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重大輻射傷害事故應急預案格式

重大輻射傷害事故應急預案格式

2024-07-15 閱讀 3088

1.應急指揮中心:綜合管理部

2.應急電話:

3.應急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綜合管理部、質量檢查部、武裝保衛部、職工醫院

4.相關部門工作職責:綜合管理部負責現場具體指揮和應急措施的落實、對外聯絡及應急救援物資的準備工作,質量檢查部負責對現場放射源進行應急處理和封鎖事故現場,武裝保衛部負責組織和指揮搶險及協助質檢部現場保衛警戒,職工醫院()負責人員救護。

5.應急措施

5.1發生輻射傷害事故,現場人員應首先向應急指揮中心報告,由綜合管理部和質量檢查部攜帶射線測試儀根據輻射強度和受污染情況建立警戒區,并由武裝保衛部在通往事故現場的主要干道上實行交通管制。警戒區的邊界應設警示標志并由武裝保衛部派專人警戒,除應急救援處理人員外,其他人員禁止進入警戒區。

5.2事故單位迅速組織將警戒區及污染區內人員撤離和疏散,所有進入警戒區的人員都必須佩戴好個人防護用品。職工醫院立即對現場受輻射人員進行緊急處理后送市勞動衛生職業病防治院急救?,F場人員應迅速向警戒區外轉移,由綜合管理部、質量檢查部、武裝保衛部引導和護送疏散人員到安全區,并在疏散或撤離的路線上設立哨位,指明方向。

5.3通知區(市)環境保護局進行現場檢驗和處理事故現場。區環保局污防中心電話:;市環保局輻危中心電話:

5.4綜合管理部應提供救援的個人防護用品等物資。

篇2:輻射事故應急預案沙縣

1.總則

1.1目的和依據

輻射事故所具有的突發性和危害性,應急響應的復雜性,及其政治、社會影響等方面的敏感性,為確保輻射事故發生后能迅速、有序地開展應急救援工作,做到統一指揮、大力協同,將輻射事故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與生態環境安全,維護社會穩定,根據《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沙縣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應急預案。

1.2輻射事故分級

本預案所稱輻射事故是指放射源丟失、被盜、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失控導致人員受到意外的異常照射。

根據輻射事故的性質、嚴重程度、可控性和影響范圍等因素,從重到輕將輻射事故分為特別重大輻射事故、重大輻射事故、較大輻射事故和一般輻射事故四個等級。

特別重大輻射事故,是指Ⅰ類、Ⅱ類放射源丟失、被盜、失控造成大范圍嚴重輻射污染后果,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失控導致3人以上(含3人)急性死亡。

重大輻射事故,是指Ⅰ類、Ⅱ類放射源丟失、被盜、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失控導致2人以下(含2人)急性死亡或者10人以上(含10人)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殘疾。

較大輻射事故,是指Ⅲ類放射源丟失、被盜、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失控導致9人以下(含9人)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殘疾。

一般輻射事故,是指Ⅳ類、Ⅴ類放射源丟失、被盜、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失控導致人員受到超過年劑量限值的照射。

1.3工作原則

以人為本,預防為主。建立環境污染事件風險防范體系,積極預防、及時控制、消除隱患,提高環境污染事件防范和處理能力,減少環境事件的中長期影響,消除或減輕突發環境事件的負面影響,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

統一領導,部門協作。在縣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各有關職能部門分工負責,密切配合,充分發揮部門專業優勢,形成快速反應能力。

分類管理,分級負責。針對環境污染、生態環境破壞、輻射污染擴散的特點及其影響的范圍和程度,實行分類管理、分級響應,使采取的措施與突發環境事件造成的危害范圍和社會影響相適應。

1.4適用范圍

本應急預案是《沙縣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的專項應急預案,適用于本縣境內發生的輻射事故。

2.組織機構及職責

2.1應急組織機構

市環保局、市公安局、市衛生局

縣人民政府

縣各有關部門門

縣輻射事故應急領導小組

提供協作支持

縣輻射事故應急

領導小組辦公室

縣環保局

縣公安局

縣衛生局

縣財政局

2.1.1輻射事故應急領導小組的組成和職責

輻射事故應急領導小組由縣政府分管副縣長擔任組長,縣環保局、縣公安局、縣衛生局、縣財政局局長任副組長,縣環境監察大隊、縣環境監測站、縣公安局治安大隊、縣衛生局衛生監督所、縣疾病預防監控中心等單位主要負責人任成員。輻射事故應急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領導小組的日常工作,辦公地點設在縣環保局。

輻射事故應急領導小組的主要職責是:

⑴貫徹執行國家輻射應急的方針政策和輻射應急工作要求;

⑵負責向縣政府、市環保局、市公安局、市衛生局報告轄區內發生的輻射應急事故或事件;

⑶建立全縣輻射應急響應網,組織制定沙縣輻射應急響應方案,做好應急準備工作;

⑷應急期間和應急終止后,組織環境監測站做好環境監測工作,實施場外應急響應中由環保局負責的其他任務;

⑸組織參加輻射應急人員培訓和應急演習、練習;

⑹配合上級組織事故調查,審定造成環境影響的事故責任單位的事故報告和應急工作報告;

⑺負責組織轄區內輻射應急響應方面的公眾宣傳和教育工作。

2.1.2輻射事故應急領導小組辦公室的組成和主要職責

輻射事故應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由縣環保局局長兼任,副主任由縣環境監察大隊隊長擔任。

輻射事故應急領導小組辦公室的主要職責:

⑴組織宣傳、貫徹國家輻射應急工作的方針政策及上級應急工作要求;

⑵制定并及時修訂輻射應急響應方案,負責組織應急準備工作;

⑶配合上級完成應急期間的通信聯絡、信息資料的接收,配合上級完成應急期間傳遞應急通報、通告、工作報告的起草,配合上級組織事故調查和環境監測;

⑷組織參加應急人員的培訓和應急演習、練習;

⑸完成輻射應急領導小組指定的其它輻射應急準備和響應工作,并定期向輻射應急領導小組報告工作。

2.2職責分工

縣環保局:負責輻射事故的應急響應、調查處理和定性定級工作,協助公安部門監控追繳丟失、被盜的放射源。

縣公安局:負責丟失、被盜放射源的立案偵察和追繳,維持社會治安,協助環保、衛生部門隔離和封鎖事故發生現場進行交通管制,疏散轉移受害人群,協助環保部門對事故進行調查。

縣衛生局:負責輻射事故的醫療應急和輻射衛生防護藥品的準備、管理和發放;負責事故發生時公眾(包括撤離安置人員)的健康管理和防病治病工作;負責事故現場救援人員輻射劑量測量、控制和管理;負責公眾心理咨詢工作,消除公眾恐懼心理。

縣財政局:負責應急和救助裝備、物資的資金保證。

各責任單位應當及時相互通報輻射事故應急響應、調查處理、定性定級、立案偵察和醫療應急情況。

2.3放射源使用單位的職責

⑴執行國家和上級有關輻射事故應急工作的法規和政策;

⑵制定本單位的事故應急響應方案,做好應急準備,并報縣輻射事故應急領導小組辦公室備案;

⑶在輻射事故應急時,確定事故規模和可能的影響范圍,統一指揮本單位的應急響應行動;

⑷發生事故時,應立即啟動本單位的應急方案,采取應急措施,并立即向縣輻射事故應急辦公室報告;

⑸自覺做好輻射環境安全管理工作;

⑹發生輻射事故的單位應當立即將可能受到輻射傷害的人員送到當地衛生主管部門指定的醫院或者有條件救治輻射損傷病人的醫院,進行檢查和治療,或者請求醫院立即派人趕赴事故現場,采取救治措施。

3.輻射事故的應急響應

3.1應急準備

按照以人為本、預防為主,統一領導、部門協作,分類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應急響應工作應在平時的日常工作中得到兼容,并做好相應準備。

輻射事故應急日常準備工作由輻射事故應急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進入應急狀態時,輻射事故應急工作自動轉入輻射應急領導小組統一指揮。

輻射事故應急領導小組辦公室日常工作中應做好以下幾項應急準備工作:

⑴建立事故應急值班制度;

⑵配合縣環境監測站定期進行常規監測,積累本縣環境放射性水平的資料,包括天然放射性水平、人工放射性核素濃度、γ空氣吸收劑量率以及各種環境介質中總放射性水平等。

3.2輻射應急組織的啟動

事故的責任單位在發生事故時,必須及時上報輻射事故應急領導小組辦公室,輻射事故應急領導小組辦公室應迅速報告輻射事故應急領導小組,領導小組應當立即派人趕赴現場,進行現場調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并消除事故影響,同時上報縣政府及市環保局、市公安局、市衛生局,請求提供指導和支援。

3.3輻射應急組織應急期間工作聯絡原則

⑴各崗位任務明確、盡職盡責,聯絡渠道明確、固定;

⑵聯絡用語規范,嚴格執行記錄制度。

3.4應急響應程序

輻射事故的應急狀態大體可分為以下兩種狀態:

第一種狀態:源或放射性物質確認處于設施內部(或運輸容器內)或一個環境位置清楚的小范圍內,且源未發生泄漏或放射性物質污染只有輕微的局部彌散。

第二種狀態:源或放射性物質完全失控,處于設施外地點不明處;或源的泄漏或放射性物質污染已波及至大面積環境范圍。運輸高輻射水平放射源(或放射性物質)的B型貨包嚴重喪失其屏蔽性能時,亦屬于此種應急狀態。對這類應急,立即報告縣政府和市環保局、市公安局、市衛生局,并在市輻射事故應急領導小組的指導和支持下進行應急響應。

當輻射事故發生時,應急部門的應急響應實施程序如下:

⑴輻射事故應急領導小組立即向縣政府及市環保局、市公安局、市衛生局報告;

⑵輻射事故應急辦公室配合環境監測站開展工作,負責將監測結果向上級上報;

⑶接收并向上級轉交輻射事故責任單位的事故報告;

⑷協調各相關部門參與應急響應工作;

⑸應急期間執行事故應急領導小組的各項指示。

4.應急終止和恢復

4.1應急終止條件和程序

4.1.1應急終止條件

事故已得到控制,現場已經或即可恢復到安全狀態。

采取并將持續采取一切必要的防護措施消除污染,保護公眾安全,使事故的長期后果可以引起的輻射降至最低限度。

4.1.2應急終止程序

輻射事故所導致的應急狀態的終止,由事故責任單位提出,經福建省環境保護局輻射應急負責人批準,報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應急辦核準。

4.2應急終止恢復工作

㈠視輻射污染事故具體情況,將放射源或殘留放射性物質盡快恢復到安全狀態;

㈡對輻射污染事故造成的環境污染,進行環境輻射監測,做好區域去污和放射性廢物的處理和處置工作;

㈢估算事故受照射人員的個人和群體劑量,對事故定性定級;

㈣回顧評價造成應急狀態的事故產生過程,指導有關部門和事故責任單位查找原因,防止重復出現類似事故;

㈤評價應急期間所采取的一切行動、所有應急日志、記錄、書面信息等;

㈥根據實踐的經驗,對應急響應方案和執行程序進行修改;

㈦應急終止后,輻射應急辦向輻射應急領導小組提交總結報告;輻射事故應急領導小組負責向縣政府、市環保局、市公安局和市衛生局報告。

5.現場應急裝備保障

為做好應急工作,要裝備輻射防護衣具,相應防化裝備(服裝、器具等)預備。

環境監測組配備1套便攜式采樣器具、監測設備隨時待命,1套精確應急分析儀器隨時啟動,輻射防護服、器具各兩套。

負責人:環境監測站站長。

現場監察組取證設備(1部數碼攝像機,1部照相機,錄音機)配備齊全。輻射防護服、器具各兩套。

負責人:環境監察大隊隊長。

6.培訓和演習

輻射事故應急領導小組及辦公室成員,以及在應急期間執行任務的輻射管理工作人員,都必須參加上級組織的一次全面的初始培訓,具體任務包括輻射防護基本知識、防護措施和干預原則及干預水平、核應急計劃和執行程序、核應急所需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

參加省、市組織的應急演習,通過應急演習,可以實現下述多種重要功能:

⑴檢驗應急計劃是否有效和適應當時的情況,有關人員是否訓練有素并處于待命狀態。

⑵為所有在一起接受培訓的人員提供一種機會,并解決各有關部門之間協作的所有問題。

⑶培訓和演習均應有記錄和總結報告,必要時需根據演習的結果修訂應急方案中不切實際或尚可改進之處。

7.附則

7.1輻射應急預案的編制與修改

根據本輻射應急響應預案,輻射事故應急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編制應急實施程序。

為了提高本預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應根據國家應急管理法規的變化,各職能機構的變化及其它有關情況和實踐經驗等,及時對本應急預案進行審評和必要的修訂。

7.2預案實施時間

本預案自印發之日起施行。

篇3:某同位素輻射事故應急預案

根據國務院第449號令《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為進一步加強對放射源,射線裝置的安全監控管理,防止與減少輻射事故的發生,完善輻射事故預警機制,增強對輻射事故的應變處置能力,特制定本應急預案。

1、?輻射事故嚴重度與分類

1.1、特別重大輻射事故

指I、Il類放射源丟失、被盜、失控或射線裝置失控造成大范圍嚴重輻射污染或導致3人以上(含3人)急性死亡的:

1.2、再大輻射事故

指l、lI類放射源丟失、被盜、失控或裝置失控導致2人以下(含2人)急性死亡或肯10人以上(含10入)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殘疾的;

1.3、較大輻射事故

指lI類放射源丟失、被盜、失控或裝置失控導致9人以下(含9人)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殘疾的;

1.4、一般輻射事故

指lV、V類放射源丟失、被盜、失控或裝置失控導致人員受到超過年劑量限量的照射;

2、?應急救援組織與職責

2.l、應急救援指揮部

總指揮宣炎明(企業法人)?聯絡方式:l

副總指揮?張建平(公司主要負責人)聯絡方式:

觀察員張智斌(管理部門負責人)聯絡方式:

成員各部門、車間負責人

輻射事故發生后,所在部門應立即向應急救援指揮部報告事故情況,由總指揮或副總指揮按事故嚴重度啟動全部或部分應急救援計劃,并立即報告省、市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及安全、公安、衛生有關行政管理部門。

應急救援指揮部接到輻射事故報告,應立即趕赴事故現場,組織人員疏散,設置警示區域標志,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擴大造成損失。

2.2、應急救援外部聯絡;

發生輻射事故,應保護現場,積極組織救護,在緊急狀況下向外部救援:

環保監督(聯絡方式:015-12369)

醫療救護(聯絡方式:0513-120)

消防救護(聯絡方式:0513-l19)

公安援助(聯絡方式:0513-110)

內部24小時聯絡生產安技部

3、應急準備

3.l、質控部現場安全防護責任人曹佳云

為放射源、同位素射線和射線裝置日常使用、儲存、管理職能部門,必須嚴格執行放射源、同位素射線和射線裝置有關艦定,做好各項防范措施的落實。一旦發現放射源丟失、脫落、被盜或射線裝置失控事故,應立即采取應急措施,立即報告應急救援指揮部負責人。

3.2、生產安技部?安全管理責任人彭熾

為放射源、同位素射線和射線裝置日常安全監督檢查,協助上級部門做好法律法艦宣傳貫徹,過程評估安全管理職能部門。必須對使用、儲存、轉讓過程定期進行安全檢查,并做好記錄備案,接到事故報告,應在應急救援指揮部負責入指揮下及時做好應急預案的組織實施和善后處理工作。

3.3、事務部安全保負責人張耀新

為放射源、同位素射線和射線裝置防盜監督職能管理部門。必須經常性組織對放射源、射線裝置儲存狀態的安全保衛。定期檢查,并做好記錄備案,一旦發生輻射事故,立即迅速將誤照人員送往市級以上醫療機構進行醫學檢查和治療,并做好放射人員病史檔案記錄。

3.4、其他相關責任人

3.4.1、工位防護責任人俞劍釗

按有關放射源、同位素射線和射線裝置安全規程,對作業場所做好安全劑量檢測,檢查作業崗位人員正確佩帶個人計量儀狀況。一日發生誤照事故,應立即采取收源措施,迅速報告事故情況。

3.4.2、儲存保管責任人呂?斌

對每班次使用放射源、同位素射線和射線裝置工作完畢,進行安全檢查確認無誤后收回保管儲存。一旦發生放射源、射線裝置丟失、被盜事故,應保護好現場,并立即向部門負責人或應急救援指揮部報告。

3.4.3、門衛巡查負責人邵曉斌

組織門衛值班人員做好放射源、射線裝置存在無人操作狀況下的夜間、節假口、廠休期間的安全保衛檢查。發現被盜、丟失應立即向本地公安部門報告。做好對特殊場所或區域人員進出詢查,防止無關人員進入重要場所。

3.4.4、職業危害防護人顧照明

定期做好放射件作業人員健康體檢,建立職業衛生健康檔案。一旦發生職業健康危害因素或職業衛生措施未落實,應及時向有關部門和公司負責人報告。

3.4.5、1]常檢查責任人朱曉軍

定期對射線裝置,安全防護裝置進行檢修,保障設備設施,安全防護裝置靈敏、可靠、運行是好,并做好記錄。對從事射線裝置檢修、保養人員監督做好自我保護。

4、培訓與演練

4.l、管理部應建立員工教育培訓制度,按規定做好從事放射性探傷作業人員的取證、復證工作。

4.2、定期組織有關部門開展應急預案演習,并以觀察員身份參與應急預案演習的實踐評估,校正應急預案準確性、適用性。

5、?應急響應

輻射事故應急響應程序分為三級:

5.1、一級應急預案(省、市級)

發生較大以一卜輻射事故,由公司應急救援指揮部迅速向省、市有關部門報告后,由省、市根據事故性質啟動一級預案程序。

5.2、二級應急預案(公司級)

發生一般輻射事故或火警事故,需要公司有關部門共同配合、統一協調,由公司應急救援指揮部總指揮或副總指揮根據事故性質、特點啟動二級預案程序。

5。3、三級應急預案(部門級)

指放射源脫落,射線裝置發生故障而引發的事故,由部門采取操作措施和防護技術,及時排除故障,控制事故影響的應急預案。

6、?應急響應程序

6.l、安全連鎖失靈或人員誤照射

6.1.l、立即切斷射線裝置的總電源,疏散無關人員,迅速戒嚴事故現場,報告公司主要負責人和安全部門進行事故處理,并組織現場檢測,在2小時上報環保、公安管理部門,并做好放射事故檔案記錄;

6.l.2、迅速安排受照人員接受醫學檢查和救治,建立并保存相應的醫療檔案;

6.1.3、放射事故發生后,積極配合環保、公安等管理機火做好事故檢查和善后處理;

6.2、射線裝置失控

6.2.1、立即收元源,停止探傷作業;

6.2.2、向領導和安全管理部門報告,禁止打開屏蔽防護門私自進入暴光室內排除故障;

6.2.3、在安全管理人員監控下:

a、操作人員如實反映放射源失控前后的操作細節情況,分析原因;

b、確認故障原因,擬訂排除方案;

e、進行模擬實驗,逐個方案比較;

d、選擇切實可行方案進行實施,排除故障操作;

e、確認探傷設備已進入安全狀態后,人員方可進入暴光室;

6.2.4、若上述實施方案失敗;

a、封閉暴光室,禁止無關人員進入控制室,并立即向公司主要負責人報告;

b、向環保等管理部門報告,主動接受業務監督指導;

e、確認無法排除故障時,立即要求探傷設備生產廠家業技術人員前來處理:

6.3、放射源丟失、被盜;

6.3.1、保護被盜現場,禁止任何人員進入:

6.3.2、立即報告公司主要負責人和安全管理部門:

6.3.3、公司主要負責人確認事故后,應在2小時內向當地環保、公安等部門報告;

6.3.4、主動配合環保、公安、衛生等部門做好事故調查工作作:

6.4、現場救護;

發生輻射事故后,應急救援指揮部啟動應急預案,公司各相關部門應立即趕赴事故現場,救援人員必須服從命令,聽從指揮,做到召之即來,快速反映,盡一切力量防止事故擴大,不能延誤補救和救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