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制造場所安全注意事項
(一)、采光
生產場所采光是生產必須的條件,如果采光不良,長期作業,容易使操作者眼睛疲勞,視力下降,產生誤操作,或發生意外傷亡事故。同時,合理采光對提高生產效率和保證產品質量有直接的影響。因此,生產場所要有足夠的照度,以保證安全生產的正常進行。
(1)、生產場所一般白天依賴自然光,在陰天及夜間則由人工照明采光作補充和代替。
(2)、生產場所內照明應滿足《工業企業照明設計標準》要求。
(3)、對廠房一般照明的光窗設置:廠房跨度大于12m時,單跨廠房的兩邊應有采光側窗,窗戶的寬度應不小于開間長度的1/2;多跨廠房相連,相連各跨應有天窗,跨與跨之間不得有墻封死。車間通道照明燈要覆蓋所有通道,覆蓋長度應大于90%車間安全通道長度。
(二)、機械生產場所的通道要求
通道包括廠區主干道和車間安全通道。廠區主干道是指汽車通行的道路,是保證廠內車輛行駛、人員流動以及消防滅火、救災的主要通道;車間安全通道是指為了保證職工通行和安全運送材料、工件而設置的通道。
1.廠區干道的路面要求
車輛雙向行駛的干道,寬度不小于5m;有單向行駛標志的主干道,寬度不小于3m。進入廠區門口,危險地段需設置限速牌、指示牌和警示牌。
2.車間安全通道要求
通行汽車,寬度>3m;通行電瓶車、鏟車,寬度>1.8m;通行手推車、三輪車,寬度>1.5m;一般人行通道,寬度>lm。
3.通道的一般要求
通道標記應醒目,畫出邊沿標記。轉彎處不能形成直角。通道路面應平整、無臺階、無坑、溝。道路土建施工應有警示牌或護欄,夜間要有紅燈警示。
(三)、設備布局
車間生產設備設施的擺放,相互之間的距離,與墻、柱的距離,操作者的空間,高處運輸線的防護罩網,與操作人員的安全都有很大關系。如果設備布局不合理或錯誤,操作者空間窄小,當工件、材料等飛出時,容易造成人員的傷害,造成意外事故。為此,應該做到:
1.大、中、小設備劃分規定
(1)、按設備管理條例規定。將設備分為大、中、小型3類。
(2)、特異或非標準設備按外形最大尺寸分類:大型,長>12m;中型長6~12m;小型,長<6m。
2.大、中、小型設備間距和操作空間的規定
(1)、設備間距(以活動機件達到的最大范圍計算)、:大型≥2m,中型≥lm,小型≥0.7m。大、小設備間距按最大的尺寸要求計算。如果在設備之間有操作工位,則計算時應將操作空間與設備間距一并計算。若大、小設備同時存在時,大、小設備間距按大的尺寸要求計算。
(2)、設備與墻、柱距離(以活動機件的最大范圍計算)、:大型≥0.9m,中型≥0.8m,小型≥0.7m。在墻、柱與設備間有人操作的,應滿足設備與墻、柱間和操作空間的最大距離要求。
(3)、高于2m的運輸線應有牢固的防罩(網)、,網格大小應能防止所輸送物件墜落至地面;對低于2m的運輸線的起落段兩側應加設護欄,欄高1.05m。
(四)、物料堆放
生產場所的工位器具、工件、材料擺放不當,不僅妨礙操作,而且引起設備損壞和工傷事故。為此,應該做到:
(1)、生產場所要劃分毛坯區,成品、半成品區,工位器具區,廢物垃圾區。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應按操作順序擺放整齊且穩固,一般擺放方位與墻或機床軸線平行,盡量堆垛成正方形。
(2)、生產場所的工位器具、工具、模具、夾具要放在指定的部位,安全穩妥,防止墜落和倒塌傷人。
(3)、產品坯料等應限量存入,白班存放量為每班加工量的1.5倍,夜班存放量為加工量的2.5倍,但大件不超過當班定額。
(4)、工件、物料擺放不得超高,在垛底與垛高之比為1:2的前提下,垛高不超出2m(單位超高除外)、,砂箱堆垛不超過3.5m。堆垛的支撐穩妥,堆垛間距合理,便于吊裝。流動物件應設墊塊楔牢。
(五)、機械生產場所的地面狀態要求
生產場所地面平坦、清潔是確保物料流動、人員通行和操作安全的必備條件。為此,應該做到:
(1)、人行道、車行道和寬度要符合規定的要求。
(2)、為生產而設置的深大于0.2m、寬大于0.1m的坑、壕、池應有可靠的防護欄或蓋板。夜間應有照明。
(3)、生產楊所工業垃圾、廢油、廢水及廢物應及時清理干凈,以避免人員通行或操作時滑跌造成事故。
(4)、生產場所地面應平坦、無絆腳物。
篇2:機械制造安全生產隱患檢查重點
機械制造企業存在的危險主要有機械傷害、物體打擊、起重傷害、觸電、灼燙和冷凍危害、振動、噪聲、粉塵、化學物質的危害,對機械制造企業應著重檢查以下內容:
(1)執行建設項目安全“三同時”制度情況,制定應急救援預案和進行演練情況。
(2)儲存、使用危險化學品是否按規定取得安全許可并建立嚴格的安全管理制度。
(3)鍋爐、起重機械、工業管道、廠內機動車輛等危險性較大的特種設備是否按規定進行檢驗、檢測,并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
(4)工業梯臺的寬度、角度、梯級間隔,護籠設置,護欄高度等是否符合要求;結構件是否有松脫、裂紋、扭曲、腐蝕、凹陷或凸出等嚴重變形;梯腳防滑措施、輪子的限位和防移動裝置是否完好。
(5)鍛造機械中錘頭、操縱機構、夾鉗、剁刀是否有裂紋,緩沖裝置是否靈敏可靠。鑄造機械是否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及穩定性,管路是否密封良好,控制系統是否靈敏,有無急停開關;防塵、防毒設施是否完好。兩類機械的安全裝置和防護裝置是否齊全可靠。
(6)運輸(輸送)機械傳動部位安全防護裝置是否齊全可靠,是否設置急停開關,啟動和停止裝置標記是否明顯,接地線是否符合要求。
(7)金屬切削機床的防護罩、蓋、欄,防止夾具、卡具松動或脫落的裝置,各種限位、聯鎖、操作手柄是否完好有效;機床電器箱、柜與線路是否符合要求;未加罩旋轉部位的鍥、銷、鍵是否有凸出;磨床旋轉時是否有明顯跳動;車床加工超長料時是否有防彎裝置;插床是否設置防止運動停止后滑枕自動下落的配重裝置;鋸床的鋸條外露部分是否有防護罩和安全距離隔離;各類機加工設備的工作照明燈照度是否符合要求。
(8)沖、剪、壓機械的離合器、制動器、緊急停止按鈕是否可靠、靈敏,傳動外露部分安全防護裝置是否齊全可靠,防傷手安全裝置是否可靠有效,專用工具是否符合安全要求,安全設施聯鎖是否有效。
(9)木工機械的限位及聯鎖裝置、旋轉部位的防護裝置、夾緊或鎖緊裝置是否靈敏、完好可靠;跑車帶鋸機是否設置有效的護欄;鋸條、鋸片、砂輪是否符合規定,安全防護裝置是否齊全有效。
(10)裝配線的輸送機械防護罩(網)是否完好,有無變形和破損;翻轉機械的鎖緊限位裝置是否牢固可靠;吊具、風動工具、電動工具是否符合相關要求;運轉小車是否定位準確、夾緊牢固、料架(箱、斗)結構合理,放置平穩;過橋的扶手是否穩固,踏腳高度是否合理,平臺防滑是否可靠;地溝入口蓋板是否完好無變形,溝內清潔有無積水、積油和障礙物。
(11)砂輪機的砂輪是否有裂紋和破損,托架安裝是否牢固可靠,砂輪機的防護罩是否符合要求;砂輪機運行是否平穩可靠、砂輪磨損量是否超標。
(12)電焊機的電源線、焊接電纜與焊接機連接處是否有可靠屏護,保護接地線是否接線正確,連接可靠。
(13)注塑機的防護罩、蓋、欄是否牢固且與電氣聯鎖,液壓管路連接是否可靠,油箱及管路有無漏油,控制系統開關是否齊全完好。
(14)手持電動工具是否按規定配備漏電保護裝置,絕緣電阻、電源線護管及長度是否符合要求,防護罩、手柄是否完好,保護接地線是否連接可靠。風動工具的防松脫鎖卡防護罩是否完好,氣閥、開關是否完好不漏氣,氣路密封有無泄漏,氣管有無老化、腐蝕。
(15)移動電器絕緣電阻、電源線是否符合要求,防護罩、遮攔、屏護、蓋是否完好無松動,開關靈敏是否可靠且與荷載相配備。
(16)各種電氣線路的絕緣、屏護是否良好,導電性能和機械強度是否符合要求,保護裝置是否齊全可靠,護套軟管絕緣是否良好,與負荷配備、敷設是否符合要求。
(17)涂裝作業場所電氣設備防爆、通風、涂料存量、消防設施、隔離措施是否符合要求,設備是否作等電位聯接和防靜電接地等。
(18)作業場所的器具、物料是否擺放整齊,車間車行道和人行道是否符合要求,地面平整整潔有無障礙物,坑、壕、池應是否設置蓋板或護欄;采光照明是否符合要求;消防設施是否符合要求。
篇3:機械制造加工業主要職業危害預防措施
(一)機械制造加工業主要職業危害因素:
機械制造加工企業危害因素主要有:鑄造車間的生產性粉塵;高溫及熱輻射;有害氣體,如熔煉金屬與澆鑄時可產生一氧化碳;以及噪聲、振動等。鍛造車間的高溫及熱輻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有害氣體;以及噪聲、振動等。熱處理車間的加熱爐、鹽浴槽可造成高溫及熱輻射,高頻電爐可造成高頻電磁場危害。機加工車間在加工過程中會有金屬和礦物性粉塵產生。裝配車間一般有焊接、電鍍及噴漆涂裝等作業,長期吸入高濃度的電焊粉塵,可發生焊工塵肺;此外,電焊時如不注意眼部防護,可發生電光性眼炎;噴漆時可發生苯、甲苯、二甲苯中毒。
(二)機械制造加工業預防職業危害的主要措施:
預防措施主要有:一是廠房車間的設計布局應符合GBZ1-20**《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防止各工序、工種之間的職業病危害交叉污染。如鑄造工序中的熔煉爐應放在室外或遠離人員集中的場所;鉚工和電焊、噴漆涂裝工序應分開布置等。二是鑄造應選用低游離二氧化硅含量的型砂,并減少手工造型和清砂作業;清砂應采用水爆清砂和水力清砂,安裝大功率的通風除塵系統,實行噴霧濕式作業,以降低作業場所空氣中的粉塵濃度,工人要佩戴符合國家標準的防塵口罩。三是對熱處理和金屬熔煉過程中產生化學毒物的設備,要采取密閉措施或安裝局部通風排毒裝置;對某些淬火、電鍍及噴漆涂裝或使用膠粘劑等易產生高濃度有毒有害氣體的工作場所,應制定急性職業中毒應急救援預案,設置警示標識,有關作業人員作業時要佩戴防毒面具或防毒口罩等。四是要做好鑄造、鍛造中的氣錘、空壓機,機械加工中的打磨、拋光、沖壓、剪板、切割等高強度噪聲設備的治理。對高強度噪聲源可采取集中布置的防噪聲措施,并設置隔聲屏蔽;對空氣動力性噪聲源應在進氣或排氣口采取消聲處理措施;對集中控制室和崗位操作室應采取隔聲和吸聲處理措施;作業人員進入噪聲強度超過85dB(A)的工作場所,應佩戴防噪聲耳塞或耳罩。五是對鉚接、鍛壓機、型砂搗固機、落砂、清砂等振動設備,應對設備采取減振措施或對作業人員實行輪換操作。六是對產生高頻、微波等射頻輻射的設備可采取屏蔽措施以隔離磁場和屏蔽電場;對微波在工作地點的輻射,可采用反射型和吸收型兩種屏蔽方法進行屏蔽。此外還可采取距離隔離防護措施,對作業人員采取時間防護措施等。七是要預防高溫作業人員中暑。對鑄造、鍛造、熱處理等高溫作業人員,要從工程技術、職業衛生保健、勞動組織管理等方面,采取合理布置與控制熱源、供應防暑降溫飲料、輪換作業,以及采取在集中控制室和操作室設置空調等一系列綜合性預防措施,做好預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