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管灌注樁質量事故處理措施
縮頸現象:縮頸又稱瓶頸樁。它的特點是在樁的某部分樁徑縮小,截面尺寸不符合設計要求。處理措施:對于施工中已經出現的輕度縮頸,可采用復插法,每次拔管高度以1m為宜;局部縮頸可采用半復打發(fā),樁身多段縮頸宜采用復打發(fā)施工,或采用下部帶喇叭口的套管。
斷樁處理措施:如已發(fā)生斷樁不嚴重者核算其實際承載力,比較嚴重者則應進行補樁。吊腳樁現象:即樁底部的不密實或隔空,或泥砂混入形成松軟層。處理措施:①沉管時用吊錘檢查。樁尖是否縮入管內,如發(fā)現有,應及時拔出糾正。②為防止活瓣不張開,可采用密振慢抽方法,開始拔管50crn范圍內,可將樁管翻插幾下,再正常拔管,使混凝土正常落下。③沉管時封好樁尖,使活瓣間隙減小。
樁身下沉現象:有時在樁成形后,在相鄰壯偉下沉套管時,樁頂的混凝土、鋼筋或鋼筋籠下沉。處理措施:如發(fā)生樁身下沉,應鏟去樁頂雜物、浮漿,重新補足混凝土。
樁尖進水、進泥沙處理措施:對于少量進水(小于200mm),可不做處理,只在灌第一槽混凝土時酌量減少用水量即可;如涌進泥砂及水較多,應將樁管拔出,清除管內泥砂,用砂回填樁孔后重新沉入樁管。如樁尖損壞或不密實,可將樁孔拔出,修正后將孔回填,重新沉管。
篇2:泥漿護壁成孔灌注樁質量事故處理措施
孔壁坍塌現象:孔壁坍塌是在成孔過程中,在排出的泥漿中不斷出現氣泡,或護筒里水位突然下降,這都是坍塌的跡象。處理措施:發(fā)現塌孔,首先應保持孔內水位,如為輕度塌孔,應首先探明塌孔位置,將砂和黏土混合物回填到塌孔位置以上1~2m;如塌孔嚴重,應全部回填,待回填物沉淀密實后采用低鉆速。
護筒冒水現象:護筒外壁冒水,嚴重的會引起地基下沉、護筒偏斜和位移,以至造成樁孔偏斜,甚至無法施工。處理措施:初發(fā)現護筒冒水,可用黏土在四周填實加固,如護筒嚴重下沉或位移,則應返工重填。
鉆孔偏斜現象:鉆孔偏斜是指成孔后,空位發(fā)生傾斜,偏離中心線,超過規(guī)范允許值。它的危害除了影像樁基質量外,還會造成施工上的困難,如放不進鋼筋骨架等。處理措施:如已出現斜孔,則應在樁孔偏斜處吊住鉆頭,上下反復掃孔,使孔校直;或在樁孔偏斜處回填砂粘土,待沉積密實后再鉆。
鉆孔漏漿現象:鉆孔漏漿是指在成孔過程中或成孔后,泥漿向孔外漏失。處理措施:加稠泥漿或倒入黏土,慢速轉動,或在回填土內摻片石、卵石,反復沖擊,增強護壁。
流砂現象:發(fā)生流砂時,樁孔內大量冒砂,將孔涌塞。處理措施:保證孔內水位高于孔外水位0.5m以上,并適當增加泥漿密度;當流砂嚴重時,可拋入磚、石、黏土,用錘沖入流砂層,做成泥漿結塊,使其形成堅實孔壁,組織流砂涌入。
鋼筋籠偏位、變形、上浮處理措施:在施工中,如已發(fā)生鋼筋籠上浮或下沉,對于混凝土質量較好者,可不予與處理,但對承受水平荷載的裝,則應校對核實彎矩是否超標,采取補強措施。
斷樁現象:水下灌注混凝土,如樁截面上存在泥夾層,會造成斷樁現象,這種事故使樁的完整性大受損害,樁身強度和強度大大下降。處理措施:如已發(fā)生斷樁,不嚴重者核算其實際承載力;如比較嚴重,則應進行補樁。
吊腳樁現象:吊腳樁是指樁成孔后,樁身下部局部沒有混凝土或加有泥土。處理措施:注意泥漿濃度,及時清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