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空間作業程序規范
企業組織人員進入有限空間作業時,必須履行下列程序,嚴格落實各項保障措施:
(一)檢測。一是作業前,應嚴格按照“先檢測,后作業”的原則,根據作業現場和周邊環境情況,檢測受限空間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檢測指標包括氧濃度值、易燃易爆物質(可燃性氣體、爆炸性粉塵)濃度值、有毒氣體濃度值。未經檢測,嚴禁作業人員進入受限空間。二是在作業環境條件可能發生變化時,應對作業場所中危害因素進行持續或定時檢測。作業者工作面發生變化時,視為進入新的受限空間,應重新檢測后再進入。三是實施檢測時,檢測人員應處于安全環境,檢測時要做好檢測記錄,包括檢測時間、地點、氣體種類和檢測濃度等。
(二)危害評估。一是作業前,應根據檢測結果對作業環境危害狀況進行評估,制定消除、控制危害的措施,確保整個作業期間處于安全受控狀態。二是危害評估應根據GB8958《缺氧危險作業安全規程》、GBZ2.1-2007《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第1部分:化學有害因素》等標準進行。
(三)通風。作業前和作業過程中,應采取強制性持續通風措施降低危險,保持空氣流通。嚴禁用純氧進行通風換氣。
(四)配備防護設備。一是為作業人員配備符合國家標準要求的通風設備、檢測設備、照明設備、通訊設備、應急救援設備和個人防護用品。當受限空間存在可燃性氣體和爆炸性粉塵時,檢測、照明、通訊設備應符合防爆要求,作業人員應使用防爆工具,配備可燃氣體報警儀等。二是防護裝備以及應急救援設備設施應妥善保管,并按規定定期進行檢驗、維護,以保證設施的正常運行。
(五)配備呼吸防護用品。呼吸防護用品的選擇應符合GB/T18664《呼吸防護用品的選擇、使用與維護》要求。缺氧條件下,應符合GB8958《缺氧危險作業安全規程》要求。
(六)配備應急救援裝備。應配備全面罩正壓式空氣呼吸器或長管面具等隔離式呼吸器具、應急通訊報警器材、現場快速檢測設備、大功率強制通風設備、應急照明設備、安全繩、救生索、安全梯等。
幼兒園食品安全應急預案
篇2:有限空間作業安全規范
1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有限空間作業安全規范。
本標準適用于山東省內工商貿企業的有限空間作業。其他行業有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標準的,執行其規定。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
GB2893?安全色
GB2894?安全標志
GB3787?手持式電動工具的管理、使用、檢查和維修安全技術規程
GB/T13869?用電安全導則
GB/T3805?特低電壓(ELV)限值
GB3836.1?爆炸性氣體環境用電氣設備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4053.1?固定式鋼直梯安全技術條件?
GB4053.2?固定式鋼斜梯安全技術條件
GB4053.3?固定式工業防護欄桿安全技術條件
GB4053.4?固定式工業鋼平臺
GB8958?缺氧危險作業安全規程
GB9448?焊接與切割安全
GB50016建筑設計防火規范
GB50140建筑滅火器配置設計規范(附條文說明)
GBZ2.1?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第1部分:化學有害因素
GBZ2.2?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
GBZ158?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警示標識
3術語和定義
本標準采用下列術語和定義。
3.1?有限空間
指封閉或部分封閉,進出口較為狹窄有限,未被設計為固定工作場所,自然通風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質積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間。分為密閉設備、地下有限空間、地上有限空間三類。
3.1.1?密閉設備
指船艙、貯罐、車載槽罐、反應塔(釜)、冷藏箱、壓力容器、管道、煙道、鍋爐等。
3.1.2?地下有限空間
指地下管道、地下室、地下倉庫、地下工程、暗溝、隧道、涵洞、地坑、廢井、地窖、污水池(井)、沼氣池、化糞池、紙漿池(井)、下水道等。
3.1.3?地上有限空間
指儲藏室、酒糟池、發酵池(罐)、垃圾站、溫室、冷庫、糧倉、料倉等。
3.2?有限空間作業
指作業人員進入有限空間實施的作業活動。
4危險、有害因素識別
4.1針對有限空間,生產經營單位應進行危險、有害因素識別。
4.2有限空間危險、有害因素包括:
a.作業空間小,工作場地狹窄,通風不暢,照明不良,工作人員出入困難,不利于工作監護和施救;
b.作業空間內濕度較大,溫度較高,作業人員能量消耗大,易疲勞;
c.存在酸、堿、易燃、易爆、有毒等具有一定危險性的氣體、煙、塵等,易引發窒息、中毒、火災和爆炸事故;
d.存在缺氧或富氧、冒頂、高處墜落、物體打擊、各種機械傷害等危險有害因素。
5?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技術要求
5.1作業前準備
5.1.1對有限空間作業應做到先檢測后監護再進入的原則。
5.1.2對有限空間作業應確認無許可和許可性識別。
5.1.3先檢測確認有限空間內有害物質濃度,未經許可的人員不得進入有限空間。
5.1.4分析合格后編制施工方案,再辦理《進入有限空間作業審批表》(格式見附錄A),施工作業中涉及到其他危險作業時應辦理相關審批手續。
5.1.5作業前30分鐘,應再次對有限空間有害物質濃度采樣,分析合格后方可進入有限空間。
5.1.6應選用合格、有效的氣體和測爆儀等檢測設備。
5.1.7對由于防爆、防氧化不能采用通風換氣措施或受作業環境限制不易充分通風換氣的場所,作業人員必須配備并使用空氣呼吸器或軟管面具等隔離式呼吸保護器具。嚴禁使用過濾式面具。
5.1.8檢測人員應裝備準確可靠的分析儀器,按照規定的檢測程序,針對作業危害因素制定檢測方案和檢測應急措施。
5.2作業安全與衛生
5.2.1作業前必須嚴格檢測有限空間可能存在的危險危害因素。檢測指標包括氧濃度值、有毒有害物質濃度值、易燃易爆物質(可燃性氣體、爆炸性粉塵)濃度值等。
5.2.2有限空間的作業場所空氣中的含氧量應為19.5%~23%,若空氣中含氧量低于19.5%,應有報警信號。有毒物質濃度應符合GBZ2.1和GBZ2.2規定。
5.2.3有限空間空氣中可燃氣體濃度應低于可燃燒極限或爆炸極限下限的10%。對油輪船舶的拆修,以及油罐、管道的檢修,空氣中可燃氣體濃度應低于可燃燒極限下限或爆炸極限下限的1%。
5.2.4當必須進入缺氧的有限空間作業時,應符合GB8958規定。
5.3通風換氣
5.3.1打開人孔、手孔、料孔、風門、煙門進行自然通風,必要時可采取強制機械通風。
5.3.2機械通風可設置崗位局部排風,輔以全面排風。當操作崗位不固定時,則可采用移動式局部排風或全面排風。
5.3.3有限空間的吸風口應設置在下部。當存在與空氣密度相同或小于空氣密度的污染物時,還應在頂部增設吸風口。
5.3.4除嚴重窒息急救時等特殊情況,嚴禁使用純氧進行通風換氣。
5.3.5經局部排氣裝置排出的有害物質應通過凈化設備處理后,才能排入大氣,保證進入大氣的有害物質濃度不超過國家排放標準規定的限值。
5.4電氣設備與照明安全
5.4.1存在可燃性氣體的有限空間,所有的電氣設備設施及照明應符合GB3836.1中的有關規定。實現整體電氣防爆和防靜電措施。
5.4.2存在可燃氣體的有限空間內嚴禁使用明火照明和非防爆設備。
5.4.3鍋爐、金屬容器、管道、密閉艙室等狹窄的工作場所,手持行燈額定電壓不應超過12V。手提行燈應有絕緣手柄和金屬護罩,燈泡的金屬部分不準外露。
5.4.4行燈使用的降壓變壓器,應采用隔離變壓器,安全電壓應符合GB/T3805中有關規定。行燈的變壓器不準放在鍋爐、加熱器、水箱等金屬容器內和特別潮濕的地方;絕緣電阻應不小于2MΩ,并定期檢測。
5.4.5?固定照明燈具安裝高度距地面2.4m及以下時,宜使用安全電壓,安全電壓應符合GB/T3805中有關規定。在潮濕地面等場所使用的移動式照明燈具,其安裝高度距地面2.4m及以下時,額定電壓不應超過36V。
5.4.6使用超過安全電壓的手持電動工具作業或進行電焊作業時,應配備漏電保護器。在潮濕容器中,作業人員應站在絕緣板上,同時保證金屬容器接地可靠。
5.4.7手持電動工具應進行定期檢查,并有記錄,絕緣電阻應符合GB3787中的有關規定。
5.5機械設備安全
5.5.1機械設備的運動、活動部件都應采用封閉式屏蔽,各種傳動裝置應設置防護裝置。
5.5.2機械設備上的局部照明均應使用安全電壓。
5.5.3機械設備上的金屬構件均應有牢固可靠的PE線。
5.5.4設備上附有的梯子、檢修平臺等,應符合GB4053.1、GB4053.2、GB4053.3和GB4053.4標準要求。
5.6區域警戒與消防
5.6.1有限空間的坑、井、洼、溝或人孔、通道出入門口應設置防護欄、蓋和警告標志,夜間應設警示紅燈。
5.6.2為防止無關人員進入有限空間作業場所,提醒作業人員引起重視,在有限空間外敞面醒目處,設置警戒區、警戒線、警戒標志。其設置應符合GB50016,GB2893和GB2894中的有關規定。作業場所職業危害警示應符合GBZ158中的有關規定。未經許可,不得入內。
5.6.3當作業人員在與輸送管道連接的封閉、半封閉設備(如油罐、反應塔、儲罐、鍋爐等)內部作業時,應嚴密關閉閥門,裝好盲板,設置“禁止啟動”等警告信息。
5.5.4存在易燃性因素的場所警戒區內應按GB50140設置滅火器材,并保持有效狀態;專職安全員和消防員應在警戒區定時巡回檢查、監護,并有檢查記錄。嚴禁火種或可燃物落入有限空間。
5.5.5動力機械設備、工具要放在有限空間的外面,并保持安全的距離以確保氣體或煙霧排放時遠離潛在的火源。同時應防止設備的廢氣或碳氫化合物煙霧影響有限空間作業。
5.5.6焊接與切割作業時,焊接設備、焊機、切割機具、鋼瓶、電纜及其他器具的放置,電弧的輻射及飛濺傷害隔離保護應符合GB9448中的有關規定。
5.7?其它要求
5.7.1?有限空間出入口應保持暢通。
5.7.2?多工種、多層交叉作業應采取互相之間避免傷害的措施。
5.7.3?作業人員不得攜帶與作業無關的物品進入受限空間,作業中不得拋擲材料、工器具等物品。
5.7.4?難度大、勞動強度大、時間長的受限空間作業應采取輪換作業。
6安全管理
6.1企業應指定相應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部門,并配備相適應的工作人員。
6.2安全責任
6.2.1企業應建立并落實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生產責任制度:
a.主要負責人負全面責任;
b.分管安全負責人負直接領導責任;
c.安全生產管理人員負監督檢查的責任;
d.作業負責人負直接責任;
e.操作人員負有服從指揮,遵章守紀的責任,明知違法有拒絕的責任;
f.作業監護人員負有做好現場監護的責任。
6.2.2安全管理人員職責:
a.參與審查有限空間的施工方案,安全操作規程;
b.審核有限空間作業審批表;
c.監督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技術及應急救援措施的實施。
6.2.3作業負責人職責:
a.應認真負責,熟悉作業區域的環境、工藝情況,有及時判斷和處理異常情況能力;
b.確認作業者、監護者的安全培訓及上崗資格,負責復核清點出入作業場所的人數;
c.定時與安全監護人保持聯絡,監督氣體定時檢測;
d.在作業期間不得自行離開負責崗位。
6.2.4作業監護人員職責:
a.具有熟悉安全防護和應急救援,警覺并判斷作業者異常行為的能力,接受職業安全衛生培訓;
b.堅守崗位,在作業者作業期間,監護人員不能離崗,不得進入作業空間。適時與作業者進行有效的安全、報警、撤離等信息交流,在緊急情況時向作業者發出撤離警報;
c.發生以下情況時,應即令作業者撤離有限空間,情況緊急應呼叫應急救援并報告施工負責人:
1)發現作業者出現異常行為;
2)有限空間外出現威脅作業者安全和健康的險情;
3)監護者不能安全有效地履行職責時,也應通知作業者撤離。
6.2.5作業人員的職責:
a.遵守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操作規程;
b.正確使用有限空間作業安全設施與個體防護用具;
c.應與監護人進行有效的安全、報警、撤離等雙向信息交流;
d.作業人員意識到身體出現危險異常癥狀時,應及時向監護者報告或自行撤離有限空間。
6.2.6有限空間作業發包與承包責任:
a.企業不具備有限空間作業條件需要發包的,應將作業項目發包給具備相應資質的施工單位;
b.發包單位與承包單位在簽訂承發包施工合同的同時,應簽訂安全生產協議,明確雙方的安全生產責任;
c.發包單位、承包單位應共同遵守本標準要求。
6.3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
6.3.1應建立如下有限空間安全生產的規章制度:
a.有限空間作業審批制度;
b.從事有限空間作業人員培訓教育;
c.作業人員健康檢查制度;
d.有限空間安全設施監管制度;
e.檢測制度。
6.3.2應按作業工種建立安全操作規程。
6.4作業人員及安全教育
6.4.1有限空間作業人員應具備對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身體無妨礙從事相應工種作業的疾病和生理缺陷,符合相應工種作業需要的資質。
6.4.2企業應對從事有限空間作業的人員進行培訓,內容包括:
a.作業前應針對施工方案,對作業內容、職業危害等教育;
b.對緊急情況下的個人避險常識、中毒窒息和其他傷害的應急救援措施教育;
c.按上崗要求的技術業務理論考核和實際操作技能考核成績合格。
6.5應急救援
6.5.1企業應編制應急救援預案。
6.5.2應急救援預案內容:
a.確定應急救援組織指揮機構,包括:
1)啟動程序,相關部門與人員職責分工明確、統一指揮協調;
2)應急處置措施、醫療救助、應急人員防護;
3)現場檢測與評估;
4)信息發布。
b.應急救援經費、物資和人員保障;
c.善后處置措施齊全。
6.5.3應急救援預案培訓、演練、更新:
a.預案每年至少進行一次應急培訓與演練;
b.預案演練應定期進行評審與更新。
6.5.4作業現場時應備有空氣呼吸器(氧氣呼吸器)、消防器材、急救藥品和清水等相應的應急用品。?
6.5.5應急用品應保證應急救援要求,放置在作業現場,且指定專人管理和操作。
7事故管理
7.1發生事故時,監護人員應及時報警,救援人員應做好自身防護,配備必要的呼吸器具、救援器材,嚴禁盲目施救,導致事故擴大。
7.2發生事故后,企業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向所在縣(市、區)政府及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等部門報告事故有關情況。
篇3:有限空間作業安全防范措施規范
從有限空間作業事故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如果對有限空間作業活動的危險性認識不足,防范措施不到位,極易引發多人傷亡事故。同時,有限空間中作業存在的危害,極大多數情況下均是完全可以預防的。在有限空間內作業,必須嚴格執行浙江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的《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技術規程》(DB33/707—2008),認真落實以下防范措施:
(一)在有限空間外敞面醒目處,設置警戒區、警戒線、警戒標志,未經許可,不得入內。
(二)對任何可能造成職業危害、人員傷亡的有限空間場所作業應做到先檢測后監護再進入的原則。先檢測確認有限空間內有害物質濃度,作業前30分鐘,應再次對有限空間有害物質濃度采樣,分析合格后方可進入有限空間。
(三)進入自然通風換氣效果不良的有限空間,應采用機械通風,通風換氣次數每小時不能少于3次。對不能采用通風換氣措施或受作業環境限制不易充分通風換氣的場所,作業人員必須配備并使用空氣呼吸器或軟管面具等隔離式呼吸保護器具。嚴禁使用過濾式面具。
(四)生產經營單位應建立有限空間作業審批制度、作業人員健康檢查制度、有限空間安全設施監管制度;同時應對從事有限空間作業人員進行培訓教育。
(五)有限空間作業人員應具備對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身體無妨礙從事相應工種作業的疾病和生理缺陷,并符合相應工種作業需要的資格。
(六)生產經營單位在作業前應針對施工方案,對從事有限空間危險作業的人員進行作業內容、職業危害等教育;對緊急情況下的個人避險常識、中毒窒息和其他傷害的應急救援措施教育。
(七)有限空間作業現場應明確監護人員和作業人員。監護人員不得進入有限空間。
(八)有限空間作業人員應遵守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操作規程,正確使用有限空間作業安全設施與個體防護用具;應與監護人員進行有效的安全、報警、撤離等雙向信息交流;作業人員意識到身體出現危險異常癥狀時,應及時向監護者報告或自行撤離有限空間。
當有限空間作業過程中發生急性中毒和窒息事故時,應急救援人員應在做好個體防護并配戴必要應急救援設備的前提下,才能進行救援。其他作業人員千萬不要貿然施救,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傷亡。