是否完好而且不滑;

c、在高度不及5m且需要用登高設備時,由一個人檢查梯子頂部的防滑保障設施,由另一人檢查梯子底部或腿的防滑措施;

d、要保證由梯子登上作業平臺時或者到達作業點時,其踏腳板與作業點的高度相同,而梯子應至少高過這一點1m,除非有另外的扶手;

e、在每間隔9m時,應設有一個可供休息的立足點;

f、梯子正確的立足角,大致是75度。(相當于水平及垂直長度的比例為1:4);

g、梯子豎框應當平衡,其上、下兩方的支持應當合適;

h、梯子應定期檢查,除了在標志處外,不應噴漆;

i、不能修復再使用的梯子應當銷毀;

j、金屬的(或木頭已濕的)梯子導電,不應當置于或者拿到靠近動力線的地方。

(2)通用腳手架常用的腳手架有3種主要類型,其結構是由鋼管或其他型材做成,這3種類型是:

a、獨立扎起的腳手架,它是一個臨時性的結構,與它所靠近的結構之間是獨立的,如系于另一個結構也僅是為了增加其穩定性;

b、要依靠建筑物(通常是正在施工的筑物)來提供結構支撐的腳手架;

c、鳥籠狀的腳手架,它是一個獨立的結構,空間較大,有一個單獨的工作平臺,通常是用于內部工作的。

安裝及使用時需注意的關鍵問題:

a、設計的機構要能保證其承載能力;

b、基礎要能保證承擔所加的載荷;

c、腳手架結構元件的質量及保養情況良好;

d、腳手架的安裝是由有資格的人或者是在其主持下完成的,其安裝與設計相一致,設計與要求的負載相一致,符合有關標準;

e、所有的工作平臺應鋪設完整的地板,在平臺的邊緣應有扶手、防護網或者其他防止墜落的保護措施,防止人員或物料從平臺上落下;

f、提供合適的、安全的方法,使人員、物料等到達工作平臺;

g、所有置于工作平臺上的物料應安全堆放,且不能超載;

h、對于已完成的結構,未經允許不應改動;

i、對結構要有檢查,首次是在建好之后,然后是在適當的時間間隔內,通常是周檢,檢查的詳情應有記錄并予以保存。

(3)升降工作平臺

a、平臺的結構?一般來講,此類設施由3部分組成;

a)柱或塔:用來支持平臺或箱體;

b)平臺:用來載人或設備;

c)底盤:用來支持塔或者柱。

b、安裝及使用時的注意事項

a)未經培訓的人員不得安裝、使用或拆卸設備;

b)要按產品使用說明書來檢查、維護及保養設備;

c)要有水平的、堅實的基礎面,在有外支架時,在測試及使用前,外支架要伸開;

d)只有經過認證的人員才能從事維修及調試工作;

e)設備的安全工作載荷要清楚地標明在操作人員容易看見的地方,不允許超載;

f)僅當有足夠空間時,才能起動升降索;

g)作業平臺四周應有防護欄,并提供適當的進出裝置;

h)只能因緊急情況而不是工作目的來使用應急系統;

i)使用地面圍欄,禁止未經批準人員進入作業區;

j)要防止接觸過頂動力線,為此要事先檢查,并與其保持規定的距離。

電氣設備

?(1)電氣事故的原因電氣故障及停電的常見原因是:

a、絕緣損壞;

b、工作系統不合理;

c、電流保護器(熔絲、閘盒)不合理;

d、接地不合理;

e、粗心大意,自以為是;

f、儀器過熱;

g、漏電;

h、接觸不良;

i、接插件沒有保護;

j、電路中,元件參數不對;

k、維護及測試不良。

(2)電氣事故的防止措施注意下述要點,可以防止電氣事故。

a、接地?使用金屬的盒、管、架等提供一個與地相連的電極,并由有資格的人員定期進行檢查和測試。

b、工作系統?在做電路及儀表工作時,要求斷開開關并鎖好配電箱,工作人員要親自對儀表進行檢查,以保證其處于斷開狀態。電路或儀表應由電工操作,電工必須要持證上崗,如果必須在通電的電路及儀表上作業時,要有嚴格的管制措施。要考慮使橡皮或其他的非導電防護措施。為保證不直接參與工具及設備,都必須是絕緣的。

c、絕緣?在靠近電路的非絕緣部分工作時,要考慮絕緣問題。在所有的情況下,都應“斷開”裝置再工作。當這樣做不可能時,可以使用各種永久或臨時的絕緣體,如電纜套、橡皮套等。

d、熔斷器不同的熔斷絲會在不同的預先確定的電流下熔斷,要擇適當的熔斷絲。

e、過流保護器當電流過大時自動切斷電路。

f、漏電保護器當發生漏電或短路時切斷電流。

g、電氣操作人員上崗資格:只有經過適當培訓并有適當經驗的人才能從事安裝、維護、測試及檢驗電氣電路及設備的工作。

h、靜電:在粉塵及液體運動的過程中,會產生電荷,大量積聚的電荷會產生電火花,電火花有引起粉塵、可燃蒸氣爆炸、燃燒的可能性。此外,在一些工作環境中,由于靜電的吸附作用,破壞作業環境人員穿防靜電鞋等。

(3)選擇電氣工具的原則

在選擇及使用電氣工具時,要記住如下要點:

a、替代選擇用氣動工具替代電動工具、裝備,同時注意氣動工具也有自身的危險;

b、關閉電路及裝置的開關?要安全、可靠地做到這一點;

c、降壓?對每一個電路,都要使用其可能的最低電壓;

d、電纜及插座保護?要保護電纜及插座不受外界及環境影響(如雨),這種影響有可能對電路及設備的完整性產生壞的作用;

e、插銷及插座?類別及形式都應正確,滿足有關標準的規定;

f、維護及測試要由有資格的人員按照規定的時間間隔來進行,維護和測試的記錄及數據是評估電路及裝置的性能、質量以及是否損壞的依據;

g、防止爆炸在粉塵及可燃氣體環境下,通常采用法規規定的防爆設備。

與手工操作有關的安全技術

在從事手工操作,搬、舉、堆、拉及運送重物時,有可能導致的傷害有:椎間盤損傷,韌帶或筋損傷,肌肉損傷,神經損傷,疝氣,挫傷、擦傷、割傷等。

為保證手工操作的安全,應當對工作任務進行評價,確定工作程序和降低風險的措施,對操作人員進行培訓。

?(1)工作任務評價?工作任務評價包括以下4個方面:

①任務?是否會有以下情況

a、遠離身體軀干拿取或操縱重物;

b、超負荷的推、拉重物;

c、不良的身體運動或工作姿勢,尤其是軀干扭轉、彎曲、伸展取東西;

d、超負荷的負重運動,尤其是舉起或搬下重物的距離過長,搬運重物的距離過長;

e、負荷有突然運動的風險;

f、手工操作的時間及頻率不合理;

g、沒有足夠的休息及恢復體力的時間;

h、工作的節奏及速度安排不合理。

②載荷是否會有以下狀態

a、過重;

b、過寬及過于笨重;

c、難于提、拉;

d、不穩或者內中的物品容易移位;

e、稅利、過熱或有其他危險。

③工作環境是否有不足之處

a、進入有限空間工作,工作姿勢受限制;

b、地板不平衡、滑或不穩;

c、工作面或地板面有振動;

d、溫度及濕度不適當;

e、因通風或陣風造成的條件問題;

f、照明條件差。

④個人能力?工作是否適應

a、需要超常的體力及身高;

b、健康不良會造成危險;

c、要求有特殊的安全知識或培訓。

?(2)降低風險的措施

①使用輔助機械?使用輔助機械的例子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使用杠桿。它可以減少移動載荷的力量。絞車可以用于提升載荷,軌道車可減少使載荷水平運動所費的力量,滑道是利用重力來運送載荷的一種方便的方法。

②調整、改進任務改進任務的布局和方法可以減少傷害的風險。例如,改進材料或產品的流量;采用能使人機配合更協調、更為減少完成任務所需要的頻率及時間;使用小組工作方式及個體防護設備;所有操作過程中使用的器具都經過保養,有關于損壞的記錄及修復的制度。

③從載荷方面減少傷害風險?例如,采用小包裝、減少打包重量,來減少載荷重量;把載荷可以做成小些,使其容易搬運,容易提或抓,較為穩定;沒有或適當處理銳利的邊、角。

④改善工作環境使工作間開闊,地面條件良好,盡量使工作在同一個水平面上,避免高、低溫及高濕環境,保證合適的照明。

⑤對工作人員的選擇工人的健康、體形及力量對手工操作任務的完成有明顯的影響。健康篩選是保證手工操作安全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此基礎上加強知識技術的培訓。

消防安全

火災發生的三要素是可燃物、氧氣和熱源。

火災會造成5種主要的危害:缺氧,火焰或熱放應,煙霧,氣體燃燒物,以及建筑物結構損壞。

?(1)火災的類別及消防策略?按著火的方式及燃料,火災可以分為4類。

①固體材料著火固體材料,主要是有機物所造成的著火,形成火苗及灰燼。例如,木塊、紙及煤炭。滅火的方法是冷卻,可以用水來滅火。

②液體或液化固體著火液體或液化的固體形成的著火,其種類可以進一步或分為:

a、溶于水的液體著火如甲醇。此類著火可以用二氧化碳、干粉、噴水、水及可蒸發氣體來滅火。

b、不溶于水的液體著火如石油、油。此類著火可以用泡沫、二氧化碳、干粉、水及可蒸發氣體來滅火。

③氣體或液化氣泄漏著火由管道、容器破壞而溢出、濺出、泄出的氣體、液化氣等引起的著火,如甲烷或丁烷。其撲火方法是使用泡沫或干粉滅火,并且用水對相關容器進行冷卻。

④金屬粉塵燃爆著火?因金屬(如鋁或鎂)引起的火災要用含有石墨粉或滑石粉的特殊的干粉滅火器,不能使用其他類型的滅火器。

電氣是起火的原因,但不是一類火災。電源或電氣設備著火,可以用二氧化碳、石灰、干粉或蒸液體作滅火介質,但不能用水。

預防和處置火災的策略是:

①結構設計與防火

通過隔離、一體化和強度方面的設計,使人們能夠逃生。例如,房間隔絕、煙氣控制、逃生通道暢通等。

②火災監測及報警方法

用熱、火焰、煙氣或可燃氣體傳感裝置來實現。例如,熱傳感器、輻射傳感器、煙氣傳感器等。

③滅火

使用便攜式滅火器或者固定的滅火設置(手動或自動)。

(2)結構及設計預防可以用消除以下著火因素,來控制著火的可能性。

①消除火源?熱源是最常見的火源,其產生的主要形式如下:

a、摩擦?如機器的部件,需要適當的潤滑;

b、發熱表面機床平板,在設計上要考慮冷卻、隔熱或考慮適當維護;

c、電電弧及熱傳導,要選擇或設計合適的電氣保護措施;

d、靜電因兩種不同材料之間的相互運動及分離而產生。通過接地、空氣加濕、采用高壓裝置及離子交換來消除;

e、吸煙?煙頭,用禁煙或規定吸煙區來防止;

f、熱交換?熱交換可以是輻射、傳導及對流。

②控制燃料?在作業期間及儲存區,此類材料都要控制在最小的數量。主要的燃料有:

a、拉圾、碎片及溢出物;

b、氣體及蒸發液體;

c、可燃液體;

d、可燃壓縮氣體及液化氣;

e、液體霧;

f、粉塵。

③滅火用撲滅或去除起火的3個要素中的一個辦法,可以將火撲滅。斷絕燃料,如切料斷油流,隔斷油流;遮蓋火源,使氧氣不能到達可燃物;用水來冷卻,消滅火源。在化學燃燒過程中,干擾燃燒的過程也可起到滅火的作用。應該有防火計劃,并且做定期演習。對于那些著火風險較小的地方,也應有這樣的要求。

(3)逃生?在人們遭遇到火災時,可以朝與火相反的方向,通過樓層的逃生門、應急樓道或者從建筑物的外部逃離到地面,任何逃生的措施,都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救火部門提供的救援設備上,要靠自己的事先準備。

除了地面逃生之外,建筑物中的逃生措施一般由3個方面來組成:

a、由樓層內任何一點到樓梯的通道;

b、下樓梯的通道;

c、從樓梯底到外界,離開建筑物的通道。

?逃生通道的受保護區,必須是用具有防火性能材料的墻、壁板等完全保護起來的。

在撤離眾多人員時,應該考慮到擁擠及形成“瓶頸”的危險。

①防火門?防火門的主要功能是在發生火災時,減緩火勢的蔓延,從而給逃生創造條件。因此,必須是防火的。防火門還有在火災初起時防止煙及熱空氣傳播的功能。

②逃生門?所有的逃生門的功能及設計,有一些通用的原則;同時,根據具體的情況,可以加以改進。

其主要的要求有:

a、開啟方向與逃逸方向一致;

b、最好不要直接與臺階相接;

c、不應是旋轉門;

d、當建筑物啟用時,門能夠隨時打開,最好不要用鑰匙;

e、可以防護來自地下室及相鄰建筑的火源;

f、有足夠的寬度和使人散開的空間。

與建筑和拆除有關的安全技術

1、建筑安全作為一個行業的安全,建筑安全問題在這里專門提及,是因為這是一個多發的事故領域。傷害事故集中于“四害”,即高處墜落、物體打擊、機械傷害和觸電傷害。建筑行業還存在職業健康問題,首先是塵肺病,此外還有因寒冷、潮濕的工作環境導致的早衰、短壽,因過熱氣候、長期戶外工作導致的皮膚癌,因重復的手工操作過多導致的外傷,以及因噪聲造成的聽力損失。

建筑安全涉及多方面的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實施“三同時”制度和勞動安全衛生預防評價,堅決執行“一標準三規范”,即《建筑施工安全檢查標準》(JGJ59-1999,已于1999年5月1日正式實施這一強制性行業標準)、《建筑施工高處作業安全技術規范》、《龍門架(井字架)物料提升機安全技術規范》和《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規范》。此外,要對實施建筑工程的經理、技術人員、特種作業人員和全體員工加強相關的安全培訓。

2、拆除安全拆除工作中事故發生的原因,最嚴重的是建筑物、構筑物過早倒塌以及從工作地點和進入通道上墜落,根本原因是工作不按嚴格、適用的計劃和程序進行。

①計劃與調查業主應提供詳細的圖樣,包括最初的建設和后來的改動,以評估拆除工作中的安全健康風險。如業主不能這樣做,就應聘請有關經驗的結構工程師或專家來做。業主還應提供化學品儲存及使用的信息。在確定拆除方法之前,業主要確定需要保留的結構。

拆除工作要由有經驗的、有資質的專業承包商完成。

對于拆除工作的計劃和方法,業主和承包商要達成一致,以保證工作所需的必要條件。在確定工作方法之前,承包商要進行調查。在結構方面,要搞清單個建筑的自身特點,與其他建筑物構成整體時拆除的特點,結構是否發朽,是否可以提供進入任何地點的條件,是否要求支頂棚,拆除工作要求的氣象條件,拆除工作對相鄰單位造成的影響等等。在化學方面,要注意是否存在化學污染的殘余物及其對工作人員和環境的影響。

②方法、程序和技術?理想的工作原則是,按照與建筑物建設時相反的順序來拆除。在選用的方法中,應逐步減低建筑的高度,或者使用控制爆破技術,減少高空作業。當要采取機械作業時,合同商要為機械作業提供安全使用的空間。當工作無法在要拆除的建筑物的那一部分進行時,就要用工作平臺,包括腳手架、塔式動力驅動的車式工作平臺。在沒有這樣的條件時,可以使用安全網。但是在工作的初期,合適的人選及工作平臺還是必要的。

要了解結構工程的原理,懂得因移動、切割或者切斷建筑物構架對削弱建筑物強度的影響。這對于避免建筑物過早塌落是必需的。

?拆除工作程序應包括:

a、在拆除、拆卸建筑物、房屋時,其作業工序及方法(包括圖樣、說明);

b、關于人員進入指定位置、工作平臺及所需機械裝置的詳情;

c、結構強度已經減小的建筑的情況;

d、對作業人員、公眾的保護措施,如將非有關人員清除出現場,在場區以外的邊界區域內,在工程的特定情況下也要加以控制;

e、關于遷移或切斷電源、氣源和包括上、下水在內的公用服務的詳細說明;

f、關于所需臨時性服務的說明;

g、垃圾、廢棄物的處理;

h、環境保護方面必須采取的措施(噪聲、粉塵、水污染、地面污染物);

i、對于有害健康的物質、易燃物等的詳細控制措施;

j、對作業場所交通控制的安排;

k、培訓的要求;

③拆除技術

a、逐片拆除?使用手工工具的手工作業。有時,是為使用其他方法做前期工作。應該考慮的是,提供安全的作業場所、安全的出入方式及碎料的丟棄。這種工作,在開始時可以使用諸如氣錘、沖擊錘及液壓臂等機械,要注意操作機械時的安全、操作時的空間、設備的能力和對操作手的保護。

b、有控制地解體?包括對建筑物進行預削弱,然后用爆破或者纜繩拉倒來完成。使用爆炸物時,要考慮作業人員的資質、爆炸物的存放、起爆保護、點火程序等。纜繩拉倒,要考慮人員的專業要求、材料的選擇及足夠的作業空間。

篇3:建筑施工高處墜落事故分析預防對策

一、前言

建筑施工高處墜落事故,由于發生頻率高,死亡率大,被列為建筑施工五大傷害之首。因高處墜落而死亡的人數,在生產事故中所占的比例也非常大。因此,研究建筑施工高處墜落事故的特點,分析事故成因,尋找事故發生規律,從而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極為緊迫的。

二、高處墜落事故的特點分析

對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建筑施工重大傷亡事故800例》所發生的事故進行統計分析,得到了如下結果:

1、從發生事故的主體分析

由于不懂操作技術而造成事故的比例較小,僅占事故總數的64‰;而由于違反操作規程或勞動紀律,以及由于未使用或未正確使用個人防護用品而造成事故的,占事故總數的682‰;年齡在23~45周歲的人居多,約占全部事故的70%以上。

2、從發生事故的客體分析

主要是安全生產責任制落實不到位,安全經費投入不足,安全檢查及隱患整改流于形式,勞動組織不合理,安全教育不到位,施工現場缺乏良好的安全生產環境與生產秩序。

3、從發生事故的結果分析

凡作業離地面越高,沖擊力越大,傷害程度也越大。

4、從發生事故的部位分析

高處墜落事故最易在建筑安裝登高架設作業過程中與腳手架、吊籃處、使用梯子登高作業時以及懸空高處作業時發生;其次是在“四口五臨邊”處,輕型屋面處墜落;還有在拆除工程時和其他作業時發生墜落事故。

三、高處墜落事故的原因分析

任何事故的原因都可從人、物、方法、管理、環境五個方面進行分析。高處墜落事故成因分析也不例外。

1、人的不安全行為:

(1)人作業者本身患有高血壓、心臟病、貧血、癲癇病等妨礙高處作業的疾病或生理缺陷。

(2)作業者本身處于二重或三重臨界日或情緒臨界日,反應遲緩,懶于思考,動作失誤增多,從而導致事故發生。

(3)作業者生理或心理上過度疲勞,使之注意力分散,反應遲緩,動作失誤或思維判斷失誤增多,導致事故發生。

(4)作業者習慣性違章行為。如酒后作業,乘吊籃上下,或在無可靠防護措施的輕型屋面上行走。

(5)作業者違反安全技術操作規程。如作業者不按要求佩戴安全帽,懸空作業時未系或未正確使用安全帶,安全帶掛鉤未掛在牢固的掛鉤地方。

(6)缺乏勞動危險性認識。表現為對遵守安全操作規程認識不足,在思想上存在各種僥幸和糊涂觀念,如“飛鳥拉糞,哪會落在我頭上”、“常在河邊走,哪會不濕腳”等,都將增加不安全因素,導致事故發生;在行動上表現為坐在欄桿或腳手架上休息、打鬧等。

(7)操作時彎腰、轉身時不慎碰撞桿件等,使身體失去平衡。

(8)走動時不慎踩空或腳底打滑。

2、物的不安全狀態:

(1)“四洞口五臨邊”無防護設施或安全設施不牢固、或已損壞未及時處理。

(2)材料有缺陷。如腳手板有蟲蛀及裂紋,鋼管與扣件不符合要求。

(3)腳手板漏鋪,有探頭板或鋪設不平穩。

(4)腳手架架設不規范。如未設防護欄桿,操作層下面未設安全網。

(5)個人防護用品本身有缺陷。如使用三無產品或已老化的產品。

(6)材料堆放過多造成腳手板斷裂、腳手架失穩等。

(7)安全網損壞或間距過大、寬度不足或未設安全網。

(8)安全設施失效或不齊全。如人字梯無防滑、防陷措施,無保險鏈。

(9)屋面坡度超過25°,無防滑措施。

3、方法不合適:

(1)行走或移動不小心,走動時踩空、腳底打滑或被絆倒,跌倒。

(2)用力過猛,身體失去平衡。

(3)登高作業前,未檢查腳踏物是否安全可靠。

4、管理的不到位:

(1)安全教育不到位。如從事高空作業人員未經培訓就上崗,或未對從事高處作業人員進行安全態度教育,使他們對遵守安全操作規程認識不足。

(2)安全檢查不仔細,流于形式。如腳手架安裝完畢后,未經驗收或草草驗收了事,在使用前未對作業環境進行檢查。

(3)勞動組織不合理。如安排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癲癇病等疾病或生理缺陷的人員進行高處作業。未根據季節變化,及時調整作息時間。

(4)未按要求配備專職或兼職安全員,或兼職安全員疏于安全管理工作。

(5)安全施工方案不合理,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如腳手架搭設方案指導性不強。

5、環境的不利:

(1)大風、大雨、大雪等惡劣天氣仍從事露天高空作業。

(2)在照明光線不足的情況下,從事夜間懸空作業,高空作業等。

四、高處墜落事故的預防對策

1、控制人的因素,減少人的不安全行為

(1)禁止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癲癇病等妨礙高處作業疾病或生理缺陷的人員從事高處作業;應當定期給從事高處作業人員進行體格檢查,發現有妨礙高處作業疾病或生理缺陷的人員,應當調離崗位。

(2)在施工過程中一旦發現有不安全行為,及時進行心理疏導,消除心理壓力,或調離崗位。

(3)加強對高處作業人員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他們的安全意識和自身防護能力,減少作業風險,善于發現身邊的安全隱患,實現“三不傷害”即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被他人傷害的目的。

(4)運用行為科學理論對違章行為進行糾正,對遵章守紀行為進行強化,從而提高他們遵章守紀的自覺性。

(5)組織從事高處作業人員對有關規程、標準進行學習。

(6)尋找事故發生規律,做好高處作業人員二重或三重臨界日或情緒臨界日的安全防護工作,必要時將其調離崗位。

(7)領導應當主動關心職工的生活、工作思想情況,及時了解他們各自的需要,排除干擾安全生產的生理疲勞及心理疲勞因素,特別要做好五種人(不懂技術的粗魯人、盲目蠻干的野蠻人、結婚前后的幸福人、探親歸來的疲勞人,家庭糾紛的煩惱人)的安全教育工作。

2、控制物的因素,減少物的不安全狀態

(1)做好“四口五臨邊”防護措施。

(2)根據不同的施工條件設置安全網;安全網必須經過試驗,以100kg重的沙袋從10m高處拋下,沙袋落網后安全網的網繩、邊繩和系繩均不斷,方為合格。

(3)把好材料關,鋼管必須符合要求方可使用;施工中所搭設的腳手架必須堅固、可靠,滿足相關規定要求。

(4)安全“三寶”必須三證齊全。

3、完善操作方法,防止違章行為

(1)首先應盡量避免采用高處作業,其次對不屬于高處作業的工程,也應注意采取相應的措施。

(2)高處作業人員必須按要求戴好安全帽,掛好安全帶。

(3)加強對腳手架搭設方案的審核審批工作和腳手架搭設后的檢查驗收工作。

(4)從事高處作業人員禁止穿高跟鞋、硬底鞋、拖鞋等易滑鞋,禁止酒后作業。

(5)從事高處作業人員應注意身體重心,注意用力方法,防止身體重心超出支承面而發生事故。

4.搞好組織管理,避免違章指揮

(1)完善安全檢查教育制度,嚴格執行高處作業檢查制度,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2)堅持做好“四勤”,即勤檢查、勤教育、勤深入作業現場進行指導、勤發動群眾提合理化建議。

(3)堅決不使用有妨礙高處作業的疾病或生理缺陷的人員進行高處作業

(4)應當及時根據季節變化,調整作息時間,防止高處作業人員產生過度生理疲勞。

(5)強化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把安全生產工作情況與年終考核及年終獎分配聯系在一起,提高他們對安全生產重要性的認識。

5、嚴禁冒險作業,改良作業環境

(1)禁止在大雨、大雪及六級以上強風天等惡劣天氣從事露天懸空作業;大雨、大雪及六級以上強風天氣過后,應當對腳手架進行認真檢查和加固,確定安全后方可作業。

(2)若需在腳手架上進行撬、撥、推拉、沖擊等危險性較大的作業,應當采取可靠的安全防護措施。

(3)夜間施工,照明光線不足,不得從事高處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