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宿北煤礦職業危害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宿北煤礦職業危害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2024-07-15 閱讀 2581

一、職業危害事故分析

(一)粉塵危害

粉塵包括煤塵、巖塵、水泥塵等。其中煤塵、巖塵、水泥塵可導致接觸人員罹患塵肺病,同時煤塵有強爆炸危險性。

1.采掘工作面在生產過程中,如鑿巖、爆破、運輸、轉載中皆可產生大量粉塵。

2.在井上皮帶運輸、轉載過程中過程可產生大量粉塵。

(二)有毒有害氣體危害

井下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化氫等有毒有害氣體可能導致接觸人員窒息、急性或慢性中毒,并且甲烷還具有爆炸危險。

1.甲烷涌出主要來源是采煤工作面、煤巷掘進工作面及采空區、地質破碎帶涌出。

2.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主要來源于井下爆破、煤炭自燃及煤塵、瓦斯爆炸事故等。

3.硫化氫主要來源是有機物腐爛、含硫礦物水解、氧化、自燃及老空積水涌出。

(三)高溫危害

由于受地質、氣象條件及設備運轉發熱等影響,有些場所如井下機電設備硐室、采掘工作面、地面露天工作場所、室內場所及其它溫度異常地點溫度可能會超過《煤礦安全規程》規定,對工作人員身體安全造成一定影響。

(四)噪音危害

噪音主要產生于礦井主通風機、壓風機房、主井絞車房、局部通風機、帶式輸送機等設備工作時。噪音超過一定數值后就會造成環境污染,對從業人員聽力、情緒及工作效率造成嚴重影響。

二、防治職業危害事故措施

(一)預防塵肺病及煤塵爆炸措施

1.加強防塵工作的領導。各部門明確分工,落實防塵措施。

2.做好教育培訓工作,使廣大職工充分認識到粉塵的危害。

3.井下作業場所的定點總粉塵及呼塵濃度要每月測定兩次。個體呼吸性粉塵采掘面每三個月測定一次,其他地點每六個月測定一次。粉塵分散度和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的含量,每六個月測定一次,變更工作地點時要測定一次。

4.設置完善齊全的防塵供水管路,保證防塵水量充足,水質清潔,各防塵地點水壓充足。

5.采煤工作面進回風巷道必須安設凈化水幕,水幕覆蓋全斷面,霧化效果良好;必須采用濕式打眼、煤層短壁注水,放炮前后必須灑水、沖洗巷幫;轉載點和卸載點必須安設完善的噴霧裝置并實現自動化;按照規定定期沖刷巷道。

6.掘進工作面巷道必須安設凈化水幕,水幕覆蓋全斷面,霧化效果良好;必須采用濕式打眼、煤層短壁注水;放炮時實現自動噴霧降塵,放炮前后必須灑水、沖洗巷幫;耙裝機必須安設完善的噴霧裝置并實現自動化;噴漿機必須與凈化水幕、除塵風機實現聯動;按照規定定期沖刷巷道。

7.在采區進、回風巷,主要進、回風大巷必須安裝凈化水幕,水幕應封閉全斷面,靈敏可靠,霧化好,正常使用。所有轉載點全部安裝完善的噴霧裝置。

8.井下總進、回風巷,每月至少用水沖刷一次積塵,各采區進、回風巷每周沖刷一次,采掘工作面每班沖刷一次,杜絕積塵。

9.作業人員堅持佩戴合格的防塵口罩。

10.積極采用新技術、新裝備及新工藝,大力提高防降塵效果。

11.接觸粉塵作業人員定期進行職業健康檢查。

(二)預防有毒有害氣體危害的措施

1.加強通風,將各種有害氣體濃度稀釋到《煤礦安全規程》規定的標準以下。

⑴機電工區必須按規定定期檢查主要通風機運行情況,確保主要通風機連續運轉。主通風機發生故障時,必須及時啟動備用通風機。

凡因機電事故而突然停電造成局部通風機停止運轉,必須及時啟動《北宿煤礦主要通風機事故應急預案》,將無風區內的所有人員撤至全風壓進風巷中,并設置柵欄揭示警標。恢復通風必須按規程及措施規定進行,嚴禁無風作業、無風放炮。

⑵通風工區對礦井通風系統、通防設施等要建立巡查制度,通防隊每旬至少全面檢查測定一次礦井、主要進回風巷及采掘工作面等地點風量,保證礦井通風系統合理,各采掘工作面及其它用風地點的風量必須滿足煤業公司、作業規程和措施的要求。

⑶加強局部通風管理,井下掘進工作面局部通風及必須實現“雙風機、雙電源”并自動切換。

⑷煤礦井下實施爆破時,局部通風機風筒出風口距工作面的距離不得大于5m,加強通風增加工作面的風量,及時排除炮煙。人員進入工作面進行作業前,必須把工作面的炮煙吹散稀釋,并在工作面灑水。爆破時,人員必須撤到新鮮風流中,并在回風側掛警戒牌。

2.加強個體防護,佩戴合格的個體防護用品。

3.加強采空區管理。工作面采空區應及時予以封閉,設立警示牌,需要進入時,必須首先進行有害氣體檢查,確認安全后方可進入;需要進入閑置時間較長的巷道進行作業的,必須先通風、后作業。盲道或廢棄巷道應及時予以密閉或用柵欄隔斷,并設立警示牌。

4.加強瓦斯排放和巷道貫通管理。杜絕盲巷,停風超過24小時的盲巷必須立即封閉。

5.堅持執行“一炮三檢”和“三人連鎖”放炮制度,必須按《煤礦安全規程》的要求,配備齊便攜式甲烷檢測報警儀。

6.采掘工作面必須按規定設置甲烷自動檢測報警斷電裝置,并定期標校。

7.杜絕失爆,提高供電質量,消滅無計劃停電停風。

8.凡揭露或接近老空區、廢棄巷道均需制定專門的防治瓦斯及其它有毒有害氣體措施。

9.加強自救器的管理工作,按規定及時檢驗更換,保證完好和正常使用。

10.熟悉避火災路線,掌握救災的基本知識。

(三)高溫中暑的預防應對措施

1.認真貫徹執行國家防暑降溫措施暫行辦法及煤礦安全規程中的有關規定,加強礦井通風及降溫措施,保證采掘工作面的氣溫不超過26℃,機電硐室氣溫不超過30℃。采掘工作面的氣溫超過30℃,機電硐室氣溫超過34℃時必須停止作業。

2.加強防暑降溫的組織領導,合理安排高溫環境工作工人的勞動休息制度。確保不違反《煤礦安全規程》及其它有關規定。

3.加強醫療預防工作,組織好作業工人的醫療互救工作,培訓保健員進行中暑的初級救護和發放防暑藥物等工作。對高溫作業工人,要進行定期健康檢查,凡有心血管系統疾病、消化性潰瘍、活動性肺結核、肺氣腫、肝、腎、中樞神經系統器質性疾患者不能從事高溫作業。

(四)噪音預防應對措施

1.保持設備經常性完好,發揮設備本身消音降噪的功能,如果設備發生故障,噪音指標超過國家環保標準時,要立即進行檢修,直到符合標準才可使用。

2.工作人員配備切實有效的勞動防護用品。

3.在設備選型時選擇低噪音設備。

4.對職工進行定期體檢,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

5.加強設備維修,減少設備老化帶來的噪聲。

三、職業危害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為確保職業危害突發事故遇險人員的生命、國家財產少受損失,盡量將事故影響降低到最低限度,保證搶險救災工作緊張有序的順利開展,特組建如下職業危害事故應急救援指揮系統。

(一)職業危害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成員

總指揮:高振偉、張?勇

副總指揮:沈慶彬、徐建中、徐長德、葛家新、王濟興、陳繼祖

成?員:王興雨、高有存、李少龍、張崇良?李念浩、郝心同?李培新、卞清武、王慶路、韓向賓、王為東、魏東光、聶?剛、姜存國、高樹磊、任廣軍、侯?華、張俊軍、韓雪華、岳公穎、蒲先寶?唐?珉、許洪剛及調度室值班調度員、有關區隊長、班組長和工程技術人員。

(二)職業危害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各成員職責

1.總指揮職責

負責應急行動期間各單位的運作協調,部署應急策略,保證應急救援工作的順利完成。事故或突發事件超出礦處置能力時,向公司、政府應急救援機構提出救援申請。

2.副總指揮職責

協助總指揮組織或根據總指揮授權,指揮完成應急行動;)向總指揮提出應采取的減輕事故后果的應急程序和行動建議;協調、組織應急行動所需人員、隊伍和物資、設備調運等。指揮部成員單位職責

3.各副總工程師:根據總指揮命令,負責某一方面的救災工作。

4.礦值班調度員:負責詳細記錄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和情況,并立即將事故情況報告礦救護隊、礦總工程師、礦長、公司調度室及其他領導和單位;及時傳達礦長的命令,通知并召集有關人員到調度室待命,及時調度井下搶險救災情況;統計并掌握出入井人員和留在井下各地區的人數。

5.安全監察處分管副處長:參與現場救援方案研究制定和救援工作,參與分管業務事故調查處理工作。

6.環保中心主任:參與現場救援方案研究制定和救援工作,參與噪聲事故調查處理工作。

7.通風科(區)長:按照指揮部命令,負責調整礦井通風系統,全面落實事故搶救過程中和事故處理后的通風系統調整與恢復工作,保證全礦通風系統穩定;監視主要通風機的工作情況和組織完成必須的通風工程;及時有效檢測井下空氣成分;參與粉塵事故和氣體中毒事故調查處理工作。

8.醫院院長:負責組織受傷人員的急救治療,組織好人員護理、藥物及醫療器械供應。

9.工會主席:參與事故調查和賠償等善后處理工作,并協助做好職工穩定工作。

10.武保科科長:負責處理事故搶救和治理過程中的治安保衛、人員疏散、戒嚴和維持秩序、交通等工作,維護礦區的正常秩序,不準閑雜人員入礦,并在井口附近設專人警戒,嚴禁閑雜人員逗留、圍觀。

11.礦長和黨委辦公室主任:保證對遇險人員的妥善安置和救災人員的食宿及其它生活事宜。

12勞動工資科科長:參與賠償、工傷保險等善后處理工作。

13.宣傳科科長:參與信息發布工作,根據指揮部命令,及時與新聞媒體溝通,并協助做好事故新聞發布工作,正確引導媒體和公眾輿論。

14.物資供應中心主任:及時準備好必需的搶救器材,全面配合礦井救災工作,根據礦長命令,迅速運至指定地點。

15運搬工區區長:負責將遇險人員及時運至井上,保證救災人員和救災器材及時運到事故地點,滿足救災運輸需要。

16考勤和礦燈、自救器發放室負責人:根據入井人員的掛牌和礦燈、自救器牌號,清查全井下的人數及其姓名,并迅速報告調度室;對未持有經指定的副礦長簽發的入井特別許可證的所有人員,不得發給礦燈、自救器。

17.有關區、隊、班(組)長:負責查對留在本區域工作面內的人數,并采取措施有組織地撤離到安全地點直至地面,并如實詳細地向礦調度室匯報事故基本情況(事故發生的單位、時間、地點、人員情況、事故性質、影響范圍及發生原因等),并隨時接受指揮部命令,完成有關搶救和事故處理任務。

?(三)粉塵所致矽肺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1.作業現場呼吸性粉塵濃度超過接觸濃度管理限制10倍以上,立即停止作業并向礦調度室匯報,調度室根據附表《發生事故后必須立即召集的單位和人員名單表》,通知有關領導分析并處理事故。

2.定期按照職業健康查體周期,組織職工進行職業健康查體,發現疑似矽肺病人,應及時進行復查確診。確診后應及時上報并及時轉送專業醫院進行治療。

(四)有毒有害氣體中毒應急救援預案

1.井下采掘工作面風流中及其作業地點甲烷濃度達到1%時,安全監測系統必須切斷采掘工作面所有非本安型電氣設備的電源,井下現場作業人員必須立即停止工作,所有人員必須立即撤離到采區主要進風巷中,并匯報調度室。

2.采掘工作面及其他巷道內,體積大于0.5m3空間內積聚的甲烷濃度達到2.0%時,附近20m內必須停止工作,撤出人員,切斷電源,并匯報礦調度室和通防隊值班人員。

3.正常作業的采掘工作面瓦斯突然涌出造成瓦斯超限,現場作業人員必須立即停止工作,由現場管理人員、班組長組織撤到全風壓進風巷道新鮮風流中,并匯報調度室。撤離前必須切斷工作地點機電設備電源。因瓦斯異常涌出造成出現人員窒息、傷亡時,要在保證自身人身安全的情況下搞好自救、互救。撤離期間要盡可能通知沿途受災害影響區域人員一同撤離到安全地點。

4.若事故造成人員傷亡時,應先救人,后救災。立即將中毒者移至新鮮空氣處或地面表。在搬運途中,如仍受有害氣體威脅,急救者一定要戴好自救器,對被救人員也要戴好自救器。將中毒者口中一切妨礙呼吸的東西如假牙、粘液、泥土除去,將領及腰帶松開,并使患者保暖。

5.如果是一氧化碳中毒,中毒者還沒有停止呼吸或呼吸雖已停止但心臟還有跳動,要立即給中毒者聞氨水解毒,并解開衣服,搓摩他的皮膚,使他溫暖以后,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如果心臟也停止了,就要迅速進行體外心臟按摩,同時進行人工呼吸。

6.如果是硫化氫中毒,在進行人工呼吸以前,要用浸透食鹽溶液的棉花和手帕蓋住他的口鼻。

7.如果是二氧化碳窒息,情況也不太嚴重,只要把他抬到新鮮風流中稍作體息后,就會蘇醒。假如室息時間較長,就要進行人工呼吸。在進行人工呼吸前,先要搓擦他的皮膚。

8.在救護中,急救人員一定要沉著,動作要迅速。在進行急救的同時,可請求礦上派醫生來救治。

9.對于接觸甲烷造成窒息的昏迷患者,以改善缺氧,解除腦血管痙攣、解除腦水腫為主,應進行輸氧、靜脈滴注普魯卡因,有條件的地方可在高壓氧倉內給氧。對重癥患者,在輸氧的同時要給予一定抗生素藥物,以預防感染的發生。

10.對于接觸二氧化碳造成窒息的昏迷患者注射呼吸*,給予抗生素預防繼發感染,CO2結合力下降者,靜脈滴注碳酸氫鈉或乳酸鈉;四肢痙攣者,可給較大劑量的鎮靜劑;有肺水腫、腦水腫者,可進行相應的對癥處理。

11.對一氧化碳輕癥急性中毒者,立即轉移至新鮮空氣中,保持患者呼吸道暢通,吸入新鮮空氣,可很快恢復;對中度和重度中毒者,除上述處理外,呼吸停止者,應進行人工呼吸和加壓給氧,注射呼吸*;昏迷不醒者,可給以普魯卡因靜脈點滴,改善腦部血液循環,并積極采取措施防止腦水腫。要注意預防肺炎等并發癥的發生。

12.對氮氧化物輕度中毒者,迅速使患者脫離現場;中度或重度中毒者給予輸氧、人工呼吸、注射*,極嚴重患者應加壓給氧,有條件的地方可用高壓氧倉治療;有喉頭水腫、痙攣者,應及早實行器官切開,并滴入異丙基腎上腺素、麻黃堿、普魯卡因、可的松等藥物。

13.對硫化氫輕癥急性中毒者立即轉移至新鮮空氣中,窒息患者應施行人工呼吸或輸氧,并注射呼吸*,靜脈注射高滲葡萄糖、維生素丙及10%的美藍注射液液等藥物,注意并預防腦水腫或肺水腫的發生,預防感染,用清水或碳酸氫鈉液清洗眼睛等。

(五)高溫中暑應急救援預案

1.輕癥中暑的患者,讓其迅速離開高溫或日照作業環境,到通風良好或陰涼處,適當吹風并給以清涼飲料,稍休息可恢復正常;頭痛、頭暈、惡心等癥狀明顯者可給以消暑藥物,亦可很快恢復正常。

2.重癥中暑者,應送醫院搶救治療,根據病情分別以補充水分和電解質為主;昏迷者應積極處理昏迷,并要注意預防休克和腦水腫的發生。

(六)噪聲應急救援預案

1.如果設備發生故障,出現異常噪音或噪音指標超過國家最高環保標準時,要立即停止設備運行,開啟備用設備并通知礦調度室。

2.定期體檢發現職工聽力嚴重下降或出現嚴重煩躁情緒,應及時調離原工作崗位。

篇2:某職業危害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模板

一、指導思想

為認真貫徹落實《勞動法》、《職業病防治法》的要求,防止突發性重大職業危害事故發生,并能在職業危害事故發生時有效控制和處理事故,本著“反應迅速、處置得當”的原則,制定本公司的應急救援預案。二、職業危害的目標分布根據公司生產特點,依據各崗位存在的職業危害特點,確定以下地點為職業危害事故應急救援目標。**車間**工序?**車間**工序?**車間**、**儲槽環保車間(工段)廢水處理工序?職業病危害事故級別:一般職業危害、重大職業危害三、職業危害應急救援指揮機構組成人員及其分工1、指揮機構?公司成立職業病危害應急救援指揮領導小組,人員由董事長、總經理及生產、技術、財務等部門領導組成。指揮領導小組下設應急救援辦公室(設在綜合部),日常工作由生產部經理兼任。事故發生時,以指揮領導小組為基礎,董事長任總指揮,總經理任副總指揮,負責全公司應急救援工作的組織和指揮。應急救援指揮部設在生產部。?備注:若董事長不在時,由總經理任總指揮。若都不在時,由生產部經理任總指揮。2、職責?指揮領導小組:jj負責本單位職業危害事故應急預案的制定、修訂。kk組織應急救援專業隊伍,并組織實施和演練。ll檢查督促做好重大事故的預防措施和應急救援的各項準備工作。指揮部:jj發生事故時,由指揮部發布和解除應急救援命令、信號。kk組織救援隊伍實施救援行動。ll向上級匯報、向友臨單位通報事故情況,必要時向有關單位發出救援請求。?④組織事故調查,總結應急救援工作經驗教訓。指揮部人員分工:總指揮:組織指揮全公司的應急救援工作。副總指揮:協助總指揮負責應急救援的具體指揮工作。指揮部成員:事務部經理:協助總指揮做好事故報警、情況通報工作;負責事故現場通訊聯絡。生產部經理:負責處置事故發生時生產系統開、停調度;負責事故現場及有害物質擴散及區域內的消洗、監測工作。經營部經理:負責搶救受傷人員、中毒人員的生活必需品供應。后勤主管:負責滅火、警戒、治安保衛、疏散、道路管制工作。安環科科長:必要時,代表指揮部對外發布有關信息。維修工段長:協助總指揮負責工程搶險、搶救的現場任務。四、救援專業隊伍的組成及分工公司各職能部門和全體員工都負有職業危害事故應急救援的責任。各救援專業隊伍,是職業危害應急救援的骨干力量,其主要任務是擔負本公司各類職業危害事故的救援及處置。1、通訊聯絡隊:由事務部、生產部、設備車間組成。每部門出1人。通訊聯絡隊負責人:事務部經理。職責:擔負各隊之間的聯絡和對外聯系通訊任務,確保信息暢通。2、治安隊:由事務部負責組成。治安隊負責人:安全員。職責:擔負現場治安、交通指揮,設立警戒,指導群眾疏散。3、救援應急分隊:由生產部、事務部共同組成,共12人。?應急分隊分隊長:職業衛生管理員。?職責:查明物質性質,提出應對現場職業危害事故的補救措施;協助搶救傷員,指導群眾疏散。4、搶險、搶修隊:由設備吃驚組成,共8人。包括電氣焊、電工、管工等。?隊長:設備車間帶班長?職責:擔負具體搶險、搶修組織工作。6、醫療救護隊:由開發部、生產部共同組成,共8人。?隊長:開發部經理?職責:擔負搶救傷員、中毒人員工作。7、物資供應隊:由經營部負責組成,共3人。?隊長:經營部經理?職責:擔負傷員生活必需品和搶救物資的供應工作。8、運輸隊:由事務部司機負責。?職責:擔負物資運送任務。五、職業危害事故的處置公司生產過程中,有可能產生硝酸、硫酸的大量泄漏而引發職業危害事故;員工誤食或過度吸入有毒有害氣體等會引發急性中毒等等。另外,強雷暴雨、火災等自然災害產生的次生災害有可能造成職業危害事故發生。(一)一般職業危害事故的應急處置公司一般職業危害事故,可因車間或崗位衛生設施破壞、物料少量泄漏、防護品不合格或損壞、員工誤操作、員工崗位飲食誤食化學試劑等而引發,這方面的危害,可以由日常巡查或員工自檢等而發現,并得到迅速處置。(二)重大職業危害事故的應急處置我公司重大職業危害可因非正常原因而導致,如自然災害導致硝酸儲槽毀損、傾覆從而造成酸霧的大量泄漏、火災事故造成可燃物燃燒而造成大面積有毒物質(次生危害)外泄而引發。當發生以上事件時,應迅速啟動預案,控制危險源,避免產生更大職業危害事故發生。1、酸槽大量泄漏的處置?(1)最先發現人員應立即通過電話向總值班人員匯報。報告時,應向總值班人員說清具體的泄漏罐體、位置。?(2)總值班接到報告后,應立即通知有關部門及組織現場人員,做好人員疏散工作,在現場設置禁區,防止人員誤入危險區。?(3)總值班人員迅速通知消防隊、搶險/搶修隊、醫療救護隊,對事故進行搶救處理。j搶險、搶修隊接到指令后,應穿戴好防化服,按照指令將故障槽化學品倒換至事故儲池,避免事故性排放。k運輸隊到達現場后,按照指令及時將中和劑運送到指定地點待命,一旦無法實現完全倒換時進行中和處理,以杜絕事故性外泄排放。l醫療救護隊到達現場后,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現場受傷人員的處置,并立即將人員送往就近醫院。(4)處置結束后,消防隊應做好現場清理工作,確保腐蝕物品不污染周邊環境,不影響建筑物安全。2、火災事故的處置當發生火災時,應采取以下措施:j最先發現人員,用適當的滅火器材進行滅火,并呼叫。k最先發現人員迅速通知就近第二人迅速報警(火警電話119。報警時,應說明火災的具體地點、火災類型、行走路線等);報告總值班人員。l?總值班人員接到報警后,迅速下達應急救援的指令,同時發出報警,通知指揮部成員到場及各專業救援隊伍迅速趕到現場。消防隊員到達現場后,應佩帶好相關器具(防毒、防火、滅火器),首先查明是否有中毒或被圍困人員,以最快速度將中毒/受困人員脫離現場。指揮部成員到達現場后,根據事態及危害程度,作出相應的應急決定。命令各應急分隊開展救援。?治安隊到達現場后,應做好專業消防隊入廠的一切迎接準備,并擔負治安和交通指揮、組織糾察任務。?醫療救護隊到達現場后,與消防隊配合,應立即救護傷員或中毒人員,對傷員采取相應的急救措施,重傷員送醫院搶救。?搶修隊到達現場后,根據指揮部下達的搶險指令,進行管道分割、堵漏及物資搶救工作,減少或削弱火災波及范圍。后勤供應及運輸隊到達現場后,根據指揮部下達的任務,進行物資搶救及生活物資的供應工作,確保搶險、搶救物資的及時供應。?當火災得到徹底消除,消防應急分隊應在總指揮的統領下進行現場清理,保護火災現場,防止死灰復燃。?火災后,根據“四不放過”原則,進行事故原因分析及救援程序運行總結等工作,以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提高應急救援預案的運行質量。六、信號規定公司救援信號規定:電話聯系方式總值班電話:***********消防火警電話:119醫務急救電話:120市衛生監督所電話:************七、有關規定和要求為了在事故發生后迅速準確、有條不紊地處理事故,盡可能減小事故的損失,平時必須做好應急救援的準備工作,落實責任制和各項制度是必要的。1、落實救援組織,救援指揮部成員和救援人員。按照專業分工、專業對口,便于領導、便于集結和開展的原則,建立組織,落實人員。年中,應根據人員變化不斷進行組織調整和補充充實,確保救援組織的落實。2、定期組織救援培訓和學習,各隊按照專業分工,每年訓練不少于2次,以提高指揮和救援能力。3、對全公司員工進行經常性的救援、自救等應急處理教育。4、對各關鍵崗位進行強化培訓和考核,確保相關崗位人員熟練掌握應急處理措施并貫徹執行。5、建立各項制度j值班制度。公司建立24小時值班制度,每天必須有1名總值班人員在崗,以確保發生事故時得到迅速響應。k檢查制度。每月結合安全生產工作檢查,定期檢查應急救援落實情況及器具保管情況,確保一旦危險發生時各方面能夠有效發揮作用。

l例會制度。每季度召開1次領導小組成員和應急救援負責人會議,研究應急救援情況。

篇3:職業危害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格式

(一)、目的

為認真貫徹落實《礦山安全法》、《職業病防治法》,落實“以人為本,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確保礦井一旦發生職業危害事故時,能夠迅速及時、科學有效地指揮、協調應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的減少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結合我礦實際制定本預案。

(二)、組織機構及職責

1、成立應急救援領導小組:

組?長:蔡太陽(安全副礦長)

副組長:周金云(技術負責人)

成?員:余?敏(監控員)、蔡太左(瓦檢員)

2、職業危害防治管理小組:

組?長:董略慶

副組長:何兆榮

成?員:蔡恒甫

職責:

1.承接礦所屬各單位事故、事件或災情報告,請示礦應急救援總指揮部總指揮是否啟動事故應急預案;

2.按照應急救援總指揮部的決定負責同志強險總指揮部成員和各專業組人員到調度室集合;

3.傳達指揮部下達的各項命令,通知搶救人員趕赴事故現場;

4.在事故搶救過程中,負責各專業組的碰頭會,協調各專業組人員到調度室集合;

5.組織、協調對外救援等有關事宜,負責事故的上報;

6.落實上級有關指示和批示,對內通報事故搶救進展情況,并做好相關記錄;負責組織應急預案的培訓、演練、修訂和日常管理工作。

?(三)、事故救援措施

礦山救護隊是處理礦井火、瓦斯、煤塵、水等災害的專業隊伍,災變事故處理應做到:

1、礦山救護隊值班人員24小時值班,值班人員接聽事故電話時應問清和記錄事故地點、時間、類別、遇險遇難人員數量、通知人姓名及單位后,立即發出警報,并向指揮員報告,聽到報警后救護隊立即出動。

?2、礦山救護隊到達事故地點,指揮員立即向救護小隊下達任務,說明事故情況、救災重點、行動計劃、行動路線、安全措施和注意事項。

3、進入災區的救護隊員不得少于6人,進入前必須堅持氧氣呼吸器,氧氣壓力不得低于18Mpa,并按規定佩帶和使用,救護小隊必須攜帶1臺面罩氧氣呼吸器和不低于18Mpa壓力的2個備用氧氣瓶,以及氧氣瓶,以及氧氣呼吸器工具和備件袋。如不能確認井筒和井底車場無有害氣體時,救護隊員必須在地面將氧氣呼吸器佩帶好。

4、在窒息區或有中毒危險區工作時,救護小隊長應使隊員保持在彼此能看到或者聽到信號的范圍內,在任何情況下嚴禁指戰員單獨行動,嚴禁通過口具或者摘掉口具講話;救護小隊長應經常觀察隊員呼吸器的氧氣壓力,并根據氧氣壓力最底的1名隊員確定整個小隊的返回時間。

5、進入災區從事救護工作時,任何情況下氧氣呼吸器都必須保留不低于5Mpa的壓力,發現有隊員身體不適或氧氣呼吸器有故障難以排除時,全小隊必須立即撤出。

6、礦山救護隊在災區工作1個呼吸器班后,應至少休息8小時,才能重佩帶氧氣呼吸器工作。

7、礦山救護隊員應親自組織和參加偵察工作。在布置偵察任務時,必須向左右隊員說明所了解的各種情況,應做到偵察任務清楚、路線明確,小隊的行動方向、時間應標在圖紙上。

8、礦山救護隊偵察時應做到:

(1)井下基地設待機小隊,并用災區電話與偵察小隊保持不斷聯系。

(2)進入災區偵察,必須攜帶必要的裝備。視線不清時應用探險棍探測前進,隊員之間要用聯絡繩聯絡。

(3)偵察小隊進入災區前,應考慮退路被堵應采取的措施,規定返回的時間,并用災區電話與井下基地保持聯系。小隊應按規定時間原路返回,如不能原路返回,應經布置偵察任務的指揮員同意。如果沒有按時返回或通訊中斷,待機小隊應立即進入救援。

(4)偵察進行中,應在巷道交叉口設明顯的路標,防止放回時走錯路。

(5)進入災區時,小隊長在隊列之前,副小隊長在隊列之后,返回時與此相反。

(6)在搜索遇難遇險人員時,偵察小隊人員應有明確分工,分別檢查通風、氣體含量、溫度、頂板等情況,并做好記錄,把偵察結果標記在圖紙上。

(7)在遠距離和復雜巷道中偵察時,可組織幾個小隊分組偵察,發現遇險人員應積極搶救,并護送到通風巷道或井下基地。在發現遇險人員的地點要檢查氣體,并做好標記。

(8)偵察工作要認真仔細,做到有巷必到。凡走過的巷道要標注留名,并繪出偵察路線示意圖。

(9)偵察結束后,小隊長應立即向布置偵察任務的指揮員匯報偵察結果。

9、處理礦井火災事故時,應遵循下列原則:

(1)控制煙霧的蔓延,不致危及井下人員安全。

(2)防止火災擴大。

(3)防止引起瓦斯、煤塵爆炸,防止火風壓引起風流逆轉而造成危害。

(4)保證救災人員的安全,并有利于搶救遇險人員。

(5)創造有利的滅火條件。

10、進風井口、井筒、井底車場、主要進風巷和銅室發生火災時,為搶救井下工作人員,應進行全礦井反風。指揮部下達反風命令前,必須將風側的人員撤出,病采取阻止火災蔓延的措施。采取風流短路措施時,必須將受影響區域的人員全部撤出。多臺主要通風機聯合通風的礦井反風時,要保證非事故區域的主要通風機先反風,事故區域的主要通風機后反風。

11、處理火災事故過程中,必須制定專人檢查瓦斯和煤塵,觀測災區氣體和風流變化。當瓦斯濃度達到2%以上,并繼續增加有爆炸危險時,礦山救護隊必須將人員立即撤到安全地點,然后采取措施,排除爆炸危險時,礦山救護隊必須將人員立即撤到安全地點,然后采取搓絲,排除爆炸危險,滅火工作必須從火源進風側進行。用水滅火時,應從火源外圍噴射,逐步逼向火源中心,必須有充足的風量和暢通的回風巷,防止水煤氣爆炸。

12、撲滅撒謊那個、下山巷道火災時,必須采取防止火風壓造成風流逆轉的措施。

13、撲滅銅室火災時,遵守下列規定:

(1)爆炸材料庫著火時,應首先將雷管運出,然后將其他爆炸材料運出,因高溫運不出時,應關閉防火門,退至安全地點。

(2)絞車房著火時,應將火源下方的礦車固定,防止燒斷鋼絲繩造成跑車傷人。

(3)蓄電池電動車庫著火時,必須切斷電源,采取措施,防治氫氣爆炸。

14、礦山救護隊處理掘進工作面火災時,應保持原有的通風狀態,進行偵察后再采取措施。

15.采用隔絕法封閉火區救災時,應遵守下列原則:

(1)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盡量縮小封閉范圍。

(2)有瓦斯、煤塵爆炸危險時,應設置防爆墻的并建立永久密閉墻。

(3)需要封閉多條巷道時,應根據具體情況確定封閉順序。

(4)火區臨時封閉后,人員應理解撤出危險區,進入檢查或加固密閉墻時,要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進行。

16、礦山救護隊在高溫區進行救護工作時,救護隊員進入高溫區時間不得超過規定。

17、處理爆炸事故時,救護小隊進入災區時,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1)切斷災區電源。

(2)檢查各類有害氣體濃度。

(3)架好臨時支架。

(4)通過頂板不好地點時,保持一定距離。

(5)行動謹慎,防止產生火花。

(6)確認遇險人員已犧牲時,首先恢復通風。

18、.發生煤與瓦斯突出事故,應防止風流紊亂,造成災情擴大。

19、處理氣體中毒事故應遵循:

(1)事故發現人,在具備通風專業知識具根據現場條件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及時搶險遇險者,否則應立即向礦調度匯報。

(2)礦調度在接到匯報后,組織有關部門人員搶救。

(3)救護隊員在攜帶使用呼吸器的情況下進入災區,把窒息人員移至新鮮風流中進行人工呼吸。

(4)在搶救人員的銅室,恢復災區正常通風,稀釋有毒有害物質體降到規程規定以下。

(5)及時構筑通風設施,穩定通風系統。

20、處理水災事故時,救護隊要了解災區情況、水源、人員分布等,迅速制定出相應救災方案,以最快速度把被堵人員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