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古建筑安全防范工程

古建筑安全防范工程

2024-07-12 閱讀 1373

古建筑是人們用磚、石、木材等材料搭建的一種供人生活、居住和使用的建筑物或構筑物,是人類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的產物,是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的綜合體,也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截止到目前為止國務院公布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古建筑就有1882處,如果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建筑都加在一起,估計要有四萬處左右。可見,古建筑的安全防范應引起安防界同仁的高度重視。GB/T16571-2012,增加了古建筑安全防范系統要求一章,分別從人防、物防、技防的角度提出了要求,是古建筑安全防范設計的依據,下面結合標準的學習和本人的工作體會,談談古建筑安防工程的個性化設計的幾個要素,供讀者參考。

一、全面了解古建筑特點

GB/T16571-2012術語和定義中3.2規定,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一級風險、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二級風險、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三級風險。根據防護級別與風險等級相適應的原則,對應的安防系統分別為一級防范、二級防范和三級防范。這是古建筑的安全防范的整體框架,是設計的依據之一。但是,設計時還必須結合古建筑的具體特點,有針對性地設防,安防工程才能效益最大化。古建筑種類繁多,建筑結構各異,功能五花八門。從占地面積或建筑面積來說,大到萬里長城、皇宮、皇家園林,小到山頂或村落中的一座孤塔、一口水井等,都可能是同一風險級別的文物保護對象,而安防系統的設計卻是相差甚遠;從建筑結構來說,以木或磚木為主的建筑與以磚石為主的建筑在系統構成和系統功能的設計以及設備的安裝上又有較大的差別;從古建筑的構成或使用功能上來說,有小件可移動文物和無小件可移動文物,在安防系統構成、功能等設計上又不盡相同;從古建筑所處環境看,有地處城鎮、地處遠郊、地處田野的古建筑,在監控中心的建設、人員的配備及預警、處警方式上又存在非常大的不一樣。另外,由于歷史的原因或由于近些年來古建筑的保護與開發等因素,導致管理不落實、多頭管理、管理不到位的現象時有存在,這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古建筑安全防范工程的設計和使用。總之,在設計古建筑的安全防范工程時必須全面了解其特點、管理模式、人防和物防現狀(升級改造工程還必須詳細了解目前安防系統運行和設備可利舊情況),才能設計出適合的安全防范系統。

二、現場勘查

全面了解古建筑特點,行之有效的途徑就是現場勘查?,F場勘察是設計的依據,需做好詳細記錄,形成甲乙雙方確認的現場勘察報告。古建筑現場勘察的主要內容有:

1.風險等級。依據GA27-20**規定:世界文化遺產的單位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一級風險單位,即國保單位;省(直轄市)文物保護單位為二級風險單位,即省保單位;有藏品的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為三級風險單位,即市/區/縣保單位?,F場勘查時需注意的是:一級風險單位內部并非都是一級風險部位,也有二級風險部位、三級風險部位等。同樣,二級風險單位內部并非都是二級風險部位,也有三級風險部位等,依此類推。還有一種可能是,二級風險單位內部也可能有一級風險部位或一級風險目標。三級風險單位內部也可能有二級、甚至一級風險部位或風險目標。

2.被防護對象的物防設施能力與人防組織管理情況。

被防護對象的物防設施能力。對于古建筑本體來說,圍墻是它的物防設施;對于古建筑內部的小件可移動文物來說,建筑本體、門窗、展柜等是它們的物防設施。物防設施的防范能力,即圍墻、建筑本體、門窗、展柜等抵御入侵者接近目標的能力(包括延遲時間和破壞時產生信號的強度)。被防護對象的自身防范能力也不可小視,例如,很多古建筑大門前有重達數噸或數十噸的石獅子,由于自身的重量,使其具有超強的防范能力。但小件可移動文物,其自身的防范能力只能為零。因此,安防系統的建設應與物防相適應,作為物防的補充和提升,不可一概而論。

人防組織管理情況。對于設有保衛機構、保衛人員的古建單位,應了解其人員數量、人員素質等。目前也確實存在著少數單位管理混亂、責任不落實等情況。例如,有些占地面積很小,且座落在山上、鄉鎮或村落里的山門、孤塔等,較為普遍的是由當地文管所負責管理,但由于這些文物分散面廣,加之文管所人少等原因,其管理多數流于形式。

3.古建筑的基本情況及環境情況。

基本概況包括:圍墻、古建筑的結構及構成材料(磚木、純木、磚石等)、使用功能、占地面積、建筑面積,通道、門窗的數量及狀況等;古建筑內的雕塑、雕刻、壁畫、彩繪、牌匾、建筑構件(有些古建筑已經多次重建或修繕,但有可能其中某個構建是原始的,極具考古價值)、小件可移動文物以及樹木等情況;點燈、燃香及用火情況。

環境情況:首先是光照情況。24小時自然光提供的照度測量值(以北京7月為例,可在早晨6:00-8:00、中午11:30-14:00、傍晚17:00-19:00、夜間22:00-次日6:00測量4次),可提供的人工照明的時段和照度等。其次是溫濕度情況。最低溫度(一般的古建筑冬季是無暖氣的,室內和室外的溫度相差不大);相對濕度(濕度大的地域,在梅雨季節設備易發生故障)。雷電活動情況也是現場勘查的重點。要了解所在省(直轄市)的雷電情況(以當地氣候資料為準),還必須對古建筑所在區域雷電情況,如雨、雪、風(風沙)、霧、霧霾、霜進行現場勘察。電磁干擾也是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如高壓輸電線路、附近的廣播電臺、電視臺、各種信號發射塔等,必要時,應實地測量其電磁輻射的強度;在古建筑內部其他系統可能對安防系統的干擾,例如,220V供電線路、廣播線、消防供水系統的大小電機及線路等。此外,設計古建筑安防系統時還應注意古建筑內各種鳥類的出沒、筑巢等情況,老鼠及各種昆蟲情況等。

了解古建筑的基本情況及環境情況,是設備選型重要依據,是保障系統可靠運行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4.地理與人文環境。調查了解被防護對象周圍的地形地物、交通情況及房屋狀況;調查了解被防護對象當地的社情民風及政治敏感期社會治安狀況。

5.供電

如前所述,古建筑分布在各種不同的部位,一般來說在城鎮的古建筑供電不會有多大問題,但現場勘查時,應注意變壓器容量、開關及供電線路負荷等。地處鄉村的古建筑還應了解電壓波動情況、停電情況等。對不具備供電條件的古建筑,應勘察能否采用其他供電方式,并對擬采用的供電方式提出初步設計草案。

6.監控中心位置及設備布置

監控中心是安防系統的中樞,其位置、結構、面積、高度等直接影響系統是否正常運行?,F場勘察時應大致策劃一下設備的擺放位置,必須根據現場條件合理選擇設備,確保值機人員有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還應對線纜的進線方式,接地體(線)制作等提出大致的方案。

7.精細勘察由于施工可能對文物產生干預的因素

按照縱深防護的原則,草擬布防方案。根據周界形狀、長度、高度等因素,提出周界警戒線的設置和基本防護形式的建議;根據不同風險部位、不同風險目標提出擬用設備種類、數量、安裝位置、安裝方式以及線纜、管、架(橋)敷設安裝草案。

凡涉及在古建筑本體上施工或在文物保護區域內部發生各種可能影響文物景觀的施工時,均應事先征得文物專家的同意,盡可能減少因安防系統的建設對文物及其環境產生的干預。

三、古建筑安防工程個性化設計要素

古建筑安全防范工程設計除符合安全防范工程設計通用規定(GB50348-2004、GB50394-2007、GB50395-2007、GB50396-2007等)以外,還必須結合自身特點,做好個性化設計。

1.系統構成原則

把握標準體系研讀標準內容,是設計好安防系統的基礎。GB/T16571-2012第1-7章是整版標準共性的內容,也就是說,設計古建筑安全防范系統,不能僅學習第9章的內容,而是應將1-7章與第9章內容結合起來學習,全面掌握標準體系的內涵,切忌片面的強調某一條款的作用。該標準的4.2節是系統建設原則,盡可能減少對文物的干預,注意與環境相協調;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探測、延遲、反應相協調;保障安全防范系統的長效運行機制等,是任何文物單位建安全防范都必須遵守的。第5章的人防,第6章的物防也是最基本的要求,為了引導標準的學習,強調人防、物防的重要性,每一專題章相應部分的條款全部或部分引用了第5章和第6章的內容。例如:一級風險古建筑安全防范中,對人防要求的9.1.1條第一款是“人力防范應符合第5章的規定”,余下的4款又提出了古建筑對人防的特殊要求。物防部分亦如此,如9.1.2。下面結合古建筑的實際談談全面把握標準體系,合理構成系統的重意義。

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地處延慶段的八達嶺長城同屬世界文化遺產,均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古建筑類)。但在建安防系統上,其防范目的、系統與分系統的構成、系統規模的大小、設備的種類與數量、系統的功能與性能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大不同。故宮既是古建筑也是博物院,收藏大量文物,安全防范的目的應以防盜竊、防搶劫、防破壞、防恐怖襲擊為主,設防既要符合博物館安防要求又要符合古建筑的安防要求,等級之高不言而喻。八達嶺長城是我國最富盛名的古建筑之一,但從安全防范上來說,其目的應是以安全管理為主,僅以建立視頻安防監控系統和電子巡查系統為主即可。我們再舉地處安徽省的宏村與地處河北省的趙州橋,同屬國保單位,雖然安全防范的目的都是以安全管理為主,但也有所區別,宏村以電子巡查系統、視頻安防監控系統、配以少量的入侵報警設備即可。由于宏村占地面積較大,建筑物較多,以建立數字架構的系統為宜。趙州橋的安全防范系統應以視頻安防監控系統為主,由于占地面積較小,且單一建筑,如果不考慮聯網,則以建立模擬架構的系統為宜。這兩個例子說明,不同類別的古建筑,既使風險等級相同,其防范目的、防范方式、系統構成也很不相同,切不可脫離實際,而一味地強調周界防范、縱深防范體系,多種探測技術等華而不實的所謂“先進”。

在古建中一座孤塔與一處塔林、一座牌坊與一座寺院……在系統構成、系統功能、系統規模等方面都會有非常大的差異,設計人員只有掌握了古建的特點,全面、正確地把握標準體系,明確防范目標,才能做到有針對性的設防,構成經濟、合理,安全、可靠且性能價格比適宜的安防系統。

2.最小干預原則

GB/T16571-2012中4.2.2條作為系統建設原則強調“安全防范系統的建設應堅持減少對文物干預、與環境相協調的原則,充分考慮到文物保護的特殊性,科學規劃、合理設計、規范施工、有效使用”。對于指導文物系統--特別是古建筑的安防系統建設尤為重要。做到最小干預和與環境相協調,體現在很多方面。(1)系統構成以夠用為原則,不該建的系統堅決不建,例如:對于無小件文物的古建筑(大量古建筑如此),發生盜竊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入侵探測器的使用可以很少,甚至可以不建入侵報警系統;又如,沿周界步行巡邏時間不足30分鐘時,不宜建立電子巡查系統(GA27-20**6.4.2);再如,已建消防系統的古建筑,安防系統中一般無需再建應急廣播系統,因為應急廣播系統是消防系統必備的子系統之一。(2)設備以夠用為原則,因為設備數量越多,對古建筑的損傷越大,對環境影響也越大。所謂“探測無盲區,視頻全覆蓋”在絕大多數古建筑中是不適用的,道理很簡單,不能因為安防設備的安裝,造成古建筑的“千瘡百孔”。(3)以古建筑為中控室的,應精心設計,不能對文物本體造成破壞。若新建中控室,應盡可能做到與環境相協調。(4)設備安裝以不在古建筑上打孔、釘釘為原則,必須在古建筑上安裝設備時可采用打箍、吊環等安裝方式。(5)安裝在建筑物上的前端設備應選用低壓供電,供電電壓不宜高于36伏。

最小干預對文物安防工程設計的原則,杜絕過度保護、保護性破壞是文物保護法賦予我們的職責。

3.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原則

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探測、延遲、反應相協調,在古建筑安防系統設計中更顯其重要性,GB/T16571-2012對安全防范系統是這樣定義的(3.6):以保障博物館和文物保護單位安全、防止風險事件發生或將風險事件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為目的,通過科學規劃、合理設計,將人力防范(人防)、實體防范(物防)、技術防范(技防)等手段有機組合、綜合應用而建立的防御體系。在安防標準中此類定義還是第一次,它打破了單純的技術觀點,始終強調人防、物防的優先作用。這樣定義安全防范系統是長期以來文物保衛工作的總結和升華。再縱觀該標準的全文可以看到,人防、物防不僅單獨列章,而且在涉及到具體的防范對象時還做重點強調,例如,在各級風險的古建筑安全防范系統要求中,均強調了人防、物防的優先地位。技防,在現代防范體系中不可缺少,它彌補了人防、物防之不足,提升了系統的整體防范效能。因此,現代的安防系統必須是人防、物防、技防結合的產物。

事實上,任何安防工程設計,如果背離了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的原則,一味地追求經濟利益,不切實際的強調技防的重要性,造成與管理上的脫節,與實體防范不協調,不僅發揮不了安防系統的效能,還會埋下安全隱患,造成國家投資和國家財產的浪費。

四、結語

本文從古建筑特點出發、指出了現場勘察的特性內容,為工程商設計古建筑安防工程提出了深入思考的空間。第三部分簡述了古建筑安防工程個性化設計的三個原則,即系統構成原則,最小干預原則,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原則,這是目前古建筑安全防范工程設計中出現問題較多的三個方面,亟待解決。需說明的是古建筑安防工程個性化設計要素不僅這三個原則,安全防范與安全管理相結合原則、風險等級與防護級別相適應原則、縱深防護體系的建立原則等,都可以說是個性化設計要素,但由于時間和文章篇幅的限制,本文不再贅述。

篇2:古建筑設計師崗位描述

古建筑設計師崗位說明

崗位職責:

1.提供古建筑設計概念方向和建議。

2.能獨立完成古建筑的概念設計、方案設計、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等各階段設計工作。

任職資格:

1.年齡25歲以上--40歲,男女皆可,年資3年以上(從事相關行業,有獨立完成方案設計能力)。

2.學歷專業:本科以上,本科及以上學歷建筑設計專業(古建筑專業優先)

3.有良好傳統文化和歷史文化底蘊,對中國古代建筑結構(亭臺樓閣等)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際設計經驗;

4.有獨特的設計理念及敏銳的色彩感覺,有獨道的方案設計理念,思路清晰,方案及手繪能力強;

5.熟悉建筑專業相關政策、法規。

6.熟悉使用(AUTOCAD、3DSMA*、PHOTOSHOPSKETCHUP等)專業軟件;

7.具有古建知識并參與過古建項目設計,具備較強的溝通協調能力和優秀的職業素養,有積極的團隊配合意識與協作。

篇3:古建筑混凝土的澆筑施工方法

古建混凝土的澆筑施工方法

1)外模板及其支架、鋼筋和預埋件必須進行檢查,外模板內的雜物和鋼筋上的油物等應清理干凈,外木模應澆水濕潤,但不得有積水。

2)配制符合設計要求的混凝土。

3)混凝土澆筑處的坍落度應根據構件形狀、配筋疏密及澆筑方式確定。

4)混凝土應采用振搗器振實,每一振點的振搗延續時間應使混凝土搗實至表面呈現浮漿和不再沉落。

5)構件成形時嚴格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在成形時不得任意加水,振搗要密實,不得漏振,構件兩端錨固區應特別注意;構件表面應原漿抹平,不得灑水或撒干水泥。

6)構件澆筑完畢后,應在每個構件上標明構件的型號,制作日期,并按構件類型標記在統一的位置上。

7)混凝土構件采用自然養護,在澆筑完畢后應在12小時內加以覆蓋和澆水,為平均氣溫低于5度時不得澆水,澆水次數應能保持混凝土有足夠的濕潤狀態;當強度達到設計強度標準值75%以上方可停止養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