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預防煤與瓦斯突出事故技術措施

預防煤與瓦斯突出事故技術措施

2024-07-15 閱讀 4311

1、防突部門解決日常防突工作中出現的各種技術問題,根據“安全規程”和“防突細則”研究制定防突措施以及監督措施的落實執行。指導各防突工作面的管理工作。

2、加強防突培訓,在有突出危險的掘進區域的工作人員(包括管理人員)必須掌握煤與瓦斯突出的預兆、機理、規律及有關避災知識,經考試合格后方可上崗。

3、突出區域掘進工作面在《作業規程》和《安全技術措施》中,必須有經批準的針對性防突措施和安全防護措施。掘進遇到地質構造變化帶,要及時編制針對性的補充措施。

4、突出區域的掘進工作面放炮時,人員必須撤離到該工作面《防突安全技術措施》規定的位置。并且放炮必須停電,放炮30分鐘后,經專職瓦檢員檢查并經同意,人員方可進入工作面。

5、每次打鉆施工單位必須有一名干部跟班,確保施工嚴格按設計鉆孔參數打鉆,防突部門派專人跟班對防突措施進行監督檢查。

6、施工單位必須詳細記錄每次打鉆(措施孔和效檢孔)結果,包括打鉆深度、鉆孔參數和有關異常情況等。

7、防突與地質部門要及時收集整理現場的瓦斯地質資料,填補瓦斯地質圖,為防突工作積累提供可靠的依據。

8、在有突出危險煤層的巷道中,更換維修支架時,必須采取預防煤體垮落而引發突出的措施。

9、突出掘進工作面的回風巷道必須確保暢通無阻。

10、嚴格執行防突措施孔和效檢孔的超前距離,嚴禁超掘。

篇2:特大型煤瓦斯突出事故發生條件及防范措施

20**年4月7日前,蘆嶺煤礦共發生煤與瓦斯突出14起,突出總煤量僅為1329t,突出總瓦斯量為24788m3;最大一次突出煤量314t,平均突出煤量95t/次,瓦斯量1770m3/次,基本上均為小型突出,其中大多數為壓出和傾出類型。20**年4月7日04:18,818—3#溜煤巖石斜巷掘進工作面發生了突出煤量10.5kt、瓦斯量930km3、死亡14人的特大型煤(巖)與瓦斯突出,而且是在石門前方有11.2m巖柱的條件下發生的,這在我國尚屬首次。因此,對這次事故的發生條件、發生原因、經驗教訓以及防范措施進行分析,對防止類似事故的發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礦井概況

蘆嶺煤礦屬宿東煤田,井田東西走向長8.2km,傾斜寬3.6km,面積29.5km2,設計生產能力為1500kt/a。從1988年起,對礦井進行改擴建,改擴建后年設計生產能力為2400kt?a,20**年實現擴建達產,實際生產能力為2460kt/a。

礦井開拓方式為立井石門開拓,分3個水平,一水平標高為—400m,二水平標高為—590m,三水平標高暫定—700m。礦井為高瓦斯突出礦井,20**年礦井絕對瓦斯涌出量129.25m3/min,相對瓦斯涌出量31.49m3/t,礦井總進風量13000m3/min。

礦井開采煤層有8煤、9煤、10煤3層。其中,8煤平均厚度9.0m,9煤平均厚度3;0m,8煤、9煤間距平均為3.5m,采用聯合布置,在9煤底板巖石中布置采區上山及區段集中軌道平巷和集中運煤平巷,采用斜上山與煤層的運輸巷、回風巷聯絡。10層煤平均厚度2.1m,獨立布置。

2?事故區域概況

發生事故的Ⅱ81采區走向長1100m,傾向寬550m,開采標高下限為—590m。采區可采儲量為9000kt,采區共有2個采煤面、6個掘進面(煤巷4個,巖巷2個),設計生產能力為500kt/a。在采區中部9煤底板布置有人行、運輸、軌道3條上山(見圖1),采區上山與區段巖石集中巷間通過石門聯接。采區沿傾斜方向劃分為4個區段。事故發生時,三區段為生產區段,四區段為巖巷準備區段。采區從一水平和二水平同時進風,東、西2翼各布置了1條回風上山,采區總配風量為5417m3/min。

采區實測煤層瓦斯壓力為2.41—2.70MPa,按壓力梯度預測,三區段瓦斯壓力為3.68MPa,—590m水平最大瓦斯壓力達4.10MPa。至20**年3月底共施工鉆場30個,鉆孔295個,連孔抽放283個鉆孔。采區一至三區段生產揭露小型斷裂構造較為發育,四區段在突出前尚未發現較大的地質構造。

3?事取經過

發生突出的是Ⅱ818—3#溜煤斜巷掘進工作面。該巷在20**年6月施工Ⅱ818—3#聯巷時,已施工平巷4.7m,20**年4月2日恢復掘進施工。4月6日23:30瓦檢員在迎頭裝藥前測定CH4濃度為:工作面0.20%,回風流0.26%;23:40—24:00放炮,放炮后測定C1厶濃度為:工作面0.20%?,回風流0.26%。4月6日零點班(4月7日00:00—06:00)該掘進工作面出勤7人,4人在工作面打錨桿,2人在車場卸石子,1人看工具及充電。零點班人行下口風門時,發現風門有異常扇動,隨即撤出;驗收員在做炮泥時發現1股煙霧涌出;也隨即撤離;2名在石門卸碴子的工人同時跟著撤離現場。跟班的1位區隊工會主席在Ⅱ817軌道巷發現風筒有異響,遂帶領該工作面施工人員撤離,在經過石門變電所時,發現該處煤塵較大,能見度很低,他將工人帶至副井下口向礦調度匯報后又只身返回,發現石門變電所段已被煤巖堵塞。此時,因風流逆轉,高濃度瓦斯已波及Ⅱ81和Ⅱ822個采區。瓦斯逆流3120多米,事故發生2h后(7日06:30)在風井擴散口測定瓦斯濃度為9%,26h后降到1%,58h后才降到事故前的正常值,即到4月9日10:00瓦斯濃度才降到0.6%。

突出時煤層底板距工作面法線垂距達11.2m,突出是以小斷層弱面帶為突破口的。據統計,這次突出煤巖量總計10500t,突出瓦斯量為938.2km3;填堵全巷道總長度796m,堆積煤厚超過200mm以上巷道34m(見圖1);拋出50kg以上的巖塊達100多塊,其中重量超過5t的有2塊:尺寸分別為2.15m*0.8m*l.35m和2.1m*0.8m*l.5?m.

由于突出強度大,瓦斯逆流往東沖毀Ⅱ818車場3道正反向風門,進入Ⅱ81軌道上山及Ⅱ81運輸上山,然后彼及整個Ⅱ81采區;瓦斯流往西沖毀Ⅱ818巖石軌道巷2道正反向風門,逆流至Ⅱ81返煤下山,進入301皮帶機巷和Ⅱ82返煤皮帶巷,至Ⅱ82一區段皮帶機巷,波及Ⅱ822—2工作面及8413的隊里驗收員于7日03:30到掘進工作面,看到頂板完好,錨桿鉆眼已打完,正在安裝錨桿,工作面上部鉆眼已打完,2臺鑿巖機正在打下部鉆眼。

4月7日凌晨04:00,1名工人尋找炮棍至Ⅱ81等掘進工作面,瓦斯逆流最遠距離3120m。

4?事故發生原因及發生條件分析

綜合事故工作面煤層瓦斯賦存、煤質特征和地質構造等因素,分析認為本次特大型突出發生的原因主要有:

(1)蘆嶺煤礦以往石門揭煤及機巷掘進均在底板鉆孔預抽瓦斯2年以后進行的,而事故地點前后120m范圍尚未進行瓦斯抽放,而煤層原始瓦斯壓力達4.10MPa,較高的煤層瓦斯壓力為特大煤與瓦斯突出提供了發生突出的基礎條件。

(2)本區段煤層為特厚煤層,煤厚達10m以上,煤層軟分層發育,f=0.17,且有連片發育的構造煤存在,煤層瓦斯放散初速度△p達13.08,煤層破壞程度高,為在突出后形成搬運突出物的瓦斯流提供了條件。

(3)地質構造復雜。盡管在巷道掘進時預計煤層底板距工作面法線垂距達10m左右,但由于有與突出煤層相連的小斷層存在,斷層弱面帶在復雜、強大構造應力作用下,發生蠕變破壞,而掘進中用風鎬清底又加劇了破壞過程,使巖柱承載能力下降;同時,構造使得煤層提前切人巷道。構造應力場為該次突出提供了破碎煤、巖所需要的彈性潛能,降低了巖柱抵抗突出的阻力。因此,地質構造應力是此次突出的主要因素,構造應力場為突出提供了應力和煤強度條件。

(4)對Ⅱ81四區段煤與瓦斯突出危險性認識不足,石門揭煤局部防治措施編制不嚴密,在Ⅱ81采區沒有按規定設置避難硐室和壓風自救系統是煤與瓦斯突出導致傷亡事故的間接原因。

此次突出是煤巖層在構造應力作用下迅速、連續破壞,煤體內的高壓瓦斯瞬間解吸,形成強大的瓦斯與煤粒風暴,以斷層弱面為突出口,挾帶巖塊沖向采掘空間。從技術上分析,導致突出的走向小斷層在無鉆孔和巷道直接揭露條件下,客觀上難以預見和防治。

盡管煤與瓦斯突出機理目前尚未被人們完全認識,導致特大型突出的因素尚未被我們確知,但從此次事故可以初步認為發生特大型突出至少具備以下條件:①地質構造及構造應力場的存在。構造產生構造煤,構造應力場為特大型突出提供破碎煤巖所需要的彈性潛能;②煤層內高瓦斯壓力和厚度較大的構造煤軟分層存在。高瓦斯壓力和放散能力強的軟分層是形成瓦斯流的基礎條件。

5?經驗教訓

蘆嶺煤礦過去沒有發生過特大型突出,也是此次突出造成傷亡事故的原因之一。過去從未發生過特大型突出,不能證明現在和將來不會發生特大型突出。對于防突工作必須持科學而又嚴謹的態度,應嚴格按《煤礦安全規程》和《防治煤與瓦斯突出細則》的要求進行,不能存在半點僥幸和麻痹大意。

此次事故進一步證明了煤層是非均質體,瓦斯突出分布是極不均勻的,瓦斯突出強度增加并不二定是漸進的。河南東平煤礦第一起突出發生在向斜軸附近,強度達1000t以上,因此在突出煤層采掘過程中加強地質工作尤其重要。而此次事故,在三號溜煤眼東西共120m范圍內,未進行煤層賦存情況、地質構造探明工作。該掘進工作面在20**年6月施工的4.7m平巷時已見鋁土層位異常,20**年4月3日刷邦時又發現鋁土層,但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未能按《煤礦安全規程》第181條:“在突出煤層頂底板掘進巖巷時,必須定期驗證地質資料,及時掌握施工動態和圍巖變化情況,防止誤穿突出煤層”的規定及時探明、驗證地質資料。基礎培訓工作薄弱,部分職工對發生突出災變后的避難知識掌握不牢固,不能自覺配帶自救器逃生,致使災變發生后該區域多名作業人員因缺氧受到不同程度傷害;同時,由于Ⅱ81二區段五號溜煤眼的安全防護設施不完善,致使災變發生后,掘進二區副隊長在組織工人逃生時誤墜該溜煤眼身亡。

6?防范措施

(1)在突出煤層采掘過程中加強地質技術和管理工作,細致分析地質和鉆孔資料,尤其是石門揭煤工作面前方的地質構造形態及構造演化史研究分析工作,努力掌握本礦地質構造和煤與瓦斯突出之間的規律,更好地指導防突工作。揭煤前堅持打構造探測孔,確切掌握煤層的確切位置和地質構造情況。

(2)進一步提高對煤與瓦斯突出規律的認識,尤其是從事防突技術和管理工作的人員,認真落實防突管理責任制的同時,善于總結本礦突出規律,借鑒國內外科研成果和成熟經驗,提升自身專業技術水平。

(3)在加強煤層瓦斯壓力、鉆孔有效排放半徑、煤層透氣性系數等瓦斯參數測定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防突技術措施;加強停開工的技術管理,嚴格作業規程、措施審批程序,嚴格按計劃、規程和措施的規定施工,避免開工、停工的隨意性。

篇3:煤與瓦斯突出事故隱患應急處理措施

煤礦在生產過程中,大量的煤和瓦斯突然拋向采掘空間,且伴隨著強烈的動力和聲響的現象,稱為煤與瓦斯突出。井下發生突出時,煤流埋人,造成人員窒息死亡;突出時的動力,能摧毀巷道、通風設施、機械設備、破壞通風系統,造成災害擴大;甚至能引起火災或瓦斯爆炸。它是礦井最嚴重的災害之一。

第一節煤與瓦斯突出的一般規律

煤與瓦斯突出多數發生在采、掘工作面,其中大多數發生在掘進工作面。

隨著開采深度的增加,突出的強度增大、突出的次數增多、突出的層數增加、突出的危險性增大。

突出的次數和強度隨著瓦斯壓力的升高而升高。

煤的結構變化大、透氣性差、瓦斯擴散速率大、煤的濕度小容易發生突出。

有構造殘余應力的地方,煤體強度變形能量大,容易突出。如:斷層帶、破碎帶、火成巖侵入帶、煤層厚度變化帶、褶曲地點和煤層傾角變化地點都是容易發生突出的地方。

有外力激發容易發生突出。如:放炮、打眼、沖孔等都容易透發突出。

突出大多伴有預兆,石門突出多伴無聲預兆。

突出危險性隨著硬而厚的圍巖存在而增高。

第二節煤與瓦斯突出的預兆

絕大多數的煤與瓦斯突出,在突出前都伴有預兆,沒有預兆的突出是極少數。

有聲預兆:由于各礦區、各采掘工作面的地質條件、采掘方法、瓦斯大小及煤質特征等的不同,所以預兆聲音的大小、間隔時間、煤體深處發出的響聲種類也不同。有的象炒豆似的劈劈叭叭聲。有的象鞭炮聲,有的象機槍連射聲,有的似跑車樣的悶雷聲、嘈雜聲、嗡嗡聲以及氣體穿過含水裂縫時的吱吱聲等。

無聲預兆:煤層結構構造方面的表現:煤層層理紊亂,煤變軟、變暗淡、無光澤,煤層干燥和煤塵增大,煤層受擠壓褶曲、變粉碎、厚度變大,傾角變陡;地壓顯現方面的表現:壓力增大使支架變形,煤壁外鼓、片幫、掉碴,頂板出現冒頂、斷裂,底板出現鼓起,炮眼變形裝不進藥,打鉆夾鉆、頂鉆等;其它方面的表現:瓦斯涌出異常、忽大忽小,煤塵增大,空氣氣味異常、悶人,煤溫或氣溫降低或升高。

上述突出的預兆并非每次突出時都同時出現,而僅僅是出現一種或幾種。

《煤礦安全規程》對采掘工作面防突的規定

礦井在采掘過程中,只要發生過1次煤(巖)與瓦斯突出,該礦井即為突出礦井,發生過突出的煤層即為突出煤層。突出礦井及突出煤層的確定,由煤礦企業提出報告,經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授權單位鑒定,報省(自治區、直轄市)煤炭管理部門審批,并報省級煤礦安全監察機構備案。

開采突出煤層時,必須采取突出危險性預測、防治突出措施、防治突出措施的效果檢驗、安全防護措施等綜合防治突出措施。

開采突出煤層時,每個采掘工作面的專職瓦斯檢查工,必須隨時檢查瓦斯,掌握突出預兆,當發現有突出預兆時,瓦斯檢查工有權停止工作面作業,并協助班組長立即組織人員按避災路線撤出,報告礦調度室。

有突出危險的采掘工作面爆破落煤前,所有不裝藥的炮眼、孔都應用不燃性材料充填,充填深度不小于孔深度的1.5倍。

井巷揭穿煤層和在突出煤層中進行采掘作業時,必須采取震動爆破、避難硐室、反向風門、壓風自救系統等安全防護措施。

預防煤與瓦斯突出的主要措施

區域性防突措施

開采保護層、預抽煤層瓦斯和煤層注水是區域防突的主要措施。

開采保護層

在突出礦井中,在煤層群中首先開采的,并能使相鄰的突出煤層消除突出危險的煤層叫保護層,開采保護層是防治煤與瓦斯突出最有效、最經濟的措施之一。

預抽突出煤層瓦斯

開采保護層時,已有瓦斯抽放系統的礦井,應同時抽放被保護層的瓦斯。單一煤層和無保護層可采的突出危險煤層,經試驗預抽瓦斯有效果時,也必須采用抽放瓦斯的措施。

突出煤層注水

煤體注水不僅可以預防煤與瓦斯突出,也可以減少開采過程中粉塵的產生和飛揚。當水中加入一些阻化劑時,還可以防止煤炭自燃。

局部防突措施

1、石門揭煤防治突出措施

石門和其他巖石井巷揭穿突出危險煤層時的防突措施中,除抽放瓦斯外,還有超前排放鉆孔、水力沖孔、水力沖刷、金屬骨架和震動放炮等。

(1)水力沖孔。當石門揭煤打鉆出現噴煤、噴瓦斯的自噴現象時,可采用水力沖孔措施進行揭煤。水力沖孔要求石門沖出的總煤量(噸)數量上不小于煤層厚度(米)的20倍。

(2)水力沖刷。水力沖刷是利用高壓水力沖刷石門工作面前方煤體,形成超前孔洞,使煤體得到卸壓和排放瓦斯以消除石門揭煤時的突出危險性。要注意的是沖刷出的煤和瓦斯就地排放,形成了工作地點不安全環境。

(3)超前排放鉆孔。超前排放鉆孔是在石門掘至離煤層垂距5~8米處向突出危險煤層沿傾斜和走向均勻地布置2~3圈鉆孔,控制范圍達到石門周邊外3~5米,形成足夠的卸壓和排放瓦斯范圍,在設計要求的范圍內,瓦斯壓力全部降到0.74兆帕以下。這一措施適用于不同厚度和傾角的突出煤層,對于瓦斯壓力較高的煤層,也有較好的防突效果。

(3)金屬骨架。金屬骨架是用于石門揭煤的一種超前支架。在距煤層2~3米時,在工作面上部和兩側周邊打鉆孔,鉆孔要穿透煤層全厚并進入巖層0.5米,單排孔間距一般不大于0.2米,雙排孔間距一般不大于0.3米,然后在鉆孔中插入長度大于孔深0.5米以上的鋼管或鋼軌,將其尾部固定架牢,形成一個整體防護架。

金屬骨架措施的防突作用:一是鉆孔卸壓;二是鉆孔排放瓦斯;三是保護煤體。主要作用是保護煤體,增大突出的阻力。

2、煤巷掘進工作面防治突出措施

在有突出危險的煤層中掘進巷道,可以采用預抽瓦斯、水力沖孔、超前鉆孔、深孔松動爆破、深孔控制卸壓爆破、卸壓槽和前探支架等防治突出措施。

(1)超前鉆孔(包括大直徑鉆孔)。適用于煤層透氣性較好、鉆孔的有效影響半徑大于0.7米、煤質稍硬的突出煤層。鉆孔長度不得小于10米,鉆孔超前掘進工作面的距離不得小于5米。排放鉆孔的控制范圍,應包括巷道斷面和巷道斷面輪廓線外四周不小于2米的范圍。超前鉆孔的直徑一般為75~120毫米,地質條件變化劇烈地帶也在采用42毫米直徑的鉆孔。

(2)深孔松動爆破。深孔松動爆破是在工作面前方打若干個一定深度的炮眼,通過爆破使周圍煤體破碎、使應力集中帶向煤體深部推移,達到卸壓和排放瓦斯的作用。該措施適用于煤質較硬、突出強度較小的煤層。深孔松動爆破的孔徑為42毫米,孔長不得小于8米,超前距不得小于5米。深孔松動爆破應控制到巷道輪廓線外1.5~2米的范圍。

(3)深孔控制卸壓爆破。與一般深孔松動爆破相比,深孔控制卸壓爆破有兩個特點:一是將爆破孔長度由8~10米增加到20~25米;二是在爆破孔附近打了不裝藥的控制孔,以增大卸壓和排放瓦斯的效果。

(4)卸壓槽。沿巷道兩幫預先切割出一定寬度的縫槽,保持一定的超前距,使前方一段距離內的煤體與煤層母體部分脫離。在卸壓槽的保護范圍內掘進,可以避免突出或沖擊地壓的發生。

(5)前探支架。前探支架一般是向工作面前方打鉆孔,孔內插入鋼管或鋼軌,其長度為兩次掘進長度再加0.5米。掘進每循環一次,打一排鉆孔,形成兩排鉆孔交替前進,鉆孔間距為0.2~0.3米。

3、采煤工作面防治突出措施

對于有突出危險的采煤工作面,防治突出應以區域性措施為主,當未采取區域防突措施時在區域防突措施失效的區段,可采用排放鉆孔、松動爆破、注水濕潤煤體、大直徑鉆孔、預抽瓦斯等局部防治突出措施,并應盡可能地采用刨煤機或淺截深滾筒式采煤機采煤。

安全防護措施

包括石門揭穿煤層時的震動放炮、采掘工作面的遠距離放炮、擋攔、反向風門、自救器、避難所和壓風自救系統等安全防護措施。

1、震動放炮

震動性放炮的主要實質是一種誘導突出的安全措施,在突出危險煤層厚度小于0.3米或瓦斯壓力小于0.74兆帕的煤層中,可采用震動放炮揭穿煤層。震動放炮必須有獨立的回風系統。其進風側應設置兩道堅固反向風門,回風系統嚴禁人員通行或作業。如果震動放炮未能一次揭穿煤層,在掘進剩余部分時,仍必須采取預防突出措施。

2、遠距離放炮

在有突出危險的采掘工作面采用放炮作業時,必須采用遠距離放炮。遠距離放炮的操縱地點應設在進風側反向風門之外或避難所內,距工作面的距離根據現場實際情況而定,但不得小300米。遠距離放炮時,放炮工操縱放炮的地點,應配備壓風自救系統或隔離式自救器。回風系統的采掘工作面以及有人作業的地點,都必須停電撤人,放炮30分鐘后,方可進入工作面檢查。

3、擋攔設施

突出危險區設置反向風門,應遵守下列規定:

(1)反向風門必須設在石門掘進工作面的進風側,以防止突出時的瓦斯進入進風系統。

(2)反向風門必須牢固,并須設兩道。風門墻垛可用磚或混凝土砌筑,嵌入巷道周邊巖石的深度可根據巖石性質確定,但不得少于0.2米,墻垛厚度不得少于0.8米。門框和門扇可采用堅實的木質結構,門框厚度不得小于100毫米,門扇厚度不得小于50毫米,兩道風門之間的距離不得小于4米。

(3)放炮時反向風門必須關閉,對通過門垛的風筒,必須設有隔斷裝置。放炮后,礦山救護隊有關人員進入檢查時,必須把風門打開頂牢。

(4)反向風門距工作面的距離和反向風門的組數,應根據掘進工作面的通風系統和石門揭穿突出煤層時預計的突出強度確定。

5、自救器

進入有突出危險采掘工作面的工作人員,必須佩戴隔離式自救器,每天下井前與升井后必須對自救器進行稱重和氣密性檢查,以保持性能良好。

6、井下避難所和壓風自救系統

突出危險礦井應在井下設避難所或壓風自救系統,根據具體情況,可設置其中一種或混合設置,并要符合下列要求。

(1)井下避難所:

①避難所應在采掘工作面附近和放炮的地點,避難所的數量及其距采掘工作面的距離,應根據具體條件確定。

②避難所必須設向外開啟的嚴密的隔離門,室內凈高不得低于2米,長度和寬度應根據同時避難的最多人數確定,但每人占用面積不得少于0.5平方米,避難所內支護必須保護良好,并設有與礦(井)調度室直通的電話。

③避難所內必須設有供給空氣的設施,每人供風量不得少于0.3立方米/分鐘。如果用壓縮空氣供風時,應有減壓裝置和帶有閥門控制的呼吸嘴。

④避難所內應根據避難最多人數,配備足夠數量的隔離式自救器。

(2)壓風自救系統:

①壓風自救系統安設在井下壓縮空氣管路上。

②壓風自救系統應設置在距采掘工作面25~40米的巷道內、放炮地點、撤離人員與警戒人員所在位置以及回風巷有人作業處。長距離的掘進巷道中,應每隔50米設置一組壓風自救系統。

③每組壓風自救系統一般可供5至8人用,壓縮空氣供給量不得少于0.1立方米/分鐘。

發現突出預兆后現場人員的避災措施

(1)礦工在采煤工作面發現有突出預兆時,要以最快的速度通知人員迅速向進風側撤離。撤離中快速打開隔離式自救器并佩戴好,迎著新鮮風流繼續外撤。如果距離新鮮風流太遠時,應首先到避難所或利用壓風自救系統進行自救。

(2)掘進工作面發現煤和瓦斯突出的預兆時,必須向外迅速撤至反向風門之外,之后把反向風門關好,然后繼續外撤。如自救器發生故障或佩戴自救器不能安全到達新鮮風流時,應在撤出途中到避難所或利用壓風自救系統進行自救,等待救護隊援救。

發生突出事故后現場人員的避災措施

在有煤也瓦斯突出危險的礦井,礦工要把自己的隔離式自救器帶在身上,一旦發生煤與瓦斯突出事故,立即打開外殼佩戴好,迅速外撤。

礦工在撤退途中,如果退路被堵或自救器有效時間不夠,可到礦井專門設置的井下避難所或壓風自救裝置處暫避,也可尋找有壓縮空氣管路的巷道、硐室躲避。這時要把管子的螺釘接頭卸開,形成正壓通風,延長避難時間,并設法與外界保持聯系。

第三節水災事故隱患及應急處理措施

礦井水災的類型及易發生突水事故的地點

礦井水災的類型

造成礦井水災的水源有大氣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和老窯水。多數礦井水害往往由2——3種水源造成的。礦井水害可分為地表水害、老窯水水害、松散孔隙水水害、煤層頂板水水害、煤層底板水水害。?

易發生突水事故的地點

礦井涌水所造成的類井水災,通常稱為突水或透水。礦井突水的條件是必須具有涌水水源和涌水通道。因此,容易發生突水的地點有:

接近水淹或可能積水的井巷、老空或相鄰近煤礦的地點。

接近含水層、導水斷層、溶洞和導水陷落柱的地點。

打開隔離煤柱放水的地點。

接近可能與河流、湖泊、水庫、蓄水池、水井等相通的斷層破碎帶的地點。

接近有出水可能的鉆孔的地點。

接近有水的灌漿區的地點。

接近其他可能出水地區的地點。

礦井發生透水前的預兆

一般說來,礦井透水前主要有幾種預兆:

掛汗。積水區的水,在自身壓力作用下,通過煤巖裂隙而在采掘工作面的煤巖壁上聚積成許多水珠的現象,叫掛汗。井下空氣中的水分遇低溫的物體,有時也可能積成水珠,這是假象。區別真假掛汗的方法是,仔細觀察新暴露的煤壁面上是否潮濕,若潮濕是透水預兆。

掛紅。礦井水中含有鐵的氧化物,在它通過煤巖裂隙而滲透到采掘工作面的煤巖體表面時,會呈現暗紅色水銹,這種現象叫掛紅。掛紅是一種出水信號。

水叫。含水層或積水區內的高壓水,向煤壁裂隙擠壓時,與兩壁摩擦會發出“嘶嘶”叫聲,這就說明采掘工作面距積水區或其他水源已經很近了,若是煤巷掘進,則透水即將發生,這時必須立即發出警報,撤出所有受水威脅的人員。

空氣變冷。采掘工作面接近積水區域時,空氣溫度會下降,煤壁發涼,人一進入工作面就會有涼爽、陰冷的感覺;但應注意,受地熱影響較大的礦井地下水的溫度偏高,當采掘工作面接近積水區時,氣溫反而升高。

出現霧氣。當采掘工作面氣溫較高時,從煤壁滲出的積水,就會被蒸發而形成霧氣。

頂板淋水增大。

頂板來壓,底板鼓起。

水色發渾,有臭味。

采掘工作面有害氣體增加,積水區向外散發出瓦斯、二氧化碳和硫化氫等有害氣體。裂隙出現滲水。如果出水清凈,則離積水區較遠;若渾濁,則離積水區已近。

由于礦井水的來源不同,發生透水前的預兆各有特點:

老空水透水預兆。由于老空水積存時間長,水量補給較差,故稱“死水”。老空水透水預兆有掛紅,酸性大,水味發澀的特點。

溶洞水透水預兆。由于洞內積水長期侵蝕溶巖,所以,水多呈灰色或灰黃色,帶有臭味,有時也有掛紅現象。另外,當采掘工作面接近石灰巖溶洞水時,可能出現頂底模式反來壓、裂隙和柱窩滲水的現象。

斷層水透水預兆。斷層破碎帶中的地下水一般是流動的,補給較充分,故稱“活水”。所以,很少出現掛紅現象,水無澀味而發甜;在巖巷中遇到或接近斷層水時,有時在巖縫中可見到淤泥,水較渾濁多呈黃色。另外,當采掘工作面接近含水的斷層破碎帶時,會出現來壓,淋水增大等現象。

沖積層水透水預兆。淺部掘進井筒常遇到沖積層水,采空區頂板冒落,裂縫溝通沖積層時,也會遇到沖積層水。沖積層水透水的特點是,開始水量較少,呈黃色,并夾有砂子,以后便急劇增大。

防治礦井水災的主要措施

防治水害的措施可歸納為“查、探、放、排、堵、截”六個字。

查:查明礦區和礦井的水文地質條件,加強水害預測,制定并實施防治水規劃。

探:“有疑必探、先探后掘”。遇到下列情況之一,必須確定探水線進行探水:

接近水淹或積水的井巷、老空或相鄰煤礦時。

接近含水層、導水斷層、溶洞和導水陷落柱時。

打開隔離煤柱放水時。

接近可能有河流、湖泊、水庫、蓄水池、水井等相通的斷層破碎帶時。

接近有出水可能的鉆孔時。

接近有水的灌漿區時。

接近其他可能出水地區時。

經探水確認無突水危險后,方可前進。

放:將威脅性水源采用打鉆抽水、井下疏水巷道疏水、井下鉆孔疏水、立井泄放水等方法,全部或部分疏放掉。是消除水患的主要措施之一。

截:利用水閘墻、水閘門和防水煤(巖)柱等物體,臨時或永久地截住涌水,將采掘區與水源隔離,使某一地點突水不致危及其他地區,是減輕水災危害的重要措施。

堵:是將水泥砂漿或化學漿堵水材料通過鉆孔注入到滲水的地層裂隙、溶洞、斷層破碎帶,使其凝固硬化,將裂隙、裂縫和溶洞充填,達到堵水的目的,是防治水災的重要措施之一。

排:為防止礦井水災,礦井必須按《煤礦安全規程》規定建立有效的排水系統。

煤礦地上井下的防治水的設備設施,如水泵、水管、水倉、防水煤(巖)柱、防水閘門、水閘墻以及疏水渠道等,對防治礦井水害十分重要,煤礦職工要愛護,發現問題要及時報告或采取相應措施。

礦井發生透水事故的處理措施及注意事項

發生透水事故的處理措施

采掘工作面或其他作業地點發現有突水預兆時,必須發出警報,撤出所有受水威脅地點的人員。

最先發現透水的現場工作人員一方面報告礦調度室,另一方面迅速組織搶救。打木垛或用密集柱,堵住出水點,防止事故繼續擴大;水勢猛來不及進行加固時,人員應向高處撤退,安全出井。

井下突然突水,破壞了巷道中的照明和避災路線上的指示牌,人員一旦迷失方向,必須朝著有風流通過而又能通達地面的上山巷道方向撤退,切勿進入下山獨頭巷道。

透水后現場人員撤退時的注意事項

透水后,應在可能的情況下迅速觀察和判斷透水的地點、水源、涌水量、發生原因、程度等情況,根據災害預防和處理計劃中規定的撤退路線,迅速撤退到透水地點以上的水平,而不能進入透水點附近及下方的獨頭巷道。

行進中,應靠近巷道的一側,抓牢支架或固定物體,盡量避開壓力水頭和泄水流,并注意防止被水中流動的矸石和木料撞傷。

如透水破壞了巷道中的照明和路標,迷失行進方向時,遇險人員應朝著有風流通過的上山巷道方向撤退。

在撤退沿途和所經過的巷道交叉口,應留設指示行進方向的明顯標志,以提示救護人員的注意。

人員撤退到堅井,需從梯子間上去時,應遵守秩序,禁止慌亂和爭搶。行動中手要抓牢,腳要蹬穩,切實注意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如唯一的出口被水封堵無法撤退時,應有組織地在獨頭工作面躲避,等待救護人員營救。嚴禁盲目潛水逃生等冒險行為。

透水后被圍困時的避災自救措施

當現場人員被涌水圍困無法退出時,應迅速進入預先筑好的避難硐室中避災,或選擇合適地點快速建筑臨時避難硐室避災。迫不得已時,可爬上巷道中高冒空間待救。如系老窯透水,則須在避難硐室處建臨時擋墻或吊掛風簾,防止被涌出的有毒有害氣體傷害。進入避難硐室前,應在硐室外留設明顯標志。

在避災期間,遇險礦工要有良好的精神心理狀態,情緒安定、自信樂觀、意志堅強。要作好長時間避災的準備,除輪流擔任崗哨觀察水情的人員外,其余人員均應靜臥,以減少體力和空氣消耗。

避災時,應用敲擊的方法有規律、不間斷地發出呼救信號,向營救人員指示躲避處的位置。

被困期間斷*物后,即使在饑餓難忍的情況下,也應努力克制自己,決不嚼食雜物充饑。需要飲用井下水時,應選擇適宜的水源,并用紗布或衣服過濾。

長時間被困井下,發覺救護人員到來營救時,避災人員不可過渡興奮和慌亂,以防發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