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崗巖外墻貼面質量通病防治措施
花崗巖外墻貼面質量通病的防治措施
花崗巖板材作為高檔裝飾材料被廣泛地運用于外墻裝飾中,而在實際施工中因設計、操作不當等原因而造成的質量問題,往往給裝飾效果帶來永久性的缺陷,其中,鏡面花崗巖外墻貼面的返堿吐霜尤為突出;石料板掛貼(灌漿)空鼓、不牢固還直接影響到使用功能的安全性。
鏡面花崗巖外墻飾面做法分干掛、掛貼(灌漿)二類。干掛法工藝能解決花崗巖板飾面的上述質量問題,但該工藝只能局限使用于人、物難于碰到的高處和大面積施工中,且必須使用大量的金屬架而造價較高。故傳統的掛貼(灌漿)工藝仍將被保留運用。
本文就花崗巖板材外墻貼面上述兩種質量通病的防治分述如下:
一、花崗巖板材面返堿吐霜的防治
1、原因
花崗巖板材面返堿吐霜多生于外墻貼面,特別是當外墻無挑沿、挑廊等遮雨設施時更易發生,而室內很少見有返堿吐霜現象,顯而易見,花崗巖板材貼面的返堿吐霜是由于存在滲漏的情況下,溶于水的堿溶液從花崗巖的板縫中溢流出來,從板材的細微毛孔中滲透出來,滲透出來的堿溶液與大氣中二氧化碳接觸又反應生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鹽,整個過程與山洞中鐘乳石的形成機理一樣,且質地堅硬附著力強,很難清理干凈。怎樣防治這一通病返堿吐霜是因滲漏有機存在而發生的,那么圍繞這一原因就可找出根治的辦法:防滲漏和提高板材的抗滲性能能解決這一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2、掛貼(灌漿)
工藝的工序流程按常規操作程序不變,但在粘貼之前必須對板材的反面作抗滲處理:先對板材反面進行清掃浮屑塵土,并用濕布抹干凈,然后用107膠水沿泥漿涂刷二度,刷漿后陰干養護不少于7天,107膠水泥漿重量配合比一般為107膠:水泥=0.2:1,刷漿必須均勻且不得漏刷。刷漿稠度以不咬刷帚為宜,不可過稀。
3、墻面頂部壓頂的防滲漏
一定要做好,一般設計無具體要求。在實際施工中應杜絕使用水泥砂漿做壓頂的做法,因為水泥砂漿壓頂面與花崗巖貼面肯定會發生裂縫,從而產生滲漏。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用板材做壓頂;與立面板材交角處做成45°交角式或挑邊。交角板縫應留設1.5―2mm,縫中5mm深度內的砂漿必須清理干凈,最后成活前用密封膠注滿。
4、板縫處理
現行《建筑裝飾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JGK73―91)第7、3、4條規定,鏡面天然石板材的接縫寬度如設計無要求時為1mm,筆者認為,對于外墻掛貼(灌漿)石料板材在頂面無可靠罩雨設施情況下,接縫寬度應宜放寬1.5―2mm,以便于注填密封膠。掛貼(灌漿)時隨即將縫表面5mm深度內砂漿清理干凈,在最后成活前用同一色的密封膠注填密實。這樣并不會影響整體美觀。
筆者通過上述措施,在所經歷的花崗巖板材外墻貼面工程中作過多次探索實施,基本上消除了返堿吐霜的通病。
二、花崗巖板材貼面空鼓、不牢固的防治
1、嚴格按工序、規范作業
現行常用的花崗巖板材貼面工序為:選材試鋪――基層焊接鋼筋網(作固定板材使用)――試貼――用不銹鋼金屬絲將板材固定鋼筋網上――校正并用石膏臨時固定――灌漿……,分層施工,全部結束后進行清理。產生空鼓的原因主要是灌縫的細石砼水灰比過大和一次灌縫過厚,以及灌縫后板面受外力碰動,所以要防止石料板材掛貼(灌漿)空鼓問題必須嚴格控制灌縫細石砼的水灰比,且石子料徑不宜過大,坍落高度一般掌握在5―7cm;灌縫前必須對墻體板材用水濕潤,同時每次灌縫深度不可超過板材高度的1/3,最上層灌縫應落口5―10cm,便于上下層砼的連結;灌好縫后的板材嚴禁碰動;在掛貼第二板時,一定要在下層灌縫砼初凝之后再進行。灌縫細石砼對板材與基層基本上起不到粘結作用,板材主要是靠不銹鋼金屬絲固定于基層表面的鋼筋網上,《建筑裝飾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JGK73―91第7、3、3條規定:每塊板的上下邊固定不少于2個點,實際操作中板下邊固定很困難,有些操作手就省略發下邊的固定點直接將板材立放于下層板的上邊,只靠板邊之間的磨擦力來固定下邊,這就給工程質量帶來隱患。
實際上在掛貼試鋪時在板反面編號且彈好拼縫線(和木工拼接板縫做法相同),拼縫線應避開上邊金屬絲固定處,均勻布設兩處,然后在拼縫處打垂直拼接孔,孔徑一般選5mm為宜,深度為30mm;在安裝上層板之前,先將下層板拼縫孔內注入水泥漿,然后將Φ4鍍鋅鋼筋插入孔內外露25mm(Φ4鍍鋅鋼筋長約50mm)。安裝上層板時,先將上層板的拼縫孔內注入水泥漿,隨即將孔對準下層板埋設的插筋上,上面用不銹金屬絲綁扎,校正好平整、垂直度和接縫寬度后用石膏臨時固定,然后灌縫,這樣可確保牢固。
2、注意梁、底面、立面
對于洞口頂面(過梁的底面)的璇面花崗巖板材貼面施工應注意:不可采用灌縫式工藝。因為先留縫后填灌砂漿(細石砼)灌不實且起不到粘結作用,更主要是反而增加自重。一般做法應該是:當梁底寬小于300mm時宜采用水泥砂漿粘貼法施工。工藝工序流程為:基層界面處理――1:2.5水泥砂漿打底刮糙――終凝后1:2.5水泥砂漿打平――終凝后分塊彈線――找平層上粉水泥漿、板材反面抹1:1水泥砂漿――加壓擠漿粘貼――臨時支撐加壓――與立面板材接縫應清理殘漿后注填密封膠。當梁底寬度大于30mm時,宜采用干掛法施工。工藝工序流程為:根據板材尺寸在基層上放樣彈線――埋設骨架或預埋件――鉆板材拼縫固定孔――安裝,安裝順序應先安裝梁底面,然后洞口兩側面,再垂直面;過梁底面板材飾面安裝從一端開始,第一塊安裝時在孔內注入水泥漿后先臨時固定,用Φ4鍍鋅鋼筋從預埋件孔內插入板材孔內,校正后用石膏臨時固定(必須時加臨時支撐)。
梁底面板材全部干掛安裝結束后,在安裝立面板材前清除板材與梁底面縫隙間臨時固定石膏、殘屑、在縫口面用水濕潤先刷水泥漿一道,初凝時嵌填1:2水泥砂漿,嵌深約30―40mm,與構件表面齊平,等終凝后再行掛貼(灌漿)立面板材。
立面板材與梁底面板材交角宜做成45°交角,縫隙控制在2mm左右,成活后清理縫隙殘漿,注填密封膠。通過以上措施,基本能解決花崗巖貼面(灌漿)的牢固問題。
篇2:廚房衛生間墻面貼面磚工程技術交底
一.工程名稱:
二.分部工程:裝飾裝修(面磚)
三.分項工程名稱:廚房、衛生間墻面貼面磚工程
四.交底內容:
1、所用材料應符合設計和規范要求,并應按規定作試驗。
2、根據設計圖紙要求,按照建筑物各部位的具體做法和工程量,事先挑選出顏色一致、同規格的面磚,分別堆放并保管好。
3、預留孔洞及排水管等應處理完畢,門窗框、要固定好,并用1:3水泥砂漿將縫隙塞嚴實。鋁合金門窗框邊縫所用嵌縫材料應符合設計要求,且塞堵密實,并事先粘貼好保護膜。
4、施工前應先做樣板,樣板完成后,必須經質監部門、監理,甲方、施工單位共同認定。方可組織班組按樣板要求施工。
5、工藝流程:基層處理→吊垂直、套方、找規矩→貼灰餅→抹底子灰→彈控制線→貼面磚→擦縫
6、基層處理:抹灰前墻面必須清掃干凈,檢查窗臺窗套和腰線等處,對損壞和松動的部分要處理好,然后澆水潤濕墻面。
7、吊垂直,找規矩,貼灰餅,沖筋。
8、抹底子灰:底子灰一般分二次操作,第一次抹薄薄的一層,用抹子壓實,水泥砂漿的配合比為1:3,并摻水泥重20%的107膠,第二次用相同配合比的砂漿按沖筋線抹平,用短杠刮平,低凹處事先填平補齊,最后用木抹子搓出庥面。底子灰抹完后,隔天澆水養護。
9、彈控制線:貼面磚前應放出施工大樣,根據具體高度彈出若干條水平控制線,在彈水平線時,應計算面磚的塊數,::使兩線之間保持整磚數??筛鶕O計與面磚的品種、規格定出縫子寬度,但要注意同一墻面不得有一排以上的非整磚,并應將其鑲貼在較隱蔽的部位。一般上部應用整磚。
10、面磚應挑送,使其顏色協調一致,表面平整,潔凈,陽角應割角,套割應吻合,邊緣應整齊,縫隙均勻,無空鼓現象。
11、允許偏差:(mm)
表面平整:2
立面垂直:2
陽角方正:2
接縫平直:2
接縫高低差:0.5
技術負責人:交底人:接受人:
篇3:教學樓外墻貼面磚施工方法
綜合教學樓外墻貼面磚施工方法
1、施工準備
(1)面磚、種類、規格、色澤必須符合設計要求。包裝良好,不得有缺楞,掉角、裂紋等缺陷,吸水率大于10%。
(2)水泥:采用普通硅酸鹽水泥PO32.5,要有出廠合格證與試驗單。
(3)砂子:采用中砂,用前過篩,孔徑5mm。
2、流水分段、工藝流程
(1)流水分段:同墻體砌筑的劃分。由下至上進行施工。
(2)工藝流程:
基層處理→吊直找規矩→貼灰餅→做找平層→彈線分格→排磚→浸磚→鑲貼面磚→面磚擦縫與處理
3、施工方法
(1)基層處理:將突出墻面的突出部分剔平。光滑的混凝土結構表面,澆水濕潤,用1:1水泥砂漿摻108膠20%。甩在墻上,使表面粗糙。
(2)吊直、套方、找規矩,由上到下掛通線吊直,找正大角門窗洞口,柱子邊線位置。安垂直線,貼餅充筋做找平層:灑水濕潤墻面,刮素水泥漿一道摻108膠10%,分層抹1:3水泥砂漿,每次抹厚度5~10mm隔日澆水養護。
(3)彈線分格:按圖紙設計要求彈線分格排磚。排磚原則,大墻面、壁柱要排整磚,次要部位排非整磚,非整磚要對稱排列。
(4)浸磚:面磚用前,放入水中浸泡2h以上,取出晾干,擦干凈后方可使用。
(5)鑲貼面磚,由上至下進行,每段每層均要自下而上掛水平線鑲貼。
(6)磚背面抹1:2水泥砂漿,厚6-10mm,貼上后用灰鏟柄輕輕敲打,使之附線,再用鋼片開刀調整豎縫及垂直度。
(7)女兒墻壓頂,窗臺、腰線、貼面磚流水坡度必須找好。用1:1水泥砂漿擦縫。用棉絲加稀鹽酸清凈面磚上的灰渣。
4、質量要求:表面平整,潔凈,顏色一致,排磚合理,美觀?;鶎舆B接牢固,不空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