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某電爐冶煉企業環境風險應急預案

某電爐冶煉企業環境風險應急預案

2024-07-15 閱讀 9983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國家標準為依據,正確應對突發性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原因造成的局部或區域環境污染事故,確保事故發生時能快速有效的進行現場應急處理、處置,保護廠區及周邊環境、居住區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防止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發生,制度適合本廠區的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預案。一、指導思想應急救援預案的指導思想:體現以人為本,一旦發生突發事故,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快的效能,有序地實施救援,最大限度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二、應急預案適用范圍

本廠區突發環境污染事故,包括廢水、廢氣、危險廢物事故排放等對河水造成污染、對當地大氣環境造成污染、對礦區員工或周圍居民的生命已經或可能造成重大影響的環境污染事故。

本預案適用于在本廠區范圍內人為或不可抗力造成的廢水、廢氣、固廢(包括危險廢物)、破壞事件,因自然災害造成的危急人體健康的環境污染事故等。

三、危險亊故與評估

廠區如發生環境污染事故,從物質的屬性上分主要有污水、大氣。從事故的類型分主要有危險品泄露、火災、廢水事故排放、大氣事故排放等。

最易發生環境污染事故的單位是化學品存儲區、柴油儲罐、生產區、廢水處理區等,是防范事故的重點區域。人的操作失誤、防護不力、管理措施不到位和工作場所的設備設施存在隱患是造成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

四、指揮機構、職責和分工

?(一)指揮機構

1、專項指揮部:環境污染事故的專項指揮組。

2、現場指揮機構:總指揮:副總指揮:成員:3、物業管理(行政):協助事故報警及事故處理工作,包括保衛治安、醫療、消防、物質供應等。

?組長:?成員:(二)指揮機構職責負責“預案”的制定、修訂;組建應急救援專業隊伍,組織實施和演練;檢查督促做好重大事故的預防措施和應急救援的各項準備工作,發生重大事故時,由指揮部發布和解除應急救援命令、信號;組織指揮救援隊伍實施救援行動;向上級匯報和向友邦發、單位通報事故情況,必要時向有關單位發出救援請求,組織事故調查,總結應急救援經驗教訓。

?(三)成員分工

專項指揮部總指揮:組織指揮廠區的應急救援。

??物業管理處:協助總指揮做好事故報警、情況通報及事故處置工作;負責滅火、警戒、治安保衛、疏散、道路管制工作;負責現場醫療事故指揮及中毒、受傷人員分類搶救和護送工作。負責搶險救援物資的供應和運輸工作。

其他人員:負責維持事故現場穩定,對與事故應急救援無關的人員進行緊急疏散。

五、風險防范措施

對已確定的危險目標,根據其可能導致事故的途徑,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避免事故發生。各種預防措施必須建立責任制,落實到企業和各人。一旦發生情況時,盡力降低危害的程度。

?(一)化學品制度的管理措施

1、儲于鋼瓶內的壓縮氣體、液化氣體或加壓溶解的氣體受熱膨脹,壓力升高,能使鋼瓶爆炸。2、有些壓縮氣體和液化氣體相互接觸后會發生化學反應引起燃燒爆炸。3、壓縮氣體和液化氣體除具有爆炸性外,還具有易燃性、爆炸或中毒等事故。(二)廢水事故排放的風險防范措施

本廠區污水處理站由專門管理人員進行溝通和解決。1、建立安全生產責任制,落實安全責任人。2、實行安全生產檢查制度,并嚴格執行。3、做好勞動保護具的放置和管理工作。4、做好安全防護設施管理工作,持續進行安全生產和安全培訓。六、事故應急措施1、廢水事故排放應急措施:緊急停電時若出現廢水系統的供電故障,單靠廢水調節池的調節容量來緩沖整個廠區產生的廢水風險是很大的,利用備用的發電設備應急使用。2、監測系統發現廢水水質異常:發現時必須加大對廢水排放口的監測頻率,及時查找事故發生原因并排除。七、事故處置程序一旦發生環境污染事故,應立即將事故情況上環保部門。報告內容為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單位、事故的簡要情況、污染源種類、數量、性質、傷亡人數等等。初步估計的直接經濟損失和已采取的應急措施等。據專項指揮部總指揮的指令,立即足見現場救援組明確成員及現場組長和副組長,并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一)現場污染控制1、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切斷污染源,隔離污染區,防止污染擴散。2、及時通報和疏散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人員并參與對受危害人員的救治。(二)現場調查與報告1、污染事故現場勘察和技術調查取證。2、環境監測:一般要求水污染在4小時內,氣污染在2小時內定性檢測出污染物的種類及其可能的危害。24小時內定量檢測出污染物的濃度、污染的程度和范圍,發出檢測報告。并采取污染跟蹤監測,直到污染事故處理完畢,污染警報消除。八、現場保護礦區內必須保護事故現場,參加救援搶救的每個人要嚴格保護事故現場,確因搶險需要移動現場物件時,必須作出標志、拍照、記錄和繪制現場圖,并妥善保存現場主要痕跡、物證等。九、應急保障保證事故應急救援所需要經費充足、通信保障、物資保障、宣傳和培訓等。加大對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培養一批訓練有素、有責任心的專業人士。

十、預案管理與更新隨著應急救援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修改和完善,部門職責或應急資源發生變化,或者應急過程中發現存在的問題和出現的新情況,應及時修改預案。附:姓名聯系方式姓名聯系方式

篇2:某環境風險突發事故應急預案

環境風險突發事故應急預案序號項目內容及要求1危險源情況詳細說明危險源類型、數量、分布及其對環境的風險2應急計劃區生產區、污水處理設施區、倉儲區、臨近地區。3應急組織企業:成立公司應急指揮小組,由公司最高領導層擔任小組長,負責現場全面指揮,專業救援隊伍負責事故控制、救援和善后處理。臨近地區:地區指揮部—負責企業附近地區全面指揮,救援,管制和疏散4應急狀態分類應急響應程序規定環境風險事故的級別及相應的應急狀態分類,以此制定相應的應急響應程序。5應急設施設備與材料生產裝置所在車間:防火災、爆炸事故的應急設施、設備與材料,主要為消防器材、消防服等;防有毒有害物質外溢、擴散;中毒人員急救所用的一些藥品、器材;化工生產原料貯場應設置事故應急池,以防液體化工原料的進一步擴散;配備必要的防毒面具。臨界地區:燒傷、中毒人員急救所用的一些藥品、器材。6應急通訊通告與交通規定應急狀態下的通訊、通告方式和交通保障、管理等事項。可充分利用現代化的通信設施,如手機、固定電話、廣播、電視等7應急環境監測及事故后評價由專業人員對環境分析事故現場進行應急監測,對事故性質、嚴重程度均所造成的環境危害后果進行評估,吸取經驗教訓避免再次發生事故,為指揮部門提供決策依據。8應急防護措施消除泄漏措施及需使用器材事故現場:控制事故發展,防止擴大、蔓延及連鎖反應;清除現場泄泥物,降低危害;相應的設施器材配備;臨近地區:控制防火區域,控制和消除環境污染的措施及相應的設備配備。9應急劑量控制撤離組織計劃醫療救護與保護公眾健康事故現場:事故處理人員制定毒物的應急劑量、現場及臨近裝置人員的撤離組織計劃和緊急救護方案;臨近地區:制定受事故影響的臨近地區內人員對毒物的應急劑量、公眾的疏散組織計劃和緊急救護方案。10應急狀態中止恢復措施事故現場:規定應急狀態終止秩序;事故現場善后處理,回復生產措施;臨近地區:解除事故警戒,公眾返回和善后回復措施。11人員培訓與演習應急計劃制定后,平時安排事故出路人員進行相關知識培訓并進行事故應急處理演習;對工廠工人進行安全衛生教育。12公眾教育信息發布對工廠臨近地區公眾開展環境風險事故預防教育、應急知識培訓并定期發布相關信息。13記錄和報告設應急事故專門記錄,建立檔案和報告制度,設專門部門負責管理。14附件準備并形成環境風險事故應急處理有關的附件材料。

篇3:某企業環境風險應急預案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國家標準為依據,正確應對突發性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原因造成的局部或區域環境污染事故,確保事故發生時能快速有效的進行現場應急處理、處置,保護廠區及周邊環境、居住區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防止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發生,制度適合本廠區的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預案。

一、指導思想

應急救援預案的指導思想:體現以人為本,一旦發生突發事故,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快的效能,有序地實施救援,最大限度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二、應急預案適用范圍

本廠區突發環境污染事故,包括廢水、廢氣、危險廢物事故排放等對河水造成污染、對當地大氣環境造成污染、對廠區員工或周圍居民的生命已經或可能造成重大影響的環境污染事故。

本預案適用于在本廠區范圍內人為或不可抗力造成的廢水、廢氣、固廢(包括危險廢物)、破壞事件,因自然災害造成的危急人體健康的環境污染事故等。

三、危險辨實與評估

廠區如發生環境污染事故,從物質的屬性上分主要有污水、大氣。從事故的類型分主要有危險品泄露、火災、廢水事故排放、大氣事故排放等。

最易發生環境污染事故的單位是化學品存儲區、輕柴油儲罐、生產區、廢水處理區等,是防范事故的重點區域。人的操作失誤、防護不力、管理措施不到位和工作場所的設備設施存在隱患是造成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

四、指揮機構、職責和分工

(一)指揮機構

1、專項指揮部:組建一個針對環境污染事故的專項指揮機構。

2、現場指揮機構:機構內含現場指揮機構,負責環境污染事故應急指揮工作。

總指揮:

副總指:

成員:

3、日常應急救援辦公室:負責應急救援的日常工作。

組長:

成員:

4、物業管理(行政):協助事故報警及事故處理工作,包括保衛治安、醫療、消防、物質供應等。

組長:

成員:

5、應急救援專家組織

6、根據發生事故的特點,組建應急救援專家組,由應急處理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組建。

組長:

成員:

(二)指揮機構職責

負責“預案”的制定、修訂;組建應急救援專業隊伍,組織實施和演練;檢查督促做好重大事故的預防措施和應急救援的各項準備工作,

發生重大事故時,由指揮部發布和解除應急救援命令、信號;組織指揮救援隊伍實施救援行動;向上級匯報和向友邦發、單位通報事故情況,必要時想有關單位發出救援請求,組織事故調查,總結應急救援經驗教訓。

(三)成員分工

專項指揮部總指揮:組織指揮廠區的應急救援。

物業管理處:協助總指揮做好事故報警、情況通報及事故處置工作;負責滅火、警戒、治安保衛、疏散、道路管制工作;負責現場醫療事故指揮及中毒、受傷人員分類搶救和護送工作。負責搶險救援物資的供應和運輸工作。

日常應急救援辦公室:現場及有害物資擴散區域內的洗消、監測工作;必要時代表指揮部對外發布有關信息。

其他人員:負責維持事故現場穩定,對與事故應急救援無關的人員進行緊急疏散。

五、風險防范措施

對已確定的危險目標,根據其可能導致事故的途徑,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避免事故發生。各種預防措施必須建立責任制,落實到企業和各人。一旦發生情況時,盡力降低危害的程度。

(一)化學品制度的管理措施

1、儲于鋼瓶內的壓縮氣體、液化氣體或加壓溶解的氣體受熱膨脹,壓力升高,能使鋼瓶爆炸。

2、有些壓縮氣體和液化氣體相互接觸后會發生化學反應引起燃燒爆炸。

3、壓縮氣體和液化氣體除具有爆炸性外,還具有易燃性、爆炸或中毒等事故。

(二)廢水事故排放的風險防范措施

本廠污水處理站由專門管理人員進行溝通和解決。

1、建立安全生產責任制,落實安全責任人。

2、實行安全生產檢查制度,并嚴格執行。

3、做好勞動保護具的放置和管理工作。

4、做好安全防護設施管理工作,持續進行安全生產和安全培訓。

六、事故應急措施

1、廢水事故排放應急措施:緊急停電時若出現廢水系統的供電模塊故障,單靠廢水調節池的調節容量來緩沖整個廠區產生的廢水風險是很大的,利用備用的發電設備應急使用。

2、監測系統發現廢水水質異常:發現時必須加大對廢水排放口的監測頻率,及時查找事故發生原因并排除。

七、事故處置程序

一旦發生環境污染事故,應立即將事故情況上報物業管理處、環保中心。報告內容為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單位、事故的簡要情況、污染源種類、數量、性質、傷亡人數等等。初步估計的直接經濟損失和已采取的應急措施等。

根據專項指揮部總指揮的指令,立即足見現場救援組明確成員及現場組長和副組長,并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

專家組接到命令后,立即趕到現場,根據污染源總類、數量、性質為事故處理提供必要的技術指導,防止事故的擴大蔓延,防止二次危害的發生。要對現場的重要物資和設備等進行安全轉移。

(一)現場污染控制

1、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切斷污染源,隔離污染區,防止污染擴散。

2、及時通報和疏散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人員并參與對受危害人員的救治。

(二)現場調查與報告

1、污染事故現場勘察和技術調查取證。

2、環境監測:一般要求水污染在4小時內,氣污染在2小時內定性檢測出污染物的種類及其可能的危害。24小時內定量檢測出污染物的濃度、污染的程度和范圍,發出檢測報告。并采取污染跟蹤監測,直到污染事故處理完畢,污染警報消除。

八、現場保護

廠區內必須保護事故現場,參加救援搶救的每個人要嚴格保護事故現場,確因搶險需要移動現場物件時,必須作出標志、拍照、纖細記錄和繪制現場圖,并妥善保存現場主要痕跡、物證等。

九、應急保障

保證事故應急救援所需要經費充足、通信保障、物資保障、宣傳和培訓等。加大對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培養一批訓練有素、有責任心的專業人士。

十、預案管理與更新

隨著應急救援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修改和完善,部門職責或應急資源發生變化,或者應急過程中發現存在的問題和出現的新情況,應及時修改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