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酸鈉處理安全操作規程
㈠、氯酸鈉的性質
1、氯酸鈉?分子式NaClO3,分子量為106.45,室溫下是穩定的無色或白色粒狀晶體,無味,受潮會結塊,含雜質呈淡黃或呈橙黃色,比重2.49(15℃),熔點248~261℃,265℃時會分解為NaCl和O2。
2、NaClO3晶體可溶于水和乙醇中,其水中的溶解度,0℃時為44%(wt%),100℃時約67%(wt%)。
3、NaClO3為強氧化劑,室溫下穩定,可用金屬桶或編織袋包裝,危害等級5.1級(TD(GR,IMOICAC)),不能接觸有機物質,硫及硫化物,金屬氧化物,酸以及任何還原劑等,與以上物質混合極易起火并可能爆炸。
4、NaClO3極易著火,高溫會釋放出助燃的氧氣O2,水是NaClO3火災唯一有效的滅火劑,處理時必須穿戴規定的防護設備。
5、NaClO3溶液對碳鋼等材料有較強的腐蝕性,不能用此類材料來貯存、輸送溶液。
6、NaClO3可通過電解濃NaCl溶液,然后進行結晶分離制得。
㈡、NaClO3的安全操作技術要求
1、貯存要求
(1)NaClO3晶體應按包裝方式貯存于陰涼、干燥、由防火屋頂的建筑內。
(2)貯存區應避免熱源輻射。
(3)NaClO3不得與硫化物、金屬粉末、磷銨等還原性物質混合貯存。
(4)NaClO3不得與酸混合,否則會產生有毒易爆的Cl2和ClO2氣體。
(5)貯存區注意清潔,不得存在可燃材料,如紙屑、木頭、木屑、纖維繩子、各種織物、油脂等。
2、搬運要求
使用安全的工具,避免產生摩擦碾磨、碰撞、火花、靜電等,要避開可燃物質、酸、熱源等。
3、卸料及溶解要求
(1)受損壞的運輸車輛禁止進入貯存區。
(2)卸料過程中盡量避免產生過量粉塵。
(3)卸料前要清理卸料區域內所有的有機物質和易燃物質,如紙屑、木屑等。
(4)使用吊車起吊要遵守吊車使用的安全操作規程。
(5)不得將NaClO3的包裝物放入溶解槽中。
(6)NaClO3包裝袋(或包裝容器)要倒空并用水沖洗干凈,然后集中收集,送去填埋處理或交專門回收公司處理,禁止將包裝物用作其他用途。
(7)卸料前要檢查溶解水溫,保證水溫不超過82℃。
(8)卸料結束后要用水將殘留在卸料開包器及上的料斗上的NaClO3沖入溶解槽,并充分沖洗干凈溶解槽及周圍區域。
4、泄漏處理
(1)泄漏的固體要用干凈、干燥的金屬容器盡量回收,然后要用水充分沖洗干凈泄漏區域。
(2)泄漏的液體(包括輸送管線)不能讓其干涸,要用大量的水沖洗干凈。
(3)泄漏的液體、固體不能直接排入酸性水溝和進入自然環境中。
(4)要加強檢查和維修設備,發現泄漏要立即報告,在不危及人身安全的情況下盡快地按安全方法處理,減少泄漏。
5、防火及消防規定
(1)貯存區、卸料區、泄漏地點附近禁止一切煙火。
(2)貯存、卸料區要設置有足夠的消防水系統
(3)水是撲滅NaClO3火災唯一有效的滅火劑。
(4)火災出現時,如果安全,盡量將氯酸鈉轉移撤離危險區。
(5)消防人員應站在上風處滅火,若有可能的話,站在安全屏障后面,對密封的容器,要噴淋大量的水,以冷卻容器。
(6)火撲滅后,漏出的氯酸鈉盡量回收到干凈的金屬容器內蓋緊,然后用水沖洗干凈所有的殘留物。
(7)衣物著火應用水迅速撲滅,并將燃燒部分沉入水中。
(8)焊接時防火見第7條有關敘述。
6、人員的安全防護要求及措施。
(1)只有經過專門教育和培訓并合格的人員,才能進行氯酸鈉的卸料、溶解和處理等操作。
(2)操作人員要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和安全規程進行操作和設備維護。
(3)禁止其他未受過培訓的人員操作和使用氯酸鈉設備,參觀人員進入NaClO3處理區域要得到允許并遵守本安全規程。
(4)NaClO3貯存區、卸料區域要設有緊急淋浴器和洗眼器,操作人員(以及有關的人員)都應掌握其位置及使用方法。
(5)對操作、取樣、維修人員要求在作業時穿戴以下防護設施:硬質安全帽、護目鏡、PVC橡膠材料的防水或可水洗的工作服(由腳至胸的套服)、橡膠手套,多塵區還要戴濾塵器,襯衣必須是長袖的,不得穿戴皮革等衣物。
(6)在非NaClO3區域不能穿戴NaClO3防護工作衣服,嚴禁穿NaClO3防護工作服時抽煙。
(7)嚴禁將受NaClO3污染的衣物帶回家洗燙。受污的衣物要盡快地更換并在現場洗滌。
(8)即使不見有NaClO3污物,每次換班后所有的防護衣物都要在車間內在專用的洗衣處洗滌,貯藏間及洗衣處要把干凈衣物與受污衣物分開,受污的衣物只能用塑料容器盛裝。
(9)對必須帶的皮件,如工作袋、皮帶、焊接時用的皮圍裙等,如要在NaClO3區域使用,必須注明投入使用的日期,每隔6個月(如受污,則立即更換)便應停止使用,重新使用前要清洗干凈或用火測試,若不能使用,必須處理掉。
(10)所有在NaClO3區域作業過的人員作業結束,離開之前必須進行淋浴,并將穿戴的衣物(包括內衣、襪子等)清洗干凈。
(11)嚴禁將食物帶入NaClO3區域內,并禁止在區域內進食。
㈢、設備的定期檢查
1、定期檢查,維護所有的NaClO3處理設備、管道,保證將泄漏減少到最低限度,對于由于腐蝕及磨損造成的泄漏的設備、管道,應制定計劃對其進行維修或更換。
2、NaClO3處理設備的所有維修工作都要遵循維修規程,并要認真填寫維修記錄表和設備記錄表。
3、正常運行情況下,可能會與NaClO3接觸的所有易燃物體必須定期檢查,分析NaClO3含量,超過規定限度時須采取適當措施。
4、NaClO3區域內需要焊接作業時,需辦理動火作業證,并經批準后,方可進行施工。
5、焊接前要清理干凈焊接范圍內的易燃物,并弄濕工作區,工作期間要保持潮濕,保證衣物及設備不被NaClO3污染。
6、焊接時,除焊接人員外,至少還要有一人監視,并配備有高壓水管或水、滅火器,如果火花或熱物可能會掉入其他樓層,也必須把這些地方弄濕,并隔離這些區域,派人監視火災及禁止其他人員靠近。
7、焊接工作完成后,所有火花及熱物到達的地方必須清理檢查,并進行必要的水沖洗。
8、進入溶解槽、貯槽內作業的梯子應墊上橡膠墊。
9、所有維修人員應遵守安全規程,穿戴必要的防護設備,進入NaClO3處理設備槽罐的作業人員要穿橡膠靴子。
10、與貯槽有關的設備,如液位計等,應每年進行檢查。
11、每月對卸料泵、供料泵進行機械檢查和振動情況檢查。
12、操作者應每天用肉眼檢查泵、管道、液位、壓力、流量等情況。
㈣、人員的急救措施
1、衣服上粘有NaClO3溶液,應在干涸前盡快脫掉用水沖洗或浸入水中,在現場用肥皂和水洗滌干凈。
2、皮膚接觸到NaClO3溶液,用肥皂和水沖洗干凈。
3、眼睛接觸到NaClO3溶液立即用大量的溫水沖洗至少5分鐘,并要不時地撐開眼瞼沖洗,隨后送醫院進行及時治療。
4、吸入NaClO3,應立即將患者移到有新鮮空氣處,如果癥狀嚴重,應立即就醫。
5、如果人員吞咽下NaClO3,如受害者清醒,可讓其喝入大量的水稀釋胃液,進行誘吐;如果受害者已昏迷,不能喂進任何東西。或試圖讓其嘔吐。受害者要及時送至醫院搶救治療。
6、因NaClO3被燒傷,應盡快脫掉患者燒傷的衣物,并將NaClO3小心地沖洗掉,送患者到醫院治療。在處理過程中要盡可能做到無菌感染。
7、所有受傷害的人員要防止受冷并提供良好的空氣環境。
篇2:CAS7681529環境應急手冊:次氯酸鈉
22、次氯酸鈉CAS7681-52-9品名次氯酸鈉別名氧氯化鈉、氯氧化鈉英文名Sodiumhypochlorite,Sodiumo*ychloride,Sodiumchlorideo*ide理化性質分子式NaCLO分子量74.44熔點沸點相對密度1.21(14%水溶液),1.1(5.5%水溶液)蒸氣壓外觀氣味清澈,淺黃色溶液,有氯氣的刺激性氣味。溶解性與水混溶。穩定性和危險性不可燃。受熱時,與酸類接觸和在光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有毒和腐蝕性所體氯(見《手冊》7)。水溶液是一種弱堿。該物質可通過吸入其氣溶膠和經食入吸收到體內。環境標準工作場所空氣中最高允許濃度[1](mg/m3)1.0(氯)廢氣無組織排放監控濃度限值[3](mg/m3)0.5(氯)毒理學資料短期接觸:該物質刺激眼睛、皮膚和呼吸道。反復或長期接觸可能引起皮膚過敏。急性中毒表現:吸入有灼燒感,咳嗽,呼吸困難,氣促,咽喉痛,痛狀可能延緩;皮膚接觸可能導致皮膚發紅,燒傷,疼痛,起水皰;眼睛接觸:發紅,疼痛,嚴重濃度燒傷;攝入:腹部疼痛,灼燒感,休克或虛脫,神志不清,嘔吐。安全防護措施工程控制嚴加密閉,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風和全面通風。呼吸系統防護空氣中濃度超標時,必須佩戴防毒面具。眼睛防護戴化學安全防護眼鏡。身體防護穿相應的防護服。手防護戴耐酸堿橡膠手套。其他工作現場嚴禁吸煙、進食和飲水。工作后沐浴更衣。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應急措施急救措施立即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安靜及保暖。注意發現早期病例情變化,必要時做胸部*光檢查,及時處理。肺水腫癥狀常常經過幾個小時以后才變得明顯。體力勞動使癥狀加重,因而休息和醫療觀察是必要的。用大量水沖洗工作服。泄漏處置通風,盡可能將溢漏液收集在可密閉的容器中。然后用大量水沖凈。不要用鋸末或其他可燃吸收劑吸收。消防方法干粉、噴水、泡沫、二氧化碳。環境監測方式快速方法:檢氣管法檢出范圍1~30mg/m3國標方法:甲基橙分光光度法HJ/T30—1999檢出范圍:0.03~20mg/m3+(氯)氯化物:硝酸銀滴定法檢出限:10mg/LGB11896—89一般包裝腐蝕品。槽車或塑料桶,工業用成品一般濃度為10%~13%。家用消毒劑、漂白液通常濃度為5%~6%(pH約11)。較濃的為10%~13%(pH約13,腐蝕性),使用時需稀釋。主要用途漂白、氧化、消毒。
篇3:氯酸鈉處理安全操作規程
㈠、氯酸鈉的性質
1、氯酸鈉?分子式NaClO3,分子量為106.45,室溫下是穩定的無色或白色粒狀晶體,無味,受潮會結塊,含雜質呈淡黃或呈橙黃色,比重2.49(15℃),熔點248~261℃,265℃時會分解為NaCl和O2。
2、NaClO3晶體可溶于水和乙醇中,其水中的溶解度,0℃時為44%(wt%),100℃時約67%(wt%)。
3、NaClO3為強氧化劑,室溫下穩定,可用金屬桶或編織袋包裝,危害等級5.1級(TD(GR,IMOICAC)),不能接觸有機物質,硫及硫化物,金屬氧化物,酸以及任何還原劑等,與以上物質混合極易起火并可能爆炸。
4、NaClO3極易著火,高溫會釋放出助燃的氧氣O2,水是NaClO3火災唯一有效的滅火劑,處理時必須穿戴規定的防護設備。
5、NaClO3溶液對碳鋼等材料有較強的腐蝕性,不能用此類材料來貯存、輸送溶液。
6、NaClO3可通過電解濃NaCl溶液,然后進行結晶分離制得。
㈡、NaClO3的安全操作技術要求
1、貯存要求
(1)NaClO3晶體應按包裝方式貯存于陰涼、干燥、由防火屋頂的建筑內。
(2)貯存區應避免熱源輻射。
(3)NaClO3不得與硫化物、金屬粉末、磷銨等還原性物質混合貯存。
(4)NaClO3不得與酸混合,否則會產生有毒易爆的Cl2和ClO2氣體。
(5)貯存區注意清潔,不得存在可燃材料,如紙屑、木頭、木屑、纖維繩子、各種織物、油脂等。
2、搬運要求
使用安全的工具,避免產生摩擦碾磨、碰撞、火花、靜電等,要避開可燃物質、酸、熱源等。
3、卸料及溶解要求
(1)受損壞的運輸車輛禁止進入貯存區。
(2)卸料過程中盡量避免產生過量粉塵。
(3)卸料前要清理卸料區域內所有的有機物質和易燃物質,如紙屑、木屑等。
(4)使用吊車起吊要遵守吊車使用的安全操作規程。
(5)不得將NaClO3的包裝物放入溶解槽中。
(6)NaClO3包裝袋(或包裝容器)要倒空并用水沖洗干凈,然后集中收集,送去填埋處理或交專門回收公司處理,禁止將包裝物用作其他用途。
(7)卸料前要檢查溶解水溫,保證水溫不超過82℃。
(8)卸料結束后要用水將殘留在卸料開包器及上的料斗上的NaClO3沖入溶解槽,并充分沖洗干凈溶解槽及周圍區域。
4、泄漏處理
(1)泄漏的固體要用干凈、干燥的金屬容器盡量回收,然后要用水充分沖洗干凈泄漏區域。
(2)泄漏的液體(包括輸送管線)不能讓其干涸,要用大量的水沖洗干凈。
(3)泄漏的液體、固體不能直接排入酸性水溝和進入自然環境中。
(4)要加強檢查和維修設備,發現泄漏要立即報告,在不危及人身安全的情況下盡快地按安全方法處理,減少泄漏。
5、防火及消防規定
(1)貯存區、卸料區、泄漏地點附近禁止一切煙火。
(2)貯存、卸料區要設置有足夠的消防水系統
(3)水是撲滅NaClO3火災唯一有效的滅火劑。
(4)火災出現時,如果安全,盡量將氯酸鈉轉移撤離危險區。
(5)消防人員應站在上風處滅火,若有可能的話,站在安全屏障后面,對密封的容器,要噴淋大量的水,以冷卻容器。
(6)火撲滅后,漏出的氯酸鈉盡量回收到干凈的金屬容器內蓋緊,然后用水沖洗干凈所有的殘留物。
(7)衣物著火應用水迅速撲滅,并將燃燒部分沉入水中。
(8)焊接時防火見第7條有關敘述。
6、人員的安全防護要求及措施。
(1)只有經過專門教育和培訓并合格的人員,才能進行氯酸鈉的卸料、溶解和處理等操作。
(2)操作人員要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和安全規程進行操作和設備維護。
(3)禁止其他未受過培訓的人員操作和使用氯酸鈉設備,參觀人員進入NaClO3處理區域要得到允許并遵守本安全規程。
(4)NaClO3貯存區、卸料區域要設有緊急淋浴器和洗眼器,操作人員(以及有關的人員)都應掌握其位置及使用方法。
(5)對操作、取樣、維修人員要求在作業時穿戴以下防護設施:硬質安全帽、護目鏡、PVC橡膠材料的防水或可水洗的工作服(由腳至胸的套服)、橡膠手套,多塵區還要戴濾塵器,襯衣必須是長袖的,不得穿戴皮革等衣物。
(6)在非NaClO3區域不能穿戴NaClO3防護工作衣服,嚴禁穿NaClO3防護工作服時抽煙。
(7)嚴禁將受NaClO3污染的衣物帶回家洗燙。受污的衣物要盡快地更換并在現場洗滌。
(8)即使不見有NaClO3污物,每次換班后所有的防護衣物都要在車間內在專用的洗衣處洗滌,貯藏間及洗衣處要把干凈衣物與受污衣物分開,受污的衣物只能用塑料容器盛裝。
(9)對必須帶的皮件,如工作袋、皮帶、焊接時用的皮圍裙等,如要在NaClO3區域使用,必須注明投入使用的日期,每隔6個月(如受污,則立即更換)便應停止使用,重新使用前要清洗干凈或用火測試,若不能使用,必須處理掉。
(10)所有在NaClO3區域作業過的人員作業結束,離開之前必須進行淋浴,并將穿戴的衣物(包括內衣、襪子等)清洗干凈。
(11)嚴禁將食物帶入NaClO3區域內,并禁止在區域內進食。
㈢、設備的定期檢查
1、定期檢查,維護所有的NaClO3處理設備、管道,保證將泄漏減少到最低限度,對于由于腐蝕及磨損造成的泄漏的設備、管道,應制定計劃對其進行維修或更換。
2、NaClO3處理設備的所有維修工作都要遵循維修規程,并要認真填寫維修記錄表和設備記錄表。
3、正常運行情況下,可能會與NaClO3接觸的所有易燃物體必須定期檢查,分析NaClO3含量,超過規定限度時須采取適當措施。
4、NaClO3區域內需要焊接作業時,需辦理動火作業證,并經批準后,方可進行施工。
5、焊接前要清理干凈焊接范圍內的易燃物,并弄濕工作區,工作期間要保持潮濕,保證衣物及設備不被NaClO3污染。
6、焊接時,除焊接人員外,至少還要有一人監視,并配備有高壓水管或水、滅火器,如果火花或熱物可能會掉入其他樓層,也必須把這些地方弄濕,并隔離這些區域,派人監視火災及禁止其他人員靠近。
7、焊接工作完成后,所有火花及熱物到達的地方必須清理檢查,并進行必要的水沖洗。
8、進入溶解槽、貯槽內作業的梯子應墊上橡膠墊。
9、所有維修人員應遵守安全規程,穿戴必要的防護設備,進入NaClO3處理設備槽罐的作業人員要穿橡膠靴子。
10、與貯槽有關的設備,如液位計等,應每年進行檢查。
11、每月對卸料泵、供料泵進行機械檢查和振動情況檢查。
12、操作者應每天用肉眼檢查泵、管道、液位、壓力、流量等情況。
㈣、人員的急救措施
1、衣服上粘有NaClO3溶液,應在干涸前盡快脫掉用水沖洗或浸入水中,在現場用肥皂和水洗滌干凈。
2、皮膚接觸到NaClO3溶液,用肥皂和水沖洗干凈。
3、眼睛接觸到NaClO3溶液立即用大量的溫水沖洗至少5分鐘,并要不時地撐開眼瞼沖洗,隨后送醫院進行及時治療。
4、吸入NaClO3,應立即將患者移到有新鮮空氣處,如果癥狀嚴重,應立即就醫。
5、如果人員吞咽下NaClO3,如受害者清醒,可讓其喝入大量的水稀釋胃液,進行誘吐;如果受害者已昏迷,不能喂進任何東西。或試圖讓其嘔吐。受害者要及時送至醫院搶救治療。
6、因NaClO3被燒傷,應盡快脫掉患者燒傷的衣物,并將NaClO3小心地沖洗掉,送患者到醫院治療。在處理過程中要盡可能做到無菌感染。
7、所有受傷害的人員要防止受冷并提供良好的空氣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