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射線之安全培訓教案

射線之安全培訓教案

2024-07-13 閱讀 6394

這是一份普遍應用在射線類的安全知識內容,在平時的時候我們大家可以應用他來對從事射線作業員工進行相關的培訓,以下內容是否可以做為參考。

電離輻射對人體的危害是由于超過允許劑量的放射線作用于肌體而發生的。放射危害分為體外危害和體內危害。體外危害是由于放射線從體外穿入肌體而造成的傷害,*射線、γ射線和中子都能造成體外傷害。體內危害是由于吞食、吸入或接觸放射性物質,使其直接進入人體而造成的。

在放射性物質中,低能量的β粒子和穿透力很弱的α粒子由于能被皮膚阻止,不造成嚴重的體外傷害,但電離本領很大的α粒子侵入人體后,將導致嚴重傷害。

電離輻射對人體的細胞組織的傷害作用,主要是阻礙和傷害細胞活動機能及導致細胞死亡。電離輻射對人體傷害程度與照射劑量有關,劑量越大,傷害越重。但不同的個體或不同的器官,具有對放射性敏感性的差異,這種個體差異,通常在受到2.58×10-2c/kg以下的照射時表現明顯,大部分人員可發生輕度放射病,個別無反應,而少數可表現為中度損傷。對于敏感性大的器官,如眼睛、肝、脾、淋巴細胞、骨髓等,甚至在皮膚沒有受傷害的情況下,也可能使其造成嚴重損傷。

人體長期反復受到允許劑量照射也能使人體細胞改變機能,發生白細胞過多、眼球晶體混濁、皮膚干燥、毛發脫落和內分泌失調等。

較高劑量能造成出血、貧血和白血球減少、胃腸道潰瘍、皮膚壞死和潰瘍。

在極高劑量的放射線作用下,能夠造成三種類型的放射傷害。

第一種是對中樞神經和大腦系統造成的傷害。主要表現為虛弱、倦怠、嗜睡、昏迷、震顫、痙攣,可在2天內死亡。

第二種傷害是胃腸傷害。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瀉、虛弱和虛脫,癥狀消失后可能出現急性昏迷,通常在2周內死亡。

第三種是造血系統的傷害。惡心、嘔吐、腹瀉,但很快好轉,約2~3周之后,出現脫發、經常性流鼻血,再出現腹瀉,而造成極度憔悴,通常在2~6周后死亡。

1通常人們受到輻射的放射源

人類生活在一個受天然輻射的環境之中,一些來自地球之外的宇宙射線和地球環境本身的天然放射性因素,它們通過空氣、飲水及復雜的食物鏈等多種途經進入人體或者以外輻射的方式,危害人類的健康。

2自然本底照射

人體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即使不從事放射性作業,也不能完全避免放射性輻射,自然本底照射的來源主要有:(1)宇宙射線。每人每年約接受9.03×10-6c/kg;(2)大地放射性物質的射線。每人每年約接受2.58×10-5c/kg;(3)人體內放射性物質。如c14,n16,p32,h3等的射線,每人每年約接受9.03×10-6c/kg。以上三個方面就是自然本底照射的基本組成,總劑量約為每人每年4.39×10-5c/kg。

3最大允許劑量

國際規定的最大允許劑量的標準是:在人的一生中,即使長期地受這種劑量的照射,也不會發生任何可覺察的傷害。我國1974年頒發的《輻射防護規定》中,內、外照射的最大允許劑量見表1。

表1內外照射的最大允許劑量單位:sv/a

受照射的部位職業放射性工作人員年最大允許劑量當量①放射性工作場所相鄰及附近地區工作人員和居民的年限允許劑量②分類器官名稱第一類全身、性腺、紅骨髓、眼晶體5.0×10-25.0×10-3第二類皮膚、骨、甲狀腺0.303.0×10-2第三類手、前臂、踝骨0.757.5×10-2第四類其它器官0.151.5×10-2注:①表內所列數值均指內、外照射的總劑量當量,不包括自然本底照射和醫療照射。

②16歲以下人員甲狀腺的限制劑量當量為1.5×10-2sv/a。

由于人體組織在受到射線照射時,能發生電離,當照射劑量低于一定數值時,射線對人體沒有傷害,如果人體受到射線的過量照射,便可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傷。所以,對射線防護的基本原則是避免放射性物質或射線污染環境和侵入人體,采取多種措施,減少人體接受來自內外照射的劑量。防止電離輻射對人體危害的基本措施是:縮短接觸時間,增大距離、進行屏護、遙控、機械化操作及個人防護等,以避免放射性物質污染環境和侵入人體,減少對人體的照射劑量。對從事放射性作業或可能有放射性污染物存在的場所,作業人員要進行系統的有關安全防護知識的教育與訓練,建立健全衛生防護制度和損傷規程、設置危險信號、色標和報警設施等。具體防護方法如下:

1縮短受照時間

即時間防護。從事接觸放射線工作時,人體受到外照射的累積劑量同暴露時間成正比,也就是受照射的時間超長,接受的累積劑量越大。為了減少工作人員受照射的劑量,應縮短工作時間,禁止在輻射場所作不必要的停留,工作需要接近放射源,工作完畢就立即離開,在劑量較大的情況下工作,防護條件差的情況下,為減少受照射時間,可采取分批輪流操作的辦法,以免長時間受照射而超過允許劑量。

2遠離放射源

即距離防護。放射性物質的輻射強度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即:i1/i2=d22/d12

式中:i1——距放射源距離為d1時的輻射強度,bq;

i2——距放射源距離為d2時的輻射強度,bq。

它表示工作人員所受的劑量率(單位時間內所接受的劑量)與距離平方成反比。

如1.0×107bq的鈷源在距其10cm處,所產生的γ射線劑量率同1.0×105bq的鈷源,在距其1m處的劑量相等。因此,采取加大操作距離、實行搖控的辦法可以達到防護的目的。

屏蔽防護

即對人體或放射源采取屏蔽措施從而把射線與人體隔開。在從事放射性作業、處理放射源及儲存放射性物質的場所,采取屏蔽的方法是減少或消除放射危害的重要措施,屏蔽的材質和形式通常根據放射線的性質和強度決定。

屏蔽γ射線常用鉛、鐵、水泥、磚、石等;屏蔽β射線常用有機玻璃、鋁板等。防護射線的屏蔽物厚度可以通過理論計算得到,同時可以采用儀表測定屏蔽后的安全范圍。理論計算可參照《化工安全技術》(注:化學工業出版社1984年北京第一版)第378~381頁提供的算式和計算表及其它相關資料獲得。目前該廠的理論計算和實測任務由廠職業病防治科承擔。

目前,通常采用*射線或γ射線對焊縫進行無損檢驗,有的新、改、擴裝置基于場地所限,穿插于運轉生產裝置內部或鄰近于運轉裝置生產裝置的周邊,因此,射線探傷波及范圍的人員健康防護工作往往顯得復雜多變。

篇2:射線作業安全管理規定范本

1、目的

加強射線作業管理,完善公司管理制度,規范施工操作行為。

2、范圍

公司施工所涉及的射線作業。

3、職責

3.1安全管理科、項目部負責組織實施。

3.2各部門配合執行。

4、實施

4.1作業人員必須經過專業技術、安全技術、防火知識的培訓,考試合格,持證才能操作作業。

4.2在操作前,必須將電焊機放置在陰涼的高處,下部應墊板高20cm,并須有防雨設施,作業人員必須穿戴白色工作服、工作帽,穿絕緣鞋、手套、面罩等。

4.3焊接前,必須采用蒸汽清洗,再用蘇達水或酸洗干凈,必要時應留足夠的通風孔或增排風設備,方可操作。

4.4嚴禁焊接裝有油類、易燃、易爆及有壓力的設備。

4.5進行技術復雜的高處作業和帶有危險性的構件焊接,必須制定安全措施,并經交底后方可作業。

4.6操作前,應先清除現場和高處作業下方的易燃、易爆物品,如遇特殊情況必須采取有效的隔離措施;離開作業現場前,應切斷電源,鎖好開關箱,并須檢查周圍無余水,確認安全可靠后,方準離開。

5、如違反規定項目部,公司停止撥付工程款,終止工程決算,并予以相關處罰。

篇3:放射線工程項目安全標志管理制度

1、施工現場安全標志用以表達特定的安全信息,對提醒人們注意不安全的因素,防止事故的發生起到保障安全的作用。

2、施工現場在有必要提醒人們注意安全的場所、醒目地方,必須設置安全標志牌。

3、項目部選購和制作的安全標志牌,必須符合GB2893-82《安全色》,GB2894-1996《安全標志》,GB16179-1996《安全標志使用導則》的規定。

4、標志牌設置的高度,應盡量與人眼的視線高度相一致。標志牌的平面與視線夾角應接近90度角,觀察者位于最大觀察距離時,最大夾角不低于75度。

5、標志牌不應放在門、窗、架等可移動的物體上,以免這些物體位置移動后,看不見安全標志。標志牌前不得放置妨礙認讀的障礙物。

6、現場安全標志的布置要先設計,后布置。項目技術負責人要根據現場的實際設計好具有針對性、合理的安全標志平面布置圖,現場依此進行布置。

7、施工現場安全標志,不得隨意挪動,確需挪動時,須經原設計人批準,并備案。

8、標志牌每月至少檢查一次,如發現有破損、變形、褪色等不符合要求時應及時修整或更換。

9、項目部要派專人管理現場的標志牌,對損壞和偷竊標志牌者要嚴肅查處。

10、工程竣工后,項目部要統一收集、保管標志牌,以備后續工程施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