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石方爆破安全措施
1爆破施工程序
1.1施工程序
(1)試爆:在進行正式爆破施工前必須選定一定區域進行試爆,并對爆破效果進行科學分析,依據分析結果對本方案中的爆破參數進行合理調整后,方可進行正式爆破施工。
(2)平整鉆機作業場地:施工前,修建施工便道和鉆機作業平臺。作業面的平整度以保障鉆機移動方便和鉆孔時安全為標準。
(3)布孔與鉆孔:按設計的孔距、排距布孔。對臺階面邊沿的鉆孔,要特別注意最小抵抗線不要過小,以防最小抵抗線方向出現飛石。鉆孔時要根據設計要求,確保孔位方向傾斜角和孔深。并做好雨季炮孔的保護工作。
(4)裝藥和堵塞:裝藥前測量孔深,對過淺或過深的炮孔,要調整裝藥量。回填堵塞的填料宜選取有一定濕度的粘土,分層回填,并注意保護孔中的導爆管不要碰損。
(5)網路聯接與安全警戒使用導爆管非電起爆系統進行孔外控制微差起爆時,為確保網路準爆,采取雙雷管雙導爆管網路。爆破前人員及機械設備撤至安全區,設置安全警戒崗哨,并準備必要的搶修工具和一定數量的搶修人員。
(6)爆破安全檢查:所有爆破準備工作就緒,安全員對爆破現場進行最后的全面檢查,確認安全無誤,簽認許可進行爆破。
(7)質量標準
①鉆孔開口誤差不超過炮孔直徑,鉆孔深度誤差為±20cm。
②爆破的巖石只允許松動開裂,不允許出現飛石。爆破沖擊波需要檢算,控制在周圍建筑物玻璃門窗完好無損的程度。
③爆破振動控制在安全值內。
④爆后清碴過程中用挖掘機及時刷坡,確保邊坡平順整齊,無危石。
(8)爆破效果分析
對爆破效果進行科學分析,進一步調整爆破參數,使今后的爆破施工取得更好的效果。
1.2對爆破信號的詳述
依據相關爆破安全規程中對爆破信號的發出方法、時間及其意義的規定,爆破前必須同時發出聲響和視覺信號,使危險區內的人員能清楚的聽到和看到。必須使全體作業人員和附近居民事先知道警戒范圍、警戒標志和聲響信號的意義,以及發出信號的方法和時間。
第一次信號--預告信號。所有與爆破施工無關的人員應立即撤離危險區,或撤至指定的安全地點,并向危險區邊界派出警戒人員;
第二次信號--起爆信號。確認人員、機械全部撤離危險區,具備安全起爆條件時,方準發出起爆信號;
第三次信號--解除警戒信號。未發出解除警戒信號前,各警戒崗哨應堅守崗位。除爆破工作領導人批準的檢查人員以外,嚴禁任何人進入危險區。經檢查確認安全后,方準發出解除警戒號。
1.3爆后安全檢查和處理
1)起爆后,爆破員必須在15分鐘后方能進入爆破現場進行檢查。
2)爆破員如發現有盲炮危石等情況,必須立即向指揮員匯報,征得同意后,方可采取相應措施對其進行安全處理。未處理前現場應設置危險警戒或特殊標志。
3)在確認爆破現場安全后,經由爆破指揮員同意,準許施工人員進入現場進行施工作業。
4)每次爆破后,爆破員必須認真填寫《爆破記錄表》《爆破效果分析總結》和《險情排除記錄表》。
2爆破施工管理中采取的措施
(1)建立爆破領導小組,由安全負責人任組長,并指定專人負責日常的施工組織領導,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制訂具體的施工管理制度。
(2)嚴禁雷雨天氣施工。
(3)炮孔裝藥完畢后及時施爆。
(4)爆破前,施工場地疏散人員、設備,警戒防護人員到位,發出施爆信號,指揮員準許后方可起爆。
(5)起爆后,爆破員及安全員在規定等待時間后進入現場進行檢查。現場無危險隱患,須及時通知指揮員,進行消點、解除警戒;現場若發現不安全因素,必須及時向指揮員匯報,征得同意后對其進行排除處理。其間不得撤除警戒防護。
(5)盲炮的處理必須嚴格執行《爆破安全規程》有關規定。
3爆破安全技術管理措施
3.1爆破飛石防護預防措施
(1)在滿足工程要求情況下,盡量減少爆破作業指數,并選用最佳的最小抵抗線。
(2)在設計前一定要摸清被爆介質的情況,詳盡地掌握被爆體的各種有關資料,然后進行精心設計和施工。注意避免將藥包布置在軟弱夾層里或基礎的結合縫上,以防止從這些薄弱面處沖出飛石。
(3)選擇最佳的炸藥類型,一般來說,采用低威力、低爆速的炸藥對控制爆破飛石比較有利。
(4)不耦合裝藥和反向起爆。
(5)在淺眼爆破時,盡量少用或不用導爆索起爆系統。實踐證明,導爆索起爆系統使炮孔起爆的同步性增加,從而增大了同段起爆的爆破能量。此外,它還容易破壞堵塞的炮眼,減弱堵塞作用,從而產生大量的飛石。
(6)設計合理的起爆順序和最佳的延期時間,以盡量減少爆破飛石。
(7)裝藥前要認真復核孔距、排距、孔深和最小抵抗力線等,如有不符合要求的現象,應根據實測資料采取補救措施或修改裝藥量,嚴格禁止多裝藥。
(8)做好炮孔的堵塞工作,嚴防堵塞物中夾雜碎石。
(9)在控制爆破中,可對被爆體采取嚴密的覆蓋,覆蓋材料有草袋、鋼絲網、帆布以及裝土的袋子等。
(10)在臨近重要建筑物、村鎮附近的礦山進行二次破碎時,有條件的話,盡量采用機械破碎、水力破碎或高能燃燒劑、靜態破碎劑等方法破碎。
3.2爆破飛石防護措施
(1)為爆區作業人員設置掩體。
(2)加強個體防護。作業時,必須嚴格執行安全規程,穿著整齊,并佩帶安全帽。
(3)爆源與被保護對象之間設置防護排架,掛鋼絲網等以攔截飛石,對被保護對象采取嚴密的覆蓋,以防飛石的破壞。
3.3爆破震動的控制措施
為了確保爆區周圍人和物的安全以及工業生產的經濟性,必須將爆破地震的危害嚴格地控制在允許范圍之內。對此,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控制爆破震動危害:
(1)采用適當的爆破類型。爆破地震的強度隨爆破作業指數n值地增大而減少,實測得出,n=1.5的拋擲爆破與n=0.8的松動爆破相比,振速可降低4%~22%。
(2)采用能獲得最大松動的爆破設計。松動條件良好的炮孔爆破,即靠近自由面炮孔爆破產生的震動較少。使用延發爆破技術開辟內部自由面,以便爆破后產生的壓縮波可以從這些自由面反射,通過正確設計延發起爆方案,就能獲得最大地松動。
(3)選用低威力、低爆速的炸藥。實踐證明,炸藥的波阻抗ρD不同,爆破震動強度也不同。ρD越大,爆破震動強度也越大,且炸藥波阻抗ρD越接近巖石地波阻抗ρC,其震動強度也越大。
(4)限制一次爆破的最大用藥量。由爆破振速計算公式可以看出,振速與藥量成正比,因此控制用藥量就可以控制震動強度。
(5)選用適當的單位炸藥消耗量。過大的單位炸藥消耗量,會使爆破震動與空氣沖擊波都增大,并引起巖塊過度地位移或拋擲。相反,過小的單位炸藥消耗量,也會由于延遲和減少從自由面反射回來的拉伸回來的拉伸波效應,從而使爆破震動增大。
(6)選用適當的裝藥結構。實踐證明,裝藥結構對爆破地震效應有明顯的影響,裝藥越分散,地震效應越小。工程實踐中,為降低爆破震動通常采用以下幾種裝藥結構:不耦合裝藥,在大爆破中采用銅室條形藥包,空氣間隔裝藥,孔底為空氣墊層的裝藥結構。
(7)采用微差爆破技術。微差爆破以毫秒級的時間間隔分批起爆裝藥,大量的試驗研究表明,在總裝藥量和其他爆破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微差爆破的振速比齊發爆破可降低40%~60%。
(8)應用預裂爆破或開挖減振溝。預裂爆破和開挖減振溝都是使地震波達到裂隙面或溝道時發生反射,以減少透射到被保護物的地震波能量。
(9)調整爆破工程傳爆方向,以改變與被保護物的方位關系。
(10)充分利用地形地質條件,如河流、深溝、渠道、斷層等,都有顯著的隔震減震作用。
除上述控制爆破震動措施外,還應注意不同的建筑物的動力響應也不一樣,建筑物的結構形狀對抗震性能影響較大,一般低矮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比高大、細長的高聳建筑物要好得多。
3.4爆破空氣沖擊波的控制措施
為確保人員和建筑物等的安全,在爆破作業時,必須對空氣沖擊波加以控制,使之低于他們允許的超壓值。如果作業條件不能滿足爆破藥量和安全距離的要求,可在爆源或保護對象附近構筑障礙物,以消除空氣沖擊波的強度。
控制空氣沖擊波的途徑有四種:防止產生強烈的沖擊波;沖擊波產生后立即消弱;在沖擊波傳播過程中進行消弱;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擴大空氣沖擊波的通道。
從裝藥能量的角度看,空氣沖擊波是炸藥爆炸產生的一部分能量通過空氣散失而成,所以空氣沖擊波的強度與爆破能量利用率有密切關系。從爆破技術上講,精心設計,精心施工,采用最優的爆破參數和爆破器材,減少一次爆破的起爆藥量,微差爆破,良好的堵塞,反向起爆分散裝藥等,都是既能改善爆破效果,又能降低沖擊波強度的有效措施。
在爆破區或保護物附近構筑堵波墻,可以在空氣沖擊波產生后或傳播過程中加以消弱。在空氣沖擊波形成的瞬間,利用少數反向布置的輔助藥包或彼此反向布置的藥包,也可消弱空氣沖擊波形成時的強度。
3.5早爆的預防措施
(1)采用半導體的輸藥軟管,這種軟管在裝藥時,作為向大地排泄靜電荷的通路。它必須具有以下兩個特性:A、具有足夠的導電性,以保證將裝藥過程中所產生的靜電荷迅速排泄到大地中去,防止靜電積累。B、具有足夠的電阻,以防止雜散電流流入電爆網路內,從而引起電雷管的早爆。
(2)應采用金屬的裝藥器和金屬的附屬設備,以保證裝藥系統與大地之間具有一條電的通路。只要將這些設備安放在潮濕或導電的巖石上就足以滿足接地的要求。如果附上一根金屬鏈條接地就更可靠。
(3)為了將炮孔中積累在炸藥顆粒上的靜電通過炮孔壁排泄到大地中去,因此在炮孔中嚴禁采用絕緣的炮孔套管。
(4)采用抗靜電的電雷管。
(5)現場操作人員不宜穿化纖、毛與化纖混紡的衣服,特別是不要將毛衣與化纖衣重疊穿著。
篇2:土石方爆破作業規定
一、爆破材料存放與保管的規定
1.爆破材料必須放置在專用倉庫內,附近易燃物應清除。庫內禁止吸煙、用電爐。庫內電器設備應防止發生火花。庫房應通風良好,能防漏、防潮。
2.爆破材料的庫房距住人建筑物的安全距離為:炸藥為2t時,不少于300m;炸藥為16t時,不少于450m;炸藥為32t時,不少于500m。
3.炸藥與雷管必須分庫存放,并相隔一定距離。
4.庫房應有警戒和專人看守,并應有消防和防雷擊的設施。嚴禁在庫房內制作起爆藥包、切割導火索及將導火索與雷管連接。非工作人員不得進入庫內。
5.爆破器材必須專人管理,使用時必須建立嚴格的領用、退庫登記制度,嚴禁將爆破器材送人、轉讓或在非工程中使用。
二、爆破材料的裝卸和運輸的規定
1.必須指派熟悉爆破材料性能的技工負責組織裝卸和押運,且應辦理爆破材料運輸證。
2.裝有爆破材料的車船應停靠在距建筑物或居民點200m以外的地方,并應設崗看守。
3.炸藥和雷管不得同車、同船或同一人運輸。運輸中應裝在專用箱(袋)內。人力運輸時,每人只準背運一箱,人員之間距離應大于15m。
4.雷管、黑火藥、膠質炸藥應特別注意防震,不得用拖車、自卸車運輸。雷管不得用自行車或二輪摩托車運送。
5.裝載爆破材料的汽車,不得裝有汽車的備用燃料。
6.往工地運送爆破材料不得委托他人代送,也不準將爆破材料轉交他人。
三、打孔的規定
1.人工打孔時,打錘人不得戴手套并應站在扶釬人的側面。嚴禁對面打錘。
2.用鑿巖機或風鉆打孔時,操作人員應戴口罩和風鏡。使用鑿巖機或風鉆前應熟悉使用說明書并執行有關操作的規定。
3.使用鑿巖機或風動工具打孔時,操作者使用前應對機器進行檢查,不合格的機器不得使用。鑿巖機啟動后,應先空轉1min,再開始鉆孔。隨時觀察機器運轉情況,一旦發現異常,應先停機再檢查原因。鉆孔過程中如發現卡鉆等現象,停機后,再用扳手邊轉邊向外拔。操作時應配有助手兼監護。
4.在同一地點一次起爆的炮眼,應全部打完炮眼后再裝藥。
四、炮孔裝藥操作的規定
1.裝藥應由專業的爆破工負責。裝藥前應對爆破材料進行檢查,確認合格后再使用。已經變質失效的爆破材料嚴禁使用。對于長期存放的電雷管,在使用前應逐只進行電阻測定,并應符合下列要求:測定電流不得超過50mA;雷管應放遮蔽處或埋入土中5~10cm;在地面測定時安全距離不小于30m。
2.向炮孔內裝炸藥和雷管,應輕填輕送,不得猛力沖壓或擠壓。炮眼或藥壺裝藥搗實及堵塞,必須用木制、竹制或塑料炮棍,嚴禁使用金屬工具搗送炸藥。
3.炮孔裝藥后需用泥土填塞孔口,填塞深度為:
(1)孔深0.4~0.6m時為0.3m。
(2)孔深0.6~2.0m時為孔深的1/2以上。
(3)孔深2.0以上時,不得少于1.0m。
4.填塞炮孔不得使用石子或易燃材料,必須注意保護導火索或電雷管腳線。
五、起爆前準備工作的規定
1.爆破施工之前,必須對爆破點周圍環境進行調查。危險警戒線的范圍應根據爆破方法和炮口方向按表10-2-1確定。2.導火索使用前須做燃速試驗,并根據地形確定其長度,但最短不得小于0.5m。同一坑內多炮,其導火索長度不得相同,以便識別瞎炮。電雷管的接線長度不得小于安全距離,并應在接線前短接。
3.在強電場內嚴禁使用電雷管。引爆用的干電池應裝在有開關的盒內。起爆器須在充電完畢后方可起爆,并由起爆人員攜帶及保管。
4.切割導爆索、導火索應用鋒利小刀,嚴禁用剪刀或鋼絲鉗剪夾。嚴禁切割接上雷管的導爆索。
5.導火索與火雷管的連接應用膠布黏牢,嚴禁用牙咬或敲擊。
6.點炮前須將現場所有剩余爆破器材運出危險區;除操作和監護人員外,其余所有人員必須撤到安全區隱蔽;嚴禁在懸崖下及大石后面隱蔽。點炮后,點炮人和監護人應立即撤到安全區。
7.在居民區、電力線、通信線、公路、鐵路及其他建筑物或構筑物附近進行爆破時,只允許用松動爆破法,并在炮眼上方加以覆蓋。在施工前應同其居民或運行單位聯系,在危險區內設置警戒標志,交通路口設專人看守。起爆前響哨警告,待危險區內無人時方可起爆。
六、點火放炮的規定
1.火雷管的裝藥與點火、電雷管的接線與引爆必須同一人擔任。
2.相鄰基坑不得同時點炮。使用火雷管時,在同一基坑內不得同時點燃四個以上炮眼的雷管。
3.在基坑內點火時,坑深超過1.5m,上下應使用梯子;嚴禁用腳踩已點燃的導火索;坑上應設監護人。
4.引爆電雷管應使用絕緣良好的導線,電雷管接線前,其腳線必須短接。
5.點火放炮(或引爆)后應仔細傾聽,數清響聲,判斷有無盲炮。
七、點火放炮(或引爆)后檢查處理的規定
1.無盲炮時,從最后一炮的響聲算起經5min后方可進入爆破區。
2.有盲炮或數不清時,用火雷管起爆的,必須經20min后方可進入爆破區檢查;對電雷管必須先斷電源并短路,待5min后檢查。
3.處理盲炮時,嚴禁從炮孔內掏取炸藥和雷管,應重新打孔爆破將啞炮帶響。重新打的炮孔應與原孔平行,且新孔距盲孔不得小于0.3m(淺孔時),距藥壺邊緣不得小于0.5m(深孔時)。
篇3:土石方爆破作業規定
一、爆破材料存放與保管的規定
1.爆破材料必須放置在專用倉庫內,附近易燃物應清除。庫內禁止吸煙、用電爐。庫內電器設備應防止發生火花。庫房應通風良好,能防漏、防潮。
2.爆破材料的庫房距住人建筑物的安全距離為:炸藥為2t時,不少于300m;炸藥為16t時,不少于450m;炸藥為32t時,不少于500m。
3.炸藥與雷管必須分庫存放,并相隔一定距離。
4.庫房應有警戒和專人看守,并應有消防和防雷擊的設施。嚴禁在庫房內制作起爆藥包、切割導火索及將導火索與雷管連接。非工作人員不得進入庫內。
5.爆破器材必須專人管理,使用時必須建立嚴格的領用、退庫登記制度,嚴禁將爆破器材送人、轉讓或在非工程中使用。
二、爆破材料的裝卸和運輸的規定
1.必須指派熟悉爆破材料性能的技工負責組織裝卸和押運,且應辦理爆破材料運輸證。
2.裝有爆破材料的車船應停靠在距建筑物或居民點200m以外的地方,并應設崗看守。
3.炸藥和雷管不得同車、同船或同一人運輸。運輸中應裝在專用箱(袋)內。人力運輸時,每人只準背運一箱,人員之間距離應大于15m。
4.雷管、黑火藥、膠質炸藥應特別注意防震,不得用拖車、自卸車運輸。雷管不得用自行車或二輪摩托車運送。
5.裝載爆破材料的汽車,不得裝有汽車的備用燃料。
6.往工地運送爆破材料不得委托他人代送,也不準將爆破材料轉交他人。
三、打孔的規定
1.人工打孔時,打錘人不得戴手套并應站在扶釬人的側面。嚴禁對面打錘。
2.用鑿巖機或風鉆打孔時,操作人員應戴口罩和風鏡。使用鑿巖機或風鉆前應熟悉使用說明書并執行有關操作的規定。
3.使用鑿巖機或風動工具打孔時,操作者使用前應對機器進行檢查,不合格的機器不得使用。鑿巖機啟動后,應先空轉1min,再開始鉆孔。隨時觀察機器運轉情況,一旦發現異常,應先停機再檢查原因。鉆孔過程中如發現卡鉆等現象,停機后,再用扳手邊轉邊向外拔。操作時應配有助手兼監護。
4.在同一地點一次起爆的炮眼,應全部打完炮眼后再裝藥。
四、炮孔裝藥操作的規定
1.裝藥應由專業的爆破工負責。裝藥前應對爆破材料進行檢查,確認合格后再使用。已經變質失效的爆破材料嚴禁使用。對于長期存放的電雷管,在使用前應逐只進行電阻測定,并應符合下列要求:測定電流不得超過50mA;雷管應放遮蔽處或埋入土中5~10cm;在地面測定時安全距離不小于30m。
2.向炮孔內裝炸藥和雷管,應輕填輕送,不得猛力沖壓或擠壓。炮眼或藥壺裝藥搗實及堵塞,必須用木制、竹制或塑料炮棍,嚴禁使用金屬工具搗送炸藥。
3.炮孔裝藥后需用泥土填塞孔口,填塞深度為:
(1)孔深0.4~0.6m時為0.3m。
(2)孔深0.6~2.0m時為孔深的1/2以上。
(3)孔深2.0以上時,不得少于1.0m。
4.填塞炮孔不得使用石子或易燃材料,必須注意保護導火索或電雷管腳線。
五、起爆前準備工作的規定
1.爆破施工之前,必須對爆破點周圍環境進行調查。危險警戒線的范圍應根據爆破方法和炮口方向按表10-2-1確定。
2.導火索使用前須做燃速試驗,并根據地形確定其長度,但最短不得小于0.5m。同一坑內多炮,其導火索長度不得相同,以便識別瞎炮。電雷管的接線長度不得小于安全距離,并應在接線前短接。
3.在強電場內嚴禁使用電雷管。引爆用的干電池應裝在有開關的盒內。起爆器須在充電完畢后方可起爆,并由起爆人員攜帶及保管。
4.切割導爆索、導火索應用鋒利小刀,嚴禁用剪刀或鋼絲鉗剪夾。嚴禁切割接上雷管的導爆索。
5.導火索與火雷管的連接應用膠布黏牢,嚴禁用牙咬或敲擊。
6.點炮前須將現場所有剩余爆破器材運出危險區;除操作和監護人員外,其余所有人員必須撤到安全區隱蔽;嚴禁在懸崖下及大石后面隱蔽。點炮后,點炮人和監護人應立即撤到安全區。
7.在居民區、電力線、通信線、公路、鐵路及其他建筑物或構筑物附近進行爆破時,只允許用松動爆破法,并在炮眼上方加以覆蓋。在施工前應同其居民或運行單位聯系,在危險區內設置警戒標志,交通路口設專人看守。起爆前響哨警告,待危險區內無人時方可起爆。
六、點火放炮的規定
1.火雷管的裝藥與點火、電雷管的接線與引爆必須同一人擔任。
2.相鄰基坑不得同時點炮。使用火雷管時,在同一基坑內不得同時點燃四個以上炮眼的雷管。
3.在基坑內點火時,坑深超過1.5m,上下應使用梯子;嚴禁用腳踩已點燃的導火索;坑上應設監護人。
4.引爆電雷管應使用絕緣良好的導線,電雷管接線前,其腳線必須短接。
5.點火放炮(或引爆)后應仔細傾聽,數清響聲,判斷有無盲炮。
七、點火放炮(或引爆)后檢查處理的規定
1.無盲炮時,從最后一炮的響聲算起經5min后方可進入爆破區。
2.有盲炮或數不清時,用火雷管起爆的,必須經20min后方可進入爆破區檢查;對電雷管必須先斷電源并短路,待5min后檢查。
3.處理盲炮時,嚴禁從炮孔內掏取炸藥和雷管,應重新打孔爆破將啞炮帶響。重新打的炮孔應與原孔平行,且新孔距盲孔不得小于0.3m(淺孔時),距藥壺邊緣不得小于0.5m(深孔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