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燃有毒氣體探測器防火探測系統安全管理規范
1.目的和范圍
為正確使用、保養和標定易燃氣體探測器,使易燃、有毒氣體探測器和防火探測系統能夠在危險發生的初期發出警報,使作業人員采取必要的措施對危險進行預防和消除,降低火災危害和生命財產損失的幾率,特制定本標準。
本標準適用于中海油能源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所轄范圍內使用的易燃,有毒氣體探測器和防火探測系統的管理。
2.術語和定義
3.職責
3.1健康安全環保部
負責制定《易燃,有毒氣體探測器和防火探測系統安全管理》,并監督檢查各所屬單位的執行情況。
3.2使用單位
3.2.1負責所轄范圍內使用的易燃,有毒氣體探測器和防火探測系統的使用及維護管理。
3.2.2負責對所屬單位使用易燃,有毒氣體探測器和防火探測系統的相關人員進行有關技能的培訓。
3.2.3負責定期對易燃和有毒氣體探測器進行檢查、測試、校核和檢驗。
4.管理要求
4.1分類
易燃和有毒氣體探測器分為便攜式和固定式兩種。
4.2便攜式氣體探測器
4.2.1概述
4.2.1.1使用易燃氣體探測器應設置探測氣體報警的最低爆炸下限值。有毒氣體探測器針對探測到氣體報警的設定值是按達到一定臨界值(PPM)的含量來設定的。
4.2.1.2由專職檢測人員進行易燃和有毒氣體探測器的標定和檢驗。
4.2.2校核
4.2.2.1使用前,在空氣潔凈的環境中將探測器調零。根據廠家說明書檢查、測試和校核便攜式易燃氣體探測器。便攜式可燃氣體探測報警儀每六個月進行校驗一次,并做好記錄根據使用狀況不定期的使用標準氣體進行標定。
4.2.2.2對探測器的檢查、測試和校核(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步驟:
l檢查探測器的外觀,確保儀器沒有機械損壞;
l檢查探頭是否過期,如過期必須立即更換;
l檢查電池電壓是否符合該型探測器的要求;
l用清潔的空氣進行置換使儀器恢復零位指示;
l使用前對探測器進行零點校驗。
l使用標準氣體發生器測定該探測器的可靠性。
輪班時,在使用前校核一次即可。但以下情況,必須重新測試/校核:
l使用人員變更或工作的環境發生很大變化;
l探測器由于跌落、浸濕或溫度變化的原因而遭到損壞。
4.2.2.3現場校核的結果必須由校核人員記錄備案。記錄包括設備的序列號、使用日期、測試、檢查、標定結果和測試人員的姓名。
4.2.3使用
4.2.3.1以下情況應使用便攜式易燃氣體探測器:
l在可能含有易燃氣體的區域動火;
l簽發熱工作業許可證和開始熱工作業前;
l開始進入限制空間作業之前,在整個作業過程中應持續檢測氣體。
4.2.3.2以下情況應使用有毒氣體探測器:
l拆開處理工藝管線或氣體管線的管子和法蘭之前;
l進入限制空間前的氣體檢測(如工藝處理容器、水艙和油艙等);
l接近漏油、漏氣的管線、容器或艙室時。
4.2.4氣體檢測人員
4.2.4.1執行氣體檢測工作的人員都應接受過專業培訓。
4.2.4.2進行氣體檢測工作時,檢測人員必須穿戴適當的個人防護用品和安全裝備。
4.2.5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4.2.5.1氣體檢測人員必須熟知每種氣體的密度同空氣的差異,保證整個空間的氣體都被檢測到。
4.2.5.2檢測者必須注意表中讀數的每一個變化。在一定條件下,比如強氣流或缺氧,表中讀數可能會迅速升高或降低,導致錯誤結果。
4.2.5.3氣體檢測人員必須了解檢測設備的性能和測量范圍。
4.2.5.4按照廠家的建議檢查和維護保養探測器。
4.2.6使用便攜式氣體探測器的安全預防措施
4.2.6.1將取樣軟管的長度降至最低。根據設備使用說明確定泵的確切數量,降低氣體在管線中冷凝的可能性。
4.2.6.2每次檢測完后都要用潔凈空氣吹掃探測器,排出燃燒室內氧化物中的腐蝕性氣體。
4.2.6.3禁止拆除設備上的止回火器,防止燃燒室中可能發生的爆炸接觸到取樣中的混合氣體。
4.2.6.4禁止使用探測器取樣含有四乙鉛的汽油蒸氣,將取樣管或觸頭浸入液體中。
4.2.6.5禁止接近無線通訊設施(如天線),電磁波會影響氣體探測器的微處理器。
4.2.6.6在限制空間中作業,探測器出現故障(如電量不足),所有人員必須立刻停止作業,并離開該區域。
4.3固定式氣體探測器
4.3.1固定式易燃和有毒氣體探測器是安裝在不間斷地檢測易燃和有毒氣體濃度的位置。探測器輸出的信號通常都傳送到監控中心,如控制室。
4.3.2根據特定的用途,每個控制系統都要根據需監控的空間、易燃氣體的類型、有人或無人設施、設備的價值和發生事故導致的危險等方面的因素來量身定制。設施關斷的情況:
4.3.2.1出現任何可導致設施無法安全運作的故障或異常狀態時,應自動將設施關斷。
4.3.2.2設備運行中發生電力中斷情況,應安裝可調的延時裝置以防止設施關斷。
4.3.2.3關斷系統應優先于自動重啟系統。
4.3.2.4每個引起關斷的情況都必須啟動一個視覺警報器,引起進入該區域的工作人員警覺。
4.3.2.5設置氣體報警的最低爆炸下限值。
4.3.3應按照廠家的要求定期校核固定式易燃氣體和有毒氣體探測器,最少每三個月一次。
4.3.4記錄
固定式的可燃探測報警儀每年至少校驗一次使用六個月應進行標定一次并做好記錄。內容應包括探測器的位置、制造廠商、類型和型號、標定日期、標定結果和校核人員的姓名。
4.4防火探測系統
海上及陸岸終端設施上安裝防火探測系統。煙火探測器同中央控制系統由PLC(可編程邏輯控制系統)連接起來,可啟動聽覺和視覺警報,決定是否關斷設備或生產系統。防火探測系統的優點在于可以在無人區域發生火災時發出警報,而火勢的情況主要依靠離子煙霧探測器、熱能感應探測器和紫外線/紅外線探測器(或火焰探測器)三種類型的探測器來識別。
4.4.1離子煙霧探測器
離子煙霧探測器安裝于易出現火災的天花板,可通過感應可見的煙霧或不可見的燃燒產物對火災跡象作出反應。探測器探測到煙火時二極管停止閃爍,始終保持發光狀態。特殊的信號處理技術避免了電器的干擾,在確定有煙霧存在時發出警報。每三個月要使用煙霧樣本對探測器進行校核。
4.4.2熱能感應探測器
熱能感應探測器(固定溫度上升補償式熱探測器)感應過熱或火焰,并通過安全系統向人員報警或探測到火災后釋放滅火劑。探測器裝有溫升補償裝置,根據火焰蔓延趨勢強弱能準確的探測到四周溫度。熱能感應探測器設定的報警溫度應比環境溫度高50~100度,安裝完成后,應對探測器做檢查,設定溫度范圍。
4.4.3紫外線/紅外線(UV/IR)探測器
紫外線/紅外線探測器設計用來探測火焰發出的紫外線和紅外線,不因照明光線、焊接弧光、發熱物體和其他熱輻射源發生誤報警現象。火焰同時放射出紫外線和紅外線,可判斷火焰的存在。如果只探測到紫外線或紅外線中的一種,不會引起警報。但如果兩者同時被探測到,并且達到一定的強度,經過微處理器的計算,可以判定火焰的存在并報警。
5.相關文件和資料
5.1《勞動防護用品安全管理》
5.2《工作許可管理》
6.相關記錄
篇2:易燃易爆環境用電安全技術交底
交底內容:
1.供用電設施投入運行前,用電單位應建立、健全用電管理機構,組織好運行、維護專業班組,明確管理機構與專業班組的職責。
2.用電單位應建立、健全供用電設施的運行及維護操作規定:運行及維護人員必須學習這些操作規定,熟悉本單位的供用電系統。
3.用電單位必須建立用電安全崗位責任制,明確各級用電安全負責人。
4.用電作業人員必須持證上崗。
5.施工現場供用電電氣設備及電力線路的選型和安裝,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爆炸和火災危險環境電力裝置設計規范》及《電氣裝置安裝工程爆炸和火災危險環境電氣裝置施工及驗收規范》的規定。
6.在易燃、易爆環境中,嚴禁產生火花。當不能滿足要求時,應采取安全措施。
7.照明燈具應選用防爆型,導線應采用防爆橡膠絕緣線。
8.使用手持式或移動式電動工具應采取防爆措施。
9.嚴禁帶電作業。更換燈泡應斷開電源。
10.電氣設備正常不帶電的外露導電部分,必須接地或接零。保護零線不得隨意斷開;當需要斷開時,應采取安全措施,工作完結后應立即恢復。
篇3:X學校易燃易爆管理制度
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制度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
學校易燃易爆管理制度
1、管理易燃易爆、劇毒物品、化學藥品的工作人員必須具備高度的責任心,作風嚴謹,工作踏實,嚴于職守,自覺遵守有關法律法規和學校各項規章制度。
2、管理人員必須將易燃易爆、劇毒物品、化學藥品建立詳細帳冊,包括總帳、明細帳、領用審批單、領用記錄冊。
3、管理人員必須將易燃易爆、劇毒物品、化學藥品按規定分門別類存放,并在存放處貼上標簽,注明“危險”字樣。
4、任何領用易燃易爆,劇毒物品、化學藥品者,必須持有分管領導簽字的審批單,并辦理登記領用物品名稱、數量、用途、領用人簽字等手續。管理人員必須嚴格執行領用手續。
5、管理人員對易燃易爆、劇毒物品、化學藥品必須做好防塵、防潮、防腐蝕、防暴曬等各項工作,嚴格做好預防事故工作,避免因管理疏忽而產生不良后果。
6、管理人員要做好易燃易爆、劇毒藥品、化學藥品存放室的防盜、防火工作,保持存放室內整潔。要按規定在存放室內配備防盜、防火設施,照明線路應定期檢查,保證安全,消除隱患。
7、閑雜人員不得進入易燃易爆、劇毒物品、化學藥品存放室內,未經管理人員準許,領用人不得進入存放室。
8、管理人員要具備保密意識,不得隨意將易燃易爆、劇毒物品、化學藥品的名稱、數量、性能告知他人。
9、易燃易爆、劇毒物品、化學藥品存放室20米內不得持有明火、吸煙,不得在存放室50米范圍內進行電焊、電割等有明火火花、帶電作業。
10、易燃易爆、劇毒物品、化學藥品自然失效,需要報廢,管理人員必須事先提出請示申請。經主管部門審核、查驗、確認可以報廢時,由主管領導簽字,做好帳冊登記,方可報廢。
11、對因保管不慎、管理不當,造成易燃易爆、劇毒物品、化學藥品丟失、損壞,管理人員應立即向主管部門、保衛處報告,不得延誤時機。
12、對因工作不慎、管理不當,造成不良后果的管理人員,要追究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