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危害應急救援預案格式
為了積極應對可能發生的職業危害事故,及時組織和協調各方面救援力量,預防和減少可能發生的職業病危害事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作業場所職業健康監督管理暫行規定》規定,結合本公司實際,按照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原則,特制定本預案。
一、適用范圍
本應急預案適用于全單位在生產過程中發生的氣體中毒、高溫中暑、凍傷等職業病危害事故的應急救援行動。
二、應急組織機構
1、指揮領導小組
組長:王德風(工廠廠長)電話:
副組長:王德海(生產總監)電話:
李興斌(總工程師)電話:
方國強(總務部長)電話:
組員:原錦江電話:
董元杰電話:
職責:
(1)組織制定礦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2)指揮、協調整體應急反應行動;
(3)與上級主管部門及有關組織機構進行聯絡。
2、應急救援行動組
組長:于剛電話:
組員:王昌志王金貴
職責:
(1)一旦發生事故,小組成員必須第一時間趕往事故現場,聽從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領導小組指揮;
(2)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及時搶救人員,避免事故擴大化,減少事故損失。
3、應急通訊聯絡組
組長:孫艷電話:
組員:陳金華
職責:
確保領導小組與各應急小組間信息的及時準確傳達。
4、應急醫療救護組
組長:柏德秋電話:
組員:李翠元
職責:負責營救、轉移事故中的受傷人員,清點事故在場人員數,核實人員受傷情況。
5、治安維護組
組長:耿文祥電話:
組員:張立斌馬立明
職責:維護事故發生后的現場治安,有計劃、有步驟地疏散人員,控制事故區域人員車輛的進出。
6、救援運輸組
組長:方國強電話:
組員:楊寶昆陳紅志高德武
職責:負責事故中傷員的運輸,負責應急救援器材、設備的運輸。
三、應急救援程序
事故報告—應急救援現場自救互救—封閉現場—對外聯絡—聯合救護—事故分析責任落實
1、現場急救互救:各崗位工作人員均應掌握心肺復蘇及外傷急救包扎技術,一旦發生事故,便于現場急救互救,并及時對外聯系,爭取應急救援;
2、建立應急救援聯絡通訊系統:各崗位人員要熟知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聯絡電話,以便事故發生后及時報告、聯系,取得救援;
3、封閉現場:發生事故時除參與救援人員外,疏導無關人員迅速撤離現場,封閉現場。
四、發生職業病危害事故時的應急救援措施
1、最早發現職業病危害事故的部門及人員,應立即向綜合部報警,并采取一切措施切斷職業病危害事故源;
2、綜合部門接到報警后,應迅速通知有關部門,快速查明發生職業病危害事故的地點、范圍,下達啟動應急救援預案的指令,同時發出警報,通知領導小組成員及撥打醫療救護電話迅速趕往職業病危害事故現場;
3、領導小組成員根據職業病危害事故性質和規模,通知通訊組迅速向上級部門報告職業病危害事故情況;
4、領導小組成員到達職業病危害事故現場后,根據職業病危害事故狀態及危害程度作出相應的應急決定,如職業病危害事故擴大時,應請求支援;
5、當職業病危害事故得到控制,立即成立職業病危害事故調查小組,調查職業病危害事故發生原因和研究制定防范措施,并成立搶修小組,研究制定搶修方案并立即組織搶修,盡早恢復生產。
五、職業病危害防護措施
(一)防塵措施
1、采取有效的綜合防塵降塵措施;
2、加強通風管理,確保供風充足;
3、佩戴好防塵口罩等個人防護用品。
(二)噪音防護措施
1、保持設備的經常性完好,發揮設備本身的消音降噪功能,如果設備發生故障,噪音指標超過國家環保標準時,要立即進行檢修,直到符合標準才可使用;
2、為從業人員配備符合國家標準的防噪聲耳塞等個體防護用品;
3、對于突發性噪聲,提前通知附近的工作人員,做好安全防護,其他能夠人為控制的突發性噪聲應盡量做到“以人為本”的原則,使噪聲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4、在設備選型時選擇低噪聲的設備;
5、對職工進行定期體檢,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
6、加強設備維修,減少機械老化帶來的噪聲。
(三)高溫防護措施
1、在高溫季節來臨時,應準備好職工的防暑降溫用品;
2、加強工作現場溫度監測。
(四)有毒有害氣體防護措施
1、加強氣體監測;
2、加強通風管理;
3、為從業人員配備符合國家標準的防毒面具等個體防護用品;
4、加強職工培訓,掌握自救互救知識。
六、有關規定和要求
1、為了能在職業病危害事故發生后,做到反應迅速、處置得當,我公司所有人員,必須認真學習本應急救援預案,要對職工進行經常性的應急救援知識教育,并保證救援物資及器材的完備和充足供應每年由綜合部負責組織一次專業分工的演練;
2、應在落實好日常值班制度、檢查制度、例會制度的同時,要針對發現和存在的問題,積極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對本預案加以不斷提高、改進和完善。
篇2:某職業危害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模板
一、指導思想
為認真貫徹落實《勞動法》、《職業病防治法》的要求,防止突發性重大職業危害事故發生,并能在職業危害事故發生時有效控制和處理事故,本著“反應迅速、處置得當”的原則,制定本公司的應急救援預案。二、職業危害的目標分布根據公司生產特點,依據各崗位存在的職業危害特點,確定以下地點為職業危害事故應急救援目標。**車間**工序?**車間**工序?**車間**、**儲槽環保車間(工段)廢水處理工序?職業病危害事故級別:一般職業危害、重大職業危害三、職業危害應急救援指揮機構組成人員及其分工1、指揮機構?公司成立職業病危害應急救援指揮領導小組,人員由董事長、總經理及生產、技術、財務等部門領導組成。指揮領導小組下設應急救援辦公室(設在綜合部),日常工作由生產部經理兼任。事故發生時,以指揮領導小組為基礎,董事長任總指揮,總經理任副總指揮,負責全公司應急救援工作的組織和指揮。應急救援指揮部設在生產部。?備注:若董事長不在時,由總經理任總指揮。若都不在時,由生產部經理任總指揮。2、職責?指揮領導小組:jj負責本單位職業危害事故應急預案的制定、修訂。kk組織應急救援專業隊伍,并組織實施和演練。ll檢查督促做好重大事故的預防措施和應急救援的各項準備工作。指揮部:jj發生事故時,由指揮部發布和解除應急救援命令、信號。kk組織救援隊伍實施救援行動。ll向上級匯報、向友臨單位通報事故情況,必要時向有關單位發出救援請求。?④組織事故調查,總結應急救援工作經驗教訓。指揮部人員分工:總指揮:組織指揮全公司的應急救援工作。副總指揮:協助總指揮負責應急救援的具體指揮工作。指揮部成員:事務部經理:協助總指揮做好事故報警、情況通報工作;負責事故現場通訊聯絡。生產部經理:負責處置事故發生時生產系統開、停調度;負責事故現場及有害物質擴散及區域內的消洗、監測工作。經營部經理:負責搶救受傷人員、中毒人員的生活必需品供應。后勤主管:負責滅火、警戒、治安保衛、疏散、道路管制工作。安環科科長:必要時,代表指揮部對外發布有關信息。維修工段長:協助總指揮負責工程搶險、搶救的現場任務。四、救援專業隊伍的組成及分工公司各職能部門和全體員工都負有職業危害事故應急救援的責任。各救援專業隊伍,是職業危害應急救援的骨干力量,其主要任務是擔負本公司各類職業危害事故的救援及處置。1、通訊聯絡隊:由事務部、生產部、設備車間組成。每部門出1人。通訊聯絡隊負責人:事務部經理。職責:擔負各隊之間的聯絡和對外聯系通訊任務,確保信息暢通。2、治安隊:由事務部負責組成。治安隊負責人:安全員。職責:擔負現場治安、交通指揮,設立警戒,指導群眾疏散。3、救援應急分隊:由生產部、事務部共同組成,共12人。?應急分隊分隊長:職業衛生管理員。?職責:查明物質性質,提出應對現場職業危害事故的補救措施;協助搶救傷員,指導群眾疏散。4、搶險、搶修隊:由設備吃驚組成,共8人。包括電氣焊、電工、管工等。?隊長:設備車間帶班長?職責:擔負具體搶險、搶修組織工作。6、醫療救護隊:由開發部、生產部共同組成,共8人。?隊長:開發部經理?職責:擔負搶救傷員、中毒人員工作。7、物資供應隊:由經營部負責組成,共3人。?隊長:經營部經理?職責:擔負傷員生活必需品和搶救物資的供應工作。8、運輸隊:由事務部司機負責。?職責:擔負物資運送任務。五、職業危害事故的處置公司生產過程中,有可能產生硝酸、硫酸的大量泄漏而引發職業危害事故;員工誤食或過度吸入有毒有害氣體等會引發急性中毒等等。另外,強雷暴雨、火災等自然災害產生的次生災害有可能造成職業危害事故發生。(一)一般職業危害事故的應急處置公司一般職業危害事故,可因車間或崗位衛生設施破壞、物料少量泄漏、防護品不合格或損壞、員工誤操作、員工崗位飲食誤食化學試劑等而引發,這方面的危害,可以由日常巡查或員工自檢等而發現,并得到迅速處置。(二)重大職業危害事故的應急處置我公司重大職業危害可因非正常原因而導致,如自然災害導致硝酸儲槽毀損、傾覆從而造成酸霧的大量泄漏、火災事故造成可燃物燃燒而造成大面積有毒物質(次生危害)外泄而引發。當發生以上事件時,應迅速啟動預案,控制危險源,避免產生更大職業危害事故發生。1、酸槽大量泄漏的處置?(1)最先發現人員應立即通過電話向總值班人員匯報。報告時,應向總值班人員說清具體的泄漏罐體、位置。?(2)總值班接到報告后,應立即通知有關部門及組織現場人員,做好人員疏散工作,在現場設置禁區,防止人員誤入危險區。?(3)總值班人員迅速通知消防隊、搶險/搶修隊、醫療救護隊,對事故進行搶救處理。j搶險、搶修隊接到指令后,應穿戴好防化服,按照指令將故障槽化學品倒換至事故儲池,避免事故性排放。k運輸隊到達現場后,按照指令及時將中和劑運送到指定地點待命,一旦無法實現完全倒換時進行中和處理,以杜絕事故性外泄排放。l醫療救護隊到達現場后,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現場受傷人員的處置,并立即將人員送往就近醫院。(4)處置結束后,消防隊應做好現場清理工作,確保腐蝕物品不污染周邊環境,不影響建筑物安全。2、火災事故的處置當發生火災時,應采取以下措施:j最先發現人員,用適當的滅火器材進行滅火,并呼叫。k最先發現人員迅速通知就近第二人迅速報警(火警電話119。報警時,應說明火災的具體地點、火災類型、行走路線等);報告總值班人員。l?總值班人員接到報警后,迅速下達應急救援的指令,同時發出報警,通知指揮部成員到場及各專業救援隊伍迅速趕到現場。消防隊員到達現場后,應佩帶好相關器具(防毒、防火、滅火器),首先查明是否有中毒或被圍困人員,以最快速度將中毒/受困人員脫離現場。指揮部成員到達現場后,根據事態及危害程度,作出相應的應急決定。命令各應急分隊開展救援。?治安隊到達現場后,應做好專業消防隊入廠的一切迎接準備,并擔負治安和交通指揮、組織糾察任務。?醫療救護隊到達現場后,與消防隊配合,應立即救護傷員或中毒人員,對傷員采取相應的急救措施,重傷員送醫院搶救。?搶修隊到達現場后,根據指揮部下達的搶險指令,進行管道分割、堵漏及物資搶救工作,減少或削弱火災波及范圍。后勤供應及運輸隊到達現場后,根據指揮部下達的任務,進行物資搶救及生活物資的供應工作,確保搶險、搶救物資的及時供應。?當火災得到徹底消除,消防應急分隊應在總指揮的統領下進行現場清理,保護火災現場,防止死灰復燃。?火災后,根據“四不放過”原則,進行事故原因分析及救援程序運行總結等工作,以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提高應急救援預案的運行質量。六、信號規定公司救援信號規定:電話聯系方式總值班電話:***********消防火警電話:119醫務急救電話:120市衛生監督所電話:************七、有關規定和要求為了在事故發生后迅速準確、有條不紊地處理事故,盡可能減小事故的損失,平時必須做好應急救援的準備工作,落實責任制和各項制度是必要的。1、落實救援組織,救援指揮部成員和救援人員。按照專業分工、專業對口,便于領導、便于集結和開展的原則,建立組織,落實人員。年中,應根據人員變化不斷進行組織調整和補充充實,確保救援組織的落實。2、定期組織救援培訓和學習,各隊按照專業分工,每年訓練不少于2次,以提高指揮和救援能力。3、對全公司員工進行經常性的救援、自救等應急處理教育。4、對各關鍵崗位進行強化培訓和考核,確保相關崗位人員熟練掌握應急處理措施并貫徹執行。5、建立各項制度j值班制度。公司建立24小時值班制度,每天必須有1名總值班人員在崗,以確保發生事故時得到迅速響應。k檢查制度。每月結合安全生產工作檢查,定期檢查應急救援落實情況及器具保管情況,確保一旦危險發生時各方面能夠有效發揮作用。
l例會制度。每季度召開1次領導小組成員和應急救援負責人會議,研究應急救援情況。
篇3:職業危害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格式
(一)、目的
為認真貫徹落實《礦山安全法》、《職業病防治法》,落實“以人為本,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確保礦井一旦發生職業危害事故時,能夠迅速及時、科學有效地指揮、協調應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的減少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結合我礦實際制定本預案。
(二)、組織機構及職責
1、成立應急救援領導小組:
組?長:蔡太陽(安全副礦長)
副組長:周金云(技術負責人)
成?員:余?敏(監控員)、蔡太左(瓦檢員)
2、職業危害防治管理小組:
組?長:董略慶
副組長:何兆榮
成?員:蔡恒甫
職責:
1.承接礦所屬各單位事故、事件或災情報告,請示礦應急救援總指揮部總指揮是否啟動事故應急預案;
2.按照應急救援總指揮部的決定負責同志強險總指揮部成員和各專業組人員到調度室集合;
3.傳達指揮部下達的各項命令,通知搶救人員趕赴事故現場;
4.在事故搶救過程中,負責各專業組的碰頭會,協調各專業組人員到調度室集合;
5.組織、協調對外救援等有關事宜,負責事故的上報;
6.落實上級有關指示和批示,對內通報事故搶救進展情況,并做好相關記錄;負責組織應急預案的培訓、演練、修訂和日常管理工作。
?(三)、事故救援措施
礦山救護隊是處理礦井火、瓦斯、煤塵、水等災害的專業隊伍,災變事故處理應做到:
1、礦山救護隊值班人員24小時值班,值班人員接聽事故電話時應問清和記錄事故地點、時間、類別、遇險遇難人員數量、通知人姓名及單位后,立即發出警報,并向指揮員報告,聽到報警后救護隊立即出動。
?2、礦山救護隊到達事故地點,指揮員立即向救護小隊下達任務,說明事故情況、救災重點、行動計劃、行動路線、安全措施和注意事項。
3、進入災區的救護隊員不得少于6人,進入前必須堅持氧氣呼吸器,氧氣壓力不得低于18Mpa,并按規定佩帶和使用,救護小隊必須攜帶1臺面罩氧氣呼吸器和不低于18Mpa壓力的2個備用氧氣瓶,以及氧氣瓶,以及氧氣呼吸器工具和備件袋。如不能確認井筒和井底車場無有害氣體時,救護隊員必須在地面將氧氣呼吸器佩帶好。
4、在窒息區或有中毒危險區工作時,救護小隊長應使隊員保持在彼此能看到或者聽到信號的范圍內,在任何情況下嚴禁指戰員單獨行動,嚴禁通過口具或者摘掉口具講話;救護小隊長應經常觀察隊員呼吸器的氧氣壓力,并根據氧氣壓力最底的1名隊員確定整個小隊的返回時間。
5、進入災區從事救護工作時,任何情況下氧氣呼吸器都必須保留不低于5Mpa的壓力,發現有隊員身體不適或氧氣呼吸器有故障難以排除時,全小隊必須立即撤出。
6、礦山救護隊在災區工作1個呼吸器班后,應至少休息8小時,才能重佩帶氧氣呼吸器工作。
7、礦山救護隊員應親自組織和參加偵察工作。在布置偵察任務時,必須向左右隊員說明所了解的各種情況,應做到偵察任務清楚、路線明確,小隊的行動方向、時間應標在圖紙上。
8、礦山救護隊偵察時應做到:
(1)井下基地設待機小隊,并用災區電話與偵察小隊保持不斷聯系。
(2)進入災區偵察,必須攜帶必要的裝備。視線不清時應用探險棍探測前進,隊員之間要用聯絡繩聯絡。
(3)偵察小隊進入災區前,應考慮退路被堵應采取的措施,規定返回的時間,并用災區電話與井下基地保持聯系。小隊應按規定時間原路返回,如不能原路返回,應經布置偵察任務的指揮員同意。如果沒有按時返回或通訊中斷,待機小隊應立即進入救援。
(4)偵察進行中,應在巷道交叉口設明顯的路標,防止放回時走錯路。
(5)進入災區時,小隊長在隊列之前,副小隊長在隊列之后,返回時與此相反。
(6)在搜索遇難遇險人員時,偵察小隊人員應有明確分工,分別檢查通風、氣體含量、溫度、頂板等情況,并做好記錄,把偵察結果標記在圖紙上。
(7)在遠距離和復雜巷道中偵察時,可組織幾個小隊分組偵察,發現遇險人員應積極搶救,并護送到通風巷道或井下基地。在發現遇險人員的地點要檢查氣體,并做好標記。
(8)偵察工作要認真仔細,做到有巷必到。凡走過的巷道要標注留名,并繪出偵察路線示意圖。
(9)偵察結束后,小隊長應立即向布置偵察任務的指揮員匯報偵察結果。
9、處理礦井火災事故時,應遵循下列原則:
(1)控制煙霧的蔓延,不致危及井下人員安全。
(2)防止火災擴大。
(3)防止引起瓦斯、煤塵爆炸,防止火風壓引起風流逆轉而造成危害。
(4)保證救災人員的安全,并有利于搶救遇險人員。
(5)創造有利的滅火條件。
10、進風井口、井筒、井底車場、主要進風巷和銅室發生火災時,為搶救井下工作人員,應進行全礦井反風。指揮部下達反風命令前,必須將風側的人員撤出,病采取阻止火災蔓延的措施。采取風流短路措施時,必須將受影響區域的人員全部撤出。多臺主要通風機聯合通風的礦井反風時,要保證非事故區域的主要通風機先反風,事故區域的主要通風機后反風。
11、處理火災事故過程中,必須制定專人檢查瓦斯和煤塵,觀測災區氣體和風流變化。當瓦斯濃度達到2%以上,并繼續增加有爆炸危險時,礦山救護隊必須將人員立即撤到安全地點,然后采取措施,排除爆炸危險時,礦山救護隊必須將人員立即撤到安全地點,然后采取搓絲,排除爆炸危險,滅火工作必須從火源進風側進行。用水滅火時,應從火源外圍噴射,逐步逼向火源中心,必須有充足的風量和暢通的回風巷,防止水煤氣爆炸。
12、撲滅撒謊那個、下山巷道火災時,必須采取防止火風壓造成風流逆轉的措施。
13、撲滅銅室火災時,遵守下列規定:
(1)爆炸材料庫著火時,應首先將雷管運出,然后將其他爆炸材料運出,因高溫運不出時,應關閉防火門,退至安全地點。
(2)絞車房著火時,應將火源下方的礦車固定,防止燒斷鋼絲繩造成跑車傷人。
(3)蓄電池電動車庫著火時,必須切斷電源,采取措施,防治氫氣爆炸。
14、礦山救護隊處理掘進工作面火災時,應保持原有的通風狀態,進行偵察后再采取措施。
15.采用隔絕法封閉火區救災時,應遵守下列原則:
(1)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盡量縮小封閉范圍。
(2)有瓦斯、煤塵爆炸危險時,應設置防爆墻的并建立永久密閉墻。
(3)需要封閉多條巷道時,應根據具體情況確定封閉順序。
(4)火區臨時封閉后,人員應理解撤出危險區,進入檢查或加固密閉墻時,要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進行。
16、礦山救護隊在高溫區進行救護工作時,救護隊員進入高溫區時間不得超過規定。
17、處理爆炸事故時,救護小隊進入災區時,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1)切斷災區電源。
(2)檢查各類有害氣體濃度。
(3)架好臨時支架。
(4)通過頂板不好地點時,保持一定距離。
(5)行動謹慎,防止產生火花。
(6)確認遇險人員已犧牲時,首先恢復通風。
18、.發生煤與瓦斯突出事故,應防止風流紊亂,造成災情擴大。
19、處理氣體中毒事故應遵循:
(1)事故發現人,在具備通風專業知識具根據現場條件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及時搶險遇險者,否則應立即向礦調度匯報。
(2)礦調度在接到匯報后,組織有關部門人員搶救。
(3)救護隊員在攜帶使用呼吸器的情況下進入災區,把窒息人員移至新鮮風流中進行人工呼吸。
(4)在搶救人員的銅室,恢復災區正常通風,稀釋有毒有害物質體降到規程規定以下。
(5)及時構筑通風設施,穩定通風系統。
20、處理水災事故時,救護隊要了解災區情況、水源、人員分布等,迅速制定出相應救災方案,以最快速度把被堵人員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