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空區防滅火措施
一、開采技術措施
實踐證明,合理的開拓、開采方法對于防止煤炭自燃發火起著決定性作用,其具體要求是:
1、回采工作面的長度必須根據煤層的自然發火期確定。
2、開采中必須按回采設計中的時間提前完成回采工作。
3、回采工作結束后,采空區必須及時封閉,構筑永久性防火墻。永久性防火墻的管理應遵守以下規定:
1)每個防火墻附近必須設置柵欄、警標禁止人員入內,并懸掛說明牌;
2)定期測定和分析防火墻內的氣體成分和空氣溫度;
3)必須定期檢查防火墻外的空氣溫度、瓦斯濃度、防火墻內外的空氣壓差及防火墻墻體,發現封閉不嚴或有異常變化時,必須采取措施及時處理;
4)所有測定和結果必須記入防火記錄簿;
5)礦井作大風量調整時,應測定防火墻內的氣體和空氣溫度;
6)井下所有的防火墻都應編號,并在火區位置關系圖中注明。
4、開采單一煤層或煤層群的礦井,集中運輸大巷和總回風巷道應布置在巖層或無自燃傾向的煤層內,如果集中運輸大巷和總回風巷布置在煤層中,必須砌碹或錨噴;
5、開采有自燃傾向性的中、厚煤層時,在u型通風系統的條件下,采煤工作面必須采用后退式開采順序;
6、采區長度應根據采煤的速度和煤炭自燃發火期來確定;
7、在采區內,應保證最少的煤柱留設、最少的煤層破壞、最高的回采率、最快的采煤速度,同時不得任意留設設計外的煤柱和煤頂;
8、砌碹后的空隙和冒落處,必須用不燃性材料充填密實或無腐蝕性、無毒性的材料進行填充;
9、采煤工作面采到停采線時,必須采取措施使之冒落嚴實;
10、開采有自燃傾向性的煤層時,必須對采空區突出和冒落孔洞等空隙采用預防性灌漿或全部充填、噴灑阻化劑、注阻化水泥、注隋性氣體以及均壓技術等措施,防止自燃發火;
11、采區工作面回采結束后,必須盡快砌筑永久性封閉,最遲不得超過1.5年。
二、通風設施
防止煤炭自燃的通風措施,關鍵在于防止或減少漏風。煤炭自燃主要發生在通風不良、通風系統混亂或漏風嚴重的地區。因此嚴格執行《通風管理制度》,盡量減少漏風,對預防煤炭自燃發為有重要作用。其具體措施有:
1、增大漏風風阻,減少漏風;
2、選擇合理的通風系統,減少漏風;
3、正確選擇通風構筑物的位置,減少漏風;
4、堵塞通往采空區的地面裂縫和廢棄鉆孔,減少漏風;
5、利用調節風壓法,降低漏風風路兩端壓差,以減少漏風;
6、控制礦井的主要通風機負壓不致過高,防止漏風。
三、預防性灌漿措施
預防性灌漿措施就是將水、黃土、沙子、頁巖等按一定比例制成泥漿,用輸送管送入到可能發火的采空區。對灌漿材料要求是容易脫水、滲透性好,并且不含或極少含可燃物質。灌漿的方法有:隨采隨灌和采后封閉灌漿等。
四、阻化劑防火措施
阻化劑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惰性物質,有黃泥漿、頁巖漿、二氧化碳、氮氣、液氮和高位數機械空氣泡沫劑等。另一類是化學物質,有氯化鈣、氯化鎂、氯化鋅、石化乳和水玻璃等。這種方法就是將阻化劑注入到采空區,煤柱裂隙及其它易燃的地點,降低煤的氧化能力,阻止其氧化進程。
篇2:礦井防滅火管理制度及措施
一、總則
1、礦井開采的煤塵都屬于自然發火煤層。為了確保礦井安全生產,必須成立以企業法人為首的,礦長和工程師參加的防滅火管理機構,負責礦井防滅火工作。
2、井下火災的定義
1)明火,井下煤層自然發火或紅炭。因生產過程中進行特殊工作,如電焊、放炮引起著火等。
2)井下煤炭、矸石或其他可燃物出現灼熱,溫度超過70度的。
3)井下某區域內出現火、煙或風流中連續四次出現CO濃度達到或超過0.01%。
4)煙霧進入井下,影響采掘工作的。
5)導致瓦斯煤塵爆炸的電火,放炮及其他原因等。
6)井下發生自燃不能直接滅火而加以封閉的區域稱為火區。
3、井上下必須建立消防倉庫,并儲備足夠的消防器材和工具,地面消防倉庫應有鐵道與井下直通,消防倉庫的器材做到有消必補,保證足夠的材料和器具。
4、火災處理完畢后一星期內整理火區卡片并向煤管站和煤管局報告。
二、井下火災的預防
1、硐室必須設在進風流中,進出口處設置防火鐵門,并儲備一定數量的滅火器材和沙包沙袋。
2、井下設備不能超負荷運行,并定期檢修,低壓電網每條線都要按負荷大小裝設漏電、過流、短路等保險裝置,當電流增大發熱時能自動切斷電源。
3、井下進風流中需要電焊或噴燈時,必須寫出安全措施,報煤管站或煤炭局批準后方可施工。
4、預防摩擦產生火花,如溜煤筒、提升絞車、回柱絞車等機械設備,都必須設安全防護設施或灑水裝置,防止摩擦火花引燃瓦斯煤塵。
5、放炮施工的采掘工作面必須嚴格執行規程規定,嚴禁糊炮、挑桿炮,嚴禁用炮崩落卡在溜煤眼中的大塊煤矸,炮眼必須使用水炮泥、黃泥封堵,嚴禁使用粉煤或易燃物代替炮泥,炮眼的封泥量嚴格遵守《煤礦安全規程》規定。
三、煤層自然發火的預防:
1、礦井必須對已開采的煤層進行煤炭自然發火傾向性鑒定,并嚴格按照煤炭自然傾向性分類、管理和編制措施。
2、開采自然發火煤層時,應選擇丟煤少、坑木消耗低、回采速度快、采掘切割工程量少、巷道與采空區的密閉性好等原則進行巷道布置和合理的采煤方法。
3、開采自然發火的煤層必須后退工開采,在發火期風留隔離煤柱,在隔離煤柱間設置防火門套,防火門套必須用不燃性材料建筑,并在煤層發火期內采完。
4、采區隔離煤柱在巷道設計上應力求上下階段沿傾斜方向一致,在采煤過程中嚴禁超采、偷采破壞防火煤柱。
5、沿空留巷回采工作面回采結束的上段聯絡巷道必須隨采隨封,一般應在15天內封閉結束,長壁采煤工作面回采結束后如果回收困難時,不能在規定時間完成封閉,必須報告并說明幫因。
6、同一水平同一煤層在火區附近開采時,必須沿走向留20-40米的保護隔離煤柱,靠近火區邊緣和通向火區的巷道必須注漿或筑2米以上距離的黃土隔離墻,并配合其他防火措施才能在采區外回采。
7、在火區下方開采時,沿傾斜留足10-20米的隔離煤柱(當煤層傾角變化大于45度為25米)并編制回采措施報煤管站和煤炭局批準后,才進行回采。
8、開采自然發火煤層巷道掘進時嚴禁用茅草、樹枝背幫背頂,必須用竹笆或搪材背幫背頂。
9、地面的小煤窯開采情況在開采前必須調查清楚,對開采深度較大的小煤窯必須設置磚石密閉,黃土填實或注漿。
10、采區內通風設施(如風門、密閉)應設置在圍巖堅固、
地壓穩定的地點,并保證嚴密不漏風。
12、在布置新水平和下部采煤工作面時嚴禁利用遺留風眼作為回風巷。
13、煤層巷道掘進巷道過程中因發生冒頂或突出,棚梁上的浮煤應采取注漿或注石灰水等措施,防止煤炭自燃。
14、上段采空區嚴禁兼作下段回采工作面的排瓦斯巷,若因瓦斯大,無法解決,非利用不可時,由礦工程師寫出措施報煤管站批準后方可實施。
15、回采工作面出現CO,有發火征兆時,可以采用均壓通風,調節風壓等措施,但必須寫出措施報煤管局批準實施,并做好調壓后觀察工作,包括調壓后的風量、風壓、漏風、氣樣分析等。
16、礦井在編制采掘作業計劃的同時,應根據生產采掘作業地點編制防滅火工作計劃。
四、井下火災處理
1、井下從業人員當發現井下著火,有權迅速報告礦業主及礦長,業主和礦長應積極組織有關人員根據著火性質和地點進行處理。
2、礦井火災處理工作應由礦長、工程師擔任總指揮,參加處理火災的人員應服從指揮,任何人不得干預火區的處理工作。
3、處理火災過程中應指派專人負責檢測火區氣體成分和井下風流的變化狀態,并定時定點地觀測結果及時報告礦井滅火指揮中心和井下滅火總指揮。
4、井下電氣設備著火應首先切斷電源,在未切斷前,只準使用不導電的滅火器材,如干粉滅火器、四氧化碳滅火器等進行滅火,嚴禁用水直接滅火。
5、井下火災處理時,工作地點的空氣中各種氣體成分符合煤礦安全規程規定和沼氣在2%以下時,非救護隊人員可在進風側處理或直接滅火。
6、火災在處理過程中嚴禁改變通風系統、風量或風流方向,只能在可能情況下采取降壓措施,但必須監視火區氣體的變化情況,當瓦斯超過2%時必須解除通風設施,恢復正常通風。
7、井下火災不能采取直接滅火時,應采取封閉方法,封閉火區時,用不燃材料砌筑密閉。
8、封閉火區時,應先封閉火區相關連的供風系統,簡化火區系統,然后再由救護隊同時封閉火區進回風巷的密閉,并迅速撤離災區。
9、火區封閉的全過程,必須有救護隊待急,救護隊施工時,必須一個小隊工作,一個井下待急,一個在地面待令(共計三個小隊)。
五、火區防爆
1、在搶救火災處理中,嚴防沼氣積聚,要采取措施防止風流變化、倒轉,嚴格控制沼氣濃度確保滅火人員安全。
2、盡量減少火區內的人員,參與運料人員,在運完后迅速離開,煤礦要指定專人負責清點人數并向火區指揮領導小組報告。
3、當火勢較大,用水直接滅火時,先從火源周圍慢慢向火源中心供水,切不可用水直接向火源中心滅火,以免引起火災氣體、瓦斯和水分解氫氣爆炸。
4、火區封閉后,24小時以內禁止人員進入災區工作或檢查,只有在24小時后,由救護隊人員沿進風側至回風側依次對火葬區封閉進行檢查,48小時后在確認安全的情況下,制定恢復工作的計劃。
5、火區有爆炸危險時,必須先采取防爆打電話,預先在火區的進回風巷中設立隔爆墻,隔爆墻的長度不小于4米,24小時視火區穩定后,方能設置永久密閉或采取先封進風,后封回風的方法,減少火區的爆炸危險。
6、永久設施的施工必須由救護隊進行,永久設施必須安裝取樣管、注漿管、放水管和反水池,取樣管和注漿管安在密閉的中上部,其余安裝在密閉下部。
六、火區的管理、啟封和注銷
1、每形成一個火區,都要建立火區管理卡片,繪制火區關系圖,由礦井通風部門永久保存,此卡片建立在火區后10天內報煤管局、煤管站。
2、火區封閉,防火領導小組制定火區密閉觀測,注漿等積極措施繼續滅火工作,并作好處理和觀測記錄。
3、井下永久性火區密閉的管理必須符合下列規定:
1)凡屬火區永久性密閉前都必須設置柵欄,提示警標,禁止人員入內的警示牌。
2)發現密閉質量不好,閉溫升高,必須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4、封閉的火區必須經常取樣化驗分析,掌握火區變化規律和發展趨勢。
5、火區的啟封條件:
1)火區內的CO絕跡或穩定在0.001%以下。
2)氧氣在5%以下。
3)二氧化碳在大量增加。
4)火區內氣溫低于30度或水溫低于25度。
6、火區啟封前,應在啟封的密閉外側設置嚴密的鎖封風門,由救護隊員在保持封閉渠完好的狀態下,進行啟封和偵察火區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瓦斯、氧氣的含量情況以及巷道的完整情況。
7、鎖封風門內應備足重新封閉的材料,如果發現火區內有異常變化和復燃現象時應立即重新封閉火區。
8、啟封火區的工作由救護隊佩帶呼吸器在鎖封風門內進行,先將回風巷的密閉打開一個小口,進入火區偵察,其余人員應撤離火區。
9、救護隊員進入火區檢查后,確無問題時,打開封閉風門,讓火區氣體在主扇負壓作用下進行排放,待1小時后,再由救護隊員進入火區檢查情況,確認無問題時,由指揮小組決定開啟火區進風巷密閉。
10、恢復正常通風后的火區,觀察三天,三天內都要對火區的氣體進行取樣分析,火區無復燃跡象后才能恢復火區內的修整和采掘工作,但要采取快采快封的措施。
11、火區面積較大,封閉后火區穩定,要采取措施進行鎖封,按啟封密閉的方法,由救護隊進行鎖封。
12、火區經處理以后,通過取樣分析,判斷火區火的熄滅,并符合熄滅條件時,可寫出火區注銷報告,報煤管站、局核準。未寫出火區注銷報告的火區,都應該按照火區進行管理,啟封后采完的火區,又無復燃即為自然注銷
篇3:電纜油區防火措施滅火規則
一、一般防火措施
1.按國家、國網公司頒發、制定的有關安全生產的規程、制度執行,并加強設備的運行維護、檢修管理和工作人員培訓。
2.新建、擴建和改建工程或項目的設計、施工應符合國家和國網公司有關消防規定的要求,并經調試驗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產。對不符合有關消防規定的應采取臨時防火措施并限期整改。
3.所內的道路應保持暢通。
4.建筑物、構筑物的耐火等級、防火間距和安全出口等應符合現行的《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的規定和要求。
5.電氣設備場所按規定配置消防設施。現場消防設施不得移作他用。現場消防設施周圍不得堆放雜物和其他設備,消防用砂應保持充足和干燥。消防砂箱、消防桶和消防鏟、斧把上應涂紅色。
6.防火重點部位應設置滅火器,并使其符合有關技術規定。
7.防火重點部位禁止吸煙,并應有明顯標志,其它生產現場不準流動吸煙,吸煙應有指定地點。
8.工作間斷或結束時應清理和檢查現場,消除火險隱患。
現場需使用電爐,必須經上級主管部門批準,并加強管理。
9.充油設備不應滲、漏油。
10.排水溝、電纜溝等溝坑內不應有積油。
11.生產現場嚴禁存放易燃易爆物品。生產現場嚴禁存放超過規定數量的工作用油。生產現場需使用的油類應盛放在金屬密閉的容器內,并存放在可關閉的金屬柜、箱內。
12.不宜用汽油洗刷機件和設備。不宜用汽油、煤油洗手。
13.各類廢油應倒入指定的容器內,嚴禁隨意傾倒。
14.生產現場應備有帶蓋的鐵箱,以便放置擦試材料,用過的擦試材料應另放在廢棉紗箱內并定期清除。嚴禁亂扔擦試材料。
15.臨時建筑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并經單位安監部和當地公安消防部門同意。
二、一般滅火規則
1.生產場所的所有電話機旁懸掛火警電話號碼。
發現火災,必須立即撲救并通知消防隊和有關部門領導。
火災報警要點:
①火災地點;②火勢情況;③燃燒物和大致數量;④報警人姓名及電話號碼。
2.電氣設備發生火災時應首先報告當值值長和有關調度,并立即將有關設備的電源切斷,采取緊急隔停措施。
電氣設備滅火時,僅準許在熟悉該設備帶電部分人員的指揮或帶領下進行滅火。
3.參加滅火的人員在滅火時應防止被火燒傷或被燃燒物所產生的氣體引起中毒、窒息以及防止引起爆炸。電氣設備滅火時還應防止觸電。
4.消防隊來到火災現場前,臨時滅火指揮人員由下列人員擔任:
①運行設備火災時由當值班長擔任。
②其他設備火災時由現場負責人擔任。
臨時滅火指揮人應戴有明顯標志。
5.局領導、防火責任人、生產部、安監部負責人在接到火災報警后,必須立即奔赴火災現場組織滅火并做好火場的保衛工作。
6.消防隊到達火場時,臨時滅火指揮人應立即與消防隊負責人取得聯系并交待失火設備現狀和運行設備狀況,然后協助消防隊負責人指揮滅火。
7.電氣設備火災撲滅后必須保持火災現場。
8.對帶電設備應使用干式滅火器、二氧化碳滅火器滅火,不得使用泡沫滅火器滅火。對注油設備應使用干燥的砂子滅火。
三、電氣部分的防火措施和滅火規則
(一)、電力變壓器、消弧線圈和互感器
1.電力變壓器、消弧線圈和互感器發生火災時,要首先將有關設備的電源斷開,然后用干式滅火器或干燥的砂子滅火。
2.主變儲油池內應鋪設卵石,其厚度不應小于250mm,卵石粒徑應為50-80mm。
3.應定期檢查和清理儲油池卵石層,以不被淤泥、積土所堵塞。
(二)、電纜
1.電纜防火工作必須貫徹設計、基建施工和生產運行的全過程管理,從各個方面采取綜合措施,杜絕電纜著火、蔓延事故。
2.新建、擴建工程中的電纜選擇與敷設應按《火力發電廠與變電所設計規范》(GB50229-1996)有關要求進行設計。必須嚴格按照設計要求完成各項電纜防火措施,并與主體工程同時投產。
3.嚴格按照正確的設計圖冊施工,做到布線整齊,各類電纜按規定分層布置,電纜的彎曲半徑應符合要求,避免任意交叉。
4.控制室、高壓室等通往電纜溝的所有電纜孔洞和盤面之間的縫隙(含電纜穿墻套管與電纜之間縫隙)必須采用合格的不燃或阻燃材料封堵。靠近充油設備的電纜溝,應設有防火延燃措施,蓋板應封堵。
5.擴建工程敷設電纜時,產生的電纜孔洞和損傷的阻火墻,應及時恢復封堵。
6.電纜溝內應保持整潔,不得堆放雜物,電纜溝洞嚴禁積油、積水。在電纜溝進行動火作業應辦理動火工作票,并有可靠的防火措施。
7.撲滅電纜火災時應戴絕緣手套,并穿絕緣靴。
(三)其他電氣設備
1.油斷路器火災時,嚴禁直接切斷起火斷路器電源,應切斷其兩側前后一級的斷路器電源,然后進行滅火。
首先采用干粉滅火器、二氧化碳滅火器進行撲救,不得已時可以用泡沫滅火器撲救。
2.斷路器內部燃燒爆炸使油四濺,擴大燃燒面積時,除用滅火器滅火外,可用干砂撲滅地面上的燃油,用水或泡沫滅火器撲滅建筑物上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