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安全操作規范
?為避免機械作業過程中,因潛在的危害因子引起職業災害,造成人員傷亡或機械損壞,本文所稱的機械,系指由相互連結的零組件組合而成,具有適當的啟動、停止、控制、及電氣等系統,可進行特定的用途或功能,尤其是用來作為材料的制造、處理、搬運、包裝、或類似的制程。而機械安全系指機械在指定的條件和環境下,執行其設計的制造、運送、安裝、維修或拆卸等特定功能時,不會造成人員的傷害或機械的損壞。
本文針對機械潛在危害型態、安全防護措施、作業環境安全衛生設施、機械作業災害原因、及災害防止對策等,來論述一般機械安全管理。隨后將針對各類危害典型的機械與常見缺失進行檢視與匯整,供各系所推動機械安全的參考。
?一、潛在危害型態
機械作業過程中,其可能面臨的危害因子有機械性危害、電氣性危害、異常度危害、人體工學性危害、及物料危害等,茲簡述如下:
機械性危害:
機械性危害是由于機械組件、工具、或工件的機械運動,或是固體或液體噴射所造成的物理性危害,包括擠壓危險、剪斷危險、切斷危險、絞入危險、陷入危險、沖擊危險、刺傷危險、磨擦危險、高壓液體噴射危險、絆倒或跌倒危險等。
引起機械性危害,其原因包括:
(一)零組件或加工件的尖角、銳角等;
(二)相關的位置所產生的擠壓、剪斷、或纏繞,尤其是產生相對位移時;
(三)質量和穩定性,如重力、位能等;
(四)質量和速度,如動能;
(五)質量和加速度,如離心力;
(六)不適當的機械能量,可能產生危險的破損或破裂,如過負荷、過壓等;
(七)非常壓狀態下的氣體或液體的潛在能量,如真空、高壓等;
(八)彈性組件的潛在能量,如彈簧等;
(九)機械零組件或加工件的脫落、松動、或掉落的危險;
(十)機械零組件或加工件的磨擦及其產生的異常溫度和其引起的燃燒。
電氣性危害:
電氣性危害會導致人員感電,或機械損壞,其原因包括:
(一)人員接觸到導電組件(常態下帶電組件);
(二)人員接觸到非常態導電組件(尤其是指絕緣破壞或失效狀態);
(三)在高電壓范圍內人員接近導電組件;
(四)靜電效應;
(五)過載、溫升、接地不良、保護協調不當等。
異常溫度危害:
異常溫度危害包括接觸異常溫度的物體或材料、熱源的輻射熱、及火焰或爆炸所造成的燒傷或灼傷;或是人員在過冷或過熱的環境下執行作業,造成危害健康的影響。
人體工學性危害設計機械時忽略人體工學的原則,使得機械和人體特性和能力無法匹配,導致:
(一)生理性危險:如不良的姿勢、不當的施力、或連續重復性的動作,導致人員骨骼肌肉不良的影響;
(二)心理性危險:在機械的使用范圍內操作、監控、或維修機械時,因心智負擔過重、壓力過大,造成心理與生理的交互影響;
(三)人為疏失。
物料危害:
機械所處理、使用、或排放的材料或物質和用來制造機械本身的材料或物質都有可能產生危險,包括:
(一)由于接觸、皮膚滲透、吸入、或食入具有毒性、腐蝕性、刺激性的液體、氣體、熏煙、粉塵、蒸氣和灰塵等物質;
(二)不兼容的材料或物質造成反應,所引起的毒性、腐蝕性物質,或是火災和爆炸的危險;
(三)生物性(如霉菌)和微生物性(如細菌)的危險。
二、安全防護措施
安全防護措施須與機械的功能或其他措施配合,并需讓使用者確實執行,該選擇的安全措施優先級為:
一、確認機械的設計和使用極限;
二、評估機械的所有危險,并盡可能的消除危險;
三、若是無法消除危險,應將危險加以限制;
四、裝設護罩和安全裝置,以避免任何殘存的危險;
五、若是無法避免所有的危險,應告知并警告該機械所有尚存在的危險;
六、考量其他必要的預防措施,如標準操作程序(SOP)。
三、作業環境安全衛生設施
有關作業場所與機械運作相關的安全設施,依勞工安全衛生設施規則匯整重點如下:
一、對于勞工工作場所之通道、地板、階梯,應保持不致使勞工跌倒、滑倒、踩傷等安全狀態,或采取必要的預防措施。
二、雇主應使勞工于機械、器具或設備之操作、修理、調整及其他工作過程中,有足夠的活動空間,不得因機械、器具或設備的原料或產品等置放致對勞工活動、避難、救難有不利因素。
三、于室內工作場所,各機械間或其他設備間通道不得小于80公分,以供人員足夠使用之通道,且自路面起算2公尺高度之范圍內,不得有障礙物。惟因工作之必要,經采防護措施者,不在此限。
四、對于機械之設置,應事先妥為規劃,不得使其振動力超過建筑設計安全負荷能力;振動力過大之機械以置于樓下為原則。
五、工作場所因機械設備所發生之聲音超過90分貝時,應采取工程控制、減少勞工噪音暴露時間。
六、對于經常作業之室內作業場所,除設備及自地面算起高度超過4公尺以上之空間不計外,每一人員原則上應有10立方公尺以上之空間。
七、對于經常作業之室內作業場所,其窗戶及其他開口部分等可直接與大氣相通之開口部分面積,應為地板面積之1/20以上。但設置具有充分換氣能力之機械通風設備者,不在此限。
八、對于工作作場所之采光照明,應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各工作場所須有充分之光線,但處理感光材料、坑內及其他特殊作業之工作場所不在此限。
(二)光線應分布均勻,明暗比并應適當。
(三)應避免光線之刺目、眩耀現象。
(四)各工作場所之窗面面積比率不得小于室內地面面積1/10。
(五)采光以自然采光為原則,但必要時得使用窗簾或遮光物。
(六)作業場所面積過大、夜間或氣候因素自然采光不足時,應用人工照明。
(七)燈盞裝置應采用玻璃燈罩與日光燈為原則,燈泡須完全包蔽于玻璃罩中。
(八)窗面與照明器具之透光部份,均須保持清潔。
三、機械作業災害原因
多重因果理論,將意外事故發生的間接原因區分為不安全狀況與不安全的行為,常見的機械作業災害原因簡述如下:
一、不安全的狀況:
(一)機械未具有安全防護機構。
(二)機械安裝或維護不當。
(三)未有適當的警告或禁制標示。
(四)場所活動空間或環境等不良。
(五)操作位置接近繁忙信道,受無意碰撞而產生危險。
二、不安全的行為:
(一)未依規定作業程序操作。
(二)使安全裝置失效或使用有缺陷的機器。
(三)未確實使用防護具。
(四)手部潮濕接觸或操作機械。
(五)頭發或身上衣物被機械危險部分纏進。
(六)從事機械調整、修理、掃除、上油等,未使該機械停止運轉。
四、災害防止對策
為消除不安全的狀況與不安全的行為,可采取的災害防止對策,簡述如下:
一、實施安全衛生管理:
(一)實施教育訓練,提升操作技能與安全衛生意識。
(二)訂定實驗場所安全衛生守則與安全作業標準(SOP)。
(三)實施作業監督與指導,消除不安全行為。
(四)實施自動檢查,維護安全設施的效能與作業的安全。
(五)預留足夠的機械放置與安全操作空間,并推動5S管理作為。
二、加強安全衛生設施:
(一)依據采購安全管理,對機械的采購、設置、及安裝,應有符合相關法令規定的必要安全衛生設施,并考量本質安全設計。
(二)場所通道、地板、階梯或通風、采光、照明、保溫、防濕、休息、避難、急救、醫療及其它為保護人員健康與安全設備應妥善規劃。
篇2:機械使用單位機械安全檢查規范
1日常點檢(和日常保養結合,司機或機組負責),把工作內容列成點檢表格。
2巡檢(機械使用單位的現場機械員負責,隨時巡視檢查),發現違章操作和機械問題,隨時作出停止和處理、處罰等,并作出相應記錄。
3定期檢查(指現場機械使用單位組織的機械安全檢查,至少一個月一次),需有檢查表格、總結、缺陷整改單、反饋驗收單、考核處罰單等記錄。
4專項檢查(根據現場機械存在的重點問題,提出專項檢查內容,如鋼絲繩、安全裝置、地基軌道、焊縫、重點機械等,由現場機械使用單位組織的專項檢查),需有檢查表格、總結、整改單、驗收反饋單、考核處罰單等記錄。
5旁站監督:指重要機械吊裝(特大、特重件吊裝、雙機抬吊)、負荷試驗、重要安拆過程等,并作出記錄(由使用單位機械員做)。
6年度檢查,由現場使用單位組織,檢查內容應包括管理內容的全面檢查或進行安全評價。
篇3:起重機械安全監理檢查規范
(1)對重要吊裝(特大、特重件吊裝、雙機抬吊)、負荷試驗、起重機械安拆過程進行旁站監督,并填寫“安全旁站監理記錄表”。
(2)參照附件(4)“老舊起重機械安全管理”、附件(5)“塔式起重機械的安全管理要求”進行巡檢,填寫“監理安全巡視檢查記錄表”。
(3)參照附件(6)“起重機械缺陷”、附件(7)“機械使用單位的機械安全檢查”以及附表C11“塔式起重機安全技術狀況檢查表”、C12“滾動式起重機安全技術狀況檢查表”、C13“施工升降機安全狀況檢查表”、C14“輸變電牽引機安全技術狀況檢查表”、C15“輸變電張力機安全技術狀況檢查表”、C16“抱桿、機動絞磨、纜風繩、滑車檢查表”進行月檢查,編制檢查狀況通報。
(4)凡各種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及缺陷,應下達“監理工程師通知單”,要求施工單位整改。若施工單位拒不整改,可報告建設管理單位同意,總監下達“停工令”,待施工單位整改完畢,經監理復驗合格,閉環,方可再行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