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工程施工過程質量控制重點
1控制好原材料的加熱溫度。冬期施工對混凝土原材料的加熱是保證混凝土早期強度增長的重要因素,在施工過程中要確定原材料的加熱溫度,作好加熱措施,定時進行溫度測量,保證加熱溫度達到要求。
2控制好混凝土的入模溫度。施工中作好混凝土澆筑入模溫度,一般不應低于2℃,溫度過低,則容易造成新澆混凝土冷卻過快,使混凝土在很短時間內降至冰點溫度而影響混凝土早期強度增長。
3作好試塊的留置工作。根據規范冬期施工試塊留置不少于2組(六塊),與結構同條件養護,分別用于檢驗受凍前混凝土和轉入常溫養護28天的混凝土強度。
4加強成品的養護。冬期混凝土的養護管理是保證混凝土質量的重要措施,新澆筑的混凝土,一是作好覆蓋保溫工作,并經常檢查,二是作好混凝土的測溫工作,隨時掌握混凝土的內部溫度,保證混凝土在初凝期不受凍。
篇2:混凝土施工過程控制細則
混凝土工程施工過程控制細則
為保證混凝土飾面效果,從材料、澆筑、養護三個方面著手控制:
(一)材料的選擇
混凝土廠家必須選擇兩個廠家,以確保材料的供應,同時應協調兩個廠家原材料的統一,包括水泥,砂、石料,摻合料、外加劑,并采用同一級配。
1.對水泥的要求
水泥的選用為整個混凝土工程生產施工的基礎,選用的水泥應具有活性好、標準稠度用水量小、水泥與外加劑間的適應性良好、并且原材料色澤均勻一致的特性,本工程擬選用普通硅酸鹽低堿水泥,要求采用同一批熟料。
2.對骨料的要求
粗骨料選用的原則是強度高,連續級配好,低堿活性,并且同一顏色的碎石,產地、規格、必須一致,而且含泥量小于2%,,大于5mm的純泥含量要小于0.5%,骨料不得帶雜物。
細骨料選用中粗砂,必須細度模數在2.5以上,顏色一致,其含泥量要控制在3%以內,大于5mm的純泥含量要小于1%。
3.對外加劑的要求
選用的外加劑必須減水效果明顯,能夠滿足混凝土的各項工作性能。
4.超細摻合料
摻和料應能增強混凝土的和易性,并且部分替代水泥,改善混凝土的施工性能,減少水泥石中的毛細孔數量和分布狀態,且有助于對堿-集料活性的抑制,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
5.摻加聚丙纖維混凝土的摻加量由供應廠家提供參數確定。
5.對商品混凝土塌落度的要求
混凝土澆筑采用泵送,為了保證泵送能順利進行,要求入泵時坍落度嚴格控制在18cm到13cm。混凝土攪拌站根據氣溫條件、運輸時間(白天或夜天)、運輸道路的距離、砂石含水率變化、混凝土坍落度損失等情況,及時適當地對原配合比(水膠比)進行微調,以確保混凝土澆筑時的坍落度能夠滿足施工生產需要,混凝土不泌水、不離析,色澤保持一致,確保混凝土供應質量。
6.對混凝土和易性的要求
為了保證混凝土在澆筑過程中不離析,要求混凝土要有足夠的粘聚性,在泵送過程中不泌水、不離析。《混凝土泵送施工技術規程》規定泵送混凝土10s時的相對壓力泌水率不得超過40%,因此要求攪拌站供應的混凝土泌水速度要慢,以保證混凝土的穩定性和可泵性。
7.對混凝土初凝時間的要求
為了保證混凝土澆筑不出現冷縫,根據當前氣候,要求商品混凝土在結構施工期間的初凝時間保證在6-8h。當氣候有變化時,要求混凝土攪拌站提供不同溫度下、單位時間內的塌落度損失值,以便現場能夠掌握混凝土罐車在現場的停置時間,澆筑混凝土時,攪拌站要派一名調度現場調配車輛,以便根據混凝土澆筑情況隨時調整混凝土罐車的頻率。
8.對混凝土的進場檢驗
嚴格執行混凝土進場交貨檢驗制度。由商品混凝土攪拌站人員向現場混凝土工長指派的人員逐車交驗,交驗的內容有目測混凝土外觀色澤、有無泌水離析,實驗員對每車的坍落度進行取樣實驗,是否符合商品混凝土小票規定的技術要求,并作好記錄。如遇坍落度大于18和小于13cm的混凝土必須退回攪拌站,嚴禁使用。
9.配合比優化設計
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應在滿足對混凝土強度和抗滲等級控制堿-集料反應的前提下必須具有良好的施工性能、良好的耐久性和滿足清水混凝土的特殊要求。
為優選出強度、抗滲等級符合要求,施工性能優良(坍落度及經時坍落度損失、凝結時間符合要求,不泌水、離析,可泵性好),拌合物色澤均勻,符合混凝土總堿含量控制在規定范圍的配合比,經試配。
(二)混凝土澆筑
1.混凝土澆筑前的準備工作
(1)在澆筑混凝土之前,應進行鋼筋隱蔽工程驗收,其內容包括:
1)縱向受力鋼筋的品種、規格、數量、位置等;
2)鋼筋的連接方式、接頭位置、接頭數量、接頭面積百分率等;
3)箍筋、橫向鋼筋的品種、規格、數量、間距等;
4)預埋件的規格、數量、位置等。
(2)混凝土澆筑部位的模板全部安裝完畢,經檢查符合設計要求,并辦完隱檢、預檢手續。
(3)模板內的雜物和鋼筋上的油污等應清理干凈,模板的縫隙和孔洞應堵嚴。
(4)混凝土泵調試能正常運轉,澆筑混凝土用的架子及馬道已支搭完畢,并經檢驗合格。
(5)已進行全面施工技術交底,混凝土澆筑申請書已被批準。
(6)各專業已在混凝土澆筑會簽單上簽字。
(7)夜間施工配備好足夠的夜間照明設備。
(8)現場運輸道路暢通,滿足澆筑施工的要求。
2.混凝土的場外運輸
(1)預拌混凝土的遠距離運輸用滾筒式罐車。
(2)運送混凝土的車輛應滿足均勻、連續供應混凝土的需要。
(3)建立完善的施工調度系統,根據作業計劃指揮混凝土的攪拌與運送,減少停滯時間。
(4)罐車在盛夏和冬季均設隔熱和保溫措施。
(5)混凝土攪拌運輸車,第一次裝料時,應多加兩袋水泥。運送過程中筒體應保持慢速轉動;卸料前,筒體應加快運轉20~30s后方可卸料。
(6)送到現場混凝土的坍落度應隨時檢驗,對不合格的混凝土給予退回攪拌站更換合格的混凝土。
3.混凝土的場內運輸與布料(汽車泵布料)
(1)汽車泵行走及作業應有足夠的場地,汽車泵應靠近澆筑區并應有兩臺罐車能同時就位卸混凝土的條件。
(2)汽車泵就位后按要求撐開支腿,加墊枕木,汽車泵穩固后方準開始工作。
(3)汽車泵就位與基坑上口的距離視基坑護坡情況而定,一般應取得現場技術主管的同意。
(4)混凝土的自由落距不得大于2m。混凝土在澆筑地點的坍落度,每工作班至少檢查四次。混凝土的坍落度試驗應符合現行《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試驗方法標準》(GB/T50080-20**)的有關規定。混凝土實測的坍落度與要求坍落度之間的偏差應不大于±20mm。
4.混凝土澆筑
結構外部清水砼的表面質量是影響到整體美觀的重要因素,所以保證清水砼的表面質量,保證其表面平整、光滑、無缺陷、無接搓、色澤一致是本工程施工的一個重點
(1)墻、柱等豎向結構混凝土澆筑
1)墻柱混凝土一次性澆筑到梁底(或板底),且高出2~3cm。澆筑混凝土時必須分層澆筑,決不允許一次性傾倒澆筑,防止振搗不到位,出現質量通病。
2)混凝土澆筑時,采用汽車泵與布料桿共同
進行混凝土輸送。
3)墻混凝土澆筑前,先在底部均勻澆筑5Omm厚與墻體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漿;柱混凝土澆筑前,先在底部均勻澆筑1O0mm厚與柱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漿。
4)混凝土分層厚度為5Ocm左右,上下層間隔時間不能大于2小時;振動棒振點要均勻,防止漏振。
5)在進行柱混凝土澆筑時,嚴格控制下灰厚度(每層澆筑厚度不得超過40cm)及混凝土振搗時間,杜絕蜂窩、孔洞。留置在梁底部的水平施工縫,標高要嚴格控制準確,不得有過低和超高的現象,并形成一個水平面,否則造成下一步梁板施工困難,同時影響質量。
6)澆筑墻體洞口時,要使洞口兩側砼高度大體一致,振搗時振動棒應距洞邊300以上,并從兩側同時振搗,以防止洞口移位變形。大洞口下部模板應開口并補充振搗,然后再封口。
7)地下室外墻采用抗滲等級S8的補償收縮混凝土,內摻加聚丙纖維。
(2)梁、板結構及地下室外墻混凝土澆筑
1)地下室外墻與梁板混凝土同時澆筑,外墻水平施工縫留設在距板面400處。
2)由于地下室外墻混凝土為C4OS8,而梁板混凝土為普通C40混凝土,因此在施工中采用鋼板網隔開,鋼板網與梁板鋼筋綁扎牢固,具體構造見下圖:
地下室外墻與樓板混凝土澆筑分縫處理
3)板混凝土應同時澆筑,澆筑方法由一端開始用"趕漿法"即先澆筑梁,根據梁高分層澆筑成階梯形,當達到板底位置時再與板的混凝土一起澆筑,隨著階梯形不斷延伸,梁板混凝土澆筑連續向前進行。澆筑與振搗必須緊密配合,第一層下料慢些,梁底充分振實后再下第二層料,保持水泥漿沿梁底包裹石子向前推進,每層均應振實后再下料,梁底及梁幫部位要注意振實,振搗時不得觸動鋼筋及預埋件。
4)柱節點鋼筋較密時,澆筑此處混凝土時用小粒徑石子同強度等級的混凝土澆筑,并用φ30振搗棒振搗。
5)澆筑板混凝土的虛鋪厚度應略大于板厚,用平板振搗器垂直澆筑方向來回拖動振搗,并用鐵插尺檢查混凝土厚度,振搗完畢后用木刮杠刮平,澆水后再用木抹子壓平、壓實。施工縫處或有預埋件及插筋處用木抹子抹平。澆筑板混凝土時不允許用振搗棒鋪攤混凝土。
(3)樓梯混凝土的澆筑
樓梯段混凝土自下而上澆筑,先振實底板混凝土,達到踏步位置時再與踏步混凝土一起澆搗,不斷連續向上推進,并隨時用木抹子將踏步上表面抹平。
(4)后澆帶澆筑
根據設計要求,后澆帶須等兩側混凝土澆筑兩個月后,用高一級微膨脹混凝土澆筑。
施工后澆帶之前,應將后澆帶內的雜物清理干凈,做好鋼筋的除銹工作,并將兩側混凝土鑿毛,涂刷界面劑,后澆帶混凝土應比兩側混凝土強度等級增大一級,并且采用摻加了微膨脹劑的補償收縮混凝土澆筑。后澆帶混凝土澆筑時,宜控制其環境溫度低于兩側混凝土澆筑時的環境溫度,并應有專人負責。后澆帶混凝土澆筑完畢后,應注意做好養護工作。
(5)混凝土澆筑時注意事項:
1)在澆筑工序中,應控制混凝土的均勻性和密實性,混凝土拌和物運到澆筑地點后,應立即澆筑入模。
2)澆筑過程中,應經常觀察模板、支架、鋼筋、預埋件和預留洞的情況,當發現有變形、移位時,應立即停止澆筑,并立即采取措施在已澆筑的混凝土凝結前修整完好。
3)混凝土澆筑溫度不宜超過35℃,澆筑間隙不得超過2h,對于接縫處應仔細振搗,以求密實。待1~2h后再進行抹壓收光,以防裂縫出現。在基礎底板混凝土初凝前對混凝土再進行第二次振搗,其目的是使混凝土內部結構更加密實,大大減少混凝土表面的裂縫產生,同時可提高混凝土的強度。
(三)混凝土養護
混凝土早期養護,應派專人負責,使混凝土處于濕潤狀態,養護時間應能滿足混凝土硬化和強度增長的需要,使混凝土強度滿足設計要求。
1.混凝土側面鋼木模板在任何季節施工均應設保溫層。
2.常溫施工時混凝土終凝后立即覆蓋塑料膜和澆水養護,當混凝土實測內部溫差或外溫差超過20℃再覆蓋保溫層。
3.混凝土養護期間需進行其他作業時,應掀開保溫層盡快完成隨即恢復保溫層。
4.當設計無特殊要求時,混凝土硬化期的實測溫度應符合下列規定:
(1)內部溫差(中心與表面下100或500mm處)不大于20℃
(2)混凝土內部溫差(中心與表面下100或500處)與混凝土表面外50mm處的溫度差不大于25℃;對補償收縮混凝土,允許介入30~35℃之間;
(3)混凝土降溫速度不大于1.5℃/d;
(4)撤除保溫層時混凝土表面與大氣溫差不大于20℃。
當實測溫度不符合上述規定時則應及時調整保溫層或采取其他措施使其滿足溫度及溫差的規定。
5.混凝土的養護期限:除滿足上條規定外,混凝土的養護時間自混凝土澆筑開始計算,使用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或礦渣硅酸鹽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少于7d,對摻用緩凝劑或有抗滲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
6.養護期內(含撤除保溫層后)混凝土表面應始終保持溫熱潮濕狀態(塑料膜內應有凝結水),對摻有膨脹劑的混凝土尤應富水養護;當氣溫低于5℃時,不得澆水養護。
篇3:大體積混凝土施工過程裂縫控制技術措施
大體積混凝土施工過程中裂縫控制技術措施
本工程基礎底板、基礎梁和承臺砼屬于大體積混凝土范圍,承臺加底板最厚達2.4m,最多一次澆筑混凝土量約600m3。該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5,抗滲等級為0.8MPa,摻UEA微膨脹劑10%,采用商品砼混凝土。
為減少和控制大體積混凝土在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微觀裂縫發展為宏觀裂縫(寬度大于0.05mm),建議采用525#礦渣水泥摻入Ⅱ級磨絲粉煤灰(摻量控制在60kg/m3之內)用以降低水泥水化熱,改善混凝土可柔性。
1、混凝土的絕熱量最高濕升Tma*
假定在混凝土周圍沒有任何散熱條件,沒有任何熱損耗的情況下,水泥和水化合后生產反應熱,全部轉化為溫升后的最高溫度,也即絕熱最高溫升,可按下式計算:
式中:Tma*--最高絕熱濁升(℃)
W--每公斤水泥的水化熱(J/kg)
3d時W=314kJ/kg,7d時,W=354KJ/kg
Q--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水泥的用量(kg/m3)
取Q=400kg/m3
C--混凝土的比熱,一般可取0.96×103J/kg
r--混凝土的容重,取2400kg/m3
則3d時混凝土絕熱最高溫升T3d:
℃
7d時混凝土絕熱最高溫升T7d:
℃
在實際施工過程中,混凝土處于一級散熱狀態,Tma*應予調整,其調整系數取為0.85,則Tma*調整為:Tma*=61.5℃×0.8=52.3℃。
2、養護材料厚度計算
當混凝土平倉、抹平后,可在其表面覆蓋保溫、保溫材料,其厚度可按下列計算:
式中:δ-養護材料所需的厚度(mm)
λ-養護材料的導熱系數(W/m?k),
取草袋養護,則λ=0.14W/m?k;
λ1-混凝土的導熱系數(W/m?k),取2.3W/m?k
Tma*-混凝土的最高溫度(℃)
Ta=混凝土與養護材料接觸面處的溫度(℃),當內外溫差控制在25~30℃,則Ta=Tma*-(25~30℃)=27.3~22.3℃。
Tb-混凝土達到最高溫度時的大氣平均溫度(℃),取為Tb=10℃。
K-傳熱系數的修正值,取為1.3
H-結構物的厚度(m),取2.4m,則
由此計算可得,該底板頂面及裸露部分均須覆蓋草袋四層,厚度約8cm,且草袋上、下兩面間各鋪一層塑料薄膜澆水覆蓋,這樣將會保證滿足底板中心混凝土與表面溫差、底板表面與室外溫差Δ≤25℃的要求,并控制底板施工養護過程中溫度裂縫的發生和發展。
3、在施工組織管理上采取下列組織技術措施
⑴配備足夠的混凝土攪拌車和泵車,確保商品砼能一次連續澆搗完畢。
⑵現場設臨時指揮小組,加強現場調度、平衡,盡量減少商品砼的運輸時間和儲車場的等待時間。
⑶加快澆灌速度,不使混凝土產生冷縫,按斜面分層、薄層澆灌、循序推進,一次到頂的澆筑方法,減少混凝土的暴露面積,從而減少在外界氣溫下的熱量損失。
⑷砼振搗時震動棒需直上直下,快插慢拔,插點形式為行列式,插點距離600mm左右,上下層振搗搭接50-100mm,每點震搗時間20-30s。
⑸做好混凝土振搗過程中的泌水處理:由于大流動性的混凝土為一個大坡面,泌水沿坡面流到坑底,通過側模底部開孔將泌水排出基坑,澆筑砼時形成中間集水坑時,及時用水泵將泌水排除,這樣可以提高混凝土質量,減少表面裂縫。
⑹澆筑混凝土的收頭處理是減少表面收縮裂縫,控制底板面標高和平整度的重要措施,因此在混凝土澆搗至標高時,專門安排泥工用長括尺括平多出浮漿,初凝前用鐵筒來回滾壓2-3遍后,再用抹子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