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溫中暑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一、目的
因施工現場人員多,高溫持續時間長。一旦人員發生高溫中暑事故,將可能導致人員生命健康受到威脅和企業直接經濟受損。為確保我項目部萬一發生高溫中暑事故后,能迅速有效地開展搶救工作,并能積極而因地制宜、分秒必爭地給予妥善處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員工及相關方生命安全風險,特制定本預案。
二、組織機構及職責
項目部成立中暑事故應急響應指揮小組,負責指揮及協調工作。
組長:
成員:
具體分工如下:
1、負責是了解掌握中暑人員情況,組織現場搶救指揮。
2、任務是根據指揮小組命令,及時布置現場搶救,對中暑人員組織相關人員進行現場人工急救。
3、負責維持現場秩序、保護事故現場、做好當事人周圍人員的問訊記錄,并保持與當地公安部門的溝通。
4、負責妥善處理好善后工作,按職能歸口負責保持與當地有關部門的溝通聯系。
三、高溫中暑事故應急措施
1、項目部接到報告后,即指令相關人員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了解和掌握中暑情況,開展搶救和維護現場秩序。
2、當機立斷,盡快將受傷人員脫離危險地方,防止二次傷害。
3、迅速判斷人員傷情,并視情況立即向急救中心120呼救。講清中暑人員癥狀、中暑的持續時間、人數、地點,并派人到路口接應。
4、由于中暑人員中暑迅速,現場必須立即采用人工急救法,用冷毛巾輕擦中暑人員的額頭和所冒出汗滴,并將中暑人員用擔架抬放置陰涼通風處(可放置在工地納涼棚內)。
5、解開中暑人員的上衣,使其達到良好通風納涼效果。
6、用清涼通氣藥品通入中暑人員的鼻孔,使其能通風、氣順。
7、安排人員陪同去醫院進行救治。
8、現場安全員應會同工地醫務人員對中暑事故進行原因可行性預先分析,制定相應的糾正預防措施,認真填寫事
故書面調查報告,并上報項管部及有關上級機關。
四、應急物資
常備物資藥品:急救擔架、消毒用品、急救物品(濕毛巾、清涼通氣藥品)及各相應常用防暑降溫藥品:如人丹、防暑六件寶等。
五、通訊聯絡
醫院搶救中心:120匪警:110火警:119
工地現場值班電話:項管部值班電話:
主要管理人員電話
項目負責人:?手機:
安全員:?手機:
技術負責人:?手機:
施工員:?手機:
文明施工員:?手機:
六、注意事項
1、高溫中暑事故發生時,必須現場組織人員進行全力搶救,視情況撥打120急救電話和馬上通知有關負責人。
2、如果患者昏迷則需側躺送醫院救治,以免通氣不良導致傷員病情加劇。
3、重癥中暑者要住院觀察,根據醫囑可靜脈輸液,待病情好轉后,再吃些米湯、面條等易消化食物。
篇2:施工中暑事故預防應急預案
施工中暑事故的預防及其應急預案
夏季施工氣候炎熱,建筑工人普遍在露天和高處作業,勞動強度大,時間長,隨時都有發生中暑事故的可能,因此,加強夏季的防暑降溫工作是保護職工身體健康,保證完成生產任務的一項重要措施。
1、預防中暑事故基本安全要求:
采取綜合的措施,切實預防中暑事故的發生,從技術、保健、組織等多方面去做好防暑降溫工作。
1)組織措施:
加強防暑降溫工作的領導,在入暑以前,制訂防暑降溫計劃和落實具體措施。
(1)要加強對全體職工防暑降溫知識教育,增強自防中暑和工傷事故的能力。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時間。
(2)應根據本地氣溫情況,適當調整作息時間,利用早晨、傍晚氣溫較低時工作,延長休息時間等辦法,減少陽光輻射熱,以防中暑。還可根據施工工藝合理調整勞動組織、縮短一次性作業時間,增加施工過程中的輪換休息。
(3)貫徹《勞動法》,控制加班加點,加強工人集體宿舍管理,切實做到勞逸結合,保證工人吃好、睡好、休息好。
2)技術措施:
(1)進行技術革新,改革工藝和設備,盡量采用機械化、自動化,減輕建筑業勞動強度。
(2)在工人較集中的露天作業施工現場中設置休息室,室內通風良好,室溫不宜超過30℃,工地露天作業較為固定時,也可采用活動布幕或涼棚,減少陽光輻射。
(3)在車間內操作時,應盡量利用自然通風天窗排氣,側窗進氣,也可采用機械通風措施,向高溫作業點輸送涼風,或抽走熱風,降低車間氣溫。
3)衛生保健措施:
(1)入暑前組織醫務人員對從事高溫和高處作業的人員進行一次健康檢查,凡患持久性高血壓、貧血、肺氣腫、腎臟病、心血管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者,一般不宜從事高溫和高處作業工作。
(2)對露天和高溫作業者,應供給足夠的符合衛生標準的飲料。供給含鹽濃度0.1~0.3%的清涼飲料。暑期還可供給工人綠豆湯、茶水,但切忌暴飲,每次最好不超過300毫升。
(3)加強個人防護。一般宜選用淺蘭色或灰色的工作服,顏色越淺越阻率越大。對輻射強度大的工種應供給白色工作服,并根據作業需要配戴好各種防護用具。露天作業應戴白色安全帽,防止陽光曝曬。
2、發生中暑的表現及應急措施
1)中暑癥狀的表現:
(1)先兆中暑其癥狀為:在高溫環境中勞動一段時間后,出現大量流汗、口渴、身感到無力、注意力不能集中,動作不能協調等癥狀,一般情況下此時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但不會超過37.5度。
(2)輕癥中暑其癥狀為:除有先兆中暑狀外,還可能出現頭暈乏力、面色潮紅、胸悶氣短、皮膚灼熱而干燥,還有可能出現呼吸循環系統衰竭的早期癥狀,如面色蒼白、惡心、嘔吐、血壓下降、脈搏細弱而快、體溫上升38.5度以上。此時如不及時救護,就會發生熱暈厥或熱虛脫。
(3)重癥中暑。一般是因未及時和適當處理出現的輕癥中暑(病人),導致病情繼續嚴重惡化,隨著出現昏迷、痙攣或手腳抽搐。稍作觀察會發現,此時中暑人皮膚往往干燥無汗,體溫升至40度以上,若不趕緊急救,很可能危及生命安全。
篇3:高溫中暑事件應急預案范本
一、總則
(一)編制目的
為及時有效地預防和處置由高溫氣象條件引發的中暑事件(以下簡稱高溫中暑事件),指導和規范高溫中暑事件的衛生應急工作,保障社會公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維護正常社會秩序,制定本預案。
(二)編制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
《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
《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
《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預案》
《重大氣象災害預警應急預案》
《高溫中暑事件衛生應急預案》(衛生部、中國氣象局)
(三)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由高溫氣象條件引發的中暑事件的衛生應急處置工作。其他以高溫氣象條件為直接誘因,并直接導致社會公眾身體健康明顯受損,甚至危及社會公眾生命安全的公共衛生安全事件,可參照本預案組織實施相關衛生應急處置工作。
(四)事件分級
依據氣象條件、高溫中暑事件的發生情況及其發展趨勢,將高溫中暑事件劃分為特別重大(Ⅰ級)、重大(Ⅱ級)、較大(Ⅲ級)、一般(Ⅳ級)四級。發生高溫中暑事件,達不到Ⅳ級標準的,原則上不列入突發公共事件范疇。
1、特別重大高溫中暑事件(Ⅰ級),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a.24小時內,1個縣(市)區域內報告中暑患者300人以上(含300人),或有10例以上(含10例)死亡病例發生;
b.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和氣象行政主管機構共同認定的其他情形。
2、重大高溫中暑事件(Ⅱ級),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a.24小時內,1個縣(市)區域內報告中暑患者150人至299人,或有4至9例死亡病例發生;
b.省級及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和氣象行政主管機構共同認定的其他情形。
3、較大高溫中暑事件(Ⅲ級),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a.24小時內,1個縣(市)區域內報告中暑患者100人至149人,或有1至3例死亡病例發生;
b.地市級及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和氣象行政主管機構共同認定的其他情形。
4、一般高溫中暑事件(Ⅳ級),指符合下列情形的:
24小時內,1個縣(市)區域內報告中暑患者30人至99人。
(五)工作原則
1、預防為主,常備不懈。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增強防范高溫中暑事件的意識,切實做好人員、技術、物資等應急儲備工作,積極開展高溫中暑氣象等級預報和高溫中暑事件的監測、報告、預測和預警,認真落實各項預防和醫療救治等衛生應急措施。
2、部門聯動,分級響應。衛生行政部門和氣象行政主管機構建立聯合預報和預警機制,一旦發現高溫中暑氣象條件或高溫中暑事件的苗頭,及時向社會公眾發布高溫氣象條件預報或高溫中暑事件預警信息,并向當地人民政府提出防控工作建議。根據高溫中暑事件的預警級別,各級衛生、氣象部門在本級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協同相關部門,迅速響應,做好轄區內高溫中暑事件的監測預警、醫療救治和相關應急處置工作。
3、加強管理,規范有序。各級衛生、氣象部門依據有關法律和法規,根據本地的實際工作情況,編制有針對性的高溫中暑事件應急預案,制定高溫中暑事件應急處置工作規范,加強相關培訓等工作,確保及時、規范、有序地處置高溫中暑事件。
4、依靠科技,依靠群眾。充分發揮專家隊伍和專業人員的作用,鼓勵開展相關領域內的科學研究,提高高溫中暑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加強對社會公眾的健康知識宣傳,強化社會公眾的防范意識,提高社會公眾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二、高溫中暑氣象等級預報
(一)高溫中暑氣象等級
根據溫度、濕度等氣象因子,結合地區氣候背景資料,以及高溫持續時間,劃分為可能發生中暑、較易發生中暑、易發生中暑、極易發生中暑四個等級。具體分級辦法參見中國氣象局與衛生部聯合發布的高溫中暑氣象等級預報實施方案。
(二)高溫中暑氣象等級預報的發布
各級氣象部門根據監測預報確定的高溫中暑氣象等級,適時開展預報工作,并向社會公眾發布高溫中暑事件防范提示。
三、高溫中暑事件的監測、報告、預測、預警
(一)高溫中暑事件的監測和報告
1、高溫中暑事件的監測、報告單位
a.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
b.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c.各級衛生行政部門
d.其他有關單位,主要包括高溫中暑事件發生單位、與群眾健康和衛生保健工作密切相關的單位。
2、高溫中暑事件的責任報告人
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的相關工作人員和鄉村醫生、個體開業醫生均為責任報告人。
3、高溫中暑事件的報告時限和程序
高溫中暑事件報告實行衛生行政部門分級審核、分級確認的事件報告管理制度。每年6月1日,各旗衛生部門啟動高溫中暑事件的監測、報告工作;每年9月30日終止事件的監測、報告工作。各旗衛生部門可根據本地區高溫氣象條件的實際,適當提前高溫中暑事件監測、報告的啟動時間,或推遲事件監測、報告的終止時間。
醫療衛生機構發現高溫中暑病例后填寫《高溫中暑病例報告卡》,于當日通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網絡直報系統報告。無網絡直報條件的醫療機構在當日以最快方式將《高溫中暑病例報告卡》報當地旗縣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非醫療衛生機構發現高溫中暑病例,由高溫中暑事件的報告單位在當日報當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由后者進行網絡報告。當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每日12:00時匯總轄區內前24小時報告的高溫中暑病例總數,對照高溫中暑事件分級標準,對符合高溫中暑事件的,要立即通過網絡直報系統以歸并的方式作為高溫中暑事件上報,同時通知同級氣象業務單位,并報同級衛生行政部門。衛生行政部門收到報告后要立即對高溫中暑事件進行確認,并通報同級氣象行政主管機構。必要時,衛生行政部門可根據實際工作需要縮短高溫中暑事件的報告時限。
(二)高溫中暑事件的預測、預警
建立高溫中暑事件預測、預警機制。各旗氣象行政主管機構和衛生行政部門開展高溫中暑事件的預測分析,結合高溫氣象條件、高溫中暑事件的發生情況及其發展趨勢,確定預警發布的級別,經報本級人民政府同意后發布。同時,及時報送上級氣象行政主管機構和衛生行政部門備案。
1、一級預警(紅色預警)
高溫中暑事件級別達到Ⅰ級,且高溫中暑氣象預報級別達'極易發生中暑',高溫天氣還有持續或加重趨勢的。
2、二級預警(橙色預警)
高溫中暑事件級別達到Ⅱ級,且高溫中暑氣象預報級別達'易發生中暑'以上,高溫天氣還有持續或加重趨勢的。
3、三級預警(黃色預警)
高溫中暑事件級別達到Ⅲ級,且高溫中暑氣象預報級別達'較易發生中暑'以上,高溫天氣還有持續或加重趨勢的。
4、四級預警(藍色預警)
高溫中暑事件級別達到Ⅳ級,且高溫中暑氣象預報級別達'可能發生中暑'以上,高溫天氣還有持續或加重趨勢的。
(三)高溫中暑事件的預警信息發布
各旗氣象行政主管機構和衛生行政部門聯合通過有關電視、廣播、報刊、網絡等媒體發布高溫中暑事件預警信息,相應提出防御措施。
四、應急響應
(一)應急響應啟動
高溫中暑事件發生后,發布高溫中暑事件預警的各旗衛生、氣象部門按照屬地管理、分級響應的原則,科學分析判斷,啟動相應級別的應急響應程序。
(二)應急響應措施
發布高溫中暑事件預警的衛生行政部門和氣象行政主管機構合作聯動,向高溫中暑事件發生地人民政府提出事件的防控建議,指導、督促高溫中暑事件發生地的衛生、氣象部門積極開展相關應急工作。
高溫中暑事件發生地的衛生行政部門和氣象行政主管機構根據高溫中暑事件的預警級別,分別采取以下響應措施:
1、一級預警響應措施
a.積極主動地開展高溫中暑病例監測、報告,及早發現病例并采取應急處置措施,做好高溫中暑病人的收治;
b.主動接受上級氣象部門對事件發生地或可能發生地的天氣預報、預測技術和產品的加強指導,及時發布高溫中暑氣象等級預報和高溫中暑事件預警及相關信息;
c.強化防暑降溫知識宣傳,在本地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積極組織開展防暑動員;
d.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等法律法規,在本地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會同勞動保障、安全生產、工會等有關部門單位,聯合開展防暑降溫工作專項監督檢查。
2、二級預警響應措施
a.進一步加強對高溫中暑病例監測、報告,并對夏季露天作業工地等重點場所開展主動監測,做好高溫中暑病人的收治;
b.組織加密氣象觀測,主動加強與上級氣象業務單位的天氣會商,及時發布高溫中暑事件預警及相關信息;
c.進一步加大宣傳防暑降溫知識的力度,強化全體社會公眾防控高溫中暑的意識;
d.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等法律法規,積極會同勞動保障、安全生產等部門,對高溫環境作業人群的用人單位,開展聯合防暑降溫工作專項監督檢查。
3、三級預警響應措施
a.加強對高溫中暑病例的監測、報告,做好高溫中暑病人的收治;
b.加強氣象監測分析,主動加強與上級氣象業務單位的天氣會商,及時發布高溫中暑事件預警及相關信息;
c.開展多種形式的防暑降溫知識宣傳,強化社會公眾或有關單位做好老年、兒童、病人等特殊人群的高溫中暑防控工作的意識;
d.根據有關部門、單位的要求,對高溫環境作業人群開展防暑降溫咨詢,并指導用人單位向高溫環境作業人群提供預防性給藥。
4、四級預警響應措施
a.開展高溫中暑病例的監測、報告,做好高溫中暑病人的收治;
b.加強氣象監測,主動加強與上級氣象業務單位的天氣會商,及時發布高溫中暑事件預警及相關信息;
c.開展防暑降溫知識宣傳,增強高溫環境下作業人群的自我保護意識。
(三)應急響應終止
應急響應終止由發布預警的氣象行政主管機構和衛生行政部門共同確定。應急響應終止主要參考依據為:高溫中暑事件發生地的高溫中暑氣象等級預報持續3天低于預警所需等級以下,并預測在短期內預報級別不會明顯上升,且大部分中暑病人得到有效救治,新發中暑病例數明顯下降。
各旗氣象行政主管機構和衛生行政部門發布應急響應終止,必須報送上級氣象行政主管機構和衛生行政部門備案。
五、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
衛生、氣象部門與民政、勞動保障、教育、通訊與信息保障等部門建立、完善協調聯動機制,在本級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和指揮下,各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能,積極做好高溫中暑事件的應急準備工作,確保事件發生后快速響應、科學處置,共同應對高溫氣象條件引發的高溫中暑事件。
為做好高溫中暑事件應急工作,現成立阿拉善盟應對高溫中暑事件專家組,負責向本級衛生行政部門和氣象行政主管機構提出發布高溫中暑事件的預警建議,擬定相關防控工作建議內容,負責開展針對高溫中暑事件的研究,制定相關技術標準和工作規范等。組成人員如下:
陶國棟阿盟疾控中心預防醫學副主任醫師
趙富元阿盟疾控中心預防醫學副主任醫師
李忠阿拉善中心醫院內科主任醫師
張玉珍阿拉善中心醫院內科主任醫師
李春筱阿盟氣象局高級工程師
徐永旺阿盟氣象局助理工程師
各旗衛生行政部門和氣象行政主管機構相應成立應對高溫中暑事件專家組,負責做好相關工作。
(二)物資保障
各旗衛生部門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做好高溫中暑防控藥品等物資的儲備工作。
(三)技術保障
各旗衛生、氣象部門為高溫中暑的防治提供必要的技術指導和技術服務。加強科研和技術創新,不斷完善監測預警和評估系統。
(四)通訊與信息保障
各旗衛生、氣象部門結合本部門應急體系建設,充分利用國家公用通信基礎設施和現有資源,建立健全國家、省、地市、縣四級應急信息通信保障體系和醫療救治信息網絡,保障和維護信息通訊的通暢,保證事件應急響應的信息能夠及時上通下達。
(五)社會公眾的宣傳教育
各旗衛生、氣象等部門在本級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利用廣播、影視、報刊、互聯網、手冊等多種形式宣傳防暑降溫知識,增強公眾的自我防護意識。
六、附則
(一)名詞術語
中暑:在本預案中,中暑是指由高溫氣象條件直接引起人員出現輕癥中暑或重癥中暑的臨床癥狀,并能排除普通感冒、急性胃腸炎等疾病引起的相關癥狀,可以考慮診斷。
輕癥中暑,臨床表現為頭昏、頭痛、面色潮紅、口渴、大量出汗、全身疲乏、心悸、脈搏快速、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等癥狀,體溫升高至38.5℃以上。
重癥中暑,包括熱射病、熱痙攣和熱衰竭三種類型,也可出現混合型。其中:
熱射病(包括日射病)亦稱中暑性高熱,其特點是在高溫環境中突然發病,體溫高達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繼之/'無汗/',可伴有皮膚干熱及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等。
熱痙攣主要表現為明顯的肌痙攣,伴有收縮痛。好發于活動較多的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腸肌為著。常呈對稱性。時而發作,時而緩解。患者意識清,體溫一般正常。
熱衰竭起病迅速,主要表現為頭昏、頭痛、多汗、口渴、惡心、嘔吐,繼而皮膚濕冷、血壓下降、心律紊亂、輕度脫水,體溫稍高或正常。
(二)預案管理和更新
本預案由衛生部和中國氣象局聯合制定,并共同負責解釋。衛生部和中國氣象局根據預案實施中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更新、修訂和補充。
(三)預案實施時間
本預案自發布之日起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