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密集型企業消防安全專項治理工作方案范本
為認真吸取近年來勞動密集型企業重特大火災事故教訓,切實加強全省火災防控工作,堅決預防和遏制重特大尤其是群死群傷火災事故發生,經省政府同意,省安委會決定自即日起至2015年12月31日,在全省集中開展勞動密集型企業消防安全專項治理。現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標
對現有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開展一次全面排查檢查,摸清底數,對存在火災隱患和消防安全違法行為的責令改正;對存在重大火災隱患的企業和區域,政府掛牌督辦,徹底整治;明確和落實勞動密集型企業集中區域的消防安全管理責任,完善公共消防設施建設,建立長效管理機制,提高勞動密集型企業和集中區域的火災防控能力。
二、專項治理的范圍和重點
(一)范圍
凡現有同一時間容納30人以上,從事制鞋、制衣、紡織、玩具、電子、肉食蔬菜水果等食品加工、家具木材加工、物流倉儲等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生產加工車間、經營儲存場所和員工集體宿舍,均列入本次專項治理范圍。各地可以結合本地實際,合理確定治理的范圍、企業的規模。
(二)重點
1.廠房、庫房、員工集體宿舍是否違規采用易燃可燃材料為芯材的彩鋼板搭建,是否違規使用聚氨酯泡沫等易燃可燃材料裝修或者作隔熱保溫層。
2.采用液氨制冷的企業,氨設備和管道的設置和管理是否符合國家標準。
3.建筑防火間距、防火防煙分區、消防設施設置是否符合國家標準。
4.消防設施、器材、消防安全標志是否完好有效,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車通道是否暢通。
5.電器產品、燃氣用具的安裝、使用及其線路、管路的設計、敷設、維護保養、檢測是否符合技術要求。
6.是否違規用火、用電、用氣、用油。
7.是否存在違規住人及違規設置住宿與生產儲存經營合用場所問題。
8.是否落實消防安全主體責任、開展防火檢查巡查,消防安全“四個能力”建設是否達標。
9.規模較大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是否依法建立專職、志愿消防隊。
勞動密集型企業集中的產業園、工業園、開發區等區域除檢查企業上述情況外,還要重點檢查該區域消防安全布局、消防規劃落實、消防水源、消防車通道等公共消防設施建設以及專職(志愿)消防隊建設、器材裝備配備及訓練情況。
三、專項治理的時間和步驟
專項治理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2014年12月上旬至2015年3月底,主要整治勞動密集型企業存在的突出問題,遏制火災多發的勢頭,堅決防止群死群傷重特大火災事故發生;第二階段至2015年底,主要解決勞動密集型企業集中區域消防基礎設施建設問題,落實基層政府、部門監管責任,建立長效機制,從源頭上提升勞動密集型企業火災防控水平。
(一)動員部署(2014年12月15日前)。各市、縣(市、區)政府要按照本方案要求,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具體實施方案,明確工作職責,逐級動員部署,將整治任務、工作責任落實到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
(二)宣傳培訓(2014年12月31日前)。各市、縣(市、區)政府要發布勞動密集型企業消防安全專項治理通告,發動社會廣泛參與專項治理工作。縣(市、區)政府要組織消防、經信、質監、電力、燃氣、綜治辦、安監、工商等部門對勞動密集型企業消防安全責任人和管理人員進行培訓,剖析事故教訓,講解隱患自查自改、安全防范的有關要求。同時對抽調參加排查的人員也要進行專門培訓,明確工作內容、治理標準、分類處理措施等要求。所有勞動密集型企業要組織員工開展一次消防培訓、一次應急疏散逃生演練,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三)自查自改(2015年1月31日前)。勞動密集型企業要按照治理重點開展自查,如實記錄自查自改情況,連同自查自改承諾書,逐級報鄉鎮(街道)、縣(市、區)政府專項治理辦公室。對自查發現的安全隱患和違法行為要立即整改,同時采取臨時性防范措施,確保整改期間的安全。集團化和連鎖經營企業的總部對下屬單位自查自改工作要進行跟蹤指導。
(四)劃片排查(2015年1月31日前)。以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為基本單元,組織公安派出所、綜治辦、安監站、工商所、村(居)委會等基層力量,進行分塊立體網格化排查。市、縣(市、區)政府要從政府辦、公安、消防、經信、國土、規劃、住建、工商、商務、安監等部門抽調精干人員,分片包干,進駐鄉鎮街道,與基層組織混合編組,逐一進行排查、核查,建立臺賬,全面摸清企業數量、規模、性質、行政許可以及安全隱患等基本情況。對省屬企業和中央駐蘇企業,市政府要按照屬地管理原則組織專門排查、核查。對任務較重的地區,在規定時間內不能完成排查的,要向上一級專項治理辦公室申請延期,直至完成排查任務。
(五)集中整治(2015年12月31日前)。各地區、各有關部門采取法律、行政、經濟、技術、輿論等手段,逐個區域、逐個企業督促落實整改方案、責任和資金;對涉及主體多、整改難度大的,縣(市、區)政府要逐一會辦。要集中查處一批違法建筑、違規企業,集中拆除一批彩鋼板違章建筑,集中關停一批行政許可手續不全的企業,集中掛牌督辦一批存在重大火災隱患的企業。各地政府與相關部門、鄉鎮(街道)簽訂的責任狀和勞動密集型企業提交的自查自改承諾書,全部存檔備查,逐級明確落實整治責任。
(六)落實主管責任(2015年12月31日前)。縣(市、區)政府要根據勞動密集型企業的規模,明確消防安全管理的責任部門或屬地政府,并向上級政府報備。
四、整治措施
(一)依法嚴格整治。對排查發現的隱患和違法行為,未按要求整改的,當地政府要督促有關部門依法從嚴查處。對排查發現隨時可能發生火災、爆炸事故以及久拖不改的,要堅決落實六個“一律”的要求,即:對未依法辦理消防行政審批手續且存在重大火災隱患的企業,一律依法責令停產停業;對建筑消防設施嚴重損壞、安全出口或疏散通道數量不足、違規采用易燃可燃材料裝修、違規搭建彩鋼板臨時建筑的,一律依法對危險部位或者場所責令立即消除隱患或者予以臨時查封;對違規設置影響逃生和滅火救援障礙物拒不拆除的,一律依法強制拆除;發現違規住人、違規設置住宿與生產儲存經營合用場所的,一律依法立即清理;對違規電氣焊、違規使用明火、違反消防安全規定冒險作業尚不構成犯罪的,一律依法對違法行為人予以拘留;對勞動密集型企業,一律按照標準設置獨立式感煙火災探測報警器或者簡易噴淋,加強技防、物防措施。
(二)政府掛牌督辦。對整改難度大、嚴重影響公共安全的重大火災隱患企業和區域,地方政府要掛牌督辦,明確有關部門、單位的整改責任,落實整改措施。下級政府解決不了的,上一級政府要掛牌督辦。特別嚴重的,省政府將予以督辦。
(三)實施綜合治理。對勞動密集型企業違法建設、違規生產集中連片區域,市、縣(市、區)政府要制定綜合治理規劃,組織規劃、國土、住建、工商、城管、公安、消防、安監等部門進行綜合治理、聯合執法。
(四)納入誠信體系。對勞動密集型企業存在火災隱患逾期不改的,列入消防安全不良行為公布范疇,納入當地信用管理體系。發改、經信、工商、金融、保險等部門要將其作為信用評定、項目審批、證券融資、銀行貸款、保險費率厘定的重要依據,利用經濟杠桿手段促進火災隱患整改。
(五)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各級政府要組織主流新聞媒體、門戶網站,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型媒介,對區域性、嚴重影響公共安全、久拖不改,政府掛牌督辦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重大火災隱患進行曝光,跟蹤報道隱患整改進程,形成強大輿論聲勢。要大力宣傳自查自改的先進典型以及積極落實整改措施、整治成效顯著的典型案例,廣泛印發火災案例警示片、安全宣傳掛圖、短片及優秀公益廣告,宣傳專項治理的重大意義,發動社會各界積極參與。要充分發揮“96119”舉報投訴熱線的作用,鼓勵群眾舉報勞動密集型企業火災隱患,并給予獎勵。
五、職責分工
按照“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和“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的要求,明確職責任務,落實工作責任。
(一)各縣(市、區)政府是專項治理的第一責任主體,鄉鎮政府和街道辦事處是專項治理的直接責任主體,具體負責專項治理的組織實施。省政府將專項治理工作納入各市安全生產目標考核和政府消防工作考評,各市、縣(市、區)政府也要加強組織領導,將專項治理工作納入考核,加強過程監督,推動責任落實。
(二)各市、縣(市、區)政府要明確有關負有安全監管職責部門和行業管理部門的具體職責,負責本行業、本系統、本領域的專項治理。公安機關及消防部門要嚴格依法履行職責,切實加大監督執法力度,用足用好責令停止施工、停止使用、停產停業、臨時查封、強制執行、罰款、拘留等執法手段,集中整治火災隱患,集中查處消防違法行為;要加強與有關監管部門和行業部門的溝通協作,強化技術支持服務,分級分類制定整治標準,統籌推進專項整治深入開展。
(三)各級政府要加強專項治理的組織協調、督導檢查。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認真履行職責,密切溝通協作,加強聯合執法,共同做好專項治理工作。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省政府成立由分管副省長任組長,分管副秘書長任副組長,省公安廳、經信委、國土資源廳、住建廳、工商局、安監局、消防總隊分管負責人為成員的專項治理領導小組,負責專項治理工作組織協調和統籌調度,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公安廳,由省公安廳分管負責人兼任辦公室主任。各市、縣(市、區)政府、鄉鎮(街道)都要成立政府領導任組長、有關部門負責人參加的領導小組,建立專門工作班子,及時收集情況,定期通報進度,研究推進措施,實施統一調度。
(二)形成工作合力。各級政府要明確有關負有安全監管職責部門和行業管理部門的具體工作職責,職能交叉、多頭管理的行業領域,當地政府應及時協調,落實有關部門責任,防止推諉扯皮。要建立部門定期信息溝通和聯合執法機制,及時通報專項治理工作進展情況,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形成執法合力。鄉鎮黨委、政府,街道黨工委、辦事處要明確消防安全管理機構、人員和責任,社區居委會、村民委員會要加強日常消防安全檢查。
(三)強化督導檢查。要建立領導干部分片包干責任制,層層分解責任,切實將工作任務落實到各級領導、各個崗位、每個環節。對勞動密集型企業集中、隱患突出的地區,市政府要派出工作組加強督導,省安委會將對重點地區進行專項督導。勞動密集型企業發生火災事故,要嚴格實行責任倒查,存在工作失職的,依法依規嚴肅追究有關領導和人員責任。
各地專項治理工作部署情況于12月25日前報省專項治理領導小組辦公室;每月25日之前報當月工作小結。2015年3月31日、12月25日前分別將第一階段和總體工作總結書面報省專項治理領導小組辦公室。
?
?
篇2:勞動密集型企業消防安全專項治理工作方案范本
為認真吸取近年來勞動密集型企業重特大火災事故教訓,切實加強全省火災防控工作,堅決預防和遏制重特大尤其是群死群傷火災事故發生,經省政府同意,省安委會決定自即日起至2015年12月31日,在全省集中開展勞動密集型企業消防安全專項治理。現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標
對現有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開展一次全面排查檢查,摸清底數,對存在火災隱患和消防安全違法行為的責令改正;對存在重大火災隱患的企業和區域,政府掛牌督辦,徹底整治;明確和落實勞動密集型企業集中區域的消防安全管理責任,完善公共消防設施建設,建立長效管理機制,提高勞動密集型企業和集中區域的火災防控能力。
二、專項治理的范圍和重點
(一)范圍
凡現有同一時間容納30人以上,從事制鞋、制衣、紡織、玩具、電子、肉食蔬菜水果等食品加工、家具木材加工、物流倉儲等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生產加工車間、經營儲存場所和員工集體宿舍,均列入本次專項治理范圍。各地可以結合本地實際,合理確定治理的范圍、企業的規模。
(二)重點
1.廠房、庫房、員工集體宿舍是否違規采用易燃可燃材料為芯材的彩鋼板搭建,是否違規使用聚氨酯泡沫等易燃可燃材料裝修或者作隔熱保溫層。
2.采用液氨制冷的企業,氨設備和管道的設置和管理是否符合國家標準。
3.建筑防火間距、防火防煙分區、消防設施設置是否符合國家標準。
4.消防設施、器材、消防安全標志是否完好有效,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車通道是否暢通。
5.電器產品、燃氣用具的安裝、使用及其線路、管路的設計、敷設、維護保養、檢測是否符合技術要求。
6.是否違規用火、用電、用氣、用油。
7.是否存在違規住人及違規設置住宿與生產儲存經營合用場所問題。
8.是否落實消防安全主體責任、開展防火檢查巡查,消防安全“四個能力”建設是否達標。
9.規模較大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是否依法建立專職、志愿消防隊。
勞動密集型企業集中的產業園、工業園、開發區等區域除檢查企業上述情況外,還要重點檢查該區域消防安全布局、消防規劃落實、消防水源、消防車通道等公共消防設施建設以及專職(志愿)消防隊建設、器材裝備配備及訓練情況。
三、專項治理的時間和步驟
專項治理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2014年12月上旬至2015年3月底,主要整治勞動密集型企業存在的突出問題,遏制火災多發的勢頭,堅決防止群死群傷重特大火災事故發生;第二階段至2015年底,主要解決勞動密集型企業集中區域消防基礎設施建設問題,落實基層政府、部門監管責任,建立長效機制,從源頭上提升勞動密集型企業火災防控水平。
(一)動員部署(2014年12月15日前)。各市、縣(市、區)政府要按照本方案要求,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具體實施方案,明確工作職責,逐級動員部署,將整治任務、工作責任落實到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
(二)宣傳培訓(2014年12月31日前)。各市、縣(市、區)政府要發布勞動密集型企業消防安全專項治理通告,發動社會廣泛參與專項治理工作。縣(市、區)政府要組織消防、經信、質監、電力、燃氣、綜治辦、安監、工商等部門對勞動密集型企業消防安全責任人和管理人員進行培訓,剖析事故教訓,講解隱患自查自改、安全防范的有關要求。同時對抽調參加排查的人員也要進行專門培訓,明確工作內容、治理標準、分類處理措施等要求。所有勞動密集型企業要組織員工開展一次消防培訓、一次應急疏散逃生演練,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三)自查自改(2015年1月31日前)。勞動密集型企業要按照治理重點開展自查,如實記錄自查自改情況,連同自查自改承諾書,逐級報鄉鎮(街道)、縣(市、區)政府專項治理辦公室。對自查發現的安全隱患和違法行為要立即整改,同時采取臨時性防范措施,確保整改期間的安全。集團化和連鎖經營企業的總部對下屬單位自查自改工作要進行跟蹤指導。
(四)劃片排查(2015年1月31日前)。以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為基本單元,組織公安派出所、綜治辦、安監站、工商所、村(居)委會等基層力量,進行分塊立體網格化排查。市、縣(市、區)政府要從政府辦、公安、消防、經信、國土、規劃、住建、工商、商務、安監等部門抽調精干人員,分片包干,進駐鄉鎮街道,與基層組織混合編組,逐一進行排查、核查,建立臺賬,全面摸清企業數量、規模、性質、行政許可以及安全隱患等基本情況。對省屬企業和中央駐蘇企業,市政府要按照屬地管理原則組織專門排查、核查。對任務較重的地區,在規定時間內不能完成排查的,要向上一級專項治理辦公室申請延期,直至完成排查任務。
(五)集中整治(2015年12月31日前)。各地區、各有關部門采取法律、行政、經濟、技術、輿論等手段,逐個區域、逐個企業督促落實整改方案、責任和資金;對涉及主體多、整改難度大的,縣(市、區)政府要逐一會辦。要集中查處一批違法建筑、違規企業,集中拆除一批彩鋼板違章建筑,集中關停一批行政許可手續不全的企業,集中掛牌督辦一批存在重大火災隱患的企業。各地政府與相關部門、鄉鎮(街道)簽訂的責任狀和勞動密集型企業提交的自查自改承諾書,全部存檔備查,逐級明確落實整治責任。
(六)落實主管責任(2015年12月31日前)。縣(市、區)政府要根據勞動密集型企業的規模,明確消防安全管理的責任部門或屬地政府,并向上級政府報備。
四、整治措施
(一)依法嚴格整治。對排查發現的隱患和違法行為,未按要求整改的,當地政府要督促有關部門依法從嚴查處。對排查發現隨時可能發生火災、爆炸事故以及久拖不改的,要堅決落實六個“一律”的要求,即:對未依法辦理消防行政審批手續且存在重大火災隱患的企業,一律依法責令停產停業;對建筑消防設施嚴重損壞、安全出口或疏散通道數量不足、違規采用易燃可燃材料裝修、違規搭建彩鋼板臨時建筑的,一律依法對危險部位或者場所責令立即消除隱患或者予以臨時查封;對違規設置影響逃生和滅火救援障礙物拒不拆除的,一律依法強制拆除;發現違規住人、違規設置住宿與生產儲存經營合用場所的,一律依法立即清理;對違規電氣焊、違規使用明火、違反消防安全規定冒險作業尚不構成犯罪的,一律依法對違法行為人予以拘留;對勞動密集型企業,一律按照標準設置獨立式感煙火災探測報警器或者簡易噴淋,加強技防、物防措施。
(二)政府掛牌督辦。對整改難度大、嚴重影響公共安全的重大火災隱患企業和區域,地方政府要掛牌督辦,明確有關部門、單位的整改責任,落實整改措施。下級政府解決不了的,上一級政府要掛牌督辦。特別嚴重的,省政府將予以督辦。
(三)實施綜合治理。對勞動密集型企業違法建設、違規生產集中連片區域,市、縣(市、區)政府要制定綜合治理規劃,組織規劃、國土、住建、工商、城管、公安、消防、安監等部門進行綜合治理、聯合執法。
(四)納入誠信體系。對勞動密集型企業存在火災隱患逾期不改的,列入消防安全不良行為公布范疇,納入當地信用管理體系。發改、經信、工商、金融、保險等部門要將其作為信用評定、項目審批、證券融資、銀行貸款、保險費率厘定的重要依據,利用經濟杠桿手段促進火災隱患整改。
(五)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各級政府要組織主流新聞媒體、門戶網站,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型媒介,對區域性、嚴重影響公共安全、久拖不改,政府掛牌督辦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重大火災隱患進行曝光,跟蹤報道隱患整改進程,形成強大輿論聲勢。要大力宣傳自查自改的先進典型以及積極落實整改措施、整治成效顯著的典型案例,廣泛印發火災案例警示片、安全宣傳掛圖、短片及優秀公益廣告,宣傳專項治理的重大意義,發動社會各界積極參與。要充分發揮“96119”舉報投訴熱線的作用,鼓勵群眾舉報勞動密集型企業火災隱患,并給予獎勵。
五、職責分工
按照“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和“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的要求,明確職責任務,落實工作責任。
(一)各縣(市、區)政府是專項治理的第一責任主體,鄉鎮政府和街道辦事處是專項治理的直接責任主體,具體負責專項治理的組織實施。省政府將專項治理工作納入各市安全生產目標考核和政府消防工作考評,各市、縣(市、區)政府也要加強組織領導,將專項治理工作納入考核,加強過程監督,推動責任落實。
(二)各市、縣(市、區)政府要明確有關負有安全監管職責部門和行業管理部門的具體職責,負責本行業、本系統、本領域的專項治理。公安機關及消防部門要嚴格依法履行職責,切實加大監督執法力度,用足用好責令停止施工、停止使用、停產停業、臨時查封、強制執行、罰款、拘留等執法手段,集中整治火災隱患,集中查處消防違法行為;要加強與有關監管部門和行業部門的溝通協作,強化技術支持服務,分級分類制定整治標準,統籌推進專項整治深入開展。
(三)各級政府要加強專項治理的組織協調、督導檢查。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認真履行職責,密切溝通協作,加強聯合執法,共同做好專項治理工作。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省政府成立由分管副省長任組長,分管副秘書長任副組長,省公安廳、經信委、國土資源廳、住建廳、工商局、安監局、消防總隊分管負責人為成員的專項治理領導小組,負責專項治理工作組織協調和統籌調度,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公安廳,由省公安廳分管負責人兼任辦公室主任。各市、縣(市、區)政府、鄉鎮(街道)都要成立政府領導任組長、有關部門負責人參加的領導小組,建立專門工作班子,及時收集情況,定期通報進度,研究推進措施,實施統一調度。
(二)形成工作合力。各級政府要明確有關負有安全監管職責部門和行業管理部門的具體工作職責,職能交叉、多頭管理的行業領域,當地政府應及時協調,落實有關部門責任,防止推諉扯皮。要建立部門定期信息溝通和聯合執法機制,及時通報專項治理工作進展情況,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形成執法合力。鄉鎮黨委、政府,街道黨工委、辦事處要明確消防安全管理機構、人員和責任,社區居委會、村民委員會要加強日常消防安全檢查。
(三)強化督導檢查。要建立領導干部分片包干責任制,層層分解責任,切實將工作任務落實到各級領導、各個崗位、每個環節。對勞動密集型企業集中、隱患突出的地區,市政府要派出工作組加強督導,省安委會將對重點地區進行專項督導。勞動密集型企業發生火災事故,要嚴格實行責任倒查,存在工作失職的,依法依規嚴肅追究有關領導和人員責任。
各地專項治理工作部署情況于12月25日前報省專項治理領導小組辦公室;每月25日之前報當月工作小結。2015年3月31日、12月25日前分別將第一階段和總體工作總結書面報省專項治理領導小組辦公室。
?
?
篇3:鄉鎮消防安全考核細則
鄉鎮消防安全考核細則
各村、街、社區,企事業單位、學校:
消防安全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事關gg開放,社會穩定大局,事關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責任重于泰山。為扎實推進全鎮消防安全生產工作,經鎮政府研究,決定將20*年消防安全工作列入20*年“雙文明”百分考核,具體考核意見如下:
一、考核分值
消防安全在全鎮精神文明建設考核中占1分,實行百分考核,考核積分計入精神文明建設總分。20*年消防安全管理考核突出基礎管理、消防監管和防范兩個重點。嚴格火災事故責任追究,凡發生重大火災致一人死亡的實行一票否決,凡考核得分低于80分的和一票否決的單位,不得參加本年度評先評優。
二、考核內容
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包括組織建設、消防管理、基礎管理、火災隱患整改、社會化消防宣傳等5個方面。具體見《鎮消防安全管理考核細則》。
三、考核方法
消防安全考核堅持消防軟件與硬件并舉的原則,考核方法采取“一看二聽三座談四評議”的方法。
1、看軟件資料(組織機構建設、消防責任制的落實、消防管理制度、會議記錄、基礎臺帳)。
2、聽取消防安全工作匯報。
3、召開座談會,了解消防宣傳工作的廣度和深度,了解全員消防安全意識。
4、對照考核細則,逐項逐條評議記分。
四、考核工作由鎮消防安全管理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會同轄區派出所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