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行業員工安全教育培訓
為了公司的安全以及快速健康發展,也為了自己與家人的安全。作為三裕的一員,我們必須高度樹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思想,嚴格執行黨和國家的安全生產方針,自覺遵守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各工種的安全操作規程,嚴禁“三違”即:不違章指揮,不違章作業,不違反勞動紀律。具體的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遵守《國家安全生產法》
?為了加強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防止和減少生產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發展,制定國家安全生產法。根據國家規定并結合公司實際做以下摘要:
1.?總則第三條安全生產管理,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
2.?第十三條國家實行生產安全事故責任追究制度,依照本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追究生產安全事故責任人員的法律責任。
3.?第四十五條生產經營單位的從業人員有權了解其作業場所和工作崗位存在的危險因素、防范措施及事故應急措施,有權對本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提出建議。
4.?第四十九條從業人員在作業過程中,應當嚴格遵守本單位的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服從管理,正確佩戴和使用勞動防護用品。
5.?第五十條從業人員應當接受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掌握本職工作所需的安全生產知識,提高安全生產技能,增強事故預防和應急處理能力。
6.?第五十一條從業人員發現事故隱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應當立即向現場安全生產管理人員或者本單位負責人報告;接到報告的人員應當及時予以處理。
7.?第五十二條工會有權對建設項目的安全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進行監督,提出意見。工會對生產經營單位違反安全生產法律、法規,侵犯從業人員合法權益的行為,有權要求糾正;發現生產經營單位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或者發現事故隱患時,有權提出解決的建議,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及時研究答復;發現危及從業人員生命安全的情況時,有權向生產經營單位建議組織從業人員撤離危險場所,生產經營單位必須立即作出處理。工會有權依法參加事故調查,向有關部門提出處理意見,并要求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
8.?第七十條生產經營單位發生生產安全事故后,事故現場有關人員應當立即報告本單位負責人。單位負責人接到事故報告后,應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組織搶救,防止事故擴大,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立即如實報告當地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不得隱瞞不報、謊報或者拖延不報,不得故意破壞事故現場、毀滅有關證據。
9.?第七十一條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接到事故報告后,應當立即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上報事故情況。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和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對事故情況不得隱瞞不報、謊報或者拖延不報。
10.?第七十二條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的負責人接到重大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后,應當立即趕到事故現場,組織事故搶救。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應當支持、配合事故搶救,并提供一切便利條件。
11.?第九十條生產經營單位的從業人員不服從管理,違反安全生產規章制度或者操作規程的,由生產經營單位給予批評教育,依照有關規章制度給予處分;造成重大事故,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二、專業安全知識
1.?葉片生產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1)?生產人員在工作時必須佩戴口罩(防塵)、膠皮手套(原料的化學性傷害、易清潔)、服裝(防塵、質輕、要有帽子)。加工人員需要口罩(防塵、比生產的要厚)、連體服(防塵)、目鏡、長臂手套。現場施工人員需要防毒面具、生產人員的全部用具、安全帽。
2)?生產人員符合崗位技能要求,經過相關培訓考核。
3)?對特殊工藝應明確規定特殊工序操作、檢驗人員應具備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考核合格者持證上崗。對有特殊要求的關鍵崗位,必須選派經專業考核合格、有現場質量控制知識、經驗豐富的人員擔任。
4)?操作人員能嚴格遵守公司制度和嚴格按工藝文件操作,對工作和質量認真負責。
5)?檢驗人員能嚴格按工藝規程和檢驗指導書進行檢驗,做好檢驗原始記錄,并按規定報送。
6)?有完整的設備管理辦法,包括設備的購置、流轉、維護、保養、檢定等均有明確規定。
7)?設備管理辦法各項規定均有效實施,有設備臺帳、設備技能檔案、維修檢定計劃、有相關記錄,記錄內容完整準確。
8)?生產設備、檢驗設備、工裝工具、計量器具等處于完好狀態和受控狀態。
9)?有明確可行的物料采購、倉儲、運輸、質檢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并嚴格執行。
10)?建立進料驗證、入庫、保管、標識、發放制度,并認真執行,嚴格控制質量。
11)?轉入本工序的原料或半成品,必須符合技術文件的規定。
12)?所加工出的半成品、成品符合質量要求,有批次或序列號標識。
13)?對不合格品有控制辦法,職責分明,能對不合格品有效隔離、標識、記錄和處理。
14)?生產物料信息管理有效,質量問題可追溯。
15)?工序流程布局科學合理,能保證產品質量滿足要求,此處可結合精益生產相關成果。能區分關鍵工序、特殊工序和一般工序,有效確立工序質量控制點,對供需和控制點能標識清楚。
16)?有正規有效的生產管理辦法、質量控制辦法和工藝操作文件。
17)?主要工序都有工藝規程或作業指導書,工藝文件對人員、工裝、設備、操作方法、生產環境、過程參數等提出具體的技術要求。特殊工序的工藝規程除明確工藝參數外,還應對工藝參數的控制方法、試樣的制取、工作介質、設備和環境條件等作出具體的規定。
18)?有生產現場環境衛生方面的管理制度。
19)?環境因素如溫度、濕度、光線等符合生產技術文件要求。
20)?生產環境中有相關安全環保設備和措施,職工健康安全符合法律法規要求。
21)?生產環境保持清潔、整齊、有序,無與生產無關的雜物。可借鑒5S相關要求。
22)?材料、工裝、夾具等均定置整齊存放。
23)?相關環境記錄能有效填報或取得。
2.?起重作業“十不吊”
起重作業“十不吊”是指:捆綁不牢或起吊物棱角處未加墊襯。不明起吊物重量。埋在地下或凍結在地面上的物件。偏拉斜吊。重物上有人或起重機伸臂及回轉部位上有人。爆炸品和危險品,如一定要起吊,必須有可靠措施并經過現場總工程師書面批準。六級及六級以上的大風或風力達到五級時受風面積大的物件露天起吊。大雪、大霧、大雨等惡劣氣候的露天起吊。夜間照明不足或室內光線不足。起重指揮信號不清或起重機操作人員看不清及聽不清指揮信號。
3.?焊接作業
參加焊接作業的所有人員,要經安全技術培訓、考試合格,取得特種作業合格證。按作業性質的特殊要求,全套使用個體安全防護裝備。執行防止觸電、爆炸、火災、墜落及灼傷的安全措施。
三、消防安全
在工作中,消防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具體應注意一下幾點:
1.?燃燒的四要素:燃料、氧氣、溫度、連鎖反應。
2.?火災分類:普通火災如木材、纖維、棉布、紙等固體適用A、B、C干粉及泡沫滅火器;油類火災如石油或其他可燃性液體、油脂、煤氣等火災,適用干粉、泡沫、二氧化碳B、C類滅火器;電器火災如馬達、引擎、電爐、電視機等電氣設備之火災,適用A、B、C干粉、二氧化碳、B、C類滅火器;化學火災需對不同特性之化學成份,使用不同的滅火方法。
3.?滅火的基本條件:足夠有效的消防設備(A.偵測器B.自動噴灑系統C.消防栓D.滅火器)
4.?滅火方法有隔離法、冷卻法、窒息法、抑制法等。
5.?人員的教育訓練與消防編組:遇到火災時人員應分組行動。
1)?搶救組負責各種消防器材與設備檢點與維護使用與公司檔案的搶救。
2)?拆卸組負責電源的截斷、水源的疏通,搶救時拆除所有的障礙和防火墻的設立。
3)?警戒組負責人員疏散和現場秩序維護,保持交通順暢;四周警戒,防止偷竊行為。
4)?救護組負責傷者之搶救及緊急救護,應接受特別緊急護理訓練。
5)?通訊組對外緊急報案及求援,對內部緊急通知全廠員工疏散,在火災中期仍有人員被困火場應負責通知求援。
四、用電安全
安全用電就是正確使用電能,避免電流對人體的傷害及設備事故電氣災害的發生,所以員工在用電過程中應做到以下幾點:
1.?遵守電氣操作規程及公司規章制度。
2.?電線掉落地面時,不得用手拾起、移動,也不要靠近落地電線附近。
3.?使用符合安全要求的電氣保護裝置、開關。
4.?不得隨意使用延長線,禁止使用大功率電器,以避免觸電及線路損壞。
5.?不得隨意私拉、搭接臨時電線,生產需要時請向機電部門申請。
6.?不得自己修理電氣設施,如日光燈、電扇、生產設備等,如有需要請向專業人員求助。
7.?提高用電安全意識,對線路異常發熱、異常響動、電火花等應及時報告維修并切斷電源。
8.?發現短路跳閘時,要查明原因排除故障再合閘送電。
9.?發生觸電及電氣火災時,先切斷電源,再行救助。
五、人身財產安全
1.?安全“三寶”:在工地上工作必須佩戴安全帽、安全帶、安全網。
2.?四不傷害:工作時要仔細認真,在工作中不嬉戲打鬧;既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被他人傷害,也不讓他人被傷害。
3.?五清:定期清理工作場所,每天一小清、每周一大清、隨干隨清、誰干誰清、工完料凈場地清。避免因工作場所凌亂造成不安全因素。
4.?嚴格按照機臺設備操作程序作業。
5.?嚴禁酒后和過度疲勞狀態下操作機臺設備。
6.?嚴格遵照要求使用安全防護用品。
7.?職工上下班途中必須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法規,尤其是要避讓現場運石料的車輛、各種工程機械和山石開挖區域嗎,嚴防石料碰傷事故的發生,職工上下班途中嚴禁猛追、猛跑、打鬧開玩笑。
8.?工作時要遵守工業安全規則,照章作業,避免事故的發生。
9.?晚上盡量不要單獨外出,外出要選擇寬敞明亮之道路,遇急事可找同伴一起去處理。
10.?外出后要注意周圍環境,不要到陰暗的地方去,防止意外事情發生。
11.?外出遇到危險情況,要保持頭腦冷靜,沉著處理,避免人身受到傷害。
12.?外出不得參與嫖娼、賭博、吸毒等違法違紀活動。
13.?遇有緊要情況要及時求救,發生危險時應向有關部門。
14.?外出時財物要注意妥善保管,錢財不可外露。
15.?外出手提包等物品要置于身前,注意保護防止被偷、搶、調包。
16.?于廠內發現可疑之人要及時向安全保衛人員報告,以維護大家的人身及財物安全。
六、急救知識及緊急事件處理程序
為了在發生突發性重大事故時,能以最快的速度,有序、有效的搶險搶修,實施救援,從而達到盡快控制事態的發展,降低事故損失、保護環境、減少環境污染的目的,本著“預防為主、自救為輔、統一指揮、分工負責”的原則,根據本企業的具體情況,制定本企業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本企業按照“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安全生產方針,從企業實際情況出發,特制定切實可行的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1.?急救方法
1)?觸電急救及電氣火災撲滅方法:發生觸電時,應先切斷電源,切勿在未切斷電源的情況下用手救人及靠近觸電者;對昏迷休克人員,應放在通風平整的地方,清除口中異物,進行人工呼吸(口對口法/胸部擠壓法),并及時送往醫院治療;發生電氣火災時,及時切斷電源,再行滅火,若用水對未切斷電源的火場滅火時,滅火人員應穿好勞保絕緣的防護用品,以防地面積水導電引起事故。
2)?擦傷:輕微的擦傷,如傷區清潔,只需涂用紅藥水或紫藥水,幾天后即可愈合。較深的,污染嚴重的擦傷,則需用涼開水、肥皂水或千分之一新潔爾滅藥水清潔傷口,再涂以紅藥水、紫藥水或抗生素軟膏,然后包扎,幾天后即可愈合。必須注意較深的,污染嚴重的傷口須在醫院注射破傷風抗毒素;臉面部的擦傷要注意防止感染,處理及時,以免遺有疤痕組織。
3)?扭傷:扭傷常發生在劇烈運動,行走在高低不平的路上等情況下。常見的扭傷為足踝部及腰部。傷后出現關節腫脹、劇痛、活動受限、關節皮下淤血,腰部扭傷不能扭轉及側彎,足踝扭傷則不能行走。扭傷應休息、制動、抬高患肢、包扎、敷消腫藥、貼傷濕膏。早期扭傷宜冷水毛巾外敷,不宜熱敷及推拿按摩。扭傷后期則須行功能鍛煉、針刺、治療、熱敷,配以舒筋活血藥物治療。關節扭傷宜固定于功能位置,必要時加小夾板或石膏固定,并應早期鍛煉。腰肌扭傷后則應睡平板床,使腰肌及韌帶放松、休息,配以推拿、按摩等治療。
4)?燒傷:燒傷發生后應立即除去火源,脫去著火的衣物、被毯等;用干凈涼水沖洗受傷部位或冷水浸泡,可減輕污染及疼痛;如有出血、窒息應迅速搶救;受傷部位可用干凈毛巾、衣被包扎;疼痛劇烈可止痛,大量飲含鹽涼開水;對5%以上的Ⅱ度燒傷或創面污染嚴重者,則須肌肉注射破傷風抗毒素。
5)?出血:外出血患者如出血量小,則僅將傷口沖洗干凈用手壓迫止血,或貼用創可貼,或涂用云南白藥即可止血,而后再處理傷口。對于較大量的血管出血,傷口局部用棉包或衣物包扎、壓迫止血,在傷口上方摸到跳動的脈搏后,予以包扎、按壓。如手指出血,緊握拳頭或捏指根兩側即可止血;面部出血可按壓一側或雙側下頜角;前臂出血,可將拇指放在上臂中1/3的內側壓迫,亦可用止血帶捆扎;雙下肢出血,可在雙大腿根部腹股溝中點找到動脈跳動處,用雙拇指向骨盆壓迫出血,亦可使用止血帶。注意使用止血帶時,必須每隔半~1小時松開1~3分鐘,以防肢體壞死。急行止血后應立即送醫院處理傷口。如疑有胸部、腹部、胸內出血,應去醫院檢查診治。
6)?切割傷:較淺的、長度在0.5厘米以內的切割傷,傷口須壓迫止血,后用碘酒、酒精消毒,涂上紅藥水或外貼創可貼,幾天即可愈合。較深的切割傷或手指切斷,先要鎮靜,將傷指上舉,捏緊指根兩側,壓迫止血,用干凈紗布、手帕包扎,斷下的指頭亦用干凈紗布包好,急送醫院,天熱時可低溫保存后急送醫院。一般切割傷須在醫院清洗傷口后縫合,縫針越細、越密,則術后疤痕越小。斷掉的指頭可在醫院急行斷指顯微鏡下再植,成活率比較高。
2.?緊急事件處理程序
1)?應急準備
A.?總指揮:主要負責組織指揮企業應急救援。
B.?副總指揮:主要職責是協助總指揮負責應急救援的具體指揮工作。
C.?指揮部成員:在總指揮、副總指揮都不在的情況下,帶班長對突發事件有權行使指揮權。
D.?應急救援組:主要負責對突發事件的緊急搶救救援工作。
E.?通訊聯絡組:主要負責對突發事件的報警(110、119、120)、上報主管部門工作。
F.?后勤保障組:主要負責對突發事件的物資供應。
2)?裝備設施及通訊聯絡電話:
A.?消防設備包括:35公斤干粉滅火器2臺,滅火毯5塊,8公斤干粉滅火器8個,沙子2立方米,鐵鍬4把.
B.?火警(119)、匪警(110)、急救電話(120)。
3)?應急救援隊伍的職責和訓練方式:
A.?職責和任務:擔負企業各類重大事故的處置任務,包括事故現場的救護、傷員的救治,重要資料、票證、物資的搶救等。
B.?訓練:根據上級統一安排,結合企業訓練計劃,適時地有針對性地進行經常化的訓練。
4)?預防事故的具體措施:
A.?組建領導機構,統一負責企業的安全措施的落實、操作規程的制定、人員的培訓等。
B.?制定切實可行的各項防范措施。
C.?根據上級規定,落實檢查制度,發現問題,及時報告清除。
D.?制定“職工培訓計劃”,根據計劃對企業職工進行安全培訓,并記錄在案。
E.?各班設兼職安全員,負責本班的安全工作,發現隱患,及時報告。
F.?設備的使用堅持科學管理、正確使用、預防為主、及時維修的原則,堅持責任到人的管理原則。
5)?事故后處理工作
A.?查明事故原因及責任人。
B.?以書面形式向上級寫出報告,包括發生事故時間、地點、受傷(死亡)人員姓名、性別、年齡、工種、傷害程度、受傷部位。
C.?制定有效的預防措施,防止此類事故再次發生。
D.?組織所有人員進行事故教育。向所有人員進行事故教育。向所有人員宣讀事故結果,及對責任人的處理意見。
安全保證生產,生產必須安全;安全出美滿,安全出甜密;讓我們一起塑造本質安全型員工,打造本質安全型企業。
篇2:風電場安全教育培訓管理制度
一總則
第一條、為加強和規范公司各風場安全培訓工作,提高風場全體人員安全素質,防范傷亡事故,減輕職業危害,根據《生產經營單位安全培訓規定》和有關法規,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各各風場全體人員應當接受安全培訓,熟悉有關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具備必要的安全生產知識,掌握本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增強預防事故、控制職業危害和應急處理的能力。
第三條、未經安全生產培訓合格的各風場人員,不得上崗作業。
二安全教育培訓職責
第四條總工程師職責:
組織制定安全教育培訓計劃,檢查培訓效果,并保障所需經費。
第五條安全生產部經理職責:
負責安全教育培訓的整體工作,督促安全教育培訓網各成員開展安全教育培訓工作。
第六條安全生產部設培訓專責人,培訓專責人職責:
1.組織開展安全教育培訓日常工作,按照培訓計劃制定具體詳細的培訓內容。
2.每半年向總工程師做安全教育培訓總結報告。
第七條各風場設培訓員一名,培訓員職責:
1.建立健全安全培訓檔案,詳細、準確記錄培訓考核情況。
2.按照培訓計劃組織培訓、考核。
3.了解員工培訓需求及培訓效果,并將情況及時匯報培訓專責人,以便對培訓效果進行評估和改進。
四安全教育培訓規定
第八條新入風場人員(包括新工人、合同工、臨時工、外包工和培訓、實習、外單位調入本公司人員等),均須經過公司、安全生產部、風電場三級安全教育,崗前培訓時間不得少于24學時,每一級經考試合格,成績記入個人“安全檔案”內,方準分配到下一級,三級安全教育培訓具體內容見附件。
第九條風場崗位人員轉崗、脫離崗三個月以上重新上崗者,必須對其再進行二級安全教育培訓,考試合格,成績記入個人“安全檔案”內,方準上崗作業。
第十條進入風場參觀、學習的人員,接待部門負責對其進行安全注意事項教育,并指派專人負責帶隊;相關方作業人員進入風場前各風場培訓員應對其進行相應的安全教育培訓,并經考試合格。
第十一條風場各級崗位人員的安全教育培訓由各風場培訓員負責,其中運維專責及以上崗位由安全生產部組織考核合格后,總工程師審核批準方可上崗,運維專責以下崗位由各風場組織考核合格后上崗,報安全生產部備案。
第十二條風場特種作業人員的安全教育培訓
1.風場特種作業人員是指:電工作業、風機登高作業與焊工作業。
2.特種作業人員必須按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特種作業人員安全技術考核管理規則》的要求進行專門的安全技術培訓,取得特種作業證后,方可從事特種作業,離開特種作業6個月以上的特種作業人員,應當重新進行實際操作考核,經確認合格后方可上崗作業。
3.特種作業人員對造成人員死亡的生產安全事故負有直接責任的,應當重新參加安全培訓。
第十三條、安全教育培訓日常工作
1.各風場場長和培訓員要對員工進行經常性的安全思想、安全技術和遵章守紀教育,增強職工的安全意識和法制觀念。
2.安全教育培訓網組織舉辦安全生產技術和專業知識學習班,充分利用安全教育室,采用展覽、宣傳畫、安全專欄、報章雜志等多種形式,以及先進的電化教育手段,開展對員工的安全教育。
3.各風場每周一次安全日活動(即安全活動日),
4.安全生產部經理每年3月份、9月份對本部及全體風場人員進行一次安全規程、運行規程考試,組織每年一次的“三種人”資格考試。
5.各風場每天開展班前班后會活動,進行作業危險因素分析及指導,班后進行工作總結,分析存在的問題,制定預防措施。
6.在設備大修或重點項目檢修,以及重大危險性作業(含重點施工項目)時,各風場培訓員應督促指導各檢修(施工)單位進行檢修(施工)前的安全教育。
7.利用新技術或更換新設備投運前要按新的安全操作規程,各風場培訓員對崗位作業人員和有關人員進行專門教育,考試合格后,方能進行獨立作業。
8.違反風場“十條禁令”者、重大事故責任者或工傷人員復工,應由所屬部門培訓員進行安全教育,并將內容記入“個人安全檔案”內。
9.發生重大事故和惡性未遂事故后,安全培訓專責人要組織有關人員進行現場教育,吸取事故的教訓,防止類似事故重復發生。
五附則
第十四條附件:新員工三級安全教育培訓大綱。
第十五條本制度自下發之日起執行,解釋權歸安全生產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