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預防腳手架坍塌安全措施

預防腳手架坍塌安全措施

2024-07-12 閱讀 8260

近年來,因腳手架坍塌等問題引發的事故經常見諸報端,輕則拆除返工,造成經濟、工期的損失,重則危及生命,造成重大損失。有關統計表明:在我國建筑施工系統每年發生的傷亡事故中,大約有1/3左右直接或間接的與架設工具及其使用中的問題有關。

腳手架主要分移動式和固定式兩種,既能作為工作平臺、施工通道和建筑圍護,又可作為支撐體系擔任現澆結構的臨時承重構件。幾乎所有的工程建設都在使用。但正因腳手架使用廣泛,施工人員在搭設時難免出現隨意性、經驗化等情況。

腳手架從搭建到使用,再到拆除,每一個環節都要做好安全措施,否則都會引發坍塌事故。因此,要預防腳手架坍塌事故的發生,不僅要有完善方案設計,還要注意使用和拆除中的安全操作規程。

搭設方案設計是腳手架系統最關鍵的一步。以全面周密的設計為基礎,消除疏漏、不足,綜合考慮使用安全和經濟效益,尤其是根據工程特點、結構形式進行必要的計算和驗算,是設計重點。因社會經濟等方面原因或者是長期的使用,現場使用的搭設腳手架的鋼管和扣件等材料并不能完全達到相關標準要求的參數,方案設計必須根據材料的實際情況和復試結果進行取值計算,決不能按理論值計算,同時充分考慮動荷載和可能的堆載產生的不利效應,將不同因素進行組合,取最不利條件下的計算值并留足富余量。對于一些厚大的混凝土結構如果荷載值過大可以考慮在架體中增設型鋼骨架,以增加架體的整體支撐能力。對于結構復雜多變的架體,要進行逐點逐項的驗算,確保搭設架體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搭設方案編制完成后及時進行審核,按相關文件要求需論證的要由責任單位組織專家進行論證。完成方案設計審批后應由技術負責人按方案的要求組織實施班組和作業人員進行學習和安全技術交底工作。

開始搭設時控制重點是腳手架的地基。地基承載力是否滿足架體和上部荷載要求,是否是軟弱地基或回填土、回填厚度多少,是否需要澆筑一定厚度的混凝土基礎,懸挑架的支撐型材規格、固定形式能否滿足穩定性等等,都屬于地基處理問題。地基處理合格后還需在立管的底部加設墊板或管托,以增加立管的支撐面積,降低局部壓強,減小不均勻沉降的可能性。筆者曾經處理過腳手架局部滑移造成的質量隱患:因承重架體基底標高不一致,坡上的立桿因基底承載力不足發生滑移導致正在施工的現澆頂板模板下沉,現場及時增加了拉桿,以及通過加密掃地桿的辦法將架體穩固。地基處理完成后還需要定期和不定期的復查地基變化情況,除日常檢查外,在雨雪后、增加荷載后、停工復工后等進行專項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整改。

腳手架搭設時要嚴格執行方案的要求。由持證的專業架子工組織進行搭設,如立桿間距,大橫桿、小橫桿的間距、固定位置和剪刀撐、斜撐的加設方式等,通道口要按單獨的加固方式搭設。圍護架還要及時做好連墻件和安全網。在這里重點強調一下很多施工現場都出現過的問題:設計方案做的很專業,考慮的也很周全,但由于安全技術交底制度不健全或業余架子工在現場實施時根據自己的經驗隨意搭設,不同的作業班組各自為政,最后導致架體隱患重重,最近媒體播報的幾次事故大都是這些原因造成的。

驗收合格后方可掛牌使用。腳手架搭設完成或局部到位后,需由專職安全管理人員組織相關人員進行驗收,合格后掛牌投入使用,合格牌上要注明該架體的搭設人、檢查人和安全負責人。現場建立追責制度,如果架體出現安全隱患或安全事故,必須嚴查到底。進行一些特殊架體的檢查驗收時,如果專業檢查人員不足或經驗不夠豐富時,可以邀請上級公司或者本地建筑業協會的專家共同參與檢查,需要進行防雷接地的架體需搖測合格,某些行業的特種腳手架還需經過專業檢測機構檢測并備案方可投入使用。

使用前技術交底不可少。在腳手架搭設和使用過程中,應通過定期的學習和安全技術交底要求所有參與施工的人員參與到安全管理中,培養足夠的安全意識,如出現隱患和問題要隨時處理和上報,并根據問題的性質及時排查,對可能造成重大危險的問題要妥善應急并及時撤出,杜絕盲目亂干。針對大多數項目內支撐腳手架為木工搭設的現狀,應加強組織與檢查,做到搭設的一致性、系統性,同時由專業架子工檢查其穩定性。項目安全管理機構定期組織檢查,隨時更換破損的安全網,出現隱患時及時摘牌整改,消滅危險源后再組織繼續施工。要求施工人員見到檢測合格允許使用的合格牌后再使用腳手架,無牌或懸掛維護牌的嚴禁使用。

腳手架固定是基石。腳手架作為通道或施工工作面時,要求滿鋪木板并固定,通道上嚴禁堆放任何材料和設備,灑落的垃圾要及時清走。周轉材料一律通過卸料平臺進出工作面。卸料平臺要與主體結構做好鏈接,嚴禁以腳手架為支點進行固定。腳手架圍護結構需高出工作面一定高度,防止人員、材料掉落。內外架體不允許固定在一起,外圍護架體嚴禁作為承重結構。在進行二次結構施工時,注意對連墻件的保護,未經項目安全負責人書面批準嚴禁任何人拆除連墻件。有電器或電纜(線)需臨時與腳手架固定時,需在接觸部位做好絕緣處理。

腳手架拆除需謹慎。腳手架的拆除必須由相關管理部門批準,大型腳手架要有步驟有計劃的拆除,不能一次拆除的架體還要做好局部加固。拆除作業應按與搭設相反的程序由上而下逐層進行,嚴禁上下同時作業。每層連墻件的拆除,必須在其上全部可拆桿件均已拆除以后進行,嚴禁先松開連墻件,再拆除上部桿件;凡已松開連接的桿件必須及時取出、放下,以免作業人員誤扶、誤靠;分段拆除架體高差不應大于2步,如高差大于2步,應增設連墻件加固;拆下的桿件、扣件和腳手板應及時吊運至地面,禁止自架上向下拋擲;當遇到大風等天氣時,應停止腳手架的拆除作業并加固好未拆除部分架體,防止發生傾覆。腳手架拆除時下方必須劃出隔離區域,專人值守,防止墜物傷人。

腳手架的搭設、使用、拆除完全按規定的程序實施是預防坍塌事故的最好辦法。建筑施工單位強化安全責任制,不放過任何疏漏,從方案設計、材料選取、勞務人員培訓、持證上崗、定時檢查、隨時抽查等全過程全方位進行控制,腳手架坍塌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篇2:建設工程坍塌事故的預防及其應急預案

建設工程坍塌事故的預防及其應急預案

1、坍塌事故的預防基本要求

①、必須認真貫徹建設部"重申防止坍塌事故的若干規定"和"關于防止坍塌事故的緊急通知"精神,在項目施工中必須針對工程特點編制施工組織設計,編制質量、安全技術措施,經甲乙方及監理單位審批后實施。

②、工程土方施工,必須單獨編制專項的施工方案,編制安全技術措施,防止土方坍塌,尤其是制定防止毗鄰建筑物坍塌的安全技術措施。

a、按土質放坡或護坡:施工中要按土質的類別,較淺的基坑,要采取放坡的措施,對較深的基坑,要考慮采取護壁錨桿等技術措施。

b、降水處理:對工程標高低于地下水以下,首先要降低地下水位,對毗鄰建筑物必須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護措施,并進行認真觀測。

c、基坑邊堆土要有安全距離,嚴禁在坑邊堆放建筑材料,防止動荷載對土體的震動造成原土層內部顆粒結構發生變化。

d、土方挖掘過程中,要加強監控,杜絕"三違"現象。

e、模板作業時,對模板支撐宜采用鋼支撐材料作支撐立柱,不得使用嚴重銹蝕、變形、斷裂、脫焊、螺栓松動的鋼支撐材料和竹材作立柱。支撐立柱基礎應牢固,并按設計計算嚴格控制模板支撐系統的沉降量。支撐立柱基礎為泥土地面時,應采取排水措施,對地面平整、夯實,并加設滿足支撐承載力要求的墊板后,方可用以支撐立柱。斜支撐和立柱應牢固拉接,行成整體。

2、坍塌事故的應急措施

①、當施工現場的監控人員發現土方或建筑物有裂紋或發出異常聲音時,應立即報告給應急救援領導小組組長,并立即下令停止作業,并組織施工人員快速撤離到安全地點。

②、當土方或建筑物發生坍塌后,造成人員被埋、被壓的情況下,應急救援領導小組全員上崗,除應立即逐級報告給主管部門之外,應保護好現場,在確認不會再次發生同類事故的前提下,立即組織人員進行搶救受傷人員。

③、當少部分土方坍塌時,現場搶救組專業救護人員要用鐵鍬進行撮土挖掘,并注意不要傷及被埋人員;當建筑物整體倒塌時,造成特大事故時,由市應急救援領導小組統一領導和指揮,各有關部門協調作戰,保證搶險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

④、被搶救出來的傷員,要由現場醫療室醫生或急救組急救中心救護人員進行搶救,用擔架把傷員抬到救護車上,對傷勢嚴重的人員要立即進行吸氧和輸液,到醫院后組織醫務人員全力救治傷員。

⑤、當核實所有人員獲救后,將受傷人員的位置進行拍照或錄像,禁止無關人員進入事故現場,等待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處理。

⑥、對在土方坍塌和建筑物坍塌死亡的人員,由企業及市善后處理組負責對死亡人員的家屬進行安撫,傷殘人員安置和財產理賠等善后處理工作。

篇3:某教學樓工程預防坍塌安全技術措施

教學樓工程預防坍塌安全技術措施

根據建設部《建筑工程預防坍塌事故若干規定》的文件,針對本工程特點,制定下列措施:

(一)管理制度

嚴格按照本設計的第二條進行建立和實施。

(二)基坑防護

(1)基坑邊應設置排水溝,并引至周邊的綠化區和下水井內,防止地表水匯流,對邊坡穩定性產生不良影響。

(2)作好施工生活用水的管理,嚴禁在坑邊洗衣、洗菜。

(3)在距坑邊2.5米處搭設密目網圍欄,設警示牌,夜間配備充足照明、警示燈,圍欄內禁止堆放材料、機械等物品,防止邊坡失穩。

(4)挖土時設專人在坑邊巡視,發現異常(如地表出現裂縫),應及時示警,撤出坑內機械,待將異常情況排除(如將裂縫部位推入坑內)后,才可繼續坑內施工。

(三)模板作業時,采用Φ48×3.5鋼管與扣件作為模板支撐系統,對嚴重銹蝕、變形、斷裂、脫焊、螺栓松動的鋼管或扣件嚴禁使用,并仔細檢查支撐系統的安全性(如扣件未上緊,未設剪刀撐或未搭成桁架式系統),確定符合安全要求或才可進行下道工序,杜絕隱患。

立桿基礎為泥土地時,應設排水溝,并提前對地面夯實,在立桿底座下設20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