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石鐵合金安全防范措施
為預防電石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發生噴爐、爆炸等生產安全事故,我局組織有關專家根據電石爐生產工藝、設備、原材料、輔助材料、產品的危險性及生產操作崗位的特點,特制定《電石爐技術防范措施30條》,請各企業嚴格遵照執行。
一、嚴格控制原料的各項指標
把好原料關對預防噴爐事故至關重要,各企業從源頭上控制好原料的各項指標,做到認真檢查和化驗,對不符合以下指標的原料堅決不入爐。
1、碳素材料中的水份含量
半密閉電石爐采用自動上料系統的,碳素材料中的水份含量≤5%,采用人工上料的,碳素材料中的水份含量≤8%;
密閉電石爐碳素材料中的水份含量≤2%。
企業沒有原料烘干設備的,應構建能夠儲存2-3天的原料的庫房或者罩棚,防止因雨季導致原料水份過高。
2、電極糊的選用
電石生產企業使用電極糊要確保質量合格,在使用前應查看電極糊的化驗單,合格后方可使用。應選擇具備一定規模的電極糊企業生產的產品。電極糊粒度≤100㎜,嚴禁將整塊電極糊直接加入電極筒內。在換季階段,應及時調整電極糊的軟化點、揮發份等指標。
3、白灰中MgO的含量
應盡量控制白灰中MgO的含量,尤其密閉爐應在1.6%以下。
4、白灰中粉末的含量
要嚴格控制白灰中粉末的含量,對粉末含量高的白灰,必須經過篩分后方可進行投料,白灰中粉末的含量,必須控制在3%以下。
二、加強設備安全管理
在生產過程中,設備設施的功能失效、設計安裝的不合理、操作不當都是導致發生事故的直接原因。
4、循環水系統進水槽閥門應安裝在作業人員便于操作的安全區域,且高度不宜超過1.5m。
5、電極筒上部應加裝有防塵蓋,并開設透氣孔,以防止雜物進入電極筒,影響電極焙燒質量。
6、淘汰使用卷揚機拉運電石鍋,盡可能使用自動行走牽引車拉運電石鍋,牽引車要裝有防傾倒設施,前后應設配重車。
7、電極壓放系統,淘汰彈簧式抱緊系統,必須采用液壓或氣囊上、下抱緊裝置,并加裝限位裝置,實現自動帶電壓放。
8、電石爐大修完畢送電前,應編制《開爐方案》,進行爐體、液壓及壓放系統、絕緣系統、冷卻水循環系統、短網導電系統、出爐系統的驗收,并且填寫《驗收確認表》備查;日常檢修必須確保質量;把持器電極的檢修必須注意導電接觸元件的安裝,必須確保與筋板自由平行,蝶形彈簧預緊力符合要求。
9、電極筒加工要規范,使用2㎜厚度冷軋板,企業要根據不同爐型選擇筋片數量、寬度以及導電面積,且電極筒聯結處,應采用搭焊結構,電極筒要保持平整、光滑、無凸凹現象,焊縫符合要求;加裝焊接必須垂直。
三、嚴格執行操作技術要求
嚴格執行技術操作規程對預防事故具有重要作用。
10、新筑爐、大修爐在開爐前,嚴禁直接送電烘爐,應用木柴、焦炭烘爐24小時后,方可送電進行烘爐。
11、電極糊加裝平臺必須鋪絕緣墊,在加裝電極糊時,應檢查是否有導電物質落在兩相電極之間和易發生導電起弧的地方,如有,必須及時處理,防止聯電刺火。嚴禁同時接觸兩相電極。
儲存、運輸電極糊時嚴禁混入異物及灰塵,使用的電極糊糊種、投用量、糊柱高度、電極壓放間隔時間、電極壓放長度、電極工作長度必須在企業的操作規程中有明確規定,并且操作規程須經企業相關負責人審批下發,并用告知牌明示于各個工作崗位,每班要做好相應的檢查記錄。
12、使用鋼釬處理料面時,必須戴干燥的手套,嚴禁接觸電極,以防損壞設備或發生觸電事故。
13、發現電極有裂縫等硬斷跡象時,應立即降低負荷,停止壓放電極,盡量消耗該相電極長度,在條件允許情況下,可以采用人工折斷電極重新處理。
14、嚴禁明弧操作。
15、企業必須編制《爐內漏水應急預案》、《電極軟斷應急預案》,并定期演練。
四、密閉電石爐安全操作技術要求
16、密閉電石爐必須裝配有H2、CO、O2等指標在線監測儀,并定期進行校驗,確保監測數據準確、有效;現場巡檢人員應配備便攜式CO檢測儀。
17、密閉電石爐所監測的H2含量突然增加,增加值≥5%時,同時爐內壓力也突然增大,必須立即停電檢查,若判斷爐內有漏水時,及時撤離爐面人員,嚴禁升降電極。
18、密閉電石爐停電后,必須打開直排煙囪(必須確保煙囪暢通),經檢測合格后,方可打開檢查口。料面有粉末時,送電前必須清理。
19、粗氣、凈氣風機與爐壓保持自動聯鎖,且必須保持在0~50Pa微正壓操作。
20、處理料面時必須停電。測量電極長度時,必須穿戴個人防護用品,戴好防護面罩,必須在爐壓負壓時,側面對測量孔,速度要快。
21、密閉電石爐二樓操作平臺嚴禁有人停留,巡檢人員必須在4m以外進行觀察密閉爐運行情況;嚴禁帶電上爐蓋。
22、建議企業安裝乙炔在線監測表。
五、其它技術要求
23、一樓工作面要高出室外路面10㎝以上,作業面上禁止有積水。
24、半密閉電石爐交接班及正常生產時,要注意觀察是否有蓬料現象,必須定期處理料面,防止產生硬殼,影響正常生產。
25、新筑爐要有砌爐方案,底層碳磚至少3層,每層之間交錯夾角120°,并要增設排氣孔,待水分排完之后及時對透氣孔進行封堵。
26、雨天禁止加裝電極糊,平臺應增設防雨設施。
27、在出爐時嚴禁采用“放水炮”進行打通爐眼,建議企業使用開堵眼機。
28、天車工必須持證上崗,起重機械應有超載限制器、行程限制器、緩沖器以及響鈴聯鎖保護裝置。吊運高溫液體時,指揮、掛鉤人員應距吊物5m以外,現場其他作業人員應遠離危險區域;天車工必須嚴格執行“十不吊”規定。
29、企業配備的個人防護用品,必須防火隔熱,爐前工和出爐工要配帶有防護面罩的安全帽。密閉爐應配備CO防毒面具和正壓式空氣呼吸器。
30、使用的個人勞保用品,手套、工作服、工作鞋必須確保干燥,否則嚴禁進入工作崗位。
各類電石企業應當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制定符合自身特點的安全操作規程并嚴格貫徹執行。
篇2:鐵合金安全防范措施三十條
一、嚴格控制原料的各項指標
把好原料關對鐵合金噴爐事故至關重要,從源頭上控制原料的各項指標,做到認真檢查和化驗,對不符合以下指標的原料堅決不入爐。
1、雜志含量
為確保硅鐵冶煉順利進行,硅石中Al2O3必須小于0.5%,MgO和CaO含量之和小于1%。
2、礦石粒度
硅石入爐前要用一定粒度,硅石粒度過小,會含有較多的雜質,也會嚴重影響料面的透氣性,硅石粒度過大,會造成爐面分層,延緩爐料的熔化和還原反應。其粒度一般要求80-120mm。
3、焦炭粒度
為了保護爐內較好的透氣性,焦炭的粒度一般要求5-15mm。
4、灰分
為避免爐內料面渣化燒結,影響料面透氣性,一般要求焦炭中灰分小于8%。
5、水份
焦炭中水份要穩定小于8%。
6、電極糊
在換季階段,應及時調整電極糊的軟化點、揮發份等指標,否則會影響電極焙燒質量,造成電極軟斷或硬斷。
二、加強設備安全管理
在生產過程中,設備設施的功能失效、設計安裝的不合理、操作不當都是導致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
7、電極筒加工制作規范要求,使用2mm以上厚度冷軋板,企業要根據不同爐型選擇筋片數量、寬度以及導電面積,且電極筒連接處,應采用搭焊結構,電極筒要保持平整、光滑、無凹凸現象。
8、電極壓放系統,淘汰彈簧式抱緊系統,必須采用液壓式或氣囊式上、下抱緊裝置,并加裝限位裝置。
9、加裝電極糊時必須保證電極糊干凈、表面無污物(粉塵、灰塵),并要在電極筒上部加帶有透氣孔的防塵蓋,否則將會影響電極焙燒質量。
10、上爐蓋、圈梁冷卻水進出水路宜單獨設置,必須確保隨時可以關閉。圈梁制作要做應力消除處理,防止應受熱導致焊縫拉開。
11、循環水進水槽應安裝在作業人員便于操作的安全區域,且高度不宜超過1.5米。
12、礦熱爐循環水加裝釋壓報警裝置,對水循環系統壓力進行實時監測。
13、淘汰使用卷揚機拉運鐵水包,盡可能使用自動行走牽引車拉運鐵水包,鐵水包要裝有防傾倒設施,以防止牽引車因受力不均勻或軌道遇有障礙物,導致鐵水包傾倒,導致現場作業人員被燙傷,甚至發生爆炸事故。
三嚴格執行操作技術要求
嚴格執行技術操作規程對預防事故具有重要作用。
14、新筑爐要嚴格執行砌爐規范,制定砌爐方案,底層炭磚至少3層,并要增設排氣孔,待水份排完后及時對透氣孔進行封堵。
15、爐體底部通風道建議采用工字鋼。
16、爐壁砌筑要留有透氣孔,開爐前嚴禁直接送電烘爐,應用木柴、焦炭烘爐24小時后,方可送電進行烘爐,以防止水汽無法排出,造成爐體變形,鐵水燒穿爐底事故發生。
17、爐底耐火磚須采用干式砌法,以避免烘爐所產生的水汽造成炭磚炭縫被撐開。
18、當需要利用拆爐用耐火磚時,應清除磚上的泥漿爐渣,并對舊磚進行晾曬,或烘干處理,經檢驗合格后,方可砌在礦熱爐爐襯的次要部位。
19、電極筒壓力環出現打火現象,必須要停電檢修,并做技術處理,以防止發生刺火現象而損壞電極筒,導致流糊事故發生。
20、電極壓放時間不得少于2小時,電極下放長度,每次不能超過100mm,以防止因電極焙燒不合格,造成電極硬斷。
21、在出爐時嚴禁采用“防水炮”方式進行打通爐眼,建議企業使用開堵眼機。
22、出爐時應對定模、鐵水包以新砌爐的出爐口進行烘干加溫,嚴禁直接將鐵水倒進冷模,以防止發生爆炸事故。
23、出爐口出完鐵水后,堵爐眼使用的泥球,必須干濕適中,不能使用含水量過高的泥球,冬天要做好防凍處理嚴禁使用凍泥球,以防止發生爆炸事故。
四、其他技術防范措施
24、要根據所生產的產品不同,選擇投入原料的顆粒度,硅鐵、硅錳、鎳鐵等鐵合金生產企業嚴禁將大量原料粉末投入爐中,以防止料面結殼,產生膨料或塌料現象。
25、車間各操作平臺必須保持干凈、絕緣、無積水、一樓工作面高處室外路10cm以上,廠房房頂無孔洞,防止大量雨水流到定模或鐵水包上。
26、天禁止加裝電極糊,平臺應增設防雨設施。
27、對變壓器的漏油要及時進行處理,并做好隔熱防火措施,油壓的壓力表應設置在儀表操作室。
28、天車工必須持證上崗,起重機械應有超載限制器,行程限制器、緩沖器以及響鈴聯鎖保護裝置。吊運高溫液體時,指揮、掛鉤人員應距吊物5m以外,現場其他作業人員應遠離危險區域。
29、企業配備的個人防護用品,必須防火隔熱,爐前工和出爐工要佩戴有防護面罩的安全帽。
30、企業必須設置專職安全管理機構,并配備相應的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且管理人員應不少于企業員工總數的2%(不足50人的企業至少配備1人)。
篇3:鐵合金爐安全防范措施
為預防鐵合金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發生噴爐等生產安全事故,根據硅鐵爐生產工藝、設備、原材料、輔助材料的危險性及生產操作崗位的特點,特制定《鐵合金爐防范措施》,請各員工嚴格遵照執行。
一、嚴格控制原料的各項指標
把好原料關對預防鐵合金噴爐事故至關重要,從源頭上控制好原料的各項指標,做到認真檢查和化驗,對不符合以下指標的原料堅決不入爐。
1、雜質含量
為確保硅鐵冶煉順利進行,硅石中Al2O3必須小于0.5%、MgO和CaO含量之和小于1%。
2、硅石粒度
硅石入爐前要用一定的粒度。硅石粒度過小,會含有較多雜質,,也會嚴重影響料面的透氣性,硅石粒度過大,會造成爐料分層,延緩爐料的熔化和還原反應,其粒度一般要求80-120mm。
3、焦炭粒度
為了保護爐內較好的透氣性,焦炭的粒度一般要求5-15mm。
4、灰分
為避免爐內料面渣化燒結,影響料面透氣性,一般要求焦炭中灰分小于8%。
5、水份
焦炭中水份含量要穩定,且小于8%。
6、電極糊
在換季階段,應及時調整電極糊的軟化點、揮發份等指標,否則將會影響電極焙燒質量,造成電極軟斷或硬斷。
二、加強設備安全管理
在生產過程中,設備設施的功能失效、設計安裝的不合理、操作不當都是導致發生事故的直接原因。
7、電極筒加工制作要規范,使用2mm以上厚度冷軋板,企業要根據不同爐型選擇筋片數量、寬度以及導電面積,且電極筒聯結處,應采用搭焊結構,電極筒要保持平整、光滑、無凸凹現象。
8、電極壓放系統,淘汰彈簧式抱緊系統,必須采用液壓式或氣囊式上、下抱緊裝置,并加裝限位裝置。
9、加裝電極糊時必須保證電極糊干凈,表面無污物(粉塵、灰塵),并要在電極筒上部加帶有透氣孔的防塵蓋,否則將會影響電極焙燒質量。
10、上爐蓋、圈梁冷卻水進出水路宜單獨設置,必須確保隨時可以關閉。圈梁制作要做應力消除處理,防止因受熱導致焊縫拉開。
11、循環水系統進水槽閥門應安裝在作業人員便于操作的安全區域,且高度不宜超過1.5m。
12、礦熱爐循環水系統中加裝失壓報警裝置,對水循環系統壓力進行實時監測。
13、淘汰使用卷揚機拉運鐵水包,盡可能使用自動行走牽引車拉運鐵水包,鐵水包車要裝有防傾倒設施,以防止牽引車因受力不均或軌道遇有障礙物,導致鐵水包傾倒,導致現場作業人員被燙傷甚至發生爆炸事故。
三、嚴格執行操作技術要求
嚴格執行技術操作規程對預防事故具有重要作用。
14、新筑爐要嚴格執行砌爐規范,制定砌爐方案,底層碳磚至少3層,并要增設排氣孔,待水分排完之后及時對透氣孔進行封堵。
15、爐體底部通風道建議采用工字鋼。
16、爐壁砌筑要留有透氣孔,開爐前,嚴禁直接送電烘爐,應用木柴、焦炭烘爐24小時后,方可送電進行烘爐,以防止水汽無法排出,造成爐體變形,鐵水燒穿爐底事故發生。
17、爐底耐火磚須采用干式砌法,以避免烘爐所產生的水汽造成碳磚磚縫被撐開。
18、當需要利用拆爐用耐火磚時,應清除磚上的泥漿爐渣,并對舊磚進行晾曬或烘干處理,經檢驗合格后,方可砌在礦熱爐爐襯的次要部位。
19、電極筒壓力環出現電極打火現象,必須要停電檢修,并做技術處理,以防止發生刺火現象而損壞電極筒,導致流糊事故發生。
20、電極壓放間隔時間不得少于2小時,電極下放長度,每次不能超過100mm,以防止因電極焙燒不合格,造成電極硬斷。
21、在出爐時嚴禁采用“放水炮”方式進行打通爐眼,建議企業使用開堵眼機。
22、出爐時應對定模、鐵水包以及新砌爐的出爐口進行烘干加溫,嚴禁直接將鐵水倒入冷模,以防止發生爆炸事故。
23、出爐口出完鐵水后,堵爐眼使用的炮泥,必須干濕適中,不能使用含水量過高的泥球,冬天要做好防凍處理嚴禁使用凍泥球,以防止發生爆炸事故。
四、其它技術防范措施
24、各企業要根據所生產的產品不同,選擇投入原料的顆粒度,硅鐵、硅錳、鎳鐵等鐵合金生產企業嚴禁將大量原料粉末投入爐中,以防止料面結殼,產生膨料或塌料現象。
25、車間各操作平臺必須保持干凈、絕緣,無積水,一樓工作面要高出室外路面10㎝以上,廠房屋頂完好無孔洞,防止大量雨水流到定模或鐵水包上。
26、雨天禁止加裝電極糊,平臺應增設防雨設施。
27、對變壓器的漏油要及時進行處理,并做好隔熱防火措施,油壓的壓力表應設置在儀表操作室。
28、天車工必須持證上崗,起重機械應有超載限制器、行程限制器、緩沖器以及響鈴聯鎖保護裝置。吊運高溫液體時,指揮、掛鉤人員應距吊物5m以外,現場其他作業人員應遠離危險區域。
29、企業配備的個人防護用品,必須防火隔熱,爐前工和出爐工要配帶有防護面罩的安全帽。
30、企業須設置專職安全生產管理機構,并配備相應的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且管理人員應不少于企業員工總數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