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發火防治的現場安全管理措施
(1)采區巷道是否布置在煤層中,有無防火措施。
(2)是否采用后退式布置工作面。
(3)對舊巷道是否認真處理。
(4)巷道冒頂是否處理。
(5)三角點是否處理。
(6)工作面結束后是否處理。
(7)采區結束后是否在45天內進行永久性封閉。
(8)采區內有無超過30℃的高溫地段,是否處理。
(9)氣體分析是否經常進行。
(10)對隱患地點是否經常注水,能否起作用。
(11)是否采用注氮防火,注氮的濃度是否在97%以上。
(12)滅火管路接設是否滿足要求,平時堵管口有無異物或煤塊在管內。
(13)是否采用束管監測,其探頭位置是否合適。
(14)是否利用束管監測來分析自然發火規律,有問’題是否及時處理。
篇2:礦防治自然發火管理規定
我礦屬二級自然發火礦井,煤層自然發火期只有3~6個月,為確保礦井安全生產,加強防治自然發火管理,根據《規程》及《礦井防滅火規范》要求,特制訂本規定。
第一條礦井必須建立健全防火灌漿系統
1、13-1煤層工作面回采前必須提前接齊灌漿管路并和工作面同時移交生產,沒有灌漿管路的工作面不得生產。
2、采區灌漿干管直徑不得小于108mm,工作面灌漿管直徑不得小于50mm,灌漿管路由機電安裝工區負責安裝,并每旬檢查一次,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檢查要有記錄。
3、地面灌漿站采用機械攪拌,黃土制漿,必要時添加阻化劑,保證灌漿質量,土水比不小于1:5。
4、13-1煤層回采工作面(包括分層開采的底分層工作面)都必須進行隨采隨灌,因故三天不能灌漿時,必須經生產礦長批準停灌報告。
5、分層開采的底區工作面在回采前必須進行打鉆補漿,并有專門的防火措施。
6、回采面收作后,必須及時撤出設備,綜采設備在40天內拆除完畢普采、炮采設備在15天內拆除完畢,通風區在規定時間(1.5個月)內封閉、灌漿。
7、封閉墻施工要有安全措施,施工時要保證質量,確保嚴密不漏風,墻外巷道加強支護并清理干凈,封閉墻體要留有觀察孔、灌漿孔,巷道口要設置棚欄警標,封閉墻實行圖、牌、板和臺帳管理。
8、新施工的采空區封閉墻要及時灌漿、灌滿,并對井下所有封閉墻進行補漿,減少采空區漏風。
9、井下所有人員要愛護灌漿設施,不準擅自關閉,損壞及拆卸灌漿管路,影響正常灌漿。
第二條建立自然發火的預測與預報制度。
1、13-1煤層的回采工作面、收作面及其它有自然的煤柱、高冒處、均應建立自然發火預測預報,收集整理有關氣溫參數,井下所有的封閉的墻都要由老硐檢查工負責每周檢查一次,檢查內容:CH4、CO2、CO、氣溫、水溫,每次檢查都要有專門的記錄,對13-1煤層回采工作面上隅角及其它有自然發火隱患的地點,必須每周取樣化驗分析,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2、13-1煤層回采工作面回風流、各采區回風道安設CO監測探頭。
3、井下各工作地點嚴禁一氧化碳超限作業,當一氧化碳濃度超過24PPM時,必須停止工作,撤出人員,切斷電源,進行處理。如發現自然發火征兆(巷道溫度、濕度增高、出現霧氣、煤壁掛汗有煤油味、汽油味等),自然發火隱患或出現高溫點(煤體氧化、溫度上升至35℃以上、)都必須立即停止工作,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第三條火區管理
1、建立火災報告制度,礦井發生火災時,立即組織搶救,并向集團公司調度匯報。自然發火事故還應向集團公司呈報火災報告書。
2、每一處火區都必須建立火區管理卡、火區位置關系圖,火區管理卡片由礦通風部門永久保存。
3、在火區附近進行采掘工作必須符合《規程》及《礦井防滅火規范》要求,并編制專門的防火措施。
第四條綜合防火措施
井下東、西部均要設立消防材料庫,儲備足量的各種消防器材、封閉材料及工具等。
采區設計中必須有防火設計,對巷道布置、煤柱尺寸、工作面停采線、灌漿系統、預筑防火墻的位置以及采掘順序等都必須詳細說明。煤柱寬度不小于6米,隔離煤柱中不許開掘巷道。對《規程》規定留設的各種保安煤柱嚴禁開采。
3、沿空掘巷要編制專門的防火措施,并報集團公司備案。掘進時要邊掘邊打鉆補漿,防止老塘漏風。沿空留巷必須編制專門設計和防火安全措施報集團公司批準。
4、對分層開采的13-1回采工作面,嚴格跟頂回采,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煤炭回收率,減少老塘浮煤和遺煤。采煤面因采作業規程中必須有專門的防火措施,回采完畢后,通風區要及時調整風量,采取均壓措施,減小老塘漏風。
5、在有自然發火傾向煤層中掘進的巷道嚴禁空幫空頂,嚴禁堆積浮煤,冒頂必須用不燃性材料填實,較大的冒落空間(冒高超過1米、體積超過3立方米)和突出孔洞要進行防火處理,并設點檢查,建立臺帳和防火系統圖,按預測預報規定定期檢查;重點區域必須取氣樣化驗。
6、實行分區通風,利用均壓技術使回采工作面進、回風兩端風壓差不超過200Pa,如超過應采取降壓措施。
7、建立風門、風窗等通風設施均應按防滅火的要求正確選擇位置,避免增加采空區、煤柱裂隙、火區的漏風壓差。
8、礦井在安排月度工作計劃時,必須同時安排防滅火工作計劃,月度安排的防火工作任務(包括封閉墻的施工、灌漿量)由通風科組織驗收,并根據驗收情況提出處理意見。
篇3:防治煤層自然發火技術措施
一、概況
根據煤層鑒定報告,我礦所開采的17#煤層屬于不易自然煤層,為了我礦的安全生產工作提高,特制定以下防治煤層自然發火的技術措施。
二、開采煤層自燃預測及防治措施
(一)煤的自燃預測分析
煤礦在開采過程中未發生過煤層自燃現象。從開拓方式和采煤方法方面分析,設計采用合理的開拓方式和采煤方法,做到少切割煤體,盡量減少浮煤與空氣接觸時間,以防患于未然。
從通風方面,設計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風系統,通風系統簡單,通風斷面合理,使礦井阻力降低,減少漏風,易于調節風量,使得在發生火災時便于控制風流,隔絕火區。
(二)煤的自燃預防措施
1、開拓開采方面的措施
○1巷道布置與開采順序
裝有主皮帶的斜井設計采用粗料石砌碹支護,碹體與煤層間用片石填充嚴密。
○2運輸和回風下山間留設30m的保護煤柱,留設煤柱充足,保護開采,減少漏風。
○3運輸與回風下山之間盡量少貫通,如需貫通,使用后采用永久性密閉。
○4礦井在首產投產區,10#煤層厚度為1.8m,設計采用走向長壁機采、全部垮落法管理頂板,工作面回收率設計為95%,丟煤少,推進方式為后退式,漏風少,有效地地減少了煤的氧化。
從周邊鄰近礦井開采情況看,采用本方法在設計的服務期限內沒有發生自燃現象。
○5回采工作面結束后,盡快封閉采空區,進行永久性密閉,并確保閉墻質量。
(三)通風方面的措施
礦井通風系統采用中央并列式,機械抽出式。設計中留設充足的煤柱,減少通風系統的漏風。通風構筑物風門、風橋按質量標準化要求制作,達到減少漏風,降低通風阻力的目的。
(四)監測方面的措施
充分利用礦井瓦斯監測系統,監測一氧化碳、溫度的變化情況,在可能發生自然的地點安設一氧化碳傳感器,掌握巷道內氣體變化,以掌握各種可靠的數據。
三、井下外因火災防治及裝備
(一)電氣事故引發的火災防治措施及裝備
1、井下機電設備硐室有中央變電所、中央水泵房,設計采取以下防火措施。
(1)變電所、水泵房均采用料石砌碹支護。
(2)變電所和水泵房在兩個出口通道內裝設向外開的既能防水又能防火的密閉門。
(3)變電所內變壓器與配電室之間設置防火棚欄兩用門。
(4)在變電所和水泵房配備消防器材。
(5)回采工作面進、回風口,選擇永久性密閉點,并配備密閉所需材料。
(6)回采工作面運輸順槽運輸機頭附近20m范圍內采用金屬支架支護。
2、井下電氣設備的防火措施
中央變電所10kv高壓配電設備選用pjgi型礦用隔爆兼本質安全型永磁機構高壓真空配電裝置,660v低壓配電設備選用bkd20型和kbz型礦用隔爆饋電開關。變壓器選用kbsg礦用干式變壓器,其余選擇了qbz隔爆型真空開關。井下照明電源選擇,工作面照明選擇bz*-4.0型照明信號綜合裝置,照明燈具選擇bz*-4.0型照明信號綜合裝置礦用隔爆燈。所選設備符合規定。
中央變電所雙回路供電。井下供配電電壓等級為10/0.66/0.127kv。井下變壓器中性點不接地。井底車場、工作面順槽、巷道交岔點、運輸下山等設固定照明。
3、井下電纜的選擇、敷設及連接
井下電纜沿副井敷設至井下中央變電所,電纜選用阻燃型交聯絕緣粗鋼絲鎧裝聚氯乙烯護套電力電纜,型號為myjv32-8.7/10kv下井電纜為兩回路,當任一回路出現故障時,另一回路仍能保證井下全部負荷用電。
井下非固定敷設的低壓電纜,均采用符合mt818標準的橡套軟電纜。井下660v用電設備的電纜選用myp型阻燃橡套電纜,照明選用myq型阻燃橡套軟電纜。井下全部采用阻燃型銅芯電纜。
井下電力電纜需要連接的地方均采用隔爆接線盒連接。電纜與電氣設備的連接,必須用與電氣設備性能相符的隔爆接線盒。
4、井下電氣設備的各種保護
主水泵房主副水倉中均設主接地級。主接地極為面積不小于0.75m2,厚度不小于5㎜的耐腐蝕鋼板。變電所、高壓動力電纜的金屬連接裝置及各配電點等處均設局部接地板。局部接地極可設置于巷道水溝或其它就近的潮濕處。連接主接地極的接地母線采用截面不小于50㎜2的銅線或截面不小于100㎜2的扁鋼。接地網上任一點所測得的接地電阻均不超過2ω。
中央變電所高壓饋電線上,應裝設有選擇性的單相接地保護裝置。井下控制動力變壓器的高壓開關柜設有短路、過負荷、接地欠壓釋放等保護。每一移動式和手持式電氣設備至局部接地極之間的保護接地用的電纜芯線和接地連接導線的電阻值均不超過1ω。電氣設備的外殼與接地母線或局部接地極的連接,電纜連接裝置兩頭的鎧裝、鉛皮的連接采用截面不小于25㎜2的銅線。橡套電纜的接地芯線,除用作監測接地回路外,不可兼作他用。
低壓側選用bkd型和kbz礦用隔爆饋電開關,該開關具有欠壓、過載、短路和漏電保護。井下40kw及以上的電動機的控制設備均選用qbz型隔爆真空電磁起動器,該控制設備設有短路、過負荷、缺相、漏電閉鎖等保護及遠程控制功能。
為防止地面雷電波侵入井下,由地面直接入井的設備機架及各種露天架空引入(出)的管線等,在井口附近將金屬體做不小于兩處的良好的集中接地,通信線路在入井處要裝設熔斷器和防雷電裝置。電氣設備的檢查、維護和調整,必須由電氣維修工進行。井下電氣設備防爆性能遭破壞的,必須立即處理或更換,嚴禁繼續使用。
四、其它火災的防治措施及設施
1、防止地面照明引發井下火災的措施
(1)坑木場、矸石山、爐灰場設計與進風口距離大于80m,不會對井下生產造成威脅。
(2)井口房采用不燃性材料建筑。
(3)地面設消防材料庫建筑面積40㎡,并按規定配備了消防器材,并有軌道直達主井井口。
2、防止地面雷電波及井下
(1)由地面直接入井設備、各種露天架空引入(出)的管路,在井口附近將金屬體做不少于兩處的良好的集中接地。
(2)通信線路在入井處裝設有熔斷器和防雷裝置。
五、井下防火構筑物
1、在井下設消防材料庫,消防材料庫按《礦井防滅火規范》(試行)儲存了滅火器材和工具。
2、中央變電所設有防火柵欄兩用門,防火門安裝要求防火門外5m內的巷道采用不燃性材料支護,門框用強度等級不低于c20混凝土砌筑并用m10砂漿充填,斷面采用半園拱,門框預埋電纜管時注入瀝青將管內縫隙封閉。
六、井下消防灑水系統
井下消防灑水與靜壓灑水共用一套管路系統,并且地面水池可以滿足常備200m3消防水量。
七、井上下消防材料附表現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