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橋鉆孔灌注樁文明施工措施
大橋鉆孔灌注樁文明施工措施
1、文明施工措施
1.1堅持文明施工,做好環境保護。現場作業面整潔干凈,車輛機械存放有序。
1.2施工要做到"三清五好"(場地平面布置好、材料機械管理好、定額用料核算好)。施工產生的垃圾要穩妥處理,避免污染農田及周圍環境。
1.3加強對施工噪音的控制,對土方車輛經過的道路及時進行灑水降塵,盡量減少施工對當地居民的影響。
1.4處理好與地方人民群眾的關系,以服務地方、方便人民為原則。保證施工周邊道路暢通。
1.5工程完工后,及時清理好場地,周轉材料及時返庫。做到工完料凈、場地清潔。
2、環境保護措施
2.1嚴格執行國家、地方及建設單位有關環保的規定,貫徹"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開發與保護并重"的原則,無條件接受環保,水保等部門的監督,檢查和指導,采取可靠措施,做好施工中水土保持工作。
2.2加強對河灘濕地的保護工作,施工過程中,盡量減少對綠色植被的破壞,對于確需占用的灘地,應及時進行恢復。
2.3施工人員保證不獵食國家和地方政府保護的野生動植物。
2.4保證不向河內排放未經處理的施工廢水、廢渣。
2.5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施工噪音和廢氣排放。
2.6加強防火工作,貫徹"預防為主、防消結合"的方針,建立防火責任制,制定防火公約,采取安全措施,嚴格管理,杜絕火災事故的發生
篇2:大橋鉆孔灌注樁施工工藝規程
大橋鉆孔灌注樁施工工藝
施工程序
施工準備→平整場地及排泥漿溝→測量放樣→護筒埋設→鉆孔施工←護壁泥漿→清孔→鋼筋骨架的就位→水下混凝土的灌注→破除樁頭和質量檢測
1、施工準備
1.1技術準備
1.1.12008年3月10日前熟悉施工設計圖紙,對K24+073柴河二號大橋的原設計圖紙審核完畢,同時鉆孔灌注樁施工作業指導書已經下發。
1.1.2導線復測及加密導線點布設已全部完成,并通過監理復核批復。現場已經依照施工圖精確定出挖孔樁位,及護樁。
1.2試驗準備:鉆孔灌注樁混凝土配合比及進場原材料的試驗工作已經完成。鋼筋、砂石料、水泥試驗結果詳見試驗資料。
2、平整場地及排泥漿溝
進場后須先清理雜物,進行場地平整。按照施工方案開挖泥漿坑、排泥漿溝。開工前做到"三通一平",即水通、電通、路通、場地平,為鉆機就位、施工人員操作及機械運轉創造有利條件。
3、測量放樣
施工前進行精確的坐標計算,并報請監理工程師審核,批準后再測量放樣,準確定出具體施工樁位。
4、護筒埋設
橋梁樁位中心線施工放樣成果經監理工程師批準后,進行具體的樁位施工放樣工作(采用全站儀放樣)。用"十字交會法"控制樁位的中心位置,附近加設控制樁后,進行基坑開挖、護筒埋設工作;護筒埋設完畢,在護筒上邊緣用紅(白)漆點上十字線控制點。護筒采用厚5~8mm的鋼板卷制而成,護筒直徑1.6m,護筒高2m,護筒要焊接牢固,連接嚴密不漏水。陸地埋設護筒時,護筒頂端應高出施工水位1.5m、高出地面0.3m,護筒埋置深度2~4m。埋置后的護筒中心線與樁中心線重合,平面位置偏差不得大于5cm。在鉆孔過程中,隨時檢查復核護筒位置的準確性。陸上或筑島施工的護筒在灌注完混凝土后直接拔除。
5、鉆孔
根據地質情況和樁基數量,考慮到時間緊迫,我部配備沖擊鉆機5臺,發電機機組1套。
鉆孔灌注樁施工采用沖擊鉆孔機成孔,配置推土機或汽車起重機就位。鉆機就位前,應對鉆架和各種鉆具進行檢查、維修,鉆具規格必須符合設計樁徑的要求。鉆機安裝就位時,底座和頂端應平衡,鉆機底座地基堅實平整,鉆孔支架平臺牢固穩定,不得產生位移或沉陷。鉆機、鉆架或桅桿的頂端應用風纜繩固定,并在鉆進過程中經常檢查,頂部滑輪緣的鉛垂線和錐頭的中心應對準樁位的中心,其偏差不大于2cm。
當上述準備工作妥當后,即可開始鉆孔。鉆孔開始后要認真按項目填寫施工原始記錄和檢查記錄。開鉆時慢速鉆進,待導向部位或鉆頭全部鉆進地層后,方可加速鉆進。
采用沖擊法造孔,用小沖程開孔,使初成孔堅實,豎直、圓順,能起導向作用,并防止孔口坍塌,鉆孔深度超過鉆錐全高時,方可施行正常沖擊。在鉆機沖孔時,應勤松繩,防止打空錘。在起落錐頭時,速度應均勻,不得突然加速,以免碰撞孔壁造成坍孔,并防止錐頭擺動過大,造成擴孔加大,增加灌注混凝土的數量。沖擊鉆錐起吊進出孔口時,嚴禁孔口附近站人,防止鉆錐撞擊發生人身事故。禁止錐頭砸撞或重壓護筒,當發現或懷疑護筒有位移時,應停止作業,由測量人員重新定位后再進行鉆進。
鉆孔施工在間距5m內的混凝土灌注樁完成24h后才能開鉆,避免干擾相鄰樁混凝土的凝固。在中途停鉆,應保持孔內具有規定的水位要求和泥漿比重及粘度,以防坍孔。當停電或發生機械事故時,錐頭應提出孔外或懸吊孔中,以防塌孔或泥砂沉淀埋住錐頭。當鉆孔深度達到弱風化巖層時,及時通知監理工程師予以認可,認可后繼續鉆進到入巖深度,并同時用探孔器檢查成孔情況,探孔器長度為4~6倍的樁基直徑,在鉆進過程中要伴隨著鉆進深度留取巖樣并做好鉆進記錄,檢測無誤后可用起重機將鉆機移位。
6、護壁泥漿
在鉆孔中,由于泥漿相對密度大于水的相對密度,故護筒內同樣高的水頭,泥漿的靜水壓力比水大。由于靜水壓力的作用,泥漿可作用在井孔壁形成一保護層,防止孔壁坍塌。另外,泥漿還起到浮懸鉆渣、冷卻鉆頭等作用,鉆孔時采用泥漿護壁。其性能要滿足以下要求:a、塑性指數大于25、小于0.005mm的粘粒含量大于50%;b、相對密度1.20-1.40、粘度22-30Pa.s、含砂率≤4%。
7、清孔
當鉆孔深度達到嵌入弱風化巖層2.5倍直徑要求后,開始進行清孔經自檢合格后,及時通知監理工程師。監理工程師對孔深、傾斜度、孔徑、及泥漿性能指標進行檢測,合格后開始吊裝鋼筋籠,吊裝鋼筋籠完成后并在灌注砼前,再次進行孔深的量測,得出的沉淀厚度若大于3cm,進行第二次清孔,符合以下要求后方可灌注砼。
①相對密度1.03-1.10、粘度17-20Pa.s、含砂率<2%;
②孔的平面位置偏差群樁:100mm單樁:50mm;
③鉆孔直徑不小于設計樁徑;
④樁的傾斜率不大于1%;
⑤樁長不小于設計樁長;
清孔時孔內水位保持在地下水位或孔外水位以上1.5~2.0m,以防止鉆孔的塌陷。清孔時將附于護筒壁的泥漿清洗干凈,將孔底鉆渣及泥砂等沉淀物清除。清孔工作的質量對樁的承載力影響甚大,必須特別注意當清孔完成后在較短時間內不能灌注混凝土時,暫不要清孔、掏漿,以免減少泥漿對孔壁的壓力造成坍孔。
不得用加深鉆孔深度的方法代替清孔
當超出以上質量標準要求時,應調整鉆具進行挽救或返工處理。
8、鋼筋骨架的就位
鋼筋籠制作與安放
鋼筋制作和吊放允許偏差:主筋間距±20mm;箍筋間距±10mm;骨架外徑±10mm;骨架保護層厚度±10mm;骨架底面高程±50mm。
在鋼筋正式焊接之前,先進行現場條件下的焊接性能試驗,合格后進行正式施工。鋼筋籠的主筋采用閃光對焊,鋼筋籠接長采用電弧焊。大風及雨天現場進行焊接時,采取防風防雨措施,焊接后鋼筋接頭冬季保溫冷卻,其它時間自然冷卻,并避免碰到雨水。
骨架采用整體制作加工,采用吊車施工作業,主筋的焊接接頭必須按規范要求錯開。
為保證鋼筋籠的保護層厚度,每隔2m對稱焊接四個"耳環"。吊裝時,為保證鋼筋籠不變形,避免鋼筋籠在吊裝過程中產生變形,采取在鋼筋籠上設置杉木桿以加強整體剛度。鋼筋籠入孔后采取可靠的固定措施,加設槽鋼焊接等,防止灌注砼時鋼筋籠上浮或下落。
制作成型后的鋼筋骨架必須安放在平整、干燥的場地上。存放時,每個加勁筋與地面接觸處都墊上等高的木塊,每組骨架的各節段要排好次序,便于使用時按順序裝車運出。在骨架每個節段上都要掛上標志牌,寫明墩號、孔號、節號、機長、操作手、護筒標高、樁底標高、樁長、鋼筋距護筒頂長度、混凝土頂距護筒頂長。
9、水下混凝土的灌注
灌注水下混凝土前,重新探測孔深,泥漿的回淤厚度,鋼筋籠的偏差,檢驗合格后,開始灌注水下混凝土,導管提前進行試壓,在孔外試拼導管,一端用螺栓將加膠墊的鋼板連接在套管上,一端連接輸風管接頭,先灌入70%的水,然后再輸入4.0kPa的風壓,滾動導管數次,經過十五分鐘不漏水為合格。導管內徑30cm,法蘭盤連接。底節長4m,其余節段為1.5m、2m,接頭處設錐形護套,以防提升導管時鋼筋籠掛起,導管下放的長度距孔底0.3~0.4m。
首批灌注混凝土的數量計算過程
V≥π*D2/4*(H1+H2)+(π*d2*h1)/4
式中:V-灌注首批混凝土所需數量(m3);
D-樁孔直徑(m);
H1-樁孔底至導管底端間距,一般為0.4m;
H2-導管初次埋置深度(m);
d-導管內徑(m);
h1-樁孔內混凝土達到埋置深度H2時,導管內混凝土柱平衡導管外(或泥漿)壓力所需的高度(m),即h1=Hw*Yw/Yc;
Hw-井孔內水或泥漿的深度(m);
Yw-井孔內水或泥漿的重度(KN/m3);
Yc-混凝土拌和物的重度(取24KN/m3)。
首批混凝土的灌注應使用大料斗,以保證能將孔底泥渣沖擊干凈。料斗的容量應滿足導管的初次埋置深度不小于1.0m的要求和填充導管底部間隙的需要。灌注混凝土開始后,應連續不斷地進行,混凝土的拌合物應徐徐灌入導管,防止在導管內造成高壓氣囊。在灌注過程中,經常探測混凝土頂層的高度并做好記錄,及時提升和拆除導管,導管的埋置深度一般控制在2.0~4.0米。最大埋深一般不大于6m,最小埋深不得小于2m。提升導管時勻速緩慢提升,用力不要過猛,導管始終在孔的中央位置,使導管不卡管、不掛鋼筋籠、不漏水。避免用力過猛將導管拔出混凝土面,杜絕斷樁事故發生。為防止鋼筋籠上浮,當混凝土面接近鋼筋籠底部1米左右時,應放慢灌注速度。當砼面上升到鋼筋籠底口4米左右時,提升導管使導管底口高于鋼筋籠底口2米以上,即可恢復正常灌注速度。灌注水下混凝土后期,導管上口應高出樁頂或護筒內水面4至6米以上,不允許采取升降導管的方法使混凝土下落。
在整個灌注過程中,施工員、質檢員、試驗員堅守崗位,精心組織施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認真填寫水下混凝土灌注樁施工原始記錄,做好試塊,隨機取樣,同時通知監理工程師。
為保證樁頂質量灌注樁的樁頂高比設計標高高出0.8米,多余部分在接樁前鑿除,樁頭鑿除后應無松散、夾泥現象,無偏位和保護層不足等缺陷,以便接柱。
灌注水下砼必須采用砼罐車送砼。不允許用人工推車、拖拉機等簡易輸送工具來灌注水下砼。每次灌注水下砼前,應認真檢查導管密封圈的完好情況,一般情況下每灌注100延米更換一次密封圈。
篇3:某某大橋鉆孔灌注樁施工方法
某大橋鉆孔灌注樁施工方法
某大橋沖孔灌注樁直徑均為1.2m~1.5m,采用沖擊成孔施工。
橋梁沖孔灌注樁施工工藝流程框圖詳見附圖(一)。
1樁位放樣
本工程的樁位在放樣時要特別細心,隨時校對,以防止發生放樣時樁位偏差。
放樣后由主管技術人員進行復核,施工中護樁要妥善看管,不得移位和丟失。
2泥漿池和沉淀池分布原則
泥漿池和沉淀池的布置應根據樁位的分布情況,在場地空閑并不影響施工的地方挖設,使泥漿循環池,沉淀池的布置能夠滿足整個工程施工要求且不再需要重新填挖泥漿循環池和沉淀池。
3護筒埋設
護筒采用厚6mm鋼板制成,護筒內徑考慮使用沖擊鉆,應比樁徑大20~30cm。在施工員將樁位位置放樣完成并經復核無誤后才開始挖埋設護筒的坑(埋設時一般是護筒的上口與填土后地面平,且高出施工水位1.5m,這樣不會影響移機),將護筒放到坑內,再進行對中,用線錘(用兩塊木板取長度與護筒直徑相同的尺寸,在兩木板的中間位置釘上小鐵釘,能轉動形成個"十"字叉,從中間小鐵釘的位置用線錘垂到坑里,直到小鐵釘中心的位置與原來的樁位中心相重合即表示樁位中心和護筒的圓心重合。)進行核樣,無誤后再進行下一道工序。考慮填筑土方密實性差,采取將厚6mm的鋼套管埋入低水位以下原地面位置,鋼管套筒垂直度要求相對比較高,須嚴格控制垂直度。在樁基施工完畢,待樁砼強度達到設計強度后,將低水位以上鋼套管予以拆除。
4成樁施工方法
(1)、鉆頭垂直對準已埋好的護筒中心,為防止護筒跑位,剛開始的時候應緩慢沖擊鉆進。
(2)、樁機就位:
樁機就位前場地必須平實,要保證樁機的穩定性,不能在施工過程中樁機發生傾斜或產生位移導致樁位偏位,樁機的水平架應與吊起的鉆桿保持垂直,樁機在對中時鉆頭應對準樁位中心并與其垂直。其偏差值不得大于20mm,軌道面上任意兩點的高差不得大于10mm。
(3)、沖孔
沖孔采用沖擊鉆進工藝。沖孔時應注意:
①開始沖進時,應先在護筒內施一定數量的泥漿或粘土塊,開始沖擊,并從倒入清水,使之攪拌成漿,開動泥漿泵進行循環,待泥漿均勻后開始鉆進。
②初沖時應低檔慢速沖進,使護筒刃腳處形成堅固的泥皮護壁,沖至護筒刃腳下1m后,可按土質情況用正常速度鉆進。
③鉆具下入孔內,鉆頭應距孔底鉆渣50~80mm,并開動泥漿泵,使沖洗液循2~3min。然后開動鉆機,慢慢將鉆頭放到孔底,輕壓慢轉數分鐘后,逐漸增加轉速和增大鉆壓,并適當控制鉆速。
④正常沖進時,應合理調整和掌握鉆進參數,不得隨意提動孔內鉆具,操作時應精力集中,掌握鋼絲繩的松緊度,減少鉆桿水龍頭晃動。應根據不同地質條件,隨時檢查泥漿指標。
⑤沖擊過程中,應防止扳手、管鉗、墊叉等金屬工具掉落孔內,損壞鉆頭。
(4)、沖擊過程泥漿的要求:
在沖擊過程中應經常取樣(用塑料袋包裝并需妥善保存,便于以后查閱),以確定所進的巖層與地質是否相符合,所取的巖樣應標明時間、深度,所取樣的地質層名稱,并做好記錄予以簽證。護壁泥漿性能應符合《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
(5)、成孔:在達到設計孔深后,施工員報請監理或甲方一同進行驗測孔深和持力層深度,合格后方可進行下一道工序。
(6)、清孔:
采用淘渣法二次清孔工藝,即在鉆至設計標高后,停止鉆進,然后進行孔底淘渣清理,施工員初測沉渣滿足要求后再報請現場管理人員、監理或甲方一同檢測沉渣情況,直到合格(沉渣厚度≤10mm)后方可進行下一道工序。
(7)、安放鋼筋籠:
①鋼筋籠的制作
鋼筋籠制作合格必須做到:電焊工要有特殊工種(焊工證)操作證并有過硬的技術本領,鋼材必須是合格產品(有出廠合格證,檢測報告合格的),焊條也應采用合格產品。
A:鋼筋籠采由施工機械一次性吊裝完成。
B:在鋼筋圈制作臺上制作箍筋并按要求焊接。
C:將支承架按2~3m的間距擺放同一水平面(地面平實)上的同一直線上,然后將配好定長的主筋平直的擺放在支承架上。
D:將主筋按設計要求套入箍筋,加勁箍設在主筋內側,且保持與主筋垂直,進行點焊。
E:鋼筋籠保護層素砼墊塊采用綁扎。素砼墊塊是用在制作時把扎絲嵌入素砼內,綁扎時應牢固。
F:吊筋應該采用兩根主筋直接焊接牢固(固定在護筒邊上),以防止鋼筋籠產生浮籠或掉入孔中。起吊掛鋼絲繩的地方應焊接牢固,防止在起吊過程中發生脫落導致變形。
②鋼筋籠的吊放:
鋼筋吊放是采用樁機自帶的卷揚機進行吊裝。用卷揚機的鋼絲繩掛住鋼筋籠,緩慢的起吊,放下鋼筋籠,將鋼筋籠對中緩慢放到設計標高和中心位置,采取固定措施,待樁身砼灌注完畢,砼達到初凝后即可解除鋼筋籠的固定措施。
③鋼筋骨架制作和吊放允許偏差:
主筋間距+10mm;箍筋間距+20mm;骨架外徑+10mm;骨架傾斜度+0.5%;骨架保護層厚度+20mm;骨架中心平面位置20mm;骨架頂端高程+20mm。
(8)、導管的下放:
導管的下放是利用樁機自帶的卷揚機進行吊裝,導管吊裝完成后必須進行二次清孔,其原理和方法與第一次相同。直至經施工員,監理或甲方檢測孔深和沉渣均達到設計要求并同意灌注后再進行下一道工序。
(9)、水下砼灌注:
①砼后臺采用自拌式砼攪拌機,前臺采用斗車將砼推到導管孔口,將砼倒入接料斗內進行。
②開始灌注時,導管下到距孔底40~50cm左右。
③隔水球用8#鐵絲懸掛于導管內泥漿面上約5~30cm,在導管中的隔水球的上部先灌入同設計砼標號的水泥砂漿0.2~0.3m3和約2m3的砼,使管內的隔水球上方所受的重力較大,以便剪斷鐵絲后隔水球在導管下行順暢,不易被卡住。
④砼班組長或砼后臺操作人員在砼灌過程中要連續不斷測量導管外砼的頂面高度,并算出埋管深度,確定拆導管的長度,嚴禁導管提離砼上頂面,要求保持至少埋管2米,最大不超過6米,以防卡埋導管事故的發生。開管時的初次導管埋深一般不應少于1米。
⑤灌注砼要連續不斷進行,中途不得停止。拆導管要求快拆、快接,一般不超過15分鐘。
⑥當導管內未灌滿砼時,后續的砼應徐徐地灌入,如猛灌會導管內形成較高氣壓,后面的砼將無法再進入導管內,嚴重的會發生堵管現象或將導管節膠墊擠出而使導管漏水。
⑦灌注砼樁頂標高應比設計標高≥0.5米。
⑧采用重5kg,底徑為15cm的測錘探測樁頂標高。并適時提升拆卸導管,拆除的導管應用清水沖洗干凈,取下密封圈墊,置放妥當。
⑨混凝土灌注過程中,如發生故障應及時查明原因,并提出補救措施。
5沖孔灌注樁質量檢查評定表:
沖孔灌注樁檢查項目
相次檢查項目規定值或允許偏差檢查方法和頻率
1樁混凝土強度(MPa)在合格標準內按JIJ071-98附錄D檢查
2孔的中心位置(mm)群樁100用經緯儀檢查縱、橫方向
排架樁50
3孔徑不小于設計樁徑查灌注前記錄
4傾斜度直樁1%查灌注前記錄
斜樁±2.5%
5孔深摩擦樁符合圖紙要求查灌注前記錄
支承樁比設計深度超深不小于50mm
6沉淀厚度(mm)摩擦樁符合圖紙要求。圖紙無要求時,對于直徑<1.5m的樁,1.5m或樁長>40m或地質較差的樁<500mm。查灌注前記錄
支承樁不大于圖紙規定
7清孔后泥漿指標相對密度1.03~1.10查清孔資料
粘度17~20Pa?s
含砂率<2%
膠體率>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