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燃易爆品庫爆炸應急措施規程
(1)聽到爆炸聲的人員應保持鎮定,立即使用有效方式(如呼救、讓汽車鳴笛或其他帶有警報的聲響、標志等),向K12+600向東5km處從事回墊作業的人員發出明顯的險情警報,并使用現場所能使用的通訊工具(移動電話、對講機等)或安排人員及時向項目部應急領導小組通報,簡要報告爆炸時間、地點、強度、影響范圍等。
(2)應急小組接警后,立即通知在進行回填作業的施工負責人緊急撤離所有施工人員,待排除險情后再進行施工。
(3)收到警報的回填作業人員應提醒同伴,第一時間撤離到可能的安全地點,防止由易燃品倉庫再次爆炸。
(4)立即撥打119、120電話報警,報告發生的災難,說明爆炸的時間、地點、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情況。派人員在路口迎接,指引救護車和消防車直接趕到出事地點,避免延誤搶險和救援時間。
(5)回填作業人員派人沿路通知,及時疏散還在危險區域的施工人員;防止因可能連續爆炸造成的二次傷亡。同時,組織移走作業的機械設備、材料,為疏散人員和提供救護通道做好準備。
(6)應急領導小組接到事故報告后及時啟動應急救援預案,調動人員和搶險物資,
采取措施防止事故蔓延,安排切斷事故現場內的所有電源線路,防止在搶救過程中觸電
或繼續引起火災等二次傷害。
(7)回填班組授命進行現場組織救援時,所有的救援人員必須佩帶安全帽等防護設備,防止爆炸沖擊波及飛濺物造成的傷害。救援過程中,應首先尋找庫房人員,并先救治生還人員。如有生還者,應立即安排送醫院救治。同時,派人小心查看現場,做好防范連續爆炸的準備。
(8)在現場施救過程中,如發現傷員有骨折現象,利用木板、竹片和繩布等捆綁骨折處的上下關節,固定骨折部位,也可將其上肢固定身側,下肢與下肢縛在一起;在醫院救護車未來之前,利用現場的硬木板,選配不少于4名身強力壯的救護組人員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將其抬至救護車到達的地帶。
(9)如該傷者傷口出血比較嚴重,應讓其以頭低腳高的姿勢躺臥,使用消毒紗布或清潔織物覆蓋在傷口上,用繃帶較緊地包扎,以壓迫止血,或選擇彈性好的橡膠管、橡膠帶或三角巾、毛巾、帶狀布巾等。對上肢出血者,捆綁在其上臂1/2處,對下肢出血者,捆綁在其在腿上2/3處,并每隔斷25~40分鐘放松一次,每次放松0.5~1分鐘;如傷者劇烈痛疼難忍,即打開現場醫藥箱,讓其先服用止痛劑和鎮痛劑。對這位高空墜落至地面的傷者,在救護時不要隨意移動或翻動其身體。
(10)如情況危急,來不及等待“120”或“120”不能及時趕到,應用項目車輛把傷者緊急送往醫院。
(11)救援保衛人員應進行封閉與監控,告誡搶險人員防止因現場混亂而導致未爆炸藥、雷管等爆炸或遺失;聯絡協調組迅速聯系當地地方政府(業主)、醫療機構(急救電話)及附近單位請求社會援助;其他人員按運送的搶險器具,實施搶險。
(12)實施搶險時,應指定專門指揮、調度和協調觀察人員,防止搶險過程因緊張、混亂和誤用搶險器材等造成二次傷害,或發生新的事故。
(13)責成專業技術人員及時分析是否存在事故可能擴大的各種因素,根據爆炸產生的振動、燃燒、煙塵及其他廢棄物,以及可能出現的垮塌等,明確搶險禁區,防止搶險人員受到傷害,或在事故擴大時不能及時撤離。
(14)應急領導小組安排專門人員和運輸工具,及時從附近工區調運和補充搶險人員和物資。
(15)保衛組在事故現場劃定警戒區域,維持搶險秩序,并在可能的情況下保護事故現場及證據,為事故調查提供依據。
(16)應急領導小組安排專門人員為搶險人員提供搶險防護用品,囑其提高自我防護意識和能力,防止發生觸電、燙傷、中毒、搶險器具傷人和搶險人員操作不當形成互傷等新的傷害和事故。
(17)安排電工、水工人員檢查線路和水管,如有損害組織搶修,及時接電、通水,或從門前的稻田取水,盡早撲火。
(18)經現場醫生檢查診斷為重傷或死亡人員數量應在24h內上報項目主管的上級部門和地方安全部門;發生Ⅳ級以上安全事故應在2h內報告項目主管的上級部門和地方安全部門;報告內容包括重傷和死亡人數、事故類別、事故地點等情況,并配合地方安全部門進行事故調查,不準瞞報和不報。
(19)不管發生任何事故、事件,自救的同時都要保護好現場,責任單位要積極配合調查取證,對隱瞞不報、謊報、故意遲遲不報、故意破壞現場、不配合事故調查的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對在事故調查中調查人員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或打擊報復的由公司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20)做好事故恢復,對易燃品倉庫爆炸、火災產生的廢棄物應分類處理,送運到指定地點,不得就近堆放在山邊或傾倒在農田內;在判定風險在可控制范圍內時,做好事故恢復準備,并在實施恢復時安排專業技術人員現場監督和觀察,防止事故恢復中產生新的危害和事故。分析和調查爆炸、火災事故產生的環境影響,及時采取可能的消除措施。恢復供水、供電管線和因踐踏和損毀的道路,清理搶險器具和人員,分類清除事故現場其他廢棄物。評審應急預案,采取嚴密的防范措施。
篇2:易燃易爆品安全管理要求
易燃易爆品(庫)安全要求
1.易燃易爆品(倉庫)應遠離其它建筑物,通風要良好。倉庫周圍應有圍墻并裝置大門。嚴禁無關人員進入倉庫。
2.倉(品)管工作人員必須了解所管物品的安全知識。嚴禁煙火,不準把火種、易燃物品和鐵器等帶入庫內。
3.易燃易爆物品必須分別存放在專用倉庫中,不得隨意亂放。存放電石應注意防潮。
4.庫內不得同時存放性質相抵觸的爆炸物品和其它物品,亦不得超過規定的儲存數量。
5.倉庫必須建立定期檢查制度,對過期變質的易燃易爆物品要及時處理。
6.嚴禁在倉庫內住宿、開會。收發物品要有嚴格的登記手續。
7.必須配備充分、完好、合用的消防器材并放置在明顯方便的地方。
8.倉庫內不準用一般的電機、電氣設備、必須按設計規范采用密閉防爆型設備。并要定期檢查,確保安全,倉庫人員不得拆卸。
9.予警系統必須良好,并定期檢查,確保有效。
10.運送各種易燃、易爆物品時,蓋要擰緊,容器要豎直放穩。運送人員禁止吸煙,沿途須距離火種5米以外。運送電石時,先要把桶蓋松開放出氣體,中途注意防潮,雨天不準裝運電石
。
11.各種壓力氣瓶的存放、使用和運輸,必須遵守國家《氣瓶安全監察規程》。
篇3:易燃易爆品庫爆炸應急措施規程
(1)聽到爆炸聲的人員應保持鎮定,立即使用有效方式(如呼救、讓汽車鳴笛或其他帶有警報的聲響、標志等),向K12+600向東5km處從事回墊作業的人員發出明顯的險情警報,并使用現場所能使用的通訊工具(移動電話、對講機等)或安排人員及時向項目部應急領導小組通報,簡要報告爆炸時間、地點、強度、影響范圍等。
(2)應急小組接警后,立即通知在進行回填作業的施工負責人緊急撤離所有施工人員,待排除險情后再進行施工。
(3)收到警報的回填作業人員應提醒同伴,第一時間撤離到可能的安全地點,防止由易燃品倉庫再次爆炸。
(4)立即撥打119、120電話報警,報告發生的災難,說明爆炸的時間、地點、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情況。派人員在路口迎接,指引救護車和消防車直接趕到出事地點,避免延誤搶險和救援時間。
(5)回填作業人員派人沿路通知,及時疏散還在危險區域的施工人員;防止因可能連續爆炸造成的二次傷亡。同時,組織移走作業的機械設備、材料,為疏散人員和提供救護通道做好準備。
(6)應急領導小組接到事故報告后及時啟動應急救援預案,調動人員和搶險物資,
采取措施防止事故蔓延,安排切斷事故現場內的所有電源線路,防止在搶救過程中觸電
或繼續引起火災等二次傷害。
(7)回填班組授命進行現場組織救援時,所有的救援人員必須佩帶安全帽等防護設備,防止爆炸沖擊波及飛濺物造成的傷害。救援過程中,應首先尋找庫房人員,并先救治生還人員。如有生還者,應立即安排送醫院救治。同時,派人小心查看現場,做好防范連續爆炸的準備。
(8)在現場施救過程中,如發現傷員有骨折現象,利用木板、竹片和繩布等捆綁骨折處的上下關節,固定骨折部位,也可將其上肢固定身側,下肢與下肢縛在一起;在醫院救護車未來之前,利用現場的硬木板,選配不少于4名身強力壯的救護組人員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將其抬至救護車到達的地帶。
(9)如該傷者傷口出血比較嚴重,應讓其以頭低腳高的姿勢躺臥,使用消毒紗布或清潔織物覆蓋在傷口上,用繃帶較緊地包扎,以壓迫止血,或選擇彈性好的橡膠管、橡膠帶或三角巾、毛巾、帶狀布巾等。對上肢出血者,捆綁在其上臂1/2處,對下肢出血者,捆綁在其在腿上2/3處,并每隔斷25~40分鐘放松一次,每次放松0.5~1分鐘;如傷者劇烈痛疼難忍,即打開現場醫藥箱,讓其先服用止痛劑和鎮痛劑。對這位高空墜落至地面的傷者,在救護時不要隨意移動或翻動其身體。
(10)如情況危急,來不及等待“120”或“120”不能及時趕到,應用項目車輛把傷者緊急送往醫院。
(11)救援保衛人員應進行封閉與監控,告誡搶險人員防止因現場混亂而導致未爆炸藥、雷管等爆炸或遺失;聯絡協調組迅速聯系當地地方政府(業主)、醫療機構(急救電話)及附近單位請求社會援助;其他人員按運送的搶險器具,實施搶險。
(12)實施搶險時,應指定專門指揮、調度和協調觀察人員,防止搶險過程因緊張、混亂和誤用搶險器材等造成二次傷害,或發生新的事故。
(13)責成專業技術人員及時分析是否存在事故可能擴大的各種因素,根據爆炸產生的振動、燃燒、煙塵及其他廢棄物,以及可能出現的垮塌等,明確搶險禁區,防止搶險人員受到傷害,或在事故擴大時不能及時撤離。
(14)應急領導小組安排專門人員和運輸工具,及時從附近工區調運和補充搶險人員和物資。
(15)保衛組在事故現場劃定警戒區域,維持搶險秩序,并在可能的情況下保護事故現場及證據,為事故調查提供依據。
(16)應急領導小組安排專門人員為搶險人員提供搶險防護用品,囑其提高自我防護意識和能力,防止發生觸電、燙傷、中毒、搶險器具傷人和搶險人員操作不當形成互傷等新的傷害和事故。
(17)安排電工、水工人員檢查線路和水管,如有損害組織搶修,及時接電、通水,或從門前的稻田取水,盡早撲火。
(18)經現場醫生檢查診斷為重傷或死亡人員數量應在24h內上報項目主管的上級部門和地方安全部門;發生Ⅳ級以上安全事故應在2h內報告項目主管的上級部門和地方安全部門;報告內容包括重傷和死亡人數、事故類別、事故地點等情況,并配合地方安全部門進行事故調查,不準瞞報和不報。
(19)不管發生任何事故、事件,自救的同時都要保護好現場,責任單位要積極配合調查取證,對隱瞞不報、謊報、故意遲遲不報、故意破壞現場、不配合事故調查的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對在事故調查中調查人員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或打擊報復的由公司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20)做好事故恢復,對易燃品倉庫爆炸、火災產生的廢棄物應分類處理,送運到指定地點,不得就近堆放在山邊或傾倒在農田內;在判定風險在可控制范圍內時,做好事故恢復準備,并在實施恢復時安排專業技術人員現場監督和觀察,防止事故恢復中產生新的危害和事故。分析和調查爆炸、火災事故產生的環境影響,及時采取可能的消除措施。恢復供水、供電管線和因踐踏和損毀的道路,清理搶險器具和人員,分類清除事故現場其他廢棄物。評審應急預案,采取嚴密的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