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防火安全疏散
隨著城市建設的迅速發展,高層建筑、生態建筑、地下建筑及大空間建筑等技術的密集和復雜程度已今非昔比,而建筑中的安全問題也日益突出。現實生活中由于在設計中輕視了建筑安全性問題而導致的建筑火災事故頻頻發生,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觸目驚心、難以彌補、所以建筑中的安全問題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因此,對建筑物防火知識的了解、建筑物疏散場所的安全設計的深入是十分必要的。第一節?建筑物防火建筑物起火的原因多種多樣,主要可歸納為由于生活用火不慎引起火災、生產活動中違規操作引起火災、化學或生物化學的作用可燃和易燃物自燃,以及因為用電不當造成的電器火災等。在生產生活中,因為使用明火不慎而引起的火災也是較多的,例如在公共場所亂丟煙頭、在廠房內不顧周圍環境隨意動火焊接、烘烤物品過熱、熬油溢鍋等等。這些火災多數都是因為缺少消防知識或防火意識不夠造成的。除明火以外,暗火引起火災的情況也有很多,其中有的是有火源的,如爐灶、煙囪的表面過熱烤著附近的易燃結構;也有沒有火源的,如大量堆積在庫房里的油布雨衣,因為通風不好,雨衣內部發熱,以至積熱不散發生自燃;還有,幾種化學物品相遇發生反應,產生燃燒或爆炸,以及機械設備摩擦發熱,使接觸到的可燃物自燃起火等等都屬于暗火引發的火災。一、關于燃燒和火災(一)燃燒的條件燃燒是一種同時伴有放熱和發光效應的劇烈的氧化反應。放熱、發光、生成新物質是燃燒現象的三個特征。可燃物、氧化劑和點火源是構成燃燒的三個要素,缺一不可。1、可燃物能在空氣、氧氣或其他氧化劑中發生燃燒反應的物質稱為可燃物。如鈉、鉀、鋁等金屬單質,碳、磷、硫等非金屬單質,木材、煤、棉花、紙、汽油、塑料等有機可燃物。2、氧化劑能和可燃物發生反應并引起燃燒的物質稱為氧化劑。氧氣是最常見的氧化劑,其他常見的氧化劑有氟、氯、溴、碘鹵素元素,硝酸鹽、氯酸鹽、重鉻酸鹽、過氧化物等化合物。3、點火源具有一定能量,能夠引起可燃物質燃燒的能源稱為點火源,有時也稱火源。如明火、電火花、沖擊與摩擦火花、高溫表面等。要使可燃物發生燃燒,必須有氧化劑和點火源的參與,而且三者都要具備一定的“量”,才能發生燃燒現象。若可燃物的數量不夠,氧化劑不足或點火源的能量不夠大,燃燒就不能發生。(二)燃燒的種類1、閃燃和閃點一些液態可燃物質表面會產生蒸汽,有些固態可燃物質也因蒸發、升華產生可燃氣體或蒸汽。這些可燃氣體或蒸汽與空氣混合而形成混合可燃氣體,當遇明火時會發生一閃即滅的火苗或閃光,這種燃燒現象稱為閃燃。能引起可燃物質發生閃燃的最低溫度稱為該物質的閃點。2、著火與燃點可燃物質在與空氣共存的條件下,當達到某一溫度時遇明火可引起燃燒,并在火源移開后仍能繼續燃燒,這種持續燃燒的現象稱為著火。可燃物質開始持續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稱為該物質的燃點。所有可燃液體的燃點都高于閃點。3、自燃與自然點自燃是可燃物質不用明火點燃就能夠自發燃燒的現象。可燃物質能引起自動燃燒和繼續燃燒時的最低溫度稱為自然點。自然點可作為衡量可燃物質受熱升溫形成自燃危險性的數據。4、爆炸與爆炸極限可燃氣體、可燃蒸汽和可燃粉塵與空氣組成的混合物,當達到一定濃度時,遇火源即能發生爆炸。發生爆炸時此濃度界限的范圍稱為爆炸極限,能引起爆炸的最低濃度界限稱為爆炸下限;濃度最高的界限稱為爆炸上限。二、建筑防火的基本概念(一)材料的燃燒性能建筑材料一般可分為不燃燒體、難燃燒體和燃燒體三種。(二)火災荷載建筑物內的可燃物質種類很多,其燃燒發熱量也因材而異。為了便于火災研究和采取防火措施,在實際中常根據燃燒熱值把某種材料換算成等效發熱量的木材,用等效木材的重量表示可燃物的數量,稱為等效可燃物量。把火災范圍內單位地板面積的等效可燃物木材的數量稱為火災荷載。(三)耐火極限和耐火等級指對任一建筑構件按時間——溫度標準曲線進行耐火試驗,從受到火的作用時起,到失去支持能力或完整性被破壞或失去隔火作用時為止的這段時間,用小時表示。耐火等級是衡量建筑耐火程度的分級標準,是由組成建筑物的墻、柱、梁、樓板、屋頂等承重構件和吊頂等主要建筑構件的燃燒性能和耐火極限決定的。按照我國建筑設計、施工及建筑結構的實際情況,并參考國外劃分耐火等級的經驗,將普通建筑是耐火等級劃為四級,高層建筑劃分為兩級,參見表11-1:表11—1?建筑物的耐火等級燃燒性能和耐火極限h構件名稱耐?火?等?級高層民用建筑普通民用建筑一級二級一級二級三級四級防火墻不燃燒體3.00不燃燒體3.00不燃燒體3.00不燃燒體3.00不燃燒體3.00不燃燒體3.00承重墻不燃燒體2.00不燃燒體2.00不燃燒體3.00不燃燒體2.50不燃燒體2.00難燃燒體0.50樓梯間、電梯井、住宅單元之間、住宅分戶的墻不燃燒體2.00不燃燒體2.00不燃燒體2.00不燃燒體2.00不燃燒體1.50難燃燒體0.50非承重外墻不燃燒體1.00不燃燒體1.00不燃燒體1.00不燃燒體1.00不燃燒體0.50燃燒體疏散走道兩側的隔墻不燃燒體1.00不燃燒體1.00不燃燒體1.00不燃燒體1.00不燃燒體0.50難燃燒體0.25房間隔墻不燃燒體0.75不燃燒體0.50不燃燒體0.75不燃燒體0.50難燃燒體0.50難燃燒體0.25柱不燃燒體3.00不燃燒體2.50不燃燒體3.00不燃燒體2.50不燃燒體2.00難燃燒體0.50梁不燃燒體2.00不燃燒體1.50不燃燒體2.00不燃燒體1.50不燃燒體1.00難燃燒體0.50樓?板不燃燒體1.50不燃燒體1.00不燃燒體1.50不燃燒體1.00不燃燒體0.50燃燒體屋頂承重構件不燃燒體1.50不燃燒體1.00不燃燒體1.50不燃燒體1.00燃燒體燃燒體疏散樓梯不燃燒體1.50不燃燒體1.00不燃燒體1.50不燃燒體1.00不燃燒體0.50燃燒體吊頂(包括吊頂擱柵)不燃燒體0.25難燃燒體0.25不燃燒體0.25難燃燒體0.25不燃燒體0.15燃燒體(四)火災的發展過程1、初起階段此時,火災燃燒范圍不大,火災僅限于初始起火點附近;室內溫度差別大,在燃燒區域及其附近存在高溫,室內平均溫度低;火災發展速度緩慢,在發展過程中火勢不穩定;火災發展時間因點火源、可燃物質性質和分布、通風條件影響,長短差別很大。從滅火角度看,火災初期燃燒面積小,只用少量水或滅火設備就可以把火撲滅。所以,該階段是滅火的最有利時機,也是人員安全疏散的最有利時機。2、全面發展階段火災范圍迅速擴大,當火災房間溫度達到一定值時聚集在房間內的可燃氣體突然起火,整個房間都充滿火焰,燃燒猛烈,溫度升高很快。房間內局部燃燒向全室性燃燒過渡的現象通常稱為轟燃。轟燃標志著火災全面發展的開始,此時室內所有可燃物都在燃燒,放熱很大,最高可達1100℃左右。此時,人員很難逃生。為減少火災損失,針對火災全面發展階段的特點,在建筑防火設計中應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在建筑物內設置具有一定耐火性能的防火分隔物,控制火災蔓延;選用耐火程度較高的建筑結構作為建筑物的承重體系,確保建筑物不倒塌,為人員疏散、消防隊撲救、火災后建筑物修復、繼續使用創造條件。3、熄滅階段在火災發展階段后期,隨著室內可燃物數量減少,燃燒速度遞減,溫度逐漸下降。當室內平均溫度降到溫度最高值的80﹪時,則認為火災進入熄滅階段。隨火勢減弱,可燃物減少,室內外溫度趨于一致,宣告火災結束。(五)火災的蔓延方式1、火焰蔓延隨表面火焰使可燃物燃燒的同時,將火災蔓延。2、熱傳導火焰熱量經過建筑構件或設備將火災蔓延至相鄰或上下層房間。3、熱對流建筑物內火災蔓延的一種主要方式。火災燃燒產生的煙氣熱而輕,容易上竄升騰,而燃燒又需要空氣,這時,冷空氣就會補充,形成對流。它可以把高溫燃燒產生的產物帶到遠處,造成火災擴大。4、熱輻射相鄰建筑之間火災,蔓延的主要方式,應考慮建筑的防火間距。此外,如果建筑內未設防火分區或洞口分隔不完善,可造成火災水平方向蔓延;火災還可通過樓梯間或電梯井等進行豎向蔓延;空調管道系統也可使火災蔓延。(六)滅火的基本方法1、隔離法?把火焰與氧氣隔離起來,使可燃物停止燃燒。2、窒息法?用二氧化碳、氮氣等滅火劑沖淡空氣,使燃燒物獲氧不足而熄滅。3、冷卻法?將滅火劑直接噴到燃燒物上,使其溫度降到燃點以下,燃燒停止。4、抑制法?用化學措施抑制游離基的產生,破壞游離基的連鎖反應,使燃燒停止。三、建筑總平面防火設計措施(一)防火間距1、多層民用建筑防火間距建筑物著火后,火焰不僅會在建筑物內蔓延擴大,而且在建筑物外部還會因強烈的熱輻射作用,對相鄰建筑物造成威脅。所以,建筑物之間應有一定的防火間距。多層民用建筑之間的防火間距不應小于表11-2要求:?表11—2民用建筑之間的防火間距(m)耐火等級一、二級三?級四?級一、二級679三?級7810四?級91012在執行上表規定時,應注意以下幾點:①兩座建筑物相鄰,較高一面的外墻為防火墻或高出相鄰的一座一、二級耐火等級的建筑物屋面15m范圍內的外墻為防火墻且不開設門窗洞口時,其防火間距可不限。②相鄰的兩座建筑物,當較低的建筑的耐火等級不低于二級,屋頂不設天窗,屋頂承重構件及屋面板的耐火極限不低于1.0h,且相鄰的較低建筑的一面外墻為防火墻時,其防火間距不應小于3.5m。③相鄰兩座建筑物,當較低的建筑物的耐火等級不低于二級,相鄰較高一面外墻的開口部位設置甲級防火門窗或防火分隔水幕和防火卷簾時,其防火間距不應小于3.5m。④相鄰兩座建筑物,當相鄰外墻為不燃燒體且無外露的燃燒體屋檐,每面外墻上未設置防火保護措施的門窗洞口不正對開設,且面積之和小于等于該外墻面積的5﹪時,其防火間距可按上表的規定減少25﹪。2、高層民用建筑防火間距高層民用建筑的底層或周圍,大多設置一些附屬建筑,為了節約用地,使高層主體建筑與附屬建筑有所區別,高層建筑的防火間距如表11-3所示:?表11—3?高層建筑與民用建筑之間的防火間距(m)建筑類別高層建筑裙?房?其他民用建筑耐火等級一、二級三?級四?級高?層13991114裙?房96679注:防火間距應按相鄰建筑外墻的最近距離計算。(1)在設計中,當兩座高層建筑或高層建筑與不低于二級耐火等級的單層、多層民用建筑相鄰,當較高一面外墻為防火墻或比相鄰較低的建筑屋面高15m及以下范圍內的墻為不開設門、窗洞口的防火墻時,其防火間距可不限。(2)兩座高層建筑或高層建筑與不低于二級耐火等級的單層、多層民用建筑相鄰,當較低的建筑的屋頂不設天窗、屋頂承重構件的耐火極限不低于1.0h,且相鄰較低一面外墻為防火墻時,其防火間距可適當減少,但不宜小于4.0m。(3)兩座高層建筑或高層建筑與不低于二級耐火等級的單層、多層民用建筑相鄰,當相鄰較高一面外墻耐火極限不低于2.0h,墻上開口部位設有甲級防火門、窗或防火卷簾時,其防火間距可適當減少,但不宜小于4.0m。(二)消防車道1、街區內的道路應考慮消防車的通行,其道路中心線間距不宜超過160m。當建筑物的沿街部分長度超過150m或總長度超過220m時,均應設置穿過建筑物的消防車道。消防車道穿過建筑物的門洞時,其凈高和凈寬不應小于4m;門垛之間的凈寬不應小于3.5m。2、沿街建筑應設連通街道和內院的人行通道(可利用樓梯間),其間距不宜超過80m。3、超過3000個座位的體育館、超過2000個座位和占地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的展覽館等公共建筑,宜設環形消防車道。4、建筑物的封閉內院,如其短邊長度超過24m時,宜設有進入內院的消防車道。5、供消防車取水的天然水源和消防水池,應設置消防車道。6、消防車道的寬度不應小于3.5m,道路上空遇有管架、棧橋等障礙物時,其凈高不應小于4m。7、環形消防車道至少應有兩處與其他車道連通。盡頭式消防車道應設回車道或面積不小于12m*12m的回車場。供大型消防車使用的回車場面積不應小于15m*15m。8、如高層建筑內有內院或天井,應設連通街道和內院的人行通道,距離在80m內。(三)消防水源消防水源是為滅火系統提供消防用水的儲水設備,如天然水源、市政給水管網和消防水池都可作為消防水源。(四)建筑防火分區建筑物內某空間發生火災時,及時阻止火災蔓延,把火勢控制在著火區域內,最大程度的保證生命財產的安全,是極其重要的。控制火勢蔓延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劃分防火分區,即采用具有一定耐火性能的分隔物對空間進行劃分,在一定時間內防止火災向建筑物的其他部分蔓延,為消防撲救、人員疏散提供有利條件。1、水平防火分區?是指在同一水平面(同層)內,采用具有一定耐火能力的墻體、門、窗等水平防火分隔物,將該層分隔為若干個防火區域,防止火災在水平方向蔓延。劃分的原則應按照規定的建筑面積標準和建筑物內部的不同使用功能區域設置防火分區。2、豎向防火分區?主要是防止多層或高層建筑層與層之間的豎向火災蔓延,沿著建筑高度劃分的防火分區,其主要是用具有一定耐火性能的鋼筋混凝土樓板、上下樓層之間的窗間墻等構件進行防火分區。3、防火分區的要求從防火的角度看,防火分區劃分的越小,越有利于保證建筑物的防火安全。但劃分得過小,勢必會影響建筑物的使用功能,防火分區面積大小的確定應考慮建筑物的使用性能、耐火等級、高度、火災危險性以及消防撲救能力等因素①民用建筑防火分區面積是以建筑面積計算的,每個防火分區最大允許建筑面積應符合表11-4要求:表11—4?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級、最多允許層數和防火分區最大允許建筑面積耐火等級最多允許層數防火分區的最大允許建筑面積(㎡)?備注一、二級按《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第1.0.2條規定2500⒈體育館,劇院觀眾廳,展覽建筑的展廳,其防火分區最大允許建筑面積可適當放寬;⒉托兒所、幼兒園兒童用房等兒童活動場所不應超過3層,或四層及以上樓層和地下、半地下建筑(室)內。三級?5層1200⒈托兒所、幼兒園兒童用房等兒童活動場所、醫院的住院部分不應超過2層或設置在三層及以上樓層或地下、半地下室內。⒉商店、學校、電影院、劇院、禮堂、食堂、菜市場不應超過2層或設置在三層及以上樓層。四級?2層600學校、食堂、菜市場、托兒所、幼兒園、醫院等不應設置在二層建筑內設置自動滅火系統時,每層最大允許建筑面積可按上表增大一倍;建筑物的地下室、半地下室,應采用防火墻劃分防火分區,其面積不應超過500㎡;防火分區之間應采用防火墻分隔,如有困難時,可采用防火卷簾(耐火極限≥3.0h)等防火分隔設施分隔。②高層民用建筑內應采用防火墻等劃分防火分區,防火分區允許最大建筑面積按表11-5的要求:表11—5?高層民用建筑防火分區的允許最大建筑面積?建筑類別每個防火分區建筑面積(㎡)備?注無自動滅火系統有自動滅火系統一般建筑一類建筑10002000一類電信樓可增加50﹪二類建筑15003000地下室5001000裙房25005000裙房與主體必須有可靠防火分隔大型公共建筑商業營業廳展覽廳地上部分4000必須具備以下條件:1.設有自動滅火系統;2.設有火災自動報警系統;3.采用不燃或難燃材料裝飾。地下部分2000③廠房每個防火分區最大允許建筑面積應符合表11-6要求:?表11—6廠房的耐火等級、層數和防火分區的最大允許建筑面積?生產類別耐火等級最多允許層數?防火分區最大建筑面積(㎡)單層廠房多層廠房高層廠房廠房的地下、半地下室甲一級、二級除生產必須采用多層外,宜用單層————乙一級、二級不限——丙一級、二級三級不限不限2不限—500500—丁一級、二級三級、四級不限31不限40001000不限2000—4000——1000——戊一級、二級三級、四級不限31不限50001500不限3000—6000——1000——甲類廠房,除生產必須采用外,一般宜采用單層,甲、乙類生產廠房不應設在地下室和半地下室內;廠房內設置自動滅火系統時,每個防火分區的最大允許建筑面積可按上表增加一倍;丁、戊類的地上廠房內設置自動滅火系統時,每個防火分區的最大允許建筑面積不限;局部設置時,其防火分區增加面積可按該局部面積的一倍計算。(五)建筑防火構件設計1、防火墻防火墻是阻止火勢蔓延,由不燃燒材料構成的分隔體(如磚體、鋼筋混進混凝土墻等),其耐火極限不低于3.0h。輸送燃氣、氫氣、汽油、柴油等可燃氣體或甲、乙、丙類液體的管道嚴禁穿過防火墻,其他管道不宜穿過防火墻,當必須穿過時,應采用防火封堵材料將墻與管道之間的空隙緊密填實;當管道為難燃及可燃材質時,應在防火墻兩側的管道上采用防火措施,如膨脹型阻火圈等。2、防火門窗?防火門窗按耐火等級可分為甲、乙、丙三個等級。甲級防火門窗的耐火極限不低于1.2h,主要用于防火墻和重要設備用房;乙級防火門窗的耐火極限不低于0.9h,主要用于疏散樓梯間及消防電梯前室的門洞口,以及單元式高層住宅開向樓梯間的戶門等;丙級防火門窗的耐火極限不低于0.6h,主要用于電纜井、管道井、排煙豎井等的檢查門。3、防火卷簾?普通防火卷簾由單片金屬板制成,用于防火墻的開口部位,其兩側應設自動噴水系統,兩側噴頭間距不小于2m;復合型防火卷簾由兩片金屬板中間夾隔熱材料構成,當耐火極限滿足防火墻的耐火極限(不低于3h)要求時,可不設噴水保護系統。4、樓面板和屋面板?一、二級耐火等級的建筑應分別采用耐火等級為1.5h和1.0h以上的不燃燒體。如鋼筋混凝土樓屋面板,以阻止火焰向上蔓延。5、窗間墻和防火挑檐?火災時,火焰可通過外墻窗口向上層延燒,當采用具有耐火等級為1.5h或1.0h的樓板和窗間墻將上下層隔開,上、下窗之間的距離大于1.2m時,豎向的隔火效果較好。6、管道豎井的隔火?豎向管道井應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1.0h的不燃燒體作為井壁,井壁上的檢查門應采用丙級防火門。各豎向管道井應分別獨立設置,電纜井、管道井與房間、走道等相連通的孔洞,其空隙應采用不燃燒材料填實。7、防煙樓梯和封閉樓梯用于人員疏散,同時也是豎向隔火構件。(六)地下建筑防火1、地下建筑火災特點①發煙量大,溫度高,熱煙很難排出,散熱緩慢,房間內一氧化碳等有毒氣體濃度高;②出入口少,疏散距離長。在未設排煙設備的情況下,出入口會成為噴煙口,高溫濃煙與人的疏散方向一致,不利于人員疏散安全;③室內無法自然采光,火災時一旦停電,人員將很難逃離火場;④撲救困難,出入口易成為“煙筒”,消防人員很難接近著火點。2、防火設計①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應設置在地下一層,且地下一層地面與室外出入口地坪的高度差不應大于10m;②火災危險性為甲、乙類的儲存物品極易燃燒,不應設在地下室內;③地下建筑防火分區的劃分應比地面建筑更嚴些,視建筑的功能,每個防火分區的面積不應大于500㎡,當設有火災自動滅火系統時,可以放寬,但不宜大于1000㎡;對于商業營業廳、展覽廳等地下建筑,當設有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和自動滅火系統,防火分區的最大允許建筑面積不應大于2000㎡。(七)汽車庫防火1、汽車庫的防火分類根據汽車庫的不同種類和停放的車輛數,汽車庫的防火分類可分為4類:?表11—7汽車庫的防火分類?類別種類ⅠⅡⅢⅣ汽車庫(輛)>300151~30051~150≤50修車庫(車位)>156~153~5≤2停車場(輛)>400251~400101~250≤1002、汽車庫的耐火等級汽車庫的耐火等級可分為三級。地下汽車庫的耐火等級應為一級;甲、乙物品運輸車的汽車庫、修車庫和Ⅰ、Ⅱ、Ⅲ類汽車庫、修車庫的耐火等級不應低于二級;Ⅳ類汽車庫、修車庫的耐火等級不應低于三級。3、一般規定①汽車庫不應與甲、乙類生產廠房、庫房以及托兒所、幼兒園、養老院組合建造;當病房樓與汽車庫有完全的防火分隔時,病房樓的地下可設置汽車庫;②Ⅰ類修車庫應單獨建造;Ⅱ、Ⅲ類修車庫可設置在一、二級耐火等級的建筑物的首層或與其貼臨建造,但不能與甲、乙類生產廠房或人員密集的公共活動場所貼臨建造。③防火間距表11—8?車庫之間以及車庫與除甲類物品的庫房外的其他建筑物之間的防火間距防火間距(m)車庫名稱和耐火等級汽車庫、修車庫、廠房、庫房、民用建筑耐火等級一、二級三級四級汽車庫、修車庫一、二級101214三級121416停車場6810④防火分隔表11—9汽車庫防火分區最大允許建筑面積(㎡)耐火等級單層汽車庫多層汽車庫地下或高層汽車庫一、二級三級1000注:汽車庫內設有自動滅火系統時,其防火分區的最大允許建筑面積可按上表增加一倍;甲、乙類物品運輸車的汽車庫、修車庫,其防火分區最大允許建筑面積不應超過500㎡;修車庫防火分區最大允許建筑面積不應超過2000㎡,設有自動滅火系統的修車庫,其防火分區最大建筑面積可增加1倍。第四節?安全疏散安全疏散設施的建立,可使人們當發生火災時能從建筑內迅速撤離到安全部位(室外或避難層、避難間等),及時轉移室內重要的物資和財產,減少火災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為消防人員提供有力的滅火條件,所以,完善的安全疏散設施是十分必要的。一、安全疏散設施布置的原則(一)火災時人的心理與行為在布置安全疏散路線時,必須充分考慮火災時人們在異常心理狀態下的行為特點,在此基礎上合理設計,達到安全疏散的目的。1、在發生火災時,人們習慣于從原出入口或走過的樓梯疏散,而很少使用不熟悉的出入口或樓梯;2、習慣于向明亮的地方疏散;3、更容易奔向開闊的空間;4、對煙和火具有恐懼心理,人一旦被火包圍,便不知所措了;5、因危險而陷入極度恐慌,逃向狹小角落;6、人在極度恐慌中,往往會失去正常判斷能力,容易跟隨他人;7、當遇見緊急情況時,會做出意想不到的舉動,甚至敢從高樓上跳下去。(二)疏散路線的布置原則建筑物內的安全疏散路線應盡量短捷、連續、暢通而無障礙地通向最安全出口,應避免出現袋形走道。1、線路設置為了確保疏散路線的安全性,可將安全疏散路線完全獨立的三個部分。(1)上部住宅人群的疏散(2)一、二層商業用房人群的疏散;(3)地下室人群的疏散。這樣,既確保了疏散路線的明晰,又有效地防止了各層面不同功能區的火災的“串聯”。2、設計要求(1)靠近標準層(或防火分區)的兩端設置疏散樓梯,便于進行雙向疏散。(2)將經常用的路線與火災是緊急用的路線有機物結合起來,有利于盡快疏散人員,故靠近電梯間布置疏散樓梯較為有利。(3)靠近外墻設置安全性最大的帶開敞前室的疏散樓梯間形式。同時,也便于自然采光通風和消防人員進入高樓滅火救人。(4)避免火災時疏散人員與消防人員的流線交叉和相互干擾,有礙于安全疏散與消防撲救,疏散樓梯不宜與消防電梯共用一個凹廊作前室。(5)從水平疏散而言,走道是第一安全區域,它應該簡捷順暢并有事故照明、方向指示、排煙、滅火等措施。在布置疏散走道時,不要使走道平面呈“S”形或“U”形,也不要有變寬度的部位,而且在行人高度即1.8m以上不設有防礙安全疏散的突出物,以避緊急疏散時發生堵塞和造成人員傷亡。(6)為有利于安全疏散,應該盡量布置環形走道、雙向走道或無盡端房間的走道、人形字走道,其安全出口的布置應構成雙向疏散。二、疏散安全分區人員疏散的行為路線也基本上和咽氣的流動路線相同,即房間→走廊→前室→樓梯間。因此咽氣的蔓延擴散將對火災層人員的安全疏散形成很大的威脅。疏散安全分區簡稱安全分區,依次稱為第一安全分區、第二安全分區等。走廊為第一安全分區,前室為第二安全分區,樓梯間為第三安全分區(有時也將前室和樓梯尖合稱為第二安全分區)。當進入第三安全分區,即疏散樓梯間,即可認為達到了相當安全的空間。三、疏散樓梯每一幢公共建筑均應設兩個樓梯。對于使用人數少或除幼兒園、托兒所、醫院以外二、三層建筑符合的要求時,也可以只設一個疏散樓梯。(一)開敞式樓梯間對標準不高、層數不多或公共建筑門廳的室樓梯常采用開敞形式,在建筑端部的外墻上常采用設置簡易的、全部開敞的室外樓梯。該類樓梯不受煙火的威脅,后者可供人員疏散使用,也能供消防人員使用。此外,侵入樓梯處的煙氣能迅速被風吹走,也不受風向的影響。因此,它的防煙效果和經濟性都較好,結合我國國情應盡量采用,當造型處理得當時,還可以為建筑立面增添風采。?(二)封閉式樓梯間?按照防火規范的要求,醫院、療養院、病房樓、影劇院、體育館以及超過五層的其他公共建筑,樓梯間均應為封閉式。1、不帶封閉前室的封閉樓梯間。當建筑標準不高且層數不多時宜采用,設置防火墻、防火門與走道分開,并保證樓梯間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風。2、帶前室的封閉樓梯間。高度超過32m的高層建筑,疏散樓梯應采用能防煙火侵襲的封閉形式。這種形式常設有排煙前室,此時前室就起增強樓梯間的排煙能力和緩沖人流的作用。封閉前室也可以用陽臺廊代替。四、安全出口安全出口:建筑火災中能做疏散用的通道與出口,包含門,走道,樓梯。(一)安全出口的數目對于層數較低(三層及三層以下),建筑面積較小,使用人數較少且具有獨立疏散能力的建筑符合下列要求時也可以只設一個出口:1、一個房間的面積不超過60m2,且人數不超過50人時,可設一個門;位于走道盡端的房間(托兒所、幼兒園除外)內由最遠一點到房門口的直接距離不超過14m,且人數不超過80人時,也可設一個向外開啟的門,但門的凈寬不應小于1.4m。2、二至三層的建筑(幼兒園、托兒所除外)符合要求時也可設一個疏散樓梯。3、單層公共建筑(托兒所、幼兒園除外)如面積不超過200m2,且人數不超過50人時,可設一個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4、設有兩個以上疏散樓梯的一、二級耐火等級的公共建筑,如頂部局部升高時,其高出部分的層數不超過兩層,每層面積不超過200m2,人數之和不超過50人時,可設一個樓梯。但應另設一個直通平屋面的安全出口。5、九層及九層以下,每層不超過6戶,建筑面積不超過400m2的塔式住宅,可設一個樓梯。6、超過六層的組合式單元住宅和宿舍,各單元樓梯間均應通向平屋頂,如戶門采用乙級防火門時,可不通至屋頂。7、地下室、半地下室每個防火分區的安全出口數目不應少于兩個。面積不超過50m2,且人數不超過10人時可設一個。(二)安全出口的寬度1、民用建筑底層疏散外門、疏散樓梯和走道的寬度指標。(1)每層疏散樓梯的總寬度按百人寬度指標計算,當每層人數不等時,其總寬度可分層計算,下層樓梯的總寬度按其上層人數最多一層的人數計算。(2)疏散樓梯和走道的寬度應為凈寬。(3)當使用人數少于50人時,樓梯、走道和門的最小寬度可適當減小。但門的最小寬度不應小于800mm。(4)每層疏散門和走道的總寬度應按規定計算。(5)單、多層建筑底層門的總寬度應按該層以上人數最多的一層人數計算,不供樓上員疏散的外門,可按本層人數計算。(6)底層外門的總寬度應按該層或該層以上人數最多的一層計算;不供樓上人員疏散的外門,可按本層人數計算。2、觀眾廳疏散寬度指標(1)觀眾廳的疏散內門和觀眾廳外的疏散外門、樓梯和走道的寬度,廳內疏散走道寬度應不小于0.6m/100人,且每一走道最小凈寬不應小于0.8m。(2)觀眾廳橫走道之間的座位排數不宜超過20排,縱走道之間每排座位不超過22個(體育館每排不應超過26個),當前后排座位間的90cm時,可增至50個(設建筑內的觀眾廳座位則可增至44個),僅一側有縱走道時,座位數減半。(三)疏散距離1、敞開式外廊建筑的房間門至外部出口或樓梯間的最大距離可按規定增加5m。2、有自動噴水滅火系統的建筑物,安全疏散距離可按規定增加25%。3、房間的門至非封閉樓梯間的距離,如房間位于兩個樓梯間之間時,應按本表減少5m;如房間位于袋形走道兩側或盡端時,應按本表減少2m,樓梯間的底層處應設置直接對外的出口。當層數不超過四層時,可將對外出口布置在離樓梯間不超過15m處。4、不論采用何種形式的樓梯間,袋形走道兩側或盡端的房門到外部出口或樓梯間的最大距離不應超過表中的規定。五、避難間對于建筑高度超過100m的超高層公共建筑,盡管已設有防煙樓梯間等安全疏散設施,但很難保證樓內全部人員都疏散到地面上。因此,在超高層建筑內適當樓層設置供人員暫時躲避火災的一塊安全地區(避難層或避難間)是非常必要的。設置要求:自建筑首層至第一個避難層或兩個避難層之間不宜超過15層;避難層的凈面積應滿足避難要求,并宜按5.0人/㎡計算;避難間可兼做設備層,但設備管道宜集中布置;避難層應設消防電梯出口,還應有消防專用電話、消防栓和消防卷盤等消防設備。第五節建筑的防煙排煙一、煙的危害(1)對人體的危害(2)對疏散的危害(3)對撲救的危害二、排煙分區的劃分(一)排煙分區的意義目的是把停留人員的空間內煙的濃度控制在允許的極限以下。意義是為了排除咽氣或阻止煙的迅速擴散(二)設計部位1、防煙樓梯間以及前室,消防電梯前室。2、一類建筑和建筑高度超過32m的二類建筑的下列走道或房間。(1)無直接采光和自然通風,且長度超過20m的內走道,或雖有直接采光和自然通風,但其長度超過60m的內走道。(2)面積超過100平方米,且經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較多的無窗房間,設固定窗扇的房間和地下室的房間。3、建筑物的中庭。三、防煙排煙方式1、強力加壓的機械排煙方式。2、強制減壓的機械排煙方式3、自然排煙方式四、防煙設計要點1、總體布局要保證便捷流暢的交通聯系,處理好主體與附屬部分的關系,保證與其他各類建筑的合理防火間距,合理安排廣場、空地與綠化,并提供消防車道。2、對建筑的基本構件(墻、柱、梁、樓板等)作防火構造設計,使其具有足夠的耐火極限,以保證耐火支持能力。3、盡量做到建筑內部裝修、陳設的不燃化或難燃化,以減少火災的發生及降低蔓延速度。4、合理進行防火分區,采取每層做水平分區和垂直分區,力爭將火勢控制在起火單元內加以撲滅,防止向上層和防火單元外的擴散。5、安全疏散路線要求簡明直接,在靠近防火單元的兩端布置疏散樓梯,控制最遠房間到安全疏散出口的距離,使人員能迅速撤離危險區。6、每層劃分防煙分區,采取必要的防煙排煙措施,合理的安排自然排煙和機械排煙的位置,使安全疏散和消防隊滅火能順利進行。7、采用先進可靠的報警設備和滅火設施,并選擇好安裝的位置。還要求設置消防控制中心,以控制和指揮報警、滅火、排煙系統及特殊防火構造等部位,確保它起著滅火指揮基地的作用。8、加強建筑與結構、給排水、暖通、電氣等工種的配合,處理好工程技術用房與全樓的關系,以防其起火后對大樓產生威脅。同時,各種管道及線路的設計,要盡力消除起火及蔓延的可能性。
篇2:某學校安全防火緊急疏散預案
安全防火緊急疏散預案注:預案適用范圍:我校處置消防疏散、突發事件等災害事件的應急情況。一、指導思想:為預防和遏制我校重特大火災事故的發生,為進一步強化安全管理,落實消防安全責任,最大限度地減輕火災中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避免群死群傷等惡性事故,全面落實消防安全安全責任,結合我校實際情況,特制定本應急預案。二、預案目的:為了貫徹**市人民政府《印發(**市深化消防安全“五大”活動開展“清剿火患”戰役實施方案)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為加強學校的消防安全措施,預防火災所造成的危害,保護人物和財產的安全,加強學生消防安全知識,提高應對、預防突發火災等災害事件的能力,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宗旨,切實做好防火、救災工作,特制定消防安全應急預案。通過消防安全演練,讓學生學到有關的安全防護知識,做到有事不慌、積極應對、自我保護的目的。三、工作小組及其職責:組長:**副組長:******組員:************(1)負責開展全校滅火和避險應急疏散的宣傳,培訓演練等工作;(2)組員負責學校消防領導小組的領導,協調及組織學生開展應急疏散、搶險搜救、救護等自救互救工作。(3)配合相關部門做好火災事故調查等善后工作。四、具體分工新教學綜合樓:一樓****、三樓****舊教學樓:一樓****、二*****后勤保障:******搶救護理:********事故時所有上課教師都必須配合小組的領導。五、準備階段1、學校安全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制訂《學校消防安全應急演練預案》,通盤籌劃和指揮消防防災應急避險演練。2、落實相關安全措施。學校安全工作領導小組進行學校消防工作檢查。重點是安全疏散設施管理情況,消防設施、器材維護管理情況,以及火災隱患整改,用火、用電安全檢查,燃氣和電氣設備檢查等。3、對我校有關教職工及高年級班隊干進行培訓,使他們能正確使用滅火器等消防器材,并能掌握地震避險知識及技能。4、對學生進行消防安全教育。各班級充分運用電視、廣播、網絡、黑板報、宣傳窗等不同媒體,以講座、競賽、展覽等形式向學生宣傳開展消防安全教育的意義、應急自護辦法等,對學生開展消防知識的宣傳教育。教育學生帶火種到學校、不玩火、不玩電,不觸摸有電源標志的器物、不撥弄公共場所開關,不擅自使用高瓦電器。教育學生在火災和地震發生時嚴禁學生跳樓逃生,不提倡學生參加救火工作。5、教育學生發生火災時,能夠做到:①遇事不慌,頭腦冷清。②判明情況,思考對策。③積極自救,互幫互助。④聽從指揮,有序疏散。切忌:恐慌混亂,相互踐踏,推拉慌叫。六、演練階段演練時間待定,由學校領導小組決定。要求:1、聽到報警鈴聲后,所有人員各就各位,履行好自己的崗位職責。2、上課教師安排學生有條不紊地向安全區(操場)疏散,前三排從前門走,后三排從后門走。學生撤離時利用身邊的物品捂嘴,防止煙霧中毒。3、學生疏散結束時,負責教師要檢查各教室是否有人員滯留,確認無人時緊急離去。4、疏散后各班班長協助教師清點本班同學人數,并及時上報給班主任;班主任或任課老師及時上報給搶救護理組組長,由組長報告給現場指揮。5、在警報解除前,各組人員協助班主任維持學生在安全區內的秩序。警報解除后,各班按次序返回教室。七、總結反思
演練后一周為總結反思階段,要求參加演練的教師每人撰寫一份消防、避險意見建議書或演練心得體會文章,以利學校能進一步排查安全隱患,制訂相應的安全對策,總結經驗教訓。
篇3:某中心小學防火應急疏散演練預案
為進一步響應教育部辦公廳要求組織好第**個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主題教育活動,落實《**聯校關于開展第**個安全教育日活動的通知》,加強學校安全工作,確保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和師生的人身安全,提高全體學生教師安全避險的能力,減少和降低安全事故的損失和傷亡,特組織我校師生進行安全演練活動,并制訂安全演練預案如下:
一、活動時間:
**年*月**日下午
二、活動內容:
防火應急疏散演練
三、成員組成:
組長:吉**
副組長:王**
成員:李**陳**趙**白**張**郭**劉**李**呂**張**梁**李**孫**
四、責任分工:
組長負責召開防火安全工作領導組會議,部署、檢查落實防火安全事宜。
各班班主任具體負責做好學生防火知識的講解,做好防火安全應急演練的宣傳、教育等工作,強調學生在演練過程中,心不慌張,人不擠,上下樓梯靠右行,防止學生意外傷害事故的發生。其他教師成員負責協助班主任在各位置做好學生疏散工作。
五、火災事故演練過程:
1、組長宣布防火演練正式開始。
2、教學樓因電路漏電起火,警報響起。
3、教師指揮學生有序、快速撤離教學樓,并迅速疏散本班學生有序撤離到校園安全區域。
4、各樓道口由有關教師負責秩序。
5、師生進入安全區域。
6、總結本次演練情況。
7、宣布演練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