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礦用隔爆型真空饋電開關操作規程

礦用隔爆型真空饋電開關操作規程

2024-07-16 閱讀 3750

一、對操作人員的一般規定:

1.井下專職電氣操作人員及專職電氣檢修人員必須經過安全規程、操作規程及有關專業技術培訓學習,經考試合格,取得操作資格證者,方可操作電氣設備。

2.井下電氣設備應由專職電氣檢修人員或專職電氣操作人員進行。非專職電氣檢修操作人員不得擅自操作電氣設備。

二、進入現場

1.進入硐室或靠近放置電氣設備周圍之前,要觀察硐室或放置電氣設備周圍有無片幫、淋皮,發現有片幫、淋皮時,用專用撬棍處理后方可進入操作現場。

2.操作人員進入現場時,必須佩戴個人防護用品。

三.開機前檢查

1.檢查開關的型號、規格及各電氣參數是否符合實際使用要求。

2.檢查開關有無機械損傷等現象。

3.檢查電器元件在運輸過程中有無受損或松動(一次保險、保護器插頭等)。

四.操作過程:

1.合上隔離換向開關HK1,控制變壓器BK1得電,電源及停止指示燈亮,微機監控保護器WZB-6得電,進行漏電閉鎖檢測。若負載絕緣正常,其保護觸點閉合,為起動作好準備。

2.啟動時按下啟動按鈕HA,失壓線圈HZ1得電,推動機械合閘機構,真空接觸器動作,開關開關工作。

3.停機時按下停止按鈕FA,分勵線圈HZ2得電,推動機械分閘機構,真空接觸器動作,分斷供電線路。

4.當供電電路中出現過載、短路、相敏保護、負序保護、斷相或漏電時能自動切斷電源。

5.作總開關時具有三相對稱性漏電和漏電閉鎖保護。

6.作分開關漏電保護的后備保護,使用時具有選擇性漏電保護與漏電閉鎖功能

五.違反操作標準及可能存在的危害

1.嚴禁帶負荷拉隔離開關,否則會損壞設備。

2.嚴禁帶電打開設備接線腔或前門,否則會造成人員觸電。

3.嚴禁運行中按操作程序隨意按動面板。

六.檢修維護相關規定

1.設備應放置在無淋水.空氣流通.沒有腐蝕的環境中。

2.設備運行過程中,應經常檢查各緊固螺栓是否牢固,接地是否可靠。

3.定期檢查和保養各隔爆面,防止銹蝕。

4.定期檢測設備的絕緣。

5.定期試驗漏電保護是否可靠。

篇2:礦用隔爆型真空饋電開關操作規程

一、對操作人員的一般規定:

1.井下專職電氣操作人員及專職電氣檢修人員必須經過安全規程、操作規程及有關專業技術培訓學習,經考試合格,取得操作資格證者,方可操作電氣設備。

2.井下電氣設備應由專職電氣檢修人員或專職電氣操作人員進行。非專職電氣檢修操作人員不得擅自操作電氣設備。

二、進入現場

1.進入硐室或靠近放置電氣設備周圍之前,要觀察硐室或放置電氣設備周圍有無片幫、淋皮,發現有片幫、淋皮時,用專用撬棍處理后方可進入操作現場。

2.操作人員進入現場時,必須佩戴個人防護用品。

三.開機前檢查

1.檢查開關的型號、規格及各電氣參數是否符合實際使用要求。

2.檢查開關有無機械損傷等現象。

3.檢查電器元件在運輸過程中有無受損或松動(一次保險、保護器插頭等)。

四.操作過程:

1.合上隔離換向開關HK1,控制變壓器BK1得電,電源及停止指示燈亮,微機監控保護器WZB-6得電,進行漏電閉鎖檢測。若負載絕緣正常,其保護觸點閉合,為起動作好準備。

2.啟動時按下啟動按鈕HA,失壓線圈HZ1得電,推動機械合閘機構,真空接觸器動作,開關開關工作。

3.停機時按下停止按鈕FA,分勵線圈HZ2得電,推動機械分閘機構,真空接觸器動作,分斷供電線路。

4.當供電電路中出現過載、短路、相敏保護、負序保護、斷相或漏電時能自動切斷電源。

5.作總開關時具有三相對稱性漏電和漏電閉鎖保護。

6.作分開關漏電保護的后備保護,使用時具有選擇性漏電保護與漏電閉鎖功能

五.違反操作標準及可能存在的危害

1.嚴禁帶負荷拉隔離開關,否則會損壞設備。

2.嚴禁帶電打開設備接線腔或前門,否則會造成人員觸電。

3.嚴禁運行中按操作程序隨意按動面板。

六.檢修維護相關規定

1.設備應放置在無淋水.空氣流通.沒有腐蝕的環境中。

2.設備運行過程中,應經常檢查各緊固螺栓是否牢固,接地是否可靠。

3.定期檢查和保養各隔爆面,防止銹蝕。

4.定期檢測設備的絕緣。

5.定期試驗漏電保護是否可靠。

篇3:四年級做個小開關教學反思

四年級做個小開關教學反思

首先展示引入,學生發現問題。展示一個電路檢測器,將檢測頭連接起來,問學生:你看到了什么?學生根據上節課的經驗會說:小燈泡亮了;檢測器是由一個小燈泡(包括燈座),一節電池(包括電池盒)三根導線組成的;檢測器是可以使用的;這個電路是通路等方面的回答。我就進一步啟發:從第一個同學發言到第四的同學發言這段時間,你又發現了什么?因為這段時間檢測器沒有變化,許多學生都覺得沒有什么發現,而個別學生認為:電池的電量在減少,這是學生從意識上的認知,但沒有表象出來。有學生馬上說:小燈泡一直在亮著。我進一步說:小燈泡亮著很浪費電能,那怎么辦呢?學生馬上想到使用開關,順理引入本課課題:做個小開關。

學生喜歡動手,做個小開關在學生看來挺簡單,學生做好開關后,老師不加任何評論,學生連接好檢測器后,得意地將制作的小開關連到電路中,不會連接的小組,教師給予適當的幫助。學生把小開關連接到電路中后,遇到了問題:自制的小開關不能自由控制小燈泡的亮與不亮,學生將制作的小開關在實際運用中才覺得不適合,需要改進,如果在實驗過程中一切均很順暢,學生都覺得簡單,一旦運用到實際電路中就缺乏合理性,改進就成了學生的需求和愿望,學生會自主地改進,無需老師費口舌。讓學生遇到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在我們的教學中是很需要的。

學生的科學思維是在不斷肯定與否定中交互上升的,想讓學生的思維一步到位也是不科學的,站在學生思維的立場考慮,就覺得學生挺可愛的。

《做個小開關》這節課是第一單元第六課,學生逐步從連接簡單電路到較復雜的電路,隨著電路的復雜,必然需要有一個更方便的控制電路的辦法。前面幾節課都是用斷開連接或拿掉電池的方式來控制小燈泡的亮與不亮,學生已經感到這些辦法比較麻煩,基于這些原因,做個能自如控制小燈泡亮與不亮的器具就顯得十分必要。這節課,正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開關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極其平常的物品,學生也幾乎每天都會接觸和使用到。對于“做個小開關”理論上講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事實上,學生雖然經常接觸,卻很少有知道它的制作方法的,更沒有學生關心過它的原理和運用。所以,我在教授這課時,抓住關鍵,讓學生動手,引起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的學習。把生活中平常的東西,學生不關心的東西,轉化成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東西,并了解一些基本常識。

《做一個小開關》的教學已經結束,經過這四堂課總感覺有許多的缺陷在里頭。這一內容我感覺還是比較簡單教學的內容相對也比較少的,與學生的生活聯系比較密切,教材中是根據“手電筒的結構”作為課堂的導入。然而在第一堂課中我也是按照這個步驟進行導入,可是有近三層的學生沒怎么接觸過手電筒,這個因素給整堂課帶來了不利。于是第二堂課我從簡單電路著手,讓學生說說沒有開關電路的缺陷,讓學生體會開關在電路中的作用,這樣的導入感覺層次較低,學生容易接受。

整堂課我安排的重點是“設計一個小燈泡”,第一堂這個環節感覺很“亂”,學生說的比較多,可操作性的不多,多的是“盲目”地討論,不合理。于是在第二堂課我在這一環節進行了細化,首先讓學生互相說說小開關的作用,根據小組的思路設計一個開關,將自己的思路用畫圖或者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根據自己的“設計圖紙”做開關需要什么材料,怎么做,整個環節下來感覺效果要好多了,但是學生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依然存在,是不是這樣的要求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過高了?將這樣的環節讓學生回家操作效果是不是更好。

-制度大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