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中毒安全隱患排查方案
中毒分為職業中毒和食物中毒。職業中毒是指勞動者在從事生產勞動的過程中,由于接觸毒物及有毒有害氣體(一氧化碳、硫化氫、甲烷、苯)含量超標造成缺氧而發生的窒息及中毒現象。食物中毒是指由于人體食用了含有有毒有害物質的食品而引起的急性、亞性中毒現象。中毒事故在建筑工地時有發生,特別是食物中毒,更容易造成群死群傷的嚴重后果。因此,必須提高勞動者對防止中毒的認識,加強宣傳教育工作和預防措施的落實。
1預防職業中毒事故的基本要求
1.1根除毒物。從生產工藝流程中消除有毒物質,用無毒或低毒物質代替有害物質是最理想的防毒措施。
1.2降低毒物濃度
1.2.1革新技術,改造工藝。盡量采用先進技術和工藝過程,避免開放式生產,消除毒物逸散的條件。有可能時采用遙控乃至程序控制,最大限度地減少工人接觸毒物的機會。采用新技術、新方法,亦可從根本上控制毒物的逸散。
1.2.2通風排毒。安裝通風裝置時,首先要考慮在毒物逸出的局部就地排出,盡量縮小其擴散范圍。最常用的是局部抽出式通風。在地下室和密閉房間內作業以及儲存油漆等有毒化學物品的倉庫,都必須安裝通風設備,保持新鮮空氣流通。局部排毒裝置的結構和樣式,以盡量接近毒物逸出處,最大限度地阻止毒物擴散,而又不妨礙生產操作,便于檢修為原則。經通風排出的廢氣,要加以凈化回收,綜合利用。當建筑物地下室側回填土方及剩下后澆帶部分,而且正要進行的該部分的防水施工時,必須定時監測防水材料可能產生的有毒氣體的濃度,并采取適當的通風措施。
1.2.3布局衛生。不同生產工序的布局,不僅要滿足生產上的需要,而且要考慮衛生上的要求。有毒物逸散的作業,應設在單獨的房間內;可能發生劇毒物質泄漏的生產設備應隔離。使用容易積存或被吸附的毒物(如汞),或能發生有毒粉塵飛揚的工房,其內部裝飾應符合衛生要求。
1.3搞好個體防護和個人衛生。除普通工作服外,對某些作業工人還需提供特殊質地或式樣的防護服裝、防毒口罩和防毒面具,應設置淋浴室。接觸經皮膚吸收及局部作用危險性大的毒物,要有皮膚洗消和沖洗眼的設施。
1.4增強體質。合理實施有毒作業保健待遇制度,因地制宜地開展體育活動,注意安排夜班工人的休息睡眠,做好季節性多發病的預防。
1.5安全衛生管理。對于特殊有毒作業,應制定有針對性的規章制度,及時調整勞動制度與勞動組織。
1.6健康監護和環境監測
1.6.1實施就業前健康檢查,排除有職業禁忌病者(心臟病、高血壓、過敏性皮炎及外傷者)參加接觸毒物的作業。堅持定期健康檢查,盡早發現工人健康受損情況并及時處理。
1.6.2要定期監測作業場所空氣中毒物的濃度。
1.6.3要求項目部定期對施工人員食堂進行消毒,并且張貼告示牌,提醒施工人員不要購買“三無”或過期食品。
篇2:進入密閉空間預防中毒措施規范
當在密室、儲糟、防水渠等空間狹小、空氣流通不暢的場所工作時,如果感到眼灼熱、流涕、嗆咳、胸悶或頭痛、頭暈、乏力時,就有可能是急性窒息性氣體中毒或缺氧。
衛生部和疾控中心在印發的《宣傳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農民工專題》小手冊中指出,預防密閉空間中毒,應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是要通風換氣;其次是要測定密閉空間內部氧氣、危險物、有害物濃度,隔離電、高溫、低溫及危害物質;同時還要遵循作業方法及安全操作規程,進入密閉空間必須得到許可,并有人監視,還要按規定佩戴供氧式防毒面具,設置自動報警裝置。此外,在發現工友中毒時,應做好個體防護措施進行救援,不要急于進入,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傷亡。
常見密閉的空間有洞穴、隧道、傾倒的建筑物、下水道和其他出入孔道、化糞池、鍋爐、變形的車子等。密閉空間作業可能會造成的危害有:缺氧、窒息;硫化氫、一氧化碳等有害氣體中毒;火災、爆炸;觸電;被夾、被卷;墜落、滑落;陷入、塌陷、吞陷等。
篇3:密閉空間作業預防中毒措施
當在密室(地下倉庫、儲藏室、地窖等)、儲槽(儲罐、反應釜等)、管道(煙道、下水道、化糞池等)以及其它一些空間狹小、空氣流通不暢的場所工作時,如果感到眼灼熱、流涕、嗆咳、胸悶或頭痛、頭暈、乏力時,就有可能是急性窒息性氣體中毒或缺氧,應立即逃離現場。
預防密閉空間中毒,應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要對密閉空間進行強制通風換氣;其次是要探明密閉空間內部氧氣、危險物、有害物濃度,采取必要的措施隔離電、高溫、低溫及危害物質;同時還要遵循作業方法及安全操作規程,進入密閉空間必須得到許可,并有人監視,還要按規定佩戴供氧式防毒面具,設置自動報警裝置。此外,在發現工友中毒時,應做好個體防護措施進行救援,不要急于進入,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傷亡。
密閉空間作業可能會造成的危害有:缺氧、窒息;硫化氫、一氧化碳等有害氣體中毒;以及火災、爆炸;觸電;被夾、被卷;墜落、滑落;陷入、塌陷、吞陷等等。
所以在未查明密閉空間的基本情況前,切不可盲從作業,確保勞動者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