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墻保溫三個防火安全措施
外墻保溫的三個防火安全措施
由于我國每年都有很多地方因保溫材料發生火災,所以解決外墻保溫防火安全問題成為最重要的,一方面要在技術上采取措施,使外墻保溫材料、保溫系統具有保障安全狀態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強化管理,加強施工現場的消防管理措施,達到系統的和諧,以實現整個系統的安全。那么外墻保溫有哪些防火安全措施呢接下來帶您了解一下:
措施之一:嚴格外墻保溫防火安全技術
建筑外墻外保溫工程設計和施工時應符合《外墻外保溫工程技術規程》相關規定。建設、施工單位必須使用難燃或不燃的建筑外墻保溫材料,或選用經過阻燃處理的保溫材料(燃燒性能等級指標應符合國家標準《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燒性能分級》中規定的單體燃燒性能分級試驗)。
措施之二:嚴格外墻保溫防火安全管理
強化管理,根據現有的消防條例和保溫工程施工消防安全管理規定等有關法規規定,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保溫工程施工消防安全管理措施,并認真貫徹執行。采取與外保溫系統的構造相對應的合理的技術手段,如考慮在可燃保溫板材進入施工現場前涂刷防火界面劑等,以期滿足施工過程的防火安全性要求。
措施之三:嚴格建設工程施工現場管理
要嚴格執行省建設廳發布的《建設工程施工現場消防安全標準》,加強建設工程施工現場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尤其對動用明火必須實行嚴格的消防安全管理。需要進行明火作業的,動火部門和人員應當按照用火管理制度辦理審批手續,落實現場監護人,在確認無火災、爆炸危險后方可動火施工;動火施工人員應當遵守消防安全規定,并落實相應的消防安全措施,特別要嚴密高空焊等特殊電焊環境下的防護要求;電焊、氣焊、電工等特殊工種人員必須持證上崗;將容易發生火災、一旦發生火災后果嚴重的部位確定為重點防火部位,實行嚴格管理。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們對生活質量的更高要求,我國為了迎合民眾的要求同時發展可持續發展觀的前提下,對建筑材料防火節能的要求也在提高。玻璃絲棉保溫材料由于具有高強、節能、環保、利廢、質輕、保溫、隔熱、耐腐蝕、不易燃燒等高性能,因而在開發和應用在國內受到了很大的重視。
篇2:公安部消防局外墻保溫防火辦法
第一章一般規定
第一條本暫行規定適用于民用建筑外保溫系統及外墻裝飾的防火設計、施工及使用。
第二條民用建筑外保溫材料的燃燒性能宜為A級,且不應低于B2級。
第三條民用建筑外保溫系統及外墻裝飾防火設計、施工及使用,除執行本暫行規定外,還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規范的有關規定。
第二章墻體
第四條非幕墻式建筑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住宅建筑應符合下列規定:
1、高度大于等于100m的建筑,其保溫材料的燃燒性能應為A級。
2、高度大于等于60m小于100m的建筑,其保溫材料的燃燒性能不應低于B2級。當采用B2級保溫材料時,每層應設置水平防火隔離帶。
3、高度大于等于24m小于60m的建筑,其保溫材料的燃燒性能不應低于B2級。當采用B2級保溫材料時,每兩層應設置水平防火隔離帶。
4、高度小于24m的建筑,其保溫材料的燃燒性能不應低于B2級。其中,當采用B2級保溫材料時,每三層應設置水平防火隔離帶。
(二)其他民用建筑應符合下列規定:
1、高度大于等于50m的建筑,其保溫材料的燃燒性能應為A級。
2、高度大于等于24m小于50m的建筑,其保溫材料的燃燒性能應為A級或B1級。其中,當采用B1級保溫材料時,每兩層應設置水平防火隔離帶。
3、高度小于24m的建筑,其保溫材料的燃燒性能不應低于B2級。其中,當采用B2級保溫材料時,每層應設置水平防火隔離帶。
(三)外保溫系統應采用不燃或難燃材料作防護層。防護層應將保溫材料完全覆蓋。首層的防護層厚度不應小于6mm,其他層不應小于3mm。
(四)采用外墻外保溫系統的建筑,其基層墻體耐火極限應符合現行防火規范的有關規定。
第五條幕墻式建筑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建筑高度大于等于24m時,保溫材料的燃燒性能應為A級。
(二)建筑高度小于24m時,保溫材料的燃燒性能應為A級或B1級。其中,當采用B1級保溫材料時,每層應設置水平防火隔離帶。
(三)保溫材料應采用不燃材料作防護層。防護層應將保溫材料完全覆蓋。防護層厚度不應小于3mm。
(四)采用金屬、石材等非透明幕墻結構的建筑,應設置基層墻體,其耐火極限應符合現行防火規范關于外墻耐火極限的有關規定;玻璃幕墻的窗間墻、窗檻墻、裙墻的耐火極限和防火構造應符合現行防火規范關于建筑幕墻的有關規定。
(五)基層墻體內部空腔及建筑幕墻與基層墻體、窗間墻、窗檻墻及裙墻之間的空間,應在每層樓板處采用防火封堵材料封堵。
第六條按本規定需要設置防火隔離帶時,應沿樓板位置設置寬度不小于300mm的A級保溫材料。防火隔離帶與墻面應進行全面積粘貼。
第七條建筑外墻的裝飾層,除采用涂料外,應采用不燃材料。當建筑外墻采用可燃保溫材料時,不宜采用著火后易脫落的瓷磚等材料。
第三章屋頂
第八條對于屋頂基層采用耐火極限不小于1.00h的不燃燒體的建筑,其屋頂的保溫材料不應低于B2級;其他情況,保溫材料的燃燒性能不應低于B1級。
第九條屋頂與外墻交界處、屋頂開口部位四周的保溫層,應采用寬度不小于500mm的A級保溫材料設置水平防火隔離帶。
第十條屋頂防水層或可燃保溫層應采用不燃材料進行覆蓋。
第四章金屬夾芯復合板材
第十一條用于臨時性居住建筑的金屬夾芯復合板材,其芯材應采用不燃或難燃保溫材料。
第五章施工及使用的防火規定
第十二條建筑外保溫系統的施工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保溫材料進場后,應遠離火源。露天存放時,應采用不燃材料完全覆蓋。
(二)需要采取防火構造措施的外保溫材料,其防火隔離帶的施工應與保溫材料的施工同步進行。
(三)可燃、難燃保溫材料的施工應分區段進行,各區段應保持足夠的防火間距,并宜做到邊固定保溫材料邊涂抹防護層。未涂抹防護層的外保溫材料高度不應超過3層。
(四)幕墻的支撐構件和空調機等設施的支撐構件,其電焊等工序應在保溫材料鋪設前進行。確需在保溫材料鋪設后進行的,應在電焊部位的周圍及底部鋪設防火毯等防火保護措施。
(五)不得直接在可燃保溫材料上進行防水材料的熱熔、熱粘結法施工。
(六)施工用照明等高溫設備靠近可燃保溫材料時,應采取可靠的防火保護措施。
(七)聚氨酯等保溫材料進行現場發泡作業時,應避開高溫環境。施工工藝、工具及服裝等應采取防靜電措施。
(八)施工現場應設置室內外臨時消火栓系統,并滿足施工現場火災撲救的消防供水要求。
(九)外保溫工程施工作業工位應配備足夠的消防滅火器材。
第十三條建筑外保溫系統的日常使用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與外墻和屋頂相貼鄰的豎井、凹槽、平臺等,不應堆放可燃物。
(二)火源、熱源等火災危險源與外墻、屋頂應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并應加強對火源、熱源的管理。
(三)不宜在采用外保溫材料的墻面和屋頂上進行焊接、鉆孔等施工作業。確需施工作業的,應采取可靠的防火保護措施,并應在施工完成后,及時將裸露的外保溫材料進行防護處理。
(四)電氣線路不應穿過可燃外保溫材料。確需穿過時,應采取穿管等防火保護措施。
篇3:幕墻工程防雷接地防火保溫施工方法
幕墻工程防雷接地和防火保溫施工方法
1、防雷接地施工方法
(1)材料:每隔五層設有熱鍍鋅扁鋼(-40×4mm)均壓環,用熱鍍鋅圓鋼(Ф12mm)和紫銅帶(40×6mm)與大樓接地系統相連接。圓鋼或扁鋼與預埋件、均壓環進行搭接焊接,焊縫長度不小于75mm。位于均壓層的每個豎框與支座之間應用寬度不小于24mm,厚度不小于2mm的鋁帶條連接,保證其導電電阻小于10Ω。
(2)施工方法:
在安裝豎框的同時按設計要求進行防雷體系的可靠連接;均壓環與主體結構避雷系統采用壓相連接,預埋件與均壓環通過截面積不小于48mm2的圓鋼或扁鋼連接。
在各均壓層上連接導線部位需進行必要的電阻檢測,接地電阻應小于10Ω,對幕墻的防雷體系與主體的防雷體系之間的連接情況也要進行電阻檢測,接地電阻值小于10Ω。檢測合格后還需要質檢人員進行抽檢,抽檢數量為10處,其中一處必須是對幕墻的防雷體系與主體的防雷體系之間連接的電阻檢測值。如有特殊要求,須按要求處理。
所有避雷材料均應熱鍍。避雷體系安裝完后應及時提交驗收,并將檢驗結果及時作記錄。
2、防雷保護設施
(1)幕墻設計時,應考慮使整片幕墻框架具有有效的電傳導性,并可按設計要求提供足夠的防雷保護接合端。
(2)大廈防雷系統及防雷接地措施一般由其他單位負責,分包要提供足夠的幕墻防雷保護接合端,以與防雷系統直接連接。一般要求防雷系統直接接地,不應與供電系統合用接地地線。
3、防火保溫施工方法
有熱工要求的幕墻板就位后應進行密封處理。
(1)施工準備:材料選擇:本工程防火保溫材料選用容重為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