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防雷安全隱患排查治理方案

防雷安全隱患排查治理方案

2024-07-13 閱讀 7190

為了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開展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國辦發明電[2008]5號)文件精神,根據河南省人民政府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關于印發省氣象局〈河南省防雷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豫安委辦〔2008〕23號)和《鄭州市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治理具體實施方案》(鄭安委〔2008〕7號)文件精神,現制定鄭州市防雷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標

通過全面排查各地、各行業領域防雷事故隱患,狠抓隱患整改工作,進一步完善防雷安全生產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的落實,建立健全隱患排查治理的長效機制,強化防雷安全生產基礎,提高科學管理水平,爭取用1-2年時間,努力實現防雷安全工作的經常化、制度化和科學化,達到地方各級、各行業及全社會防雷安全意識明顯提高。

二、組織機構

成立鄭州市防雷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工作領導小組:

組?長:林?勇(鄭州市氣象局局長)

副組長:朱永紅(市安全監管局副局長)

王建玲(市氣象局副局長)

成?員:吳德義(市氣象局政策法規處處長)

牛軍虎(市安全監管局綜合處處長)

苗連杰(鄭州市防雷中心主任)

李武強(鄭州市防雷檢測所所長)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市氣象局,吳德義兼任辦公室主任。

三、排查治理范圍及內容

(一)排查治理范圍。各地、各行業涉及防雷安全的單位。要突出以下重點:

1.易燃易爆場所(包括煙花爆竹、液化氣、石油及危險品生產、儲存、銷售場所);

2.重要公共設施(包括:計算機設備和網絡系統、通信、廣播電視、交通運輸、醫療衛生、金融證券等公共服務的主要設施);

3.公共聚集場所(包括:學校、醫院、車站、機場、旅游景區、賓館飯店、娛樂場所等);

4.高層建筑和國家重點建設項目;

5.近年來發生較大以上雷災事故的單位以及國家規范要求的單位。

(二)排查治理內容:

1.防雷安全組織管理機構的建立情況;

2.防雷安全生產法律法規、規章制度、規程標準的貫徹執行情況;

3.地方政府及各單位防雷安全目標及生產責任制建立情況;

4.防雷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5.防雷專業規劃和計劃建設情況。特別是重點行業、中小學校、農村及弱勢群體的規劃和計劃;

6.現有防雷設施運行情況;

7.雷擊事故報告、處理及對有關責任人的責任追究情況;

8.防雷安全知識教育培訓情況。重點是有關行業、企業、中小學、農村、安全管理人員的教育培訓情況;

9.雷電災害預測、預報及預警信息發布情況;

10.應急預案建立情況;

11.新建、改建、擴建工程項目的防雷工程設計審核、竣工驗收情況。

四、責任分工及排查治理方式

(一)職責分工。實行“條塊結合,政府領導、主管部門協調、各方配合”的工作機制。各級政府統一領導本行政區域內防雷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工作,縣(市、區)政府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負責組織協調和督查落實工作,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實施排查治理工作,各部門積極配合實施部門落實工作方案。

(二)排查治理方式。做到四個結合:

1.堅持把隱患排查治理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對于在隱患排查治理過程中發現的問題,要及時進行整改,把防雷安全隱患解決在萌芽狀態。

2.堅持與監管監察執法結合起來。嚴格防雷安全生產許可。加大執法力度,對于阻擾隱患排查工作的單位和個人,堅決予以執法。

3.堅持與加強防雷安全管理結合起來。在隱患排查過程中,要進一步宣傳防雷法律法規,加大投入,推進防雷技術服務,努力提高防雷安全覆蓋面,夯實防雷安全管理基礎。

4.堅持與加強應急管理結合起來。建立健全應急管理制度,災情上報制度、事故應急救援體系等。嚴防雷擊事故發生。

五、時間安排

(一)第一階段(5-8月)集中排查治理階段。各級政府、各行業、各單位要制定工作方案,并對所轄地區或范圍進行全面排查,建立排查情況數據庫。針對雷電頻發時期特點,各單位要積極開展治理工作。務求做到不留死角,萬無一失。對于存在隱患的單位要積極主動地整改。凡無故不進行整改的單位,各縣(市、區)防雷主管部門要在及時向同級安全生產監督部門通報的同時,對不進行整改的單位依法處理。

(三)第二階段(9-10月)總結及回頭治理階段。各縣(市、區)防雷安全主管部門要會同安全生產監督部門,對前兩個階段工作進行認真總結,及時表揚好的單位,對于當地不能及時解決的問題要及時向上一級主管部門報告,及時協調解決。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對防雷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組織領導,各級防雷安全主管部門,建立和落實隱患排查治理責任制,特別要全面落實后各級政府行政首長和企業法定代表人負責制,健全工作機制,明確職責分工,周密部署,精心組織,全力抓好此項工作。

(二)重點突出,全面排查治理防雷安全各類隱患。各級防雷安全主管部門要按照防雷安全隱患排查治理范圍和內容要突出重點,全面排查。抓好汛期、奧運會期間及第四季度等重點時段,力爭做到排查不留死角,整改不留后患。

(三)強化監督檢查,確保取得實效。各縣(市、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和氣象主管機構要切實加強對防雷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監督檢查,安全生產監督部門要進一步完善工作方案和相關制度措施,規范監督檢查的方法和程序,采取不同形式,深入基層和第一線,要建立重大隱患公告公示、掛牌督辦、跟蹤治理和逐項整改銷號制度,強化行政執法,對不具備安全條件的,要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規定進行整改。對因隱患排查治理跟蹤不力而引起事故的,要依法查處,嚴肅追究責任。

(四)加強防雷法律法規以及防雷知識的輿論宣傳。各級氣象主管機構要利用此次契機,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加大防雷法律法規以及防雷知識的宣傳力度。進一步增強做好防雷安全隱患排查工作的主動性和自覺性。特別是農村偏遠地區,更要加強防雷知識的宣傳及普及,消除迷信思想。

(五)標本兼治,建立防雷安全工作長效機制。各級氣象主管機構要以此次防雷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工作為契機,進一步加強與安全生產監督部門的合作,建立防雷安全工作的長效機制,建立健全隱患排查治理分級管理和重大危險源分級監控制度,實現對隱患登記、整改、銷號的全過程管理。

(六)認真負責,切實加強防雷隱患排查治理信息報送工作。各級政府、安全生產監督部門和各級氣象主管機構要健全信息統計報送工作制度,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在組織、指導、督促生產單位做好隱患自查自改和搞好自身工作的同時,及時了解和掌握隱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進展情況,總結推廣先進經驗,發現和解決存在問題,將本地、本單位隱患排查治理工作情況進行統計和匯總,及時上報防雷安全隱患排查治理領導小組。

(聯系人:吳德義?電話:鄭州市氣象局)

篇2:煤礦綜掘工區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制度

根據上級有關雙基建設一系列指示精神,結合本隊現場實際情況,為有效的預防安全事故,減少災害的發生,特制定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制度。

1、每一周的禮拜天下午為匯總時間,屆時由區隊管理人員對施工現場進行分析,提出現場存在的隱患,找出問題,禮拜一隱患排查會匯報。

2、對提出的安全隱患,本著及時發現,及時處理的原則,決不能馬虎大意。本單位解決不了的及時匯報上一級管理部門,協同解決。

3、對發現的隱患,發現一次處理不及時的,罰責任人30元;

4、為有效處理隱患,本著誰安排、誰檢查的原則,做到心中有數,提高工作效率。

5、對礦上有關部門及安監員檢查出的隱患,值班人員必須及時做好記錄,定出切實可行的處理方法,防止隱患擴大,造成事故,否則出現一次扣20元;

6、對本隊職工提出的安全生產合理化建議,要積極采納,及時處理,減少事故。

7、發現的隱患問題已安排專人處理而未處理的,必須分析原因,并罰責任人50元,造成事故的,從嚴處理;

8、對施工現場配備一名兼職隱患排查人,由當班班長兼任,對現場的隱患匯報區隊值班,及時處理解決;

9、本制度自規定之日起執行。

綜掘一隊

2004.3.12

篇3:專業防治水隱患排查制度

為進一步加強煤礦防治水工作,促進煤礦安全生產形勢進一步穩定好轉,現特制定我礦專項水害隱患排查治理制度:

一、認真落實水害防治責任

增強煤礦水害防治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將水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明確水害防治工作職責。各相關科室、部門要針對安全生產專項行動中查出的煤礦水害隱患召開一次專題會議,分析情況,提出措施,對重大水患立即整治除險。

總工程師(技術負責人)要承擔起煤礦水害防治工作的技術責任。要加強煤礦防治水工作,配備水文地質技術人員,設立專門的煤礦防治水機構、建立健全水害預測預報制度、水害隱患排查治理制度、水害防治技術管理制度、配備齊全的探放水設備和專業隊伍等,不斷促進礦井防治水工作制度化、規范化。

二、加強煤礦防治水基礎工作

礦井要按照“預測預報,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則,認真開展防治水工作。采用適合本礦井的物探、鉆探、化探等先進適用技術,查明礦井或采區水文地質情況;定期收集、調查核對本礦及相鄰煤礦的廢棄老窯情況,編制《礦井綜合水文地質圖》等基礎圖紙和資料,準確掌握礦井水患危險的情況,對礦井生產區域的地質構造情況、水害類型等進行預測預報,提出預防和處理水害的針對性措施。

三、加大重大水患排查治理力度

要認真排查治理礦井及其周邊受威脅的水害隱患,特別是安全生產專項行動中發現的重大水害隱患,要分類定級,建立檔案,按規定向地方政府相關部門報告;同時要制定專門治理計劃,做到人員責任、整改措施、整改資金、整改期限、應急預案五落實。嚴禁超層越界等違法非法開采,嚴禁采掘防隔水煤柱。凡存在嚴重水患而未采取有效措施的,要立即停止生產,排除隱患。

四、認真落實防治水措施

要認真落實“防、堵、疏、排、截”五項綜合治理措施。礦井開拓巷道過導水斷層、裂隙(帶)、陷落柱等構造地帶時,必須探水前進。礦井如受底板承壓水威脅時,要進行疏水降壓,保證安全開采;無法保證安全開采時,必須進行底板加固注漿。水體下采煤必須按設計進行試采,確保安全。

礦井受老空水威脅時,要分析查明老窯的空間位置、積水量和水壓,確定探水警戒線,并準確填繪在采掘工程平面圖上,編制探放水措施,堅持先探后掘;探放水要由專業人員使用專用探放水鉆機進行施工,保證探放水鉆孔的超前距離,探放水鉆孔必須打中老空水體,并要監視放水全過程,直到老空水放完為止;探放水時,要撤出探放水點位置以下受水害威脅區域的所有人員,發現有突水預兆時,必須立即撤出所有受威脅區域的人員,并采取有效措施,水患消除后方可繼續施工。

五、加強煤礦職工安全培訓和教育

礦井要結合典型水害案例分析,加強對職工水害防治知識的培訓和教育,提高安全生產技能和綜合素質。制定并不斷完善《礦井水害應急預案》,加強應急預案的演練,使職工掌握逃生的路線。特別是要讓職工牢記:當發現井下有突水征兆時,必須停止作業,立即撤到安全地點,并及時報告調度室。煤礦安全管理人員及相關崗位必須經培訓持證上崗。

六、建立完善水害應急救援預案

礦井相關科室、單位要制訂完善水害應急預案,建立健全區域搶險排水基地建設和運行機制,增置排水設備,定期對設備進行檢修,保證設備完好,以提高搶險救災能力和效果。要儲備足夠的搶險物資和設備,確保搶險救災時能夠及時到位并發揮作用。

礦井發生透水后,要立即啟動《礦井水害應急預案》,并按規定及時上報有關部門,積極開展救援工作。

七、進一步加大水害防治的監管監察力度

煤礦安全監管部門要認真履行對煤礦水害的日常監管職責,加強對轄區內煤礦的監督檢查力度。礦井必須配備地質或水文地質專業技術人員,配備探放水設備和隊伍,制定落實防治水措施,開展水害隱患排查治理、制定礦井水害應急預案。對存在重大隱患的,對發生水害事故的礦井,要認真吸取事故教訓,舉一反三,進一步落實防范措施。

八、加強礦井水害預防的有關措施。

1、加強礦井排水系統的管理,確保礦井排水系統暢通,排水設備運行可靠。必須杜絕由于排水系統故障造成采空區積水無法排出而導致礦井水災的情況。

2、每年在洪水季節來臨前進行一次中央水泵房水泵并聯運行試驗,在礦井水量突然增大時具備較強的排放能力,以延緩礦井水災,為災變時人員安全撤離提供盡可能多的時間。

3、加強對周邊小煤礦的監測,取得準確的資料,為礦井后期開采的礦井水防治提供依據。

4、加強對礦井周邊及井田范圍內已經關閉的老窯采空區的提防。在接近時必須制訂專門的措施在掘進工作面提前進行探放水。情況不明時,嚴禁采掘作業。

5、在本礦井掘進巷道貫穿相鄰采空區時,必須制訂專門的探放水措施,或在貫穿措施內編制專門的探放水內容。

6、采掘工作面過鉆孔時,必須進行探放,在采掘工作面揭露出鉆孔后必須及時進行封堵。

7、每年汛期前的地面“三防”檢查,對礦井井筒井口周圍地表的穩固情況、井口附近防洪溝渠的設置及其是否暢通等均要作系統的檢查,對查出的問題及時進行整改,杜絕地表水形成的礦井災害。

8、對井下職工進行礦井水災避災技術培訓,使每一個職工都知道本工作地點的避災路線,以及本區域或礦井受水災后自己的行動要求。

9、對掘進工進行探放水技術培訓,提高對老窯水危害的認識,在接近老窯采空區和本礦井采空區時提高警覺,遇到異常情況(煤、巖松軟、濕潤,或鉆孔內有水滲出)不能慌亂,必須立即停止作業,將鉆桿固定在孔內,將人員撤退到大巷內,向調度室匯報并聽從調度室安排。如果水沿鉆孔潰出,無法控制,則立即啟動救災程序,按發生礦井水災處理。

10、工程技術人員必須提高警惕,在預計可能出現礦井水害的區域,必須認真調查研究,及時制訂可靠的技術措施,確保礦井安全生產。

11、礦井防治水領導組要定期牽頭組織有關科室、部門參加礦井防洪設施的檢查,檢查資料報礦有關領導和部門,查出的問題和隱患要限期整改。

12、年雨季前對各水泵房水倉進行一次全面清掏,確保水倉有足夠的儲水容積。

13、水泵房的供電線路、供電設備要在雷雨季節前停電檢修一次。所有零、配件均應補充齊全,發現的問題要及時處理。

14、加強水文地質勘探工作,掌握較為準確的水文地質資料,要按期對礦井涌水量進行測定,并將資料報生產技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