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高溫作業保健措施

高溫作業保健措施

2024-07-18 閱讀 5222

高溫作業的保健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供給合理的清涼飲料和補充營養為了維持高溫作業工人水鹽代謝平衡,對于因大量出汗所丟失的水分和鹽分應及時予以補充。最好的辦法是飲用含鹽飲料。如鹽汽水和鹽茶水等,茶除了含有多種生物堿和維生素外,還具有強心。利尿、清熱等作用。可以用1%綠茶和0.2%鹽開水等量混合。鹽汽水含二氧化碳,能促進胃液分泌。在補充足量食鹽的前提下,還可以采用番茄湯、綠豆湯、豆漿、酸梅湯等。一般每人每天需補充3~5升水,20克左右鹽。飲水方式以少量多次為宜,飲料溫度以8~12℃為佳。

高溫作業時能量消耗增加,需要從食物中補充足夠的熱量和蛋白質,尤其是動物蛋白。同時還應增加維生素的攝入,特別是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C,以利于提高機體對高溫環境的耐受能力。

(2)加強個人防護高溫作業工人應穿導熱系數小,透氣性好的工作服。根據不同作業的要求,還應適當佩戴防熱面罩、工作帽、防護眼鏡、手套、鞋蓋、護腿等個人防護用品,特殊高溫作業工人,如爐襯熱修、清理鋼包等,為防止強烈熱輻射的作用,可以穿特制的隔熱服、冷風衣、冰背心等。

(3)加強醫療預防工作高溫作業工人應進行就業前和入暑前健康體檢。凡有心血管器質性疾病、高血壓、潰瘍病、活動性肺結核、肺氣腫、肝腎疾病,明顯的內分泌疾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重病恢復期以及年老體弱者,不宜從事高溫作業。

我國防暑降溫的衛生措施已有較成熟的經驗,關健在于加強管理,嚴格遵照國家衛生標準和《防暑降溫措施暫行辦法》,對廠礦防暑降溫進行檢查,切實做好各項具體工作。衛生人員要深入車間廠礦等高溫作業現場,利用各種方式宣傳防暑降溫知識。在高溫季節,應根據生產特點和具體條件,適當調整勞動作息時間,增加工間休息次數,縮短勞動持續時間。高溫車間附近應建有休息室,室溫保持在30℃以下,有良好的通風設備并備有清涼飲料和座椅。此外,高溫作業工人夏季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對預防中暑也有重要的意義。

篇2:高溫作業防護技術保健組織措施

由于高溫作業對人體許多生理功能都有影響,嚴重時導致中暑,甚至危急生命,因此應該采取積極的措施,保護高溫作業工人的身體健康。

(一)技術措施

1、合理設計工藝流程:合理設計工藝流程,改進生產設備和操作方法時改善高溫作業勞動條件的根本措施.對熱源的布置應符合下列要求:①盡量布置在車間外面;②采用熱壓為主的自然通風時,盡量布置在天窗下面;③采用穿堂風為主的自然通風時,盡量布置在夏季主導風向的下風側;④對熱源采取隔熱措施;⑤使工作地點易于采用降溫措施,熱源之間可設置隔墻(板),使熱空氣沿隔墻上升,經過天窗排除,以免擴散到整個車間;⑥熱成品和半成品應及時運出車間或堆放在下風側。

2、隔熱:隔熱是防止熱輻射的重要措施,尤其以水的隔熱效果最好,水的比熱大,能最大限度地吸收輻射熱。

3、通風降溫:①自然通風,通過門窗和縫隙進行自然通風換氣,但對于高溫車間僅靠這種方式是遠遠不夠的。②機械通風:a.采用局部或全面機械通風或強制送入冷風來降低作業環境溫度;b.在高溫作業廠房,修建隔離操作室,向室內送冷風或安裝空調。

(二)保健措施

1、給飲料和補充營養:高溫作業工人應該補充與出汗量相等的水分和鹽分,飲料的含鹽量以0.15%-0.2%為宜,飲水方式以少量多次為宜;適當增加高熱量飲食和蛋白質以及維生素和鈣等。

2、個人防護:高溫作業工人的工作服,應以耐熱、導熱系數小而透氣性能好的織物制成,按照不同工種需要,還應當配發工作帽、防護眼鏡、面罩、手套、鞋蓋、護腿等個人防護用品。

3、加強醫療預防工作:對高溫作業工人應該進行就業前和入暑前體格檢查,凡有心血管系統器質性疾病、血管舒縮調節機能不全、持久性高血壓、潰瘍病、活動性肺結核、肺氣腫、肝、腎疾病,明顯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機能亢進)、中樞神經系統器質性疾病、過敏性皮膚疤痕患者、重病后恢復期及體弱者,均不宜從事高溫作業。

(三)組織措施

1、加強領導,改善管理,嚴格遵守國家有關高溫作業衛生標準搞好防暑降溫工作,如按照《高溫作業分級》(GB/T4200--1997)中的方法和標準,對本單位的高溫作業進行分級和評價,一般應每年夏季進行一次。

(2)宣傳防暑降溫和預防中暑的知識。

(3)合理安排工作時問,避開最高氣溫。輪換作業,縮短作業時間。設立休息室,保證高溫作業工人有從分的睡眠和休息。

篇3:高溫作業危害預防保健措施

(一)高溫生產環境的氣象條件及其特點

生產環境的氣象條件主要指空氣溫度、濕度、風速和熱輻射,這些因素構成了作業場所的微小氣候。

1.氣溫?生產環境中的氣溫除了取決于大氣溫度外,還受太陽輻射、工作熱源和人體散熱的影響。所產生的熱量通過傳導和對流,加熱生產環境中的空氣,并通過輻射熱加熱四周的物體,形成二次熱源。這使受熱的空氣的面積增大,溫度進一步升高。

2.氣濕?生產環境中的氣濕以相對濕度表示。相對濕度在80%以上稱為高氣濕,低于30%稱為低氣濕。高氣濕主要由于水分蒸發和蒸汽釋放所致,如紡織、印染、造紙、制革、屠宰和潮濕的礦井、隧道等作業。低氣濕可見于高溫車間的作業。

3.氣流?生產環境中的氣流除受自然界風力的影響外,主要與廠房中的熱源有關。熱源使空氣加熱而上升,室外的冷空氣從門窗空隙或通風處進入室內,造成了空氣對流。室外溫差越大,產生的氣流也就愈強。

4.熱輻射熱輻射主要是紅外線及一部分可見光的輻射。太陽照射、生產環境中各種熔爐、燃燒的火焰和熔化的金屬等熱源均能產生大量的輻射熱。紅外線不直接加熱空氣,但可使受照射的物體加熱。當物體表面溫度超過人體表面溫度時,物體向人體傳遞熱輻射使人體受熱,稱為正輻射。反之,當周圍物體表面的溫度低于人體表面溫度時,人體向周圍物體輻射散熱,稱為負輻射。熱源輻射的能量(E)的大小取決于輻射源的溫度,并與其絕對溫度(T)的四次方成正比(E=KT4)。其中K為熱輻射系數,除了受溫度影響外,它與輻射源的表面積和表面的黑度因素有關。熱源溫度愈高,表面積愈大,輻射能量也愈大。另一方面,輻射能量與輻射源距離的平方成反比,故離輻射源愈遠,物體受到輻射強度也愈小。熱輻射強度以每分鐘每平方厘米表面積接受多少焦耳(J)熱量表示(J/㎝2?min)。

生產環境中的氣象條件不僅受廠房建筑、通風設備、工藝過程和熱源情況的影響,而且與地理位置、自然季節和晝夜時間有關。因此,在不同地區和不同季節,生產環境的氣象條件差異很大,同一工作場所在一天內不同的時間和同一地理位置的不同高度,氣象條件也有顯著的變化。由于各種氣象條件都可以影響身體的生理機能,故在做職業衛生評價時必須考慮多種因素,以制定全面的有效的預防措施。

(二)高溫作業的類型和職業接觸

高溫作業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工作地點平均WBGT指數≧25℃的作業。高溫作業按其氣象條件的特點可分為下列三個基本類型。

1.高溫強輻射作業其特點是氣溫高、熱輻射強度大,而相對濕度較低,形成干熱環境。如冶金工業的煉焦、煉鐵、軋鋼等車間;機械制造、鍛造、熱處理等車間;陶瓷、玻璃、搪瓷、磚瓦等工業爐窯車間;火力發電廠和輪船鍋爐車間等。

2.高溫、高氣濕作業?其特點是氣溫高、高氣濕,熱輻射強度不大。形成濕熱環境。高濕度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水蒸氣或者生產上要求車間內保持較高的相對濕度所致。如印染、造紙等

3.夏季露天作業?夏季農田勞動、建筑、搬運的露天作業,除了受太陽的直接輻射作用外,還受到加熱的地面和周圍物體的二次輻射源的附加熱作用。露天作業中輻射熱強度雖然較高溫車間低,但作用的時間持久,加之中午前后氣溫較高,形成高溫和輻射熱的聯合作用的作業環境。

(三)高溫作業對機體生理功能的影響

高溫作業時,人體出現一系列生理功能的改變。主要為體溫調節、水鹽代謝、循環、消化、神經、泌尿等系統的適應性變化。這些變化如果超過一定的限度,則可產生不良影響。

1、體溫調節?機體與環境的熱交換可以用熱平衡公式表示

S=M-E±R±C1±C2

式中,S為熱蓄積變化,M為代謝產熱,E為蒸發散熱,R為經輻射的獲熱或散熱,C1為對流的獲熱或散熱,C2為傳導的獲熱或散熱。輻射熱總是由溫度高的物體傳向溫度低的物體,但并不對周圍的空氣加熱。人體經對流將熱傳給空氣分子,氣溫高時則相反;人體通過蒸發將熱傳給水分子,風(氣流)大可加強對流和蒸發。傳導則為熱由一個物體直接傳給另一個物體。通過上述幾種方式,人體與環境不斷進行熱交換并將中心體溫保持在37℃,其正常變動范圍很窄,熱蓄積的變化幾乎為零。

在高溫環境勞動時,人的體溫調節受氣象條件和勞動強度的共同影響。氣象條件諸因素中,氣溫和熱輻射起主要作用。氣溫以對流的方式作用于人的體表,經血液循環使全身加熱;熱輻射則直接加熱機體深部的組織。體力勞動時,隨著勞動強度的增加和勞動時間的延長,代謝產熱不斷增加。這些內外環境的熱負荷使機體獲熱。當中心血液溫度增高時,熱敏感的下丘腦神經元發放的沖動增加,導致皮膚血管擴張,皮膚出汗。大量的血液攜帶熱由內臟流向體表,熱在在皮膚對流和蒸發散去,維持正常體溫。若環境溫度高于皮膚溫度(一般一平均皮膚溫度35℃為界),機體只能通過蒸發途徑散熱,濕熱環境可降低蒸發散熱的效率。若環境受熱加上勞動代謝產熱明顯超過散熱時,機體則會產生熱蓄積,體溫可能上升并穩定在較高的平衡點上(如中心體溫39℃),此時機體處于高度的熱應激狀態;如果熱接觸是間斷的,體內熱蓄積的熱可在期間內散發出去而熱應激緩解。蓄積過量,超過體溫調節能力,則可能出現過熱而發生中暑。

中心體溫也稱深部溫度,一般以直腸溫度表示,一般認為中心體溫38℃是高溫作業工人生理應激范圍的上限。

2、水鹽代謝環境溫度愈高,勞動強度愈大,人體出汗量則愈多。汗的有效蒸發率在干熱有風的環境高達80%,大量的出汗能及時蒸發,則散熱作用良好。但在濕熱風小的環境中汗的有效蒸發率則經常不足50%,汗液難于蒸發,往往成汗株淌下,不利于體溫調節,且由于皮膚潮濕度增高,皮膚角質漬而膨脹,阻礙著汗腺孔的正常作用,淌汗更多。大量的出汗可致水鹽代謝障礙,而影響勞動能力,甚至造成水和電解質紊亂,導致熱痙攣發生。

3、循環系統?高溫環境下體力勞動時,心臟向高度擴張的皮膚網輸送大量的血液,以便有效地散熱;又要向工作肌輸送足夠的血液,以保證工作肌的活動,且要維持適當的血壓。另一方面,由于出汗喪失大量水分和體液轉移至肌肉而使有效血容量減少。這種供求矛盾使得循環系統處于高度應激狀態。心臟向外周輸送血液的能力取決于心輸出量,而心輸出量又依賴于高心率和血管血容量。如果高溫工人在勞動時已達到最高心率,機體蓄積熱又不斷增加,則不可能在增加心輸出量來維持血壓和肌肉灌溜,可能導致熱衰竭。血壓改變沒有明確的規律,勞工人可能心臟代償性肥大。

4、消化系統高溫作業時,消化液分泌減弱,消化酶活性和胃液酸度降低。胃腸道收縮和蠕動減弱,吸收和排空速度減慢。唾液分泌也明顯減少,淀粉酶活性降低。在加上消化道血流減少,大量飲水使胃酸稀釋。這些因素均可引起食欲減退和消化不良,胃腸道疾患增多,且工齡越長,患病率越高。

5、神經系統?高溫作業可使中樞神經系統出現抑制,肌肉工作能力低下,機體產熱量因肌肉活動減少而下降,熱負荷得以減輕。因此,這種抑制可以看作是機體的保護性反應。但由于注意力、肌肉工作能力、動作的準確性與協調性以及反應速度減低,易發生工傷事故。

6、泌尿系統高溫作業時,大量水分經汗腺排出,腎血流量和腎小球過濾率下降,經腎臟排出的尿液大量減少,有時達85%~90%。如不及時補充水分,由于血液濃縮使腎臟負擔加重,可致腎功能不全,尿中出現蛋白、紅細胞、管型等

(四)熱適應

熱適應是指人在熱環境工作一段時間后對熱負荷產生適應的現象。一般在高溫環境勞動數周時間,機體可產生熱適應:從事同等強度的勞動,熱適應者出汗量增加,可增加30%~100%。汗腺無機鹽含量減少1/10;皮溫和中心體溫先后降低;心率明顯下降。熱適應狀態并不穩定,停止接觸熱一周左右即返回到熱適應前的狀況,即脫適應。病愈或休假重返工作崗位者應注意新適應。熱適應者對熱的耐受能力增強,這不僅可提高高溫作業的勞動效率,而且有助于防止中暑的發生。但人體熱適應有一定的限度,超出適應限度則可以引起生理功能的紊亂。因此,不能放松防暑降溫工作。

(五)中暑

中暑是高溫環境下由于熱平衡和(或)水鹽代謝紊亂等引起的一種以中樞神經系統或(和)心血管系統障礙為主要表現的急性熱致疾病。

1、致病因素?環境溫度過高、濕度大、風速小、勞動強度過大、勞動時間過長是中暑的主要致病因素。過勞、睡眠不足、體弱、肥胖、尚未產生熱適應都易誘發中暑。

2、發病機制與臨床表現?中暑按發病機制可分為三種類型:即熱射病(包括日射病)、熱痙攣和熱衰竭。這種分類是相對的,臨床上往往難于區分,常以單一類型出現,亦可多種類型出現,我國職業病名單中統稱為中暑。

(1)熱射病:由于人體在熱環境下,散熱途徑受阻,體溫調節機制紊亂所致。臨床特點是,在高溫環境中突然發病,體溫可達40℃以上,開始時大量出汗,以后出現“無汗”,并伴有干熱和意識障礙、嗜睡、昏迷等中樞神經系統癥狀。

(2)熱痙攣:由于大量出汗,體內鈉、鉀過量丟失所致。主要表現為明顯的肌肉痙攣,伴有收縮痛。痙攣以四肢肌肉及腹肌等經常活動的肌肉為多見,尤以肥腸肌為最;痙攣常呈對稱性,時發作,時而緩解。患者神志不清,體溫多正常。

(3)熱衰竭:多數認為在高溫、高濕環境下,皮膚血流增加不伴有內臟血管收縮或血容量的增加,不能滿足以有效的代償,導致腦部暫時供血減少而暈厥。

3、中暑的治療?中暑的治療原則:主要依據發病機制和臨床表現進行對癥治療,體溫升高者迅速降低體溫。

(1)輕度中暑:應使患者迅速離開高溫作業環境,到通風良好的陰涼處安靜休息,給予含鹽的清涼飲料,必要時給予葡萄生理鹽水靜脈滴注。

(2)重癥中暑:①熱射病:迅速采取降低體溫、維持循環呼吸功能措施,必要時應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紊亂。②熱痙攣:及時含鹽清涼飲料,必要時給予葡萄生理鹽水靜脈滴注。③熱衰竭:使患者平臥,移至陰涼通風處,口服含鹽清涼飲料,對癥處理。

(六)防暑降溫的措施

1.技術措施

(1)合理設計工藝流程:合理設計工藝流程,改進生產設備和操作方法是改善高溫作業勞動條件的根本措施。如鋼水連鑄、軋鋼、鑄造、搪瓷等生產的自動化,可使工人遠離熱源、同時減輕勞動強度。熱源的布置應當符合下列要求。①盡可能的布置在車間的外面;②采用熱壓為主的自然通風時,盡量布置在天窗的下面;③采用穿堂風為主的自然通風時,盡量布置在夏季主導風向的下風側;④對熱源采取隔熱措施;⑤使工作地點易于采取降溫措施,熱源之間可設置隔離墻(板),使空氣沿著隔離墻上升,經天窗排除,以免擴散到整個車間。熱成品和半成品及時運出車間或堆放在下風廁。

(2)隔熱:隔熱是防止輻射的重要措施。可以利用水或導熱系數小的材料進行隔熱,其中尤以水的隔熱效果最好,水的比熱大,能最大限度地吸收輻射熱。

(3)通風降溫:①自然通風:任何房屋均可通過門窗、縫隙進行自然通風換氣,高溫車間僅僅靠這種方式是不夠的,熱量大、熱源分散的高溫車間,每小時需換氣30~50次以上,才能使余熱及時排除,此時必須把進風口和排風口配置合理,充分利用熱壓和風壓的綜合作用,使自然通風發揮最大的效能。②機械通風:在自然通風不能滿足降溫的需要或生產上要求車間內保持一定溫濕度時,可采用機械通風。

2.保健措施

(1)供給飲料和補充營養:高溫作業應當補充與出汗相當的水分和鹽分。補充水分和鹽分的最好辦法是供給含鹽的飲料,一般每天供水3~5L,鹽20g左右

(2)個人防護:高溫作業的工人工作服,應以耐熱、傳導系數小而透氣性能好的織物制成。防止熱輻射,可用白帆布或鋁箔制的工作服。

(3)加強醫療預防工作:對高溫作業的工人應進行就業前和入暑前的體格檢查,及時發現職業禁忌癥。

3.組織措施:加強領導,改善管理,嚴格遵守有關的高溫作業衛生標準搞好本單位防暑降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