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線路工野外作業安全要求
(1)遇有地勢高低不平的地方,切勿貿然下跳,以防跌撞扎傷。地面被積雪覆蓋時,應用棍棒試探前進。
(2)在農田中工作,注意保護農作物。
(3)進入山區和草原工作時,應注意下列事項:
①攀登山嶺,不要站在活動的石塊或裂縫松動的土方邊緣上。
②在一般山區要注意防火,不得點燃荒山野草。工作時,禁止吸煙,休息時吸煙,要將煙頭和火柴余火熄滅。烤火、熱飯前應鏟除周圍一切枯草。肩挑火爐時,應將火爐放在前面,并注意勿使炭火落下,以免發生火災。在護林放火區內,應遵守當地政府規定,嚴禁煙火。
③必須熟悉工作地區的環境,向當地群眾了解哪些地方生長有毒植物或毒蛇,以便引起注意。必要時,應帶防護手套、眼鏡,并綁扎裹腿,以防止各種動植物的傷害。
④注意獵人設置的捕獸陷阱或器具,不要觸碰或玩弄。勿食不知名的果食或野菜,并不得喝生水,防止受傷和中毒。
⑤在已知野獸經常出沒的地方行走和住宿時,特別注意防止野獸的侵害。夜晚查修線路障礙時,至少要有兩人并攜帶防護用具,或請當地民兵協助。
(4)在水田、泥沼中工作時及過一般河流小溪時注意下列要求:
①在水田和泥沼地帶長時間工作時,須穿長統膠靴以防吸血動物,如螞蝗咬傷。
②在未弄清河水的深淺時不得涉水過河。因工作需要涉渡河流小溪時,應以竹桿探測前進。不得任意下河洗澡、游泳。
③洪水暴發時,禁止游泳過河。在冰的承載力不夠或融冰季節禁止從冰上通過。
④在船只和木排上工作時,要有熟悉水性的工作人員負責安全工作,并備有救生用具。遇到有風浪驚險或在急流、旋渦的水道上航行時,應聽從管船人員的指揮。
(5)在鐵路沿線工作,注意下列要求:
①不許在鐵軌、橋梁上休息、睡覺或吃飯。
②路基邊有人行道時,不要在鐵軌當中行走。在雙軌的路基上,應在面向火車進行方向的一側行走,絕對不準在雙軌中間行走。火車走近時,應停止前進,并注意防止被列車及其所載運的貨物掛傷或被火車掉下的東西砸傷。等火車過去后再繼續前進。
③攜帶較長的工具時,工具一定要與路軌平行。
(6)野外工作應根據不同地區,攜帶防毒及解毒藥品,以備應急使用。
(7)架設帳篷時,應選擇安全、合適的位置,注意山洪和泥石流的危害。
篇2:野外作業安全規程
第一條:地質勘探單位,應建立地質勘探工作區安全檔案,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傷害源,流行傳染病種、疫情傳染源,自然環境、人文地理、交通狀況。
地質勘探工作區安全檔案信息和預防措施應及時向野外作業從業人員交底。
第二條:地質勘探單位,應為野外地質勘探作業從業人員配備野外生存指南、救生包,為艱險地區野外地質勘探項目組配備有效的無線電通訊設備。
第三條:禁止單人進行野外地質勘探作業,禁止采、食不識別的野菜、野果。野外地質勘探作業人員應按約定時間和路線返回約定的營地。
第四條:地質勘探單位,應定期為野外地質勘探從業人員進行體檢。野外地質勘探從業人員體質應適應野外工作要求。
第五條:在疫源地區從事野外地質勘探工作的從業人員,應接種疫苗;在傳染病流行區從事野外地質勘探工作的從業人員,應注射預防針劑。
第六條:野外地質勘探施工,應收集歷年山洪和最高洪水水位資料,并采取防洪措施。
第七條:在懸崖、陡坡進行地質勘探作業,應清除上部浮石。進行兩層或多層地質勘探作業,上下層間應有安全防護設施。在2米及以上高差地帶作業,應系安全帶。
第八條:地質勘探設備、材料、工具、儀表和安全設施、個人勞動防護用品應符合國家或者行業標準。
第九條:野外地質勘探電力線路應采用電纜。電纜應架空架設,電纜經過通道、設備處應增加防護套。
野外地質勘探電器設備及其啟動開關應安裝在干燥、清潔、通風良好處。
電器設備熔斷絲規格應與設備功率相匹配,禁止使用鐵、鋁等其它金屬絲代替熔斷絲。
第十條:野外電、氣焊作業,電、氣焊工作點與易燃、易爆物品距離應在10米以上。
第十一條:野外地質勘探高架設備應設置避雷裝置。雷雨天氣,禁止在樹木下、山頂避雨。
第十二條:可能危及作業人員或他人人身安全的野外地質勘探作業,應設置安全標志。
第十三條:地質勘探爆破作業,應遵守《爆破安全規程》(GB6722-2003)。
第十四條:地質勘探野外工作車輛,應具有良好越野性能,并在野外作業出隊前進行車輛性能檢測。野外工作車輛駕駛員,應具有10萬公里以上安全行車經歷。
第十五條:野外營地選擇應遵守下列規定:
a借住民房應進行消毒處理,并檢查房屋周邊環境、基礎和結構。
b野外營地應選擇地面干燥、地勢平坦、水源無污染背風場地。
c挖掘鍋灶或者設立廚房,應在營地下風側,并距營地大于5米。
d營地,應設排水溝,懸掛明顯標志。
e在林區、草原建造營地,應開辟防火道。
第十六條:山區(雪地)作業應遵守下列規定:
a每日出發前,應了解氣候、行進路線、路況、作業區地形地貌、地表覆蓋等情況。
b在大于30°的陡坡或者垂直的懸崖峭壁上作業,應使用保險繩、安全帶。
c山區(雪地)作業,兩人間距離應不超出視線。
d冰川、雪地作業,作業人員應成對聯結,彼此間距應不小于15米。
e在雪崩危險帶作業,每個行進小組應保持5人以內。
f在雪線以上高原地區進行地質勘探作業,氣溫低于-30℃時應有防凍措施或者停止作業。
第十七條:林區作業應遵守下列規定:
a在林區作業,應隨時確定自己位置,與其他作業人員保持聯系。
b在林區作業,生火時應有專人看守,禁止留下未熄滅的火堆。
c在森林地區進行地質勘探作業,應遵守林區防火規定。
d林區出現火災預兆時,應迅速撤離。林區發生火災時,作業人員應迅速撤離到安全地帶或者開辟不少于5米的防火線。
第十八條:沙漠、荒漠地區作業應遵守下列規定:
a作業人員應合理飲水。禁止未經檢驗飲用新發現水源水和未經消毒處理水。
b發生沙塵暴時,作業人員應聚集在背風處坐下,蒙頭,戴護目鏡或者把頭低到膝部。
第十九條:高原地區作業應遵守下列規定:
a初入高原者,應逐級登高,減小勞動強度,逐步適應高原環境。高原作業,嚴禁飲酒。
b艱險地區野外作業,應配備氧氣袋(瓶)、防寒用品用具。
c人均每日飲用水量,應不少于3.5L。
第二十條:沼澤地區作業應遵守下列規定:
a在沼澤地區作業,應佩戴黑絹網、皮手套,扎緊袖口和褲腳。
b在沼澤地行走,應隨身攜帶探測棒。
c植物覆蓋的沼澤地段、浮動草地、沼澤深坑地段,應繞道通行,標識已知危險區。
d在沼澤地區作業,應配備救生用品、用具。
第二十一條:水系地區作業應遵守下列規定:
a水上地質勘探作業,應配備水上救生器具。
b每天應對船和水上救生裝備進行檢查。
c徒步涉水河流,水深應小于0.7m,流速小于3m/s,并采取相應防護措施。
第二十二條:巖溶發育地區及舊礦、老窿地區作業應遵守下列規定:
a調查、進入舊礦老井、老窿、豎井、探井、探槽,應預先了解有關情況,采取通風措施,并進行有毒有害氣體檢測。
b在垂直、陡斜的舊井壁上取樣,應設置絞車升降作業臺或者吊桶。
c洞穴調查作業,洞口應預留人員,進洞人員應采取安全措施。
第二十三條:特種礦產地區作業應遵守下列規定:
a在放射性異常地區作業,應進行輻射強度和鈾、鐳、釷、氡濃度檢測,采取防護措施。
b放射性異常礦體露頭取樣,應佩戴防護手套和口罩,盡量減少取樣作業時間。井下作業應佩戴個人劑量計,限額作業時間。
c放射性標本、樣品應及時放入礦樣袋,按規定地點存放、處理。
d氣體礦產取樣,應佩戴過濾式防毒面具,
e地下高溫熱水取樣,應采取防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