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作業安全技術措施
由于開采方式和開采礦石性質的不同,礦山作業的危害有很大差異。一般按開采方式和開采礦石性質的不同,將礦山分為四類:煤礦井、非煤礦井、露天煤礦和非煤露天礦。煤礦井的井下作業是最危險的作業之一,也是施工作業最復雜、危險因素最多的作業場所。
(一)礦山的主要事故類型及原因分析
采礦業中事故的普遍性和嚴重性隨礦物的性質和類型而異。采煤業死亡事故的發生率大大高于其他礦業,采煤業的傷害率也顯著高于其他采礦業。在同一采礦業中,地下采礦的事故率比地面露天開采要高,地下開采的死亡和非死亡事故率一般比地面或露天開采高1―2倍。
在礦山作業中,五種最常見的事故原因依次為材料搬運、人員滑躍或墜落、機械設備、拖曳和運輸、坍塌和滑坡,這五類事故占全部事故的80%,其余2096的事故主要是礦井火災、瓦斯或粉塵爆炸、水危害、炸藥和爆破事故、中毒和窒息等。
1.搬運事故
當工人在移動、提舉、搬運、裝載和存放材料、供應品、礦石或廢料時發生的事故,主要是使用不安全的工作方法和判斷失誤引起的。對工人加強安全培訓和教育,使用正確的提舉、裝載和搬運技術是防止這些作業事故的最有效方法。在地下礦井、地面礦場以及選礦廠中搬運事故是最容易發生的事故之一。
在礦山作業中,特別容易發生材料運輸事故的作業有:
1井下的巷道支護及支護拆除作業;
2井下的工作面支護和支護拆除作業;
3材料、礦石的裝卸作業;
4材料、礦石的運輸作業;
5掘進作業;
6開采作業;
7狹窄空間的其他作業。
2.人員滑跌或墜落
人員滑跌或墜落也是采礦業中容易發生的事故之一。進行作業安全教育,檢查作業場所的管理和防護措施等情況,是防止此類事故發生的重要手段。容易發生人員滑跌和墜落的場所主要有:
1露天礦山的臺階;
2立井或斜井的人行道;
3立井或斜井的平臺;
4露天礦山的行人坡道;
5積水的采、掘工作面;
6傾角較大的采、掘工作面。
3.機械傷害
在操作機器、移動設備、用機械運輸、在機械周圍工作時發生的事故占傷殘事故的第三位,這類事故既普遍又嚴重。隨著采礦工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特別是大型和重型機械進入采礦場所,機械對其操作和周圍人員傷害的可能性在增大。因此對工人進行細致的操作規程培訓,使他們獲得必要的能力和安全意識,自覺遵守作業操作規程,是非常必要的。同時,進行必要的技術檢查和維護,以確保任何外露的轉動部件都得到妥善的防護、機械的任何部分完好無缺陷,也是預防該類事故發生的必要手段。
4.拖曳傷害
在各類運輸設備上都可能發生,如膠帶輸送機、鏈條輸送機、軌道礦車、提升運輸機、卡車和其他車輛等。對工人進行安全運輸作業教育,以及對設備進行徹底的檢查和維修是控制這類危險所必需的。
5.巖層坍塌
巖層坍塌包括:巷道的片幫和冒頂、露天工作面的片幫、礦井工作面的片幫和冒頂、露天的滑坡等。
片幫和冒頂是地下開采中最嚴重的事故,也是最普遍的事故之一。片幫和滑坡事故也發生在露天礦場和采石場。在選擇井下峒室或巷道的頂板和側壁的支護材料時,必須使支護材料具有一定的強度并適應巖石的特性,才能達到控制巖石片幫、冒頂的作用。安全教育、技術檢查和安全可靠的坑頂支撐施工方法對減少這類事故都是十分重要的。
6.瓦斯和粉塵爆炸
在煤炭開采構成中,特別是在井下采煤過程中,易燃和爆炸性煤塵、瓦斯的危害始終存在。瓦斯或煤塵爆炸事故一旦發生,一般會造成災難性的后果。因此,預防瓦斯和煤塵爆炸事故是十分重要的。
防止瓦斯和煤塵爆炸事故發生的根本措施是:防止瓦斯和煤塵在空氣中的濃度達到爆炸極限濃度和嚴格控制引爆源。較容易發生瓦斯積聚的場所(地點)主要有:
1井下采煤工作面的上(下)隅角;
2高瓦斯煤層的煤巷掘進工作面;
3井下工作面的采空區;
4高瓦斯煤層工作面的冒落區;
5發生瓦斯突出后的瓦斯積聚區;
6井下獨頭掘進煤巷工作面;
7通風不良的井下其他場所;
8出現逆溫氣候條件時的深凹露天采煤工作面。
7.礦井水災
水的涌人是井下作業區災難性事故,加強井下的探水和堵水、小煤礦及廢井的管理和控制是控制這種事故的主要辦法。
8.爆炸事故
每個礦山應以國家法規為根據,對炸藥制訂出妥善的安全規劃,以及在有沼氣或煤塵危險區域進行爆破時的預防措施。
在潮濕的或含有某種爆炸性氣體的環境中使用的電氣或電氣設備是危險因素,電氣設備和裝置的設計須符合特殊的安全規定。
9.其他風險因素
手工工具使用不當,物件或材料跌落,氣焊和電弧焊或切割,酸性或堿性物質的灼傷,飛濺顆粒物等。
(二)礦山主要風險控制措施
礦山風險種類很多,應根據風險的性質和特點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主要的風險控制措施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遵守法律法規
礦井安全法規,國際勞工組織的標準法規、實施法規和我國的礦山安全生產法,為這方面提供了指南。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需要獲取那些沒有領會的法律法規時,要咨詢專門技術領域的專家,也不應忽視與雇主、工人和其他有關方面資歷合格的代表進行協商。
2.礦山安全檢查
在礦山安全管理上,不僅只強調強制執行礦井安全法規,還要建立某種形式的檢查機構和制度,以確保規定的法律法規和標準得到遵守。
3.礦井粉塵控制
粉塵的危害大小與粉塵濃度、顆粒大小、粉塵質量(礦物組分)和暴露時間等4個因素有
關。
(1)粉塵檢測及防塵一般原則
粉塵的測定:主要是采用重量分析法來評估粉塵濃度危害。流行病學的研究表明,這些結果比粒子計數法的測量結果更符合實際的發病率。
限制危害的一船原則:全肺是可以用衛生工程措施和正確的勞動生產組織加以預防的。
時間因素:暴露時間(即時間因素)可以通過采取針對個別工作人員或針對工業生產過程而制訂的勞動組織措施加以控制。必須組織工作的輪換,以保持粉塵暴露量低于危害限值。采取這種組織措施的先決條件是經常對所有工作場所的粉塵情況進行監察,并根據這些累積的暴露數據制訂在給定時間內的正常暴露限值。
為控制生產過程而采取的組織措施,旨在安排那些不可避免含有高濃度粉塵的作業,使在這些作業中沒有工人或只有少數工人暴露于該粉塵濃度中。
(2)粉塵控制
1)一般情況與基本要求
1控制粉塵的一個基本要求是控制礦物的破碎粒度,減少和控制粉塵的飛揚;
2使已經生產的粉塵不擴散到空氣中;
3采取措施,以限制空氣中粉塵的擴散;
4控制粉塵擴散,使工作場所受影響的范圍縮小到最低程度;
5凈化供人呼吸的空氣,如果工作場所的粉塵濃度無法控制,則應采取措施使呼吸的空氣保持在允許暴露濃度范圍。
2)粉塵控制措施
①設計粉塵控制措施的基本原則
1當礦物已被破碎時,防止粉塵在空氣中傳播;
2在盡量靠近塵源處控制和收集在空氣中傳播的粉塵;
3防止正產生的或沉積的粉塵飛揚;
4利用礦井通風來控制和稀釋空氣中的粉塵;
5使用防塵用具。
②粉塵控制措施
粉塵控制措施主要有:濕式作業、通風和收集粉塵措施。
1灑水和噴霧:濕潤粉塵控制法是方法之一,它是用噴嘴產生水霧,使微小的水霧液滴與粉塵凝并,使在空氣中的粉塵增加重量后逐漸沉降下來。
2通風和收集粉塵:如果使用的采礦技術無法組織大量已形成的粉塵在空氣中傳播,則應盡可能使塵源與周圍的空氣隔開,一般可用機械封閉法。封閉空間中的含塵氣流必須用通風的方法排除,排除的氣流要進行必要的處理。
3防止隱藏的或沉積的粉塵飛揚:在空氣中傳播的粉塵在離塵源一定距離處也會沉降在地上。或巷道壁上。對這些粉塵應加以固結,以確保它們不再次飛揚,造成二次危害。
4用礦井通風進行粉塵控制:利用礦井通風改善粉塵狀況,可以達到兩個效果:其一是稀釋效果;其二是有組織地控制塵源,防止粉塵在空氣中無序的傳播,以確保粉塵不擴散到相鄰或相近的其他作業場所。
5呼吸防護器:如果粉塵控制措施和礦井通風技術無法使粉塵濃度達到允許的暴露濃度,或者從職業衛生的觀點看,認為工作條件還不安全,在這些情況下,必須向暴露的工作人員提供呼吸保護器,如風塵口罩等。
(3)礦井通風
地下礦井的大氣條件不同于地面,而且礦井與礦井之間大氣條件的差異也相當大。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因素是溫度、濕度以及氣流污染和粉塵污染等。礦井空氣中的氧含量略低,而二氧化碳含量略高。礦井空氣的相對濕度根據當地條件的不同有相當大的變化。此外,礦井空氣可能含有大量有害、窒息性的氣體和固體的污染物,包括甲烷(尤其在煤礦)、一氧化碳、燃燒機械排出的廢氣、硫化氫、含有二氧化硅或有毒金屬等有害成分的粉塵等。
礦井通風的目的:是為了改善作業場所的工作環境,保證工作場所空氣中的有害物質、有毒物質和窒息性氣體的濃度控制在允許暴露的濃度范圍以內。
礦井通風的原則:所有礦井都可采取某種形式的自然通風,可利用自然風壓造成的壓差形成通風回路,達到通風的目的。但在煤礦井下要求使用機械通風,且通風巷道要形成回路。
礦井風機有離心式和軸流式之分。如需要,這兩種風機都能改變空氣流向。
在緊急情況下,可能由于風機停止運轉、溫度升高、火災、爆炸或者地下氣體噴發等,而造成井下某場所(巷道)的風流反向。因此,必須針對這些緊急情況制定專門的事故應急通風計劃,一旦遇有明顯需要采取應急措施時,應能在合格的礦井管理人員的指揮下立刻付諸實施n
(4)急救和搶救
每個礦場應制訂合適的應急措施,以便在爆炸、火災、巖層塌落和其他事故發生之后,迅速安全地進行應急和救援。營救設備應放在易于拿到的地方,且保持良好的備用狀態。
每個礦井應根據所雇人數配備適當的急救設施。在礦工人數很多或國家有法規規定時,礦井應設急救室,并配備合格的急救人員。
篇2:非煤礦山支護作業安全管理制度
一、范圍
本制度提出支護作業的具體要求,適用于漢中市礦業公司所屬及外協井下單位。
二、引用文件
《金屬非金屬礦山安全標準化規范》
三、一般規定
1、坑木運送
1.1、運送材料時,嚴禁損壞電力線、照明線、電機車架空線、供風(水)管線和軌道及風門等設施和構筑物。
1.2、往罐、箕斗中裝料,有墜入可能的縫隙必須用2.5cm厚的優質木板堵嚴。材料不得突出容器之外,并用繩子捆好。在無容器的地方下料,高度超過10米時,用繩子捆著下放,嚴禁自由滑落。下落時必須做好上下聯系。
2、施工準備
2.1、作業前先吹凈炮煙。人員站在安全地點灑水清洗頂板、倆幫、工作面和澆透礦(廢)石堆。
2.2、撬凈工作面浮石,撬不下來且有空聲的頂幫要做上明顯的標志或做上臨時支柱,并通知有關人員。
2.3、撬浮石時,水平巷道由外向里進行;天井撬毛人員站在安全地點進行,但平臺板必須移放到站人的地方;采場撬浮石由安全出口側向里進行;豎井處理大面積井幫浮石時,要在吊盤上進行,吊盤高度必須在浮石的上方;斜井由上向下進行。
2.4、天井、溜井、斜井和豎井等井筒內進行維修作業時,必須要系好安全帶。應由先從上往下清掃井壁、井框和平臺上的浮石和雜物,作業點要鋪設平臺,并封閉其上方或上中段井口,上下中段的井口處必須設警戒標志。
3、天井、溜井的支護
3.1、掘進天井、溜井,其高度超過7米時,應安裝梯子間。梯子傾角不大于80°,其上端高出平臺1米,下端距井壁不小于0.6米,兩個梯子平臺的距離不大于7米。上下平臺的梯孔要錯開,梯子孔的長和寬,分別不小于0.7米和0.6米。梯子寬度不小于0.4米,梯子蹬間距不大于0.4米。
3.2、用于鑿巖平臺的撐子,層高不得超過1.6米,撐子平臺距掌子面高度1.6-2.0米;天井規格長邊2.5-3.0米時,橫撐不得小于3根。
3.3、鑿巖平臺下的安全平臺(距離為一層橫撐的高度),要鋪滿板。
3.4、橫撐窩子深度視礦巖穩固性而定,最淺不小于1.5cm,楔子只準從上向下楔緊。
3.5、橫撐和平臺木板必須用優良木材,撐子直徑不小于10cm,臺板厚度不小于2.5cm。
3.6、掘進天井安全棚子距掌子面不得超過6.0cm,棚下設永久性梯子,棚上設臨時梯子。
4、水平巷道木棚子和木立柱的架設
4.1、橫梁和腿的結合要嚴密,其夾角一般為100°-110°,頂壓大夾角小,側壓大夾角大。棚腿柱窩應挖到硬巖,松軟地段應墊基石或設地梁。棚梁與棚腿須在同一平面上,并須與巷道中心成直角。梁的中部及腿的頂端與頂幫間的空隙必須用接頂橫梁或木楔楔緊。為防止棚子發生前后傾斜,各棚之間應用直徑不小于10cm的撐木互相支撐。
4.2、為防止巷道頂板及兩壁巖石的片落,棚壁間必須接頂橫梁填塞結實。
4.3、用于水平巷道和采場的棚柱和頂柱應垂直支立。沿傾斜巷道和傾斜采礦場架設時,應向下傾斜,傾角在45°以下時,棚腿和立柱支立方向在上下兩盤成直角的垂線與柱頂重力線所構成的分角線上,以適應頂盤巖層下移。木楔只準從上向下楔緊。
4.4、急傾斜的天井和采場,需要支護時采用橫木柱,橫木柱與上下盤所成的角度的上一端傾角在0°-10°左右。
4.5、在頂盤節理發達松軟處支立頂柱時,為擴大頂柱支護面積,頂柱上端應加柱帽,柱帽用劈開的半邊坑木制作,寬度略小于柱頂直徑,長至少伸出柱頂兩邊各0.2米。柱頂鴨咀大小要大于帽木圓弧,柱帽軸線方向應與斷層、節理、傾斜成直角。
4.6、棚腿和立柱應大頭向下,下端作適當切削,其切削長度不得超過直徑,切割后端頂的大小不得小于直徑的0.5倍。
5、木垛的架設
5.1、架設木垛的木材應用圓木或方木。用圓木時,為增加穩固性,務須將相疊處削成上下平行的結合面。
5.2、木垛架疊高度,一般為坑木長的2倍以下,最高不得超過3倍。
5.3、架設木垛的位置,應堅實平坦木垛頂底必須與頂底盤密接,并以木楔楔緊,相疊點的位置應在一條直線上。
四、附則
1、本制度解釋權歸安全環保部,自下月1日起執行。
2、本制度與國家、省、市及漢中市礦業公司相關法律法規、制度相抵觸時,則按照上級有關規定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