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水車間水處理主操崗位責任制
1主題內容與適用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熱電廠化水車間水處理主操工作內容與要求、責任與權限、檢查與考核。
本標準適用于熱電廠化水車間水處理主操。
2工作內容
1、在班長領導下,搞好安全生產工作。
2、帶領督促副操嚴格執行班組十項制度和操作規程的要求進行操作,取樣,化驗。
3、熟悉本崗位運行工況,正確分析,判斷本崗位所轄設備的故障,及時查明原因,迅速
果斷地處理故障、事故。
4、負責做好本崗位的設備消缺及登記工作,做好檢修前的各項安全措施,檢修后的驗收
工作。
5、負責做好設備巡回檢查工作,根據水質,水位,供水量等情況調整運行工況,發現問
題和異常現象,應及時正確處理,匯報班長,值長及車間。
6、負責驗收酸、堿等化學藥品,做好卸酸堿的監護工作,嚴格執行卸酸堿規定。
7、認真監盤、填寫各項記錄和值班日志,搞好文明生產。
8、負責做好本崗位安全保衛工作。
9、負責做好本崗位設備衛生和所轄衛生區的清污工作,管理好本崗位的用具,儀器,藥
品。
3責任與權限
1、完成本職工作,對本班班長負責。
2、對因工作失誤造成的差錯負主要責任。
3、有權拒絕執行違反有關規定的錯誤指令。
4、對所管工作中的安全保衛負直接責任。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
篇2:水處理車間危險化學品管理規定
1目的
?為了加強水處理車間危險化學品的管理,避免員工受到危險化學品的傷害,使員工有一個安全的工作環境。
2適用范圍
?本規定只適用于廣西中糧生物質能源有限公司水處理車間
3引用規范
《G*P19危險化學品管理程序》《易制毒品安全管理規定》
4定義
4.1化學品-指各種元素、由元素組成的化合物及其混合物,無論是天然或人造的。
4.2危險化學品-化學品中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及有腐蝕性,對人員、設施、環境造成傷害或損害的化學品。
5車間各級人員的危化品管理職責
5.1車間主任職責*H(/*lW
5.1.1AFu5()()車間主任是車間安全生產第一負責人,對車間安全生產負全面責任。要認真貫徹執行各項安全生產法律、法規、規定、制度和標準。7z8Q,VbN?
5.1.2/PG!z6`!7()()()()擬訂、修訂車間危險化學品管理制度。/}2-L7?
5.1.3;wrde`>q()(()組織開展危險化學品知識的培訓教育。'V'CHSQ?
5.1.4oz2eO5.1.4555組織車間級危險化學品安全檢查。-tO]9Pz6?
5.1.5eT,.,9-5.1.5555組織員工針對各類危險化學品所使用的防護用品進行培訓,并定期進行檢查。O-pagUU+P?
5.1.6DdpfU}555組織對車間危險化學品儲罐、管線等設備、安全裝置、防護設施進行定期檢查,保障危險化學品設施處于完好狀態。發現隱患及時組織整改,車間無力整改的要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并及時向公司書面報告。lU-b/d^AVI?
5.1.7(1ey-SORjS:f77777?….副主任在主任指定的工作范圍內對安全生產負責。c2SqI1&?
5.2k^,w`/*>車間安全員職責MT3|bhCN?
5.2.1~J4ZzSt(%5.2.15車間安全員在車間主任的直接領導下開展工作,在業務上受公司安全部門領導。mfn$p|$?
5.2.2Oz!Oj@*/d5.55貫徹有關危險化學品法規、制度和標準;參與擬訂、修訂車間危險化學品管理規定,并監督檢查執行情況。-M6w5i!.L?
5.2.3(qpKL55協助車間主任做好危險化學品知識的培訓工作。`lW2qZ?
$OkStT?R5.2.4定期對現場危險化學品設施進行安全檢查。G#/SY*ykk?
5.2.5指導員工針對不同的危險化學品正確使用防護用品。LsjY|lAi5.2.5指導指導
5.2.6~Fs55深入現場進行安全檢查,制止不使用防護用品或使用防護用品不正確的行為。I+->r?
5.2.7rlLgN?*55負責車間相關危險化學品的安全裝置、防護器具的管理。Nt>1P8?
5.3k'>[bQD!;班值長職責Gl'2bIZ"~?
5.3.1:a.bFE55組織員工學習、貫徹執行車間有關危險化學品的管理規定。U|}LY0FL?
5.3.2sE~Ad"$Lj5組織班組級危險化學品安全教育和安全檢查活動。KJq=m]h?
5.3.3利用班前班后會經常宣貫危險化學品的基礎知識O!rk8t*?b55利用里。?BaeMHd"?
5.3.4認真對1(3g/1%T5認真崗位危險化學品設施進行巡回檢查及維護保養,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并做好記錄。r-tdD<8?
5.3.5認真檢查員工對防護用品的使用情況}pR]*1P5認真。]Pd.um$L?
5.3.60@J,qi1lU5負責本崗位防護用品的日常保養、維護,使之完整好用。^qf{Q,,wN}*mUef*?
5.4b5HE!{e/_]工人職責ng*6}[tgV?
5.4.1YO_nz;YSE45參加學習危險化學品安全基礎知識,嚴格遵守危險化學品管理規定。(oiFR"Q{?
5.4.29|-P^+|0#5認真檢查本崗位的危險化學品設備和相關安全設施是否齊全完好。"b$JpK3?
5.4.3@.:[a;#5嚴格執行危險化學品管理規定,使用危險化學品時嚴格做好防護用品的佩戴。wfH;6a?
5.4.4L*%o=IH*445按時巡回檢查,準確分析、判斷和處理危險化學品生產過程中的異常情況。$y3*Y=>:?
5.4.5pf,,viQ'5認真維護保養危險化學品設備,發現異常應妥善處理,及時上報,并認真做好記錄。B.v&}?
5.4.6%A2/u3+5正確使用、妥善保管各種勞動保護用品、器具和防護器材。vd-Yv]L?
5.4.7~|Ono|O5不違章作業,禁止不佩戴防護用品使用危險化學品,并有義務提醒他人按規定做好防護用品的使用。
6工作程序:
6.1危險化學品的分類
第一類:爆炸品。爆炸品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熱、摩擦、撞擊等)能發生劇烈的化學反應,瞬間產生大量的氣體和熱量,使周圍的壓力急劇上升,發生爆炸,對周圍環境、設備、人員造成破壞和傷害的物品。爆炸品在國家標準中分5項,其中有3項包含危險化學品,另外2項專指彈藥等。
第1項:具有整體爆炸危險的物質和物品,如高氯酸
第2項:具有燃燒危險和較小爆炸危險的物質和物品,如二亞硝基苯。
第3項:無重大危險的爆炸物質和物品,如四唑并-1-乙酸。
第二類:壓縮氣體和液化氣體。指壓縮的、液化的或加壓溶解的氣體。這類物品當受熱、撞擊或強烈震動時,容器內壓力急劇增大,致使容器破裂,物質泄漏、爆炸等。它分3項。
第1項:易燃氣體,如氨氣、一氧化碳、甲烷等。
第2項:不燃氣體(包括助燃氣體),如氮氣、氧氣等。
第3項:有毒氣體,如氯(液化的)、氨(液化的)等。
第三類:易燃液體。本類物質在常溫下易揮發,其蒸氣與空氣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它分3項。
第1項:低閃點液體,即閃點低于-18℃的液體,如乙醛、丙酮等。
第2項:中閃點液體,即閃點在-18℃~<23℃的液體,如苯、甲醇等。
第3項:高閃點液體,即閃點在23℃~61℃的液體,如環辛烷、氯苯、苯甲醚等.
第四類:易燃固體、自燃物品和遇濕易燃物品。這類物品易于引起火災,按它的燃燒特性分為3項。
第1項:易燃固體,指燃點低,對熱、撞擊、摩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源點燃,迅速燃燒,能散發有毒煙霧或有毒氣體的固體。如紅磷、硫磺等。
第2項:自燃物品,指自燃點低,在空氣中易于發生氧化反應放出熱量,而自行燃燒的物品。如黃磷、三氯化鈦等。
第3項:遇濕易燃物品,指遇水或受潮時,發生劇烈反應,放出大量易燃氣體和熱量的物品,有的不需明火,就能燃燒或爆炸。如金屬鈉、氫化鉀等。
第五類:氧化劑和有機過氧化物。這類物品具有強氧化性,易引起燃燒、爆炸,按其組成分為2項。
?第1項:氧化劑,指具有強氧化性,易分解放出氧和熱量的物質,對熱、震動和摩擦比較敏感。如氯酸銨、高錳酸鉀等。
第2項:有機過氧化物,指分子結構中含有過氧鍵的有機物,其本身是易燃易爆、極易分解,對熱、震動和摩擦極為敏感。如過氧化苯甲酰、過氧化甲乙酮等。
第六類:毒害品。毒害品指進入人(動物)肌體后,累積達到一定的量能與體液和組織發生生物化學作用或生物物理作用,擾亂或破壞肌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暫時或持久性的病理改變,甚至危及生命的物品。如各種氰化物、砷化物、化學農藥等等。
第七類:放射性物品。它屬于危險化學品,但不屬于《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的管理范圍,國家還另外有專門的“條例”來管理。
第八類:腐蝕品。腐蝕品指能灼傷人體組織并對金屬等物品造成損傷的固體或液體。這類物質按化學性質分為3項。
第1項:酸性腐蝕品,如硫酸、硝酸、鹽酸等。
第2項:堿性腐蝕品,如氫氧化鈉、硫氫化鈣等。
第3項:其它腐蝕品,如二氯乙醛、苯酚鈉等。
6.2八大類危險化學品搬運注意事項
操作時輕拿輕放,不得碰撞、倒置,防止包裝破損導致商品外溢。作業人員應佩戴手套和相應的防毒器皿或面具,穿防護服。作業中不得飲食,不得用手擦嘴、臉、眼睛。每次作業完畢,應及時清洗。裝卸腐蝕品的人員應穿工作服、戴護目鏡、膠手套、膠圍裙等必需的防護用具。操作時,應輕搬輕放,嚴禁背負肩扛,防止摩擦震動和撞擊。裝卸易燃液體需穿防靜電工作服,禁止穿帶釘鞋。
6.3危險化學品的入庫
6.3.1嚴格執行危險品庫房操作規程。化學危險物品入庫前必須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6.3.2嚴格執行危險品入庫前記帳、登記制度,入庫后應當定期檢查并作詳細的文字記錄。
6.3.3專人管理
存放危險化學品的倉庫,應有專職人員負責管理,易制毒化學品庫實行雙人雙鎖保管。
6.3.4危險化學品的儲存
危險化學品的儲存方式:
(1)隔離儲存:同一房間或區域,物料之間分開,非禁忌物料間用通道隔開。
(2)隔開儲存:同一建筑物或區域,用隔板或墻將禁忌物料間分開。
(3)分離儲存:不同建筑物。
(4)化學性質相抵觸或滅火方法不同的化學物料,各類危險化學品不得與禁忌物料混合儲存。
(5)爆炸性物品儲存時應注意:不準露天存放,不準和其他類物品同儲,必須單獨隔離限量儲存。
6.4危險化學品的使用
6.4.1使用化學危險物品的操作人員,應根據安全需要配備必要的勞動防護用品和用具,如工作服、鞋、帽、手套;防護眼鏡及防毒面具;氧氣呼吸器;可供沖洗的清潔水源;醫療急救用品等。
6.4.2使用化學危險物品要根據化學危險物品的種類性能、生產工藝及規模、設置相應的通風、防火、防爆、防毒、監測、報警、降溫、防潮、避雷、防靜電、隔離操作等安全設施,定期監測,使生產現場符合有關要求,確保安全生產。
6.4.3嚴禁隨便堆放和排入地面、地下及任何水系。
6.5危險化學品的廢棄
6.5.1廢棄化學品(包括報廢化學品)應由車間負責按照其特性、類別做處理后分類收集、儲存和處置,填寫“危險化學品回收登記表”。
6.5.2在批量報廢、銷毀之前,車間需要登記造冊,填寫“危險化學品銷毀登記表”,制定安全防范措施和實施方案,根據物品的性質,擬定處理方法(分解、中和、深埋、燃燒等),由安全環保部審查,主管廠領導批準后,安全環保部監督銷毀。
6.5.3危險化學品處置與廢棄的基本方法:
(1)埋藏法
(2)焚燒法
(3)固化法
(4)化學法?
(5)生物法
?水處理車間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六日
篇3:動力車間水處理設備維保與食品安全控制程序
1.目的:以適當的方式進行水處理設備維修、保養,達到預防水質污染的可能性。
2.適用范圍:任何產品、材料、原材料直接接觸處理水的設備維修活動。
3.職責
3.1維修人員
負責水處理區域內設備的維修保養工作,在維修過程中,維修人員嚴格按照設備維修食品安全程序執行,對所涉及到的水質安全活動負責。
3.2維修班長及化驗班長
負責設備維修食品安全程序的執行、監督工作;監督維修人員嚴格照設備維修食品安全程序進行維修活動,并負責對發生水質污染的活動進行跟蹤解決。
4.設備維修食品安全操作程序及要求
4.1維修前的洗消
4.1.1使用工具,應在維修前在20--25ppm的氯水中浸泡30分鐘,或采用75%酒精溶液均勻噴涂并沖洗。
4.1.2需要更換的備件,應列入工具/零件清單,備件在使用前進行消毒、沖洗。
4.1.3生產過程中,更換或維修設備管道密封墊及設備上的與產品接觸的相關零件前進行消毒、沖洗。
4.1.4其余與產品表面接觸的設備檢修,維修完成后進行消毒、沖洗。
4.1.5消毒過程由化驗人員完成。
4.1.6設備維修完成后及時與化驗人員進行交接。
4.2維護過程中的清潔及食品安全防護:
4.2.1維修前,清點使用工具,并填寫《設備維修維修記錄》。
4.2.2在生產區域維修過程中,如果出現零件替換,需要嚴格按照相關程序執行,并詳細填寫《設備維修維修記錄》。
4.2.3為防止交叉污染,保證食品安全,維修、安裝部件等操作要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內后外的順序進行。
4.2.4維修完設備后維修人員要進行工具及零件清點,并與維修前所列出的工具及零件清單進行核對,核對無誤并且作業區域沒有發現零散、不能說明明確用途的零件及工具后,方可離開現場。替換下來的零件帶出維修現場,集中處理。
4.2.5維修完設備后,維修人員應進行復核。同時,查找可能隱患,并處理后才可以生產,確保水質及設備安全。
4.2.6維修保養過程中所產生的碎屑應及時清除。對于螺母、螺栓、墊圈、金屬絲、膠帶、焊條等類似小物品,由于可能對產品造成污染,應首先被加以控制。
4.2.7在產品區或生產區內進行重大維修活動時,應預先制定方案,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該等防護裝置應能夠有效防止水質受污染。
4.2.8生產過程中,嚴禁在水處理設備周邊10米范圍內進行切割、焊接和可能造成揚塵等一切維修活動。
4.2.9只有潔凈的工具和擦拭物方可在設備內部使用。當在接觸水體位置作業時,維修人員應遵守良好的衛生規范。
5.臨時性維修的管理
5.1設備,設施的維修應避免使用臨時性材料如:繩子、膠帶、鋼絲等。
5.2在特殊情況下為了不影響當班生產需要臨時性修理時,應確保不會對水質安全造成危害,且應掛上標識牌,注明日期和時間.
6.潤滑保養
6.1設備潤滑按照《潤滑油使用管理制度》執行。根據設備銘牌或說明書制定潤滑點檢表,按照點檢表進行設備潤滑保養。
6.2在產品、包裝材料接觸面只能使用食品級潤滑油。
6.3維護保養應預防并減少潤滑油泄漏及過量等問題。若產品區上方裝有驅動電動機或傳送帶在不同層面上交叉或平行運行,則應在適當部位安裝接盛潤滑油的回收盤。
6.4將常用潤滑劑存放于單獨的指定區域內。對設備進行維護后,多余的潤滑劑應及時清除。
6.5食品級潤滑油要標識明確單獨存放在零件庫,隨時發生隨時領用。并與非食品級潤滑油分開存放,避免使用時發生混淆。
6.6加油槍加以標簽標識,明確適用油品規格。
6.7廢棄機油等油類集中存放,統一回收或銷毀,避免對環境造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